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妻子,你最欣赏哪一幅?
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欣赏音乐时,总不会因为自己不懂乐理而不欣赏吧?可悲的是,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作品虽然自己看不上,却被对方的名声所震慑,应声说好。看到喜欢的作品,因为没有名声,也不敢说好,其实这就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皇帝的新装的童话一直在上演。
哪个画家的艺术作品?
画家的艺术作品,真正取悦了所有人?在于平凡生活,普通简单而具有最强大生机的大自然,就是表现生命之源,大千世界感染了我们的每个神经细胞,激活了我们生命,艺术就是表现生命之源,就是人们对生活中的重生,第二次生命。今天把732号时空国画《小草天地》分享供参考,同样的天空不一样的人生。真正取悦所有人必然是激活生命的火花。
徐悲鸿二儿子?
二子徐庆平是1946年9月在北京出生,廖静文在重庆怀上的他,在北平生的,所以取名“庆平”。他是徐悲鸿4个子女中惟一继承父业的。3岁时,在父亲的教授下学绘画,而且非常喜欢画马。12岁念初中时,他画的马就获得国际少年奖。1966年徐庆平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时正赶上文革爆发,中央美院停止招生,无奈就下乡了,在农村广阔的大地上,他天天与马为伴,天天观马画马,临摹父亲的画,这时他已积累了很深的绘画功夫。后来他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法文,并在1985年获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他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西方美术史。无论所从事什么工作,徐庆平自打拿起画笔后就从未放下过。外行人常以为他的马是徐悲鸿的马,在内行人看来,他的马给人感觉是“一派祥和安宁气象”,而徐悲鸿的马是“奔腾、奋起、愤怒的马”。徐庆平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儿子徐骥也传承家业,擅长素描,继承了徐悲鸿的衣钵,现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多年后为何又改名为后母戊鼎?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自建馆以来就一直收藏着的后母戊鼎便是众多见证者之一。它那神秘的纹饰、惊人的重量和出色的制造工艺无不告示着众人,它不虚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就连国家博物馆的馆徽,也是后母戊鼎的剪影。 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它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亦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 关于后母戊鼎的发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桥段。发现这个鼎的时候,发现者吴培文才十几岁。大鼎被发掘出之后,专家发现鼎的耳朵弄丢了,于是就问他。他如实回答:“当初就发现大鼎只有一个耳朵,这一个耳朵是我拿油锤给砸下来的。”一句话道破缘由。所以后母戊鼎的两个耳朵实际都损伤了。一个是原来就损伤了,现在根本找不到,最后配了一个耳朵。另一个耳朵被发现者拿油锤砸断,后来又复原上去的。 后母戊鼎周身有很多神秘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因此价值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
关于后母戊鼎的铸造方法,考古工作者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后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后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除名称外,后母戊鼎上那些怪异的纹饰也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比如后母戊鼎上表现的是两个虎对含着一个人头,同样的素材,在南方出土的还有叫虎食人卣的,也是张着虎口含着一个人头。龙虎尊,基本都是类似的这些题材。虽然一眼看过去让人不寒而栗,可仔细看来却非如此,因为老虎口中含的那个人头表情和神态都非常祥和,丝毫没有惊惧之样。有人认为这种场景实际上是巫师做法的一个场景,巫师在利用虎的神力,完成他跟天地之间的沟通,通过这个法相然后去占卜、去祭祀。所以这种图案在当时,与其他祭器、礼器的功能是相同的,而且跟所有者的地位也相同。
无疑,后母戊鼎高度体现了殷商的冶金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该鼎也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代表作。那么追根溯源,中国的青铜器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的标志性发现又是什么?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首先,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因此,“司”与“后”二字的字形是可以一样的,至于释“司”还是释“后”,应依铭文总体的文义而定,而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
因此,鼎名应更正为“后母戊”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因为从殷墟甲骨文来看,商王祖庚、祖甲之母的庙号也是“妣戊”,此说不仅从古文字学来讲可以成立,而且与上述考古发掘所判定的M260的时代也是一致的。我本人是赞成这种新的考释的。总之,司母戊鼎应正名为“后母戊鼎”,这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但是今天习称司母戊鼎已久,仍可沿称司母戊鼎。
画匠画家艺术家都是画画的?
画匠,画家,绘画艺术家,本人理解~画匠,匠~师傅,职业,以此技术为吃饭的行业,以养家糊口为目的,但,画技不可小视,也可能将来会成为大画家,画家,一般都是从从画匠过渡过来的,一般有编制的专业画家,还有非编制的业余画家,一般都很有名,绘画艺术家,也可以理解为绘画大师啦,也就是在绘画领域,其艺术表现基础上登峰造级了,顺此问题再追问下去,应该还有一种,就是画神了,哈😄哈😄这只是本人个人的意思,具体有没有画神这一说法,是不是真有画神这样的绘画艺术家,本人真不知道,这只是推测,不过,新中国从五十年代所培养的画家们,在本人心目中,都是绘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