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和杨广什么关系,李渊和杨广表兄弟间皇权争夺?
李渊和杨广表兄弟间皇权争夺,李渊如何登上帝位的?
先来捋一下他俩的表兄弟关系:
那么就得说一下孤独信了,他有三个女儿都是皇后:长女是北周宇文毓的明敬皇后,第四女是李的元贞皇后,第七女是隋朝杨坚的文献皇后。而李渊是元贞皇后的儿子,杨广是文献皇后的儿子。这么看来就是亲表兄弟的。
主人公:杨广与李渊
看杨广,不算是顺位继承人但还是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先抛开他的残暴不说,杨广的文治武功确实是很有水平的,这点不得不承认。然而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预言家出现了,铜钱一扣就对杨广说:你这江山会被姓李的人给夺了啊。杨广一听,那还了得,接着很多人就受了无妄之灾,但是偏偏没有李渊什么事。这时候的李渊在干嘛?
李渊早就继承了父亲的官位,现在在太原帮杨广守城了,当时反正没啥事。太原有杨广的行宫,李渊那叫一个不客气,宫殿自己住,杨广的妃子也不放,反正是行宫里有的就没有他没享受到的。就这神仙日子谁想造反?反正李渊是不想的。李渊是不着急,但是有人着急啊,这个人物就太关键了:裴寂。李渊享受到的那些谁整的?就是在裴寂的忽悠诱惑下,可见此人心思不一般,嘴当然更不一般。
关键人物:裴寂
你说古代的算卦的是多厉害?这裴寂也算过,算命老先生说他会位极人臣,这要一般人谁信啊,一个看门的,哪来的位极人臣?这裴寂就信了,他就觉得自己行,从此内心的火苗再也难以熄灭。在帮李渊干了那么多事以后,也被李渊当作了心腹之人,这家伙可倒好,见缝插针的煽动李渊起兵造反。李渊就不乐意了,我这享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干掉脑袋的事?
两次转折点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有变啊。公元617年,突厥前来,李渊战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为当时的律令对此有规定,战败了就得吃官司,说不定全家人都得跟着遭殃。李渊也害怕啊,杨广是什么样的人他是清楚的,毕竟俩人也是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李渊怕的不只是牢狱,更多的是那些享受到的美好生活。
果不其然,李渊被免职。该裴大人出场了,各种分析利弊,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弊,总之就一个意思:只要你李渊起兵,咱一定会成功。而且这次也没瞒着别人,李世民也在场,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听得热血沸腾,更何况这厮本来就不安分,于是卖力的劝说。最终,李渊拍板:准备起义。各项指令快速发出去,也得到了了大家的认同,毕竟这要成功的话大家可都是开国功臣啊,封妻荫子不在话下。
然而历史也是会开玩笑的,就如之前杨广屠杀李姓之人没有想到李渊一样,这次他也重感情,没几天给李渊官复原职了。李渊听了立马不想造反了,又开始自己的美好生活,把裴寂为首的一群人急哭了,想方设法最后算是逼迫的情况下终于又把起兵的事给操办起来,真是难为了这群人了。
起兵
随后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既然是起兵,那当然是事出有因。当时天下已经群雄并起,百姓都说皇帝残暴,刚刚好,那就这样,一切为了百姓。公元617年5月,李渊带着一众兵马趁着李密和王世充打得要死要活的情况下,攻占了关中,这地方好啊,易守难攻。杨广呢?还在扬州的女人堆里,这次南巡他真的是再也回不去了,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
李渊的起兵,莫不如说是他身边人野心的急剧扩张,李渊家族本身的势力就可以和杨家相媲美,再加上知己知彼的野心家,也许这两者还不足以让他成功。那么再加上杨广的作死呢?一切都明了。
杨广为什么突然逝世?
