基辛格迎来100岁生日,埃及曾得到苏联的大量援助?
埃及注定是曾经的苏联、乃至现在的俄罗斯心中永远的痛!
赫鲁晓夫和之后政变夺权的勃列日涅夫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掏心掏肺、几乎毫无保留地提供援助,可是对方竟然是个白眼狼,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了傍上美国这根“大腿”,甚至毫不顾忌往日恩情,斩钉截铁地对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道:“现在埃及的敌人是苏联,以后中东地区的和平需要一个超级大国的安排和监督,毫无疑问美国是最佳选择”。
这正应了那句“斗米恩、升米仇”,想当初两国密切合作了二十年,苏联给埃及提供了40多亿美元的贷款,两万多名军事顾问、科研专家、飞行员等各行各业的精英,还帮助他们收回了苏伊士运河控制权、修建著名的阿斯旺大坝。就算是苏联经济持续下滑、国内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仍旧勒紧裤腰带把大量武器、物资、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埃及。在这背后,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都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位苏联领导人提供的无偿援助。
苏联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可是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就一度低迷,自身不保的他们为啥还要慷慨地援助埃及呢?在两国长达20年的蜜月期里,苏联给了埃及哪些好处、而埃及又是如何回报的呢?再到后来,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什么彻底断绝与苏联的联系,把昔日亲密无间的老大哥当成敌人呢?
埃及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四周皆是强敌,唯有远方的苏联为他点亮一盏明灯。从19世纪末期开始,埃及就一直是英国的附庸,这片土地上的法鲁克王朝一直尊英国国王为时代追随的主人。虽然后来,英国口头上承认埃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背地里依旧做着殖民统治的勾当。
虽然法鲁克王朝的统治者们懦弱无能,可是埃及民众却不甘心受人奴役,于是一场又一场军事行动展开。1952年7月份,一支名为“自由军官组织”的军事团体发动起义,在领袖纳赛尔的带领下一举攻破首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建立起象征自由与民主的“埃及共和国”。
虽然建立起了新的政权,但埃及依旧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殖民者的残余势力、和虎视眈眈的邻居以色列。
埃及作为纯正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时代恩怨不必过多阐述,总而言之两国彼此一直处于仇视状态;而英国作为曾经的殖民者,带给埃及人民巨大的伤害,当时仍有强大的势力牢牢控制着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清楚地意识到,苏伊士运河就是埃及的命脉,无论出于经济目的还是国防考虑,都一定要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952年底,纳赛尔开始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他先是寄希望于美国,希望他们能够给自己提供经济建设和军事方面的帮助。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当即表态:想要援助可以,但埃及必须加入中东防御组织,一起对抗苏联。
这个要求让纳赛尔十分反感,也就直接打消了他向美国请求援助的想法。因为纳赛尔一直提倡不结盟运动,再加上埃及刚刚确立新政权,内政外交尚在发展期,这时候就去惹怒强大的苏联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更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和以色列就是中东防御组织的成员国,美国提出这个要求或者也是出于照顾英国、以色列的考虑,但没想到触碰了纳赛尔的软肋。
美国指望不上,纳赛尔于是又想到苏联。恰巧这个时候,以色列对埃及境内发动空袭,几百吨的炸药投下之后,阿斯旺、亚历山大等几个重要城市瞬间被火光掩盖。就在埃及全体军民陷入绝望之时,苏联主动地伸出了援手,低价出售众多武器用来增强国防实力。
这个时候疑点产生了,身处被动的是埃及、随时都有被灭国的可能,可为什么赫鲁晓夫却要主动地帮助他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国际局势说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上除了第三世界国家、基本都分为两派,加入了双方的阵营,到50年代的时候已经处于饱和期,赫鲁晓夫想要继续发展势力、增强苏联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只能把目光抛向第三世界。
埃及是个十分不错的拉拢对象。首先他们被西方殖民过,对资本主义国家深恶痛绝;其次他们和以色列有“世仇”,能够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而且就在不久之前,埃及和美国闹得不欢而散,仅凭这一点就能为自己所用。
长达二十年的“蜜月期”,苏联对埃及可谓掏心掏肺:只要我有、只要你要,统统给!在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从1956年开始,虽然英国军队全部撤出了埃及,但他们仍旧控制着苏伊士运河,这一点让纳赛尔十分不满。于是在当年的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宣布要收回运河的控制权,并且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所有财产强制转到埃及政府名下。
