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国家,二战法西斯国有哪些

天美资源网

法西斯国家,二战法西斯国有哪些?

众所周知,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所谓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当然只有德、意、日三个.其它参加轴心国集团的国家,一般不算是法西斯国家.这里原则上不是以意识形态划分的.比如西班牙的佛郎哥,从意识形态上当然是法西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西班牙并没有参加轴心国集团对同盟国开战.所以佛郎哥在西班牙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75年他死了.参加轴心国集团的国家,欧洲有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其中许多国家在战争后期转而向德国宣战.一些国家被法西斯国家占领,当然不能算是参加轴心国集团.这里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以后,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了战争.所以战后对奥地利进行了特殊的处理.首先是象对德国一样,对奥地利实行了占领.然后签定对奥和约,规定奥地利永久中立,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和德国合并.

从1939年希特勒对波兰机场投下第一枚炸弹开始,到1941年突然对苏宣战,纳粹德国几乎占领了90%的欧洲土地。

法西斯国家,二战法西斯国有哪些

而与其接壤的周边国家更是难逃厄运,八个国家有七个惨遭纳粹铁蹄的蹂躏,这七国中包括当时已宣布永久中立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家,而唯独对德意战略地位重要并且相对于其他国家显得弱小得多的瑞士却一直安然无恙直至战争结束。希特勒在二战中为什么没有决定进攻瑞士,仅仅是因为瑞士当时是所谓的永久中立国吗?

那么,比利时和丹麦等同为中立的国家为什么在纳粹的第一波攻击中倒下?亦或是瑞士在希特勒的眼里无足轻重,他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占领瑞士?“冷杉”行动摆在希特勒面前,但他并没进攻瑞士。德国就瑞士这么个弹丸之地,编写了一本85页的《瑞士军事手册》,如果希特勒不想攻打瑞士,他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干这种事。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

由此可见,德国不是没有准备攻打瑞士的表现。但是最后瑞士还是免遭战火,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多,首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德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付英国上,直到后来入侵苏联,就更没有机会去侵略瑞士了。其次,瑞士多山,地形条件非常不利于德军的装甲兵作战,无法充分发挥闪电战的优势。

总的来说,纳粹德国太忙了,没啥精力去入侵瑞士,而且入侵瑞士太麻烦,收益却不大,吃力不讨好。还有一些原因,像瑞士的中立态度和全民皆兵的传统倒是显得比较次要了,在二战这种局势下,国际法则已经基本失效,一脸高冷地中立态度并不能防止入侵。至于瑞士全民皆兵,瑞士人比德国人还要尚武,在当时强大的德国面前,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国与国之间是要靠实力说话的。中立政策,永远都打不厌的王牌

瑞士外交手腕一直很高明,中立和中立政策就是永远都打不厌的王牌。同时中立身份也机智的被塑造成了瑞