杨广之死是因为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导致部下造反。
杨广是被令狐行达缢杀,当时极天下大乱,杨广准备迁居到南京,可是随驾的侍卫因想念家乡而逃走,宇文化及趁此机会起事谋反,杨广慌乱逃到西阁,不过还是被叛军抓获,他本想饮鸠自尽却遭到阻止,杨广最后死在了令狐行达的手里。
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最初被封为晋王,在开皇二十年,杨广坐上了太子之位,在杨坚死后,杨广继承皇位,史称隋炀帝。
杨广在位期间兴修大运河,劳民伤财,加上当时战争频发,百姓民不聊生,激起民愤,导致天下大乱,隋朝也走向灭亡。杨广迁都去江都后,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寨细数杨广罪状,次年李渊逼迫杨广禅让给杨侑。
杨广晚年沉迷酒色,荒淫无度,还经常引镜自照,大业十四年杨广迁居到丹阳宫,可侍卫们十分思念家乡,遂而对杨广产生了怨恨,宇文化及等人利用这点,发动了兵变,将杨广缢杀。
为何又狠狠捅了隋朝一刀?
李渊不是没帮,当年隋炀帝征高句丽,李渊就是督运粮草的。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又率兵御突厥,屡捷。
李渊也算个忠臣了,到杨广可不是个仁君。
首先,李渊比杨广大三岁,排起来还是表哥。
有一年有诏书命李渊去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
隋炀帝就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
可以肯定,这句话绝不是无心之语,也不是亲戚间亲切问候,不然不会把七岁就当唐王的李渊吓得天天喝酒装傻子。
李渊当的太原留守实际上就是前线,天天打突厥还不算,杨广还派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监视李渊。
惨不惨?指望李渊以德报怨实在是高估了他的道德水平。
李渊的妃子都是什么下场?
李渊有二十二子、十九女,不由要感慨一句,李渊生殖能力超强啊!而且其中17个皇子都是他当了皇帝以后生的,这样推算他的嫔妃肯定不少。
前面五个儿子分别是他的结发妻子窦氏和万贵妃所生。
窦氏生了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卫王玄霸,齐王元吉,另外一个皇子是万贵妃所生。
窦氏在李渊做皇帝之前就去世了。后来追封为“太穆皇后”。李渊做了皇帝后,中宫之位始终空着,没再立皇后,估计顾虑三个成年皇子的感受吧。
北朝几个朝代更迭之时,常有先朝诸帝后妃或公主为新朝皇帝所纳。李渊也是好色君王,他继承了北朝传下来的好传统,来者不拒。据史料记载:
尝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及高祖起义,又“进宫女五百人”。可知李渊在隋朝时就曾私纳宫人,待天下平定,隋朝后妃、公主、宗女有不少为李渊父子所得。下面会讲到。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李渊无奈做了太上皇,估计这位太上皇太闲了,然后就专门造人。李世民登基后,对他及他的嫔妃还是比较仁慈的,李渊后妃许多都是活到60多岁才自然去世的。
上面提起,窦皇后在李渊称帝前就去世了。
当时还有一个莫贵嫔,第六子荆王元景生母,在李渊当皇帝第一年十一月,就死掉了,才32岁。李渊追赠为“贵嫔”,十二月十四日葬于長安福阳乡。
除了窦皇后与莫贵嫔早早去世外,当时他的后宫品阶最高的非万贵妃莫属了。
下面我就按照他的嫔妃在宫中的品阶高低,从高到低一一介绍她们的归宿。
(一)万贵妃,第五子楚王智云生母。万贵妃是李渊嫔妃中品阶最高者,史书评价很高。
“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咨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可知在中宫位虚的情况下,万贵妃一直是后宫事务的实际主事者。万贵妃在太宗朝晋为楚国太妃,死后陪葬献陵,也是史料所载唯一陪葬献陵的高祖后妃。其实不止她一人,还有其他后妃陪葬献陵。