这样的举动无异于与虎夺食,暴怒之下的英国政府伙同法国、以色列对埃及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活动。23万联合军队气势汹汹地冲向埃及边境,400辆坦克、150门火炮、近200架战斗机也向前线运来。相比较之下,埃及无论是从军队数量还是武器装备上来说都处于弱势,想要打赢这一仗十分困难。
当时苏联正在忙着处理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匈牙利的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苏联的控制,秘密集结了一万多名学生发动游行,进而演变成了流血事件。所以那时候赫鲁晓夫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匈牙利,哪曾向中东地区又突然挑起了战火。
为了表示自己支持埃及赛尔政权的决心,赫鲁晓夫又开始向埃及输送武器装备,并且派出了一百多名优秀的军事顾问协助作战。同时,他还写信给英、法、以色列三国领导人,给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赫鲁晓夫在给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写道:“您的这种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
赫鲁晓夫在给英国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写道:“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在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信中写道:“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字里行间中、充满了赤裸裸的威胁,可是在强大势力的威胁下,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
1956年11月6日,英法顶不住来自苏联的强大压力,最终只能停火和谈,而以色列也被迫撤出全部军队。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埃及一直处于守势,伤亡巨大,但却在苏联的帮助下名正言顺地取回了运河的控制权,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赢家。
这只是苏联对埃及提供海量援助中十分平常的一个例子,我们却可以看出,自从埃及傍上苏联这条大腿之后,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就算对方是实力强劲的英法列强又能怎样?
在之后的时间里,为了改善埃及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苏联又向他们提供了70多个重工业项目的援建计划,其中就有闻名世界的阿斯旺大坝;为了增强他们的国防建设,要钱给钱、要武器给武器,前后加起来的总价值超过40亿美元;埃及的科研水平不行,苏联又分批派去各行业专家,总数超过两万人!
这是国际援助吗?这分明是苏联给了埃及一份偌大的家产!
事实证明,两国之间无论曾经多么亲密,也避免不了发生“撕破脸”的悲剧。在整个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和埃及的关系一直亲昵,可是自从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上台后,这种看似坚不可摧的兄弟情渐渐瓦解。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全盘否定赫鲁晓夫、修改中东战略。他认为,之前给予埃及的援助,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浪费,这种不求回报的方式自己将坚决抵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苏联隔岸观火的情况下、埃及惨败,整个西奈半岛被以色列控制。此时纳赛尔只能厚着脸皮请求勃列日涅夫提供援助。
勃列日涅夫的回答也是干脆,想要援助,就必须同意在你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为了不让国家灭亡,纳赛尔只能点头同意。
如果埃及一直由纳赛尔领导,那么他们不可能脱离苏联,可是1970年纳赛尔去世了,接任总统位置的萨达特是个坚定的亲美分子,刚上台就武力驱逐了苏联驻扎在国内的所有专家和军事顾问,并且将苏联建造的军事基地收归国有。不久之后,更是废除了《埃苏友好合作条约》,埃及和苏联正式断交。
既然是亲美分子,萨达特在领导埃及脱离苏联之后,立马转身投入了美国的怀抱。1973年初,萨达特来到美国,受到国务卿基辛格的迎接,两人刚一入座萨达特就表态道:“现在埃及的敌人是苏联!”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埃及把苏联当成敌人,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日后埃及和美国将是同一条战壕里的盟友。二则涉及到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埃及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苏联,自然要放下与以色列的争执,以后的中东肯定会往和平的方向发展,而为了让来之不易的和平保持下去,则需要美国加入其中做“秩序员”。
总而言之,萨达特的表现让美国十分满意,很快便安排他和以色列政府签订了《埃以和平条约》。
埃及和苏联的关系出现180度转变,归根结底还是两国之间合作的“不平等”。
苏联给予埃及强力的援助,虽然有扩大自己影响力的需要,但埃及方面却从未想过付出,就连在自己境内建设军事基地的要求都不能答应,不能互惠互利的合作又有什么意思呢?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悼念袁隆平?