(二)尹德妃,第八子酆王元亨生母。在李渊嫔妃中以尹德妃与张婕妤最为得宠。尹德妃与张婕妤恃宠生骄,与太子建成、齐王李元吉走的特别近,这两个皇子曲意逢迎这两个后妈,让她们为他们说好话。他们互为表里,针对秦王,李世民与太子争斗中多了一层后宫阻力就来自这两人。她们的谗言不断加重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嫌隙。
关于她的结果,史书未见记载,估计不会善终。
(三)宇文昭仪(韩国太妃),第十一子韩王元嘉、十九子鲁王灵夔生母。宇文昭仪,家世显赫,父为隋朝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兄弟三人,其中之一为宇文化及。
宇文昭仪也比较受宠。韩王也因“以母宠故,特为帝爱,后出诸子无及者”。李渊刚登基时,便有意立宇文昭仪为皇后,昭仪“固辞不受”。宇文昭仪在太宗朝随子晋封“韩国太妃”,死于贞观七年(633)左右。
(四)杨贵嫔,无子嗣。杨贵嫔,她是隋朝宗族人,从兄是隋朝楚国公杨素。史书对她评价很高,温柔顺从,娴静端庄。贞观八年八月四日,杨贵嫔死于太安宫,李渊晚年一直住在太安宫,可知杨贵嫔是伴随李渊晚年身侧的嫔妃。因为李渊就崩于贞观九年。杨贵嫔八月九日葬于长安县义阳乡。
(五)杨嫔,(江国太妃),第二十子江王元祥生母。父亲为杨素,与上面提到的杨贵嫔为姑侄关系,姑侄同嫁李渊。所以胡族风俗和汉族大不一样。
杨氏原来是杨广妃子,后来李渊看其美貌,纳为妃子。
显庆(唐高宗年号)二年(657)十二月二十八日,杨太妃死于邓州官舍,五十六岁。后来,也陪葬献陵。
(六)孙嫔,(汉王太妃),第七子汉王元昌生母。孙嫔贞观十七年(643)时尚在,应该是自然死亡。下面这几位,(七)——(十),史书未见记载结局,根据“母以子贵”理论,应该是自然老去居多。
(七)崔嫔,第十七子邓王元裕生母。
(八)小杨嫔,第十八子舒王元名生母。
推测小杨嫔、杨美人(见十四)等杨姓嫔妃可能也出身弘农杨氏大族,甚至可能为隋宗室后人。
(九)郭婕妤,第十子徐王元礼生母。
(十)刘婕妤(道王太妃),第十六子道王元庆生母。刘婕妤太宗时尚在,应随子晋封为太妃。
(十一)张婕妤
张婕妤虽然品阶不是很高,但不妨碍她得宠。她是李渊宠妃之一,是太子、齐王的后宫主要支援者。史料未记载她的结局,她和尹德妃不遗余力为李世民添堵,猜测结局不妙。
(十二)薛婕妤=河东郡夫人=宝乘尼薛婕妤,出身河东大族薛氏。薛婕妤以“博学知礼”出名,常为李渊代写文书。她还做过高宗李治幼年启蒙老师,高宗继位后,感念恩情,封河东郡夫人,在宫中奉养。
显庆元年(656)二月,薛夫人出家为尼,出家是大概已近50岁。
高宗在宫中为她建造鹤林寺,法号为“宝乘”。
麟德元年(664)十二月,因受上官仪事件牵连,薛氏削夺旧封邑号,幽禁于静安宫。
她的家族非常显赫,后代族人中好多都娶了公主。比如:薛瓘尚太宗女城阳公主(李治亲姐姐),子薛绍尚高宗女太平公主等;
(十三)张美人,第十四子霍王元轨生母。未见记载结局。(十四)杨美人(虢国太妃),第十五子虢王元凤生母。随子晋封太妃,大约卒于贞观十八年(644)。(十五)王才人(彭国太妃),第十二子彭王元则生母,太原人。这个太妃是有福之人,662年八月十三日,她卒于雍州长安县新昌乡,年六十七。十一月五日陪葬献陵。
以下(十六)——(二十),史料未见记载,名号也低,有的还没名号,估计都是普通宫女,绝大多数生子宫人多湮没于深宫、一生无闻。估计自然死亡。
(十六)鲁才人,第二十一子貞王元晓生母。
(十七)张宝林,第十三子郑王元懿生母。
(十八)柳宝林,第二十二子(李渊最小儿子)滕王元婴生母。
(十九)张氏,第九子周王元方生母。无名号。
(二十)辛处俭妻
姓氏、名号不知。一听名字就知道李渊夺人之妻。辛处俭,隋太子舍人,后来李渊还让辛处俭当了县丞。此事《贞观政要》上有记载。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有回答,欢迎关注点赞!有亲戚关系吗?
这个亲戚关系要看怎么论了,广义上讲,只要存在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都能算是亲戚。换言之,您家出了五服的同宗都可以算作广义的亲戚。甚至血缘疏远得已经不认识的同宗,理论上也可以算,这其实就是刘备与汉献帝刘协攀亲戚的依据。再比如您的岳父母、小舅子、小姨子,虽然跟您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姻亲关系的存在,你们也同样算是亲戚,包括他们的后代跟您的后代,理论上也可以算作是广义的亲戚。
如果这么论,同一个地域内、甚至不同地域的人往上翻几代、十几代、几十代……都可以扯到点儿广义上的亲戚关系,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么论的!除了刘备那种出于政治需要的“牵强附会”……通常情况下,同宗五服以内论亲戚,出了五服基本就形同路人了。除了集体祭祖时论个辈份,基本很少有来往。当然,不排除个别出了五服还经常来往的特例。
至于姻亲,基本一代到头、有的甚至连一代都到不了头,为什么?因为离了……当然,存在血缘关系的表亲除外,比如您父母离了,您父亲与您舅舅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您和您舅舅以及他的儿女依然是存在血缘关系的,不是吗?您父亲可以不认原来的内侄、内侄女,但您必须认他们是您的表兄弟、表姐妹。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上表,一表三千里”,表兄弟、表姐妹之间走动还是比较多的,下一代之间有的已经比较少走动了,再下一代不少其实就已经形同路人了。因此,表亲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也就论个两代而已,再往下基本也就是见面点个头……
武则天与隋炀帝到底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之所以和隋炀帝杨广能够扯上关系,不是因为父系,而是因为她的生母出身弘农杨氏家族。据史籍记载,武则天的外祖父叫杨达,是隋王朝的宗室、大将军杨绍之子。那么,杨绍又是什么人呢?杨兴之孙、杨国之子。往上追溯了这么多代,武则天的母系也没有和隋太祖杨忠、隋高祖杨坚扯上什么直接关系……换言之,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与隋炀帝杨广之间早已经出了五服!说白了,杨氏和他父亲杨达的这个宗室身份其实跟刘备差不多,或许有可能略微近那么一点点。可刘备好歹还姓刘,武则天已经不是杨家门头上的人了,与隋炀帝之间又隔了一层。试问,您家出了五服的一门同宗家闺女的孩子,跟您又能有多大关系呢?
换言之,武则天的生母杨氏虽然是隋王朝的宗室女子,她家这一脉与隋王朝大宗的血缘实际上已经相当相当疏远了……但不管怎么说吧,好歹她也是弘农杨氏,不是吗?不过,其家族之所以还能够步入上流社会顶层,最主要原因并不是隋王朝宗室这一重身份,而是因为武则天的外曾祖父杨绍曾经担任过隋王朝的高级武臣。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傥城郡公……即便杨绍不姓杨,这样的地位也已经足够显赫了!
综上所述,武则天与隋炀帝存在血缘关系是没有疑问的,但这种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非常疏远了。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与隋炀帝之间便已经出了五服,就更别说武则天还是姓武、不姓杨的“外人”。在父系社会的大框架下、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说武则天与隋炀帝没有什么关系,似乎也不为过。总而言之,武则天与隋炀帝只能算是广义上的亲戚,但血缘关系已经极度疏远了。在现而今,这样的所谓亲戚关系,基本上已经形同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