袁老天堂安好!
这两天,袁老的离去让国人,世界婉惜!
据信息联合国也降半旗,得此礼遇的人少而又少。
袁老一生淡泊名利,一心为农,务农,守正,探索,求变,创新,在水稻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称赞的口碑,殊荣。
袁老恪守让人人吃上饭,吃饱饭的理念,其功,其德,前无古人,后无来人。
袁老走了,人们如潮好评,礼赞,通俗讲他是一个好人,亿万人民,农民兄弟的心中的好人。
人在做人做看,袁老平淡一生,做到了本分,善良,功成名就!
百姓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
共和国不会忘记他的。
其它,没有为什么……。
美国为什么入侵叙利亚?
战略全局考虑。拿下叙利亚,就剩下伊朗,美国中东霸权再也听不到“不一样”的声音。
美国有没有入侵叙利亚?有,西方多国特种部队都曾出现在叙利亚领土上。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西方的干预是迅速、空前的(不同于现在的委内瑞拉,至少现在的委内瑞拉美军没有直接动手打击),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一再制裁叙利亚当局,加深了叙利亚当局同反对派矛盾,叙利亚危机以来,西方媒体多是“偏袒”的报道,叙反对派得到“同情”(注意:不是叙利亚普通民众),内战开始,西方对叙利亚输送了大量军火,同时西方特种兵一边对反对派武装进行训练,一边刺探前方情报,使美军战机得以准确打击叙政府军。
美国可不管什么平民不平民,他要打击的重要对象就是叙利亚政府军设施,其次才是捎带着打击IS等极端恐怖组织。因此,叙利亚政府军损失惨重,机场等重要设施一再遭受“战斧”巡航导弹的光顾。至于平民住房、城市道路,完全可以放一边☞没人在乎,一同炸了也就炸了,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叙利亚断壁残垣,公共基础设施破坏巨大。叙利亚重建之路任重道远。
由于美军战机的空袭,叙利亚内战初期,政府军节节败退,只能困守孤点,反政府武装、IS力量迅速做大(IS建国)。
西方干涉成果是显著的,也正因为此,西方国家强烈要求巴沙尔.阿萨德下台,这是他们的底线,否则根本不会接受叙利亚和平进程(联合国多次进行干预,希望叙利亚重归和平,中东局势稳定)。
虽然叙利亚政府愿意接受多国凯旋,但没有用,美国不放弃巴沙尔下台的底线,对话陷入僵局。
正陷入克里米亚危机的俄罗斯此时站出来了俄罗斯“收复”(吞并)克里米亚后,引发西方强力制裁,俄罗斯被踢出八国集团,外交环境恶化。
☞(也正基于此,西方干预叙利亚,他们认为俄罗斯不会出兵“反介入”:俄罗斯得应对自身卢布下跌、汇率贬值,外交危机等诸多问题,普京没有余力进行干预。☞或者说,西方认为自己有能力在俄罗斯“反应过来”前推翻巴沙尔政府,结束叙利亚战事。)
普京的反应是迅速的,俄军增援部队开始进入叙利亚,保卫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原有军事基地。被西方扶持起来的叙反对派,库尔德武装实力强大,这威胁了土耳其南部国土安全稳定。土耳其政府军进占叙利亚北部边境地区,建立了一条战略缓冲区。
美国战斧巡航导弹曾对俄驻叙军事基地周边进行无情打击,严重威胁驻叙俄军安全。当土耳其战机击落俄罗斯战机后,俄飞行员牺牲(北约的一次严重试探),普京进行了强力回击:大型雷达,预警机,苏35战机,S400,伊斯坎德尔导弹,俄军大规模进驻。
俄罗斯的坚强反应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以色列、土耳其纷纷同俄罗斯进行了对话(军事互信增强,“误炸”减少),关系有所缓和。面对俄罗斯的强力回击,首先退缩的便是土耳其、欧洲国家。
谁也不想和俄罗斯进行硬碰硬,俄罗斯虽然实力有所下降,但俄罗斯大国地位不容小觑,谁都不能无视俄军强大的存在。谁愿意冲在第一线,充当挑衅俄罗斯的排头兵,谁就得直接面对俄罗斯的压迫。美俄都是数一数二的核大国,直接军事对抗必然引发俄美全面战争☞这买卖对美国来讲不值。
俄军力挺,叙利亚政府军转守为攻,叙利亚局势逐渐明朗以前总是自己被炸,现在反对派武装、极端组织被炸,俄罗斯战略物资,中国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接踵而来,叙利亚政府军一改颓势,全面反攻。
在美俄多次试探性轰炸后,两国均有损失,“误炸”也罢,两国心照不宣。西方轰炸逐渐减少,美英等国特种部队相继退出叙利亚领土。
没有了外力支持的叙反对派武装接二连三的或放下武器投降,或加入政府军。IS等极端组织也渐渐退往伊拉克,转入他国发展(现伊斯兰国在阿富汗大力发展势力)。
IS强盛时超越了基地组织,多国武装组织宣布对其效忠,加入其行列。
俄军在叙战果显著,对于打击极端组织来说,俄罗斯出的力更多些(俄军未参战前,叙利亚政府军固守,各种武装发展迅速;俄军参战后,叙利亚局势回稳)。
什么叫侵略?公然干预他国内政,要求一国政府下台算不算?☞这还算轻的,嘴上指手画脚。
出动战机对他国政府军一痛乱炸,多支特种部队进入他国领土,培训反对派武装,输送军事装备算不算?☞赤裸裸的军事入侵。
孰是孰非,大家自有定论。你没惹别人,难道愿意接受别人对你指三道四,指指点点,没事被人家揍两下?
叙利亚家园恢复道路漫长叙利亚内战,内部施政不当,恰恰赶上颜色革命的翻版:中东“阿拉伯之春”,失业等诸多问题同时爆发。西方的制裁,强势干预,加速了矛盾激化,逐渐演变成内战。终究还是中东地理位置优越,石油储量巨大,小国沦为大国博弈棋子,成为牺牲品。
如今,叙利亚重建任务艰巨,叙利亚政府和人民且行且珍惜,和平来之不易。
☞(喜欢我的回答,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聚焦国际时事,点评热点事件,用客观、公正的心看待问题)
美国急于同俄罗斯恢复关系吗?
2018年6月,就在叙利亚和乌克兰上空的硝烟还没有散去的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提出希望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首脑会晤,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也肯定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即将访问莫斯科的消息,仿佛一切有重新回到了曾经的那欢歌笑语的时候,大家在和平的阳光下亲密交谈。
难道美国与俄罗斯在叙利亚打了一场假战争么?美俄之间关系的突然亲密,几乎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但是如果从美俄历史上的外交经历上来看,美俄关系走向亲密,好像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美国人搞不好又要搞什么幺蛾子了。
最近美国在国际上被世界“伙伴们怼的有点厉害”,所以现在跟俄罗斯拉拉关系,希望能转移一下视线。从今年年初开始的“美国制裁世界之旅”搞得如火如荼,不仅像中国这样的最大贸易伙伴要跟美国翻脸,连美国曾经的坚定盟友们也受不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在6月份召开的G7峰会上,以德国为首的其他六国把美国怼的够呛,让参加峰会的特朗普感到非常狼狈。
特朗普搞的“美国优先”政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这种自私自利的政策正在让美国的合作伙伴们快速抛弃美国,很显然特朗普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为了美国的利益,这种政策暂时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因此美国在这个时候开始拉拢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德国、法国等G7国家和中国施压。
因为与俄罗斯相关的叙利亚以及乌克兰问题,正在牵扯着美国大量的精力,而如果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那么美国就会腾出手来开始对付自己的贸易关系国,利用俄罗斯这样牌来逼迫他们屈服。
2018年,欧盟与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美国在世界上的主要威胁,在这个时候美国必须要拉拢俄罗斯,以避免自己被孤立在世界之外。特朗普自从上台之后,为了实现竞选承诺,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政策,这就导致了美国与世界上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发生剧烈的经济摩擦,以德、法两国为首的欧洲国家扬言要孤立美国单组小圈子,并开始拉拢俄罗斯重回G8,以争取俄罗斯的支持。
美国盟友们的激烈表态,让特朗普意识到自己的政策玩脱了,本以为可以打打小弟兄的秋风来补贴家用,结果小兄弟们不愿意直接掀了桌子,要一拍两散。这样下去的话,对于美国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梦。
要知道美国位于美洲大陆,与亚洲和欧洲之间都间隔着广袤的大洋,如果欧洲与俄罗斯和中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国家集团,那么就可以轻易的将美国排除在世界文明圈以外。而且最近的欧洲各国、中国和俄罗斯由于都受到了美国的压迫,已经有了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那么这个时候美国缓和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就是希望俄罗斯作为亚洲各国的联结纽带的作用减弱,以缓解亚欧各国之间联合的速度。
美国新一届的中期选举临近,而美国国内虽然经济开始复苏,但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方面却被搞得一团糟,所以特朗普在这个时候拉近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未尝没有为中期选举制造成绩单的目的。现在是2018年年中,这个时候的特朗普很显然就要为自己的中期选举做准备了,在美国与欧洲国家以及中、日等国摩擦不断的情况下,跟俄罗斯暂时搞好关系很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不仅有拉俄打压其他国家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减少俄罗斯在美国中期选举的时候搞“幺蛾子”的几率。要不然在特朗普进行中期选举的时候,又冒出来一个“X俄门”之类的事情的话,那特朗普的乐子可就大了。
所以与其到时候出现这样样的麻烦,还不如现在就提前处理好关系,要知道今年4月份普京参加总统竞选的时候,美国可是干了很多坏事的。
从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与俄罗斯(苏联)之间的争斗一直都是永恒的国际话题,但是到了2008年之后,由于美国国力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下滑,导致欧洲各国与亚洲国家开始强力崛起,这就使得美国面临的国际挑战越来越多,此时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竞争反而下降到了次要位置。
只要美国不去招惹俄罗斯,俄罗斯方面也犯不着跟美国过不去,再加上拉一派打一派是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惯用伎俩,因此这个时候美国希望搞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理解的。
如果全世界除了美国的国家都走出了疫情?
这个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世界的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经成为世界大流行病,新型冠状病毒成为长期伴随人类的一种疾病。之前世界卫生组织最担心的就是印度和非洲,如果这两个地区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那么就出现不可控
的局面。
现在的情况是印度和非洲正处在爆发阶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已经不可控,如果研发出了疫苗,还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结束。有一些比较悲观的科学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在全世界流行4~5年。
而美国疾控中心主任雷德菲尔德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会在美国流行24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现在是美国疫苗项目的负责人,他表示美国在今年的1月11号就已经开始研发疫苗,预计将会在明年1月份到2月份上市。
现在朝鲜这个国家没有进行冠状病毒确诊病例,而且还是从来都没有,以色列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为0,已经完全控制住了新型冠状病毒,还有土库曼斯坦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也门地区现在已经爆发,而且还处于战乱阶段。
我国和韩国较好的控制住了疫情,但是确诊病例还是时有出现,不能说完全清除了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还有一些无症状感染者。
所以说现在真正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的国家,只有土库曼斯坦,朝鲜和以色列,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处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困扰之中。
当然最严重的还是美国,不过最让人担心的并不是美国,而是欧洲这些国家的复发,以及印度的大爆发,还有非洲地区产生大量的死亡。拉美以及巴西的疫情也非常的严重。
像这些地区要想比美国率先控制住病毒,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美国如果研发出疫苗的话,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就是说美国的新型冠状病毒始终会结束,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则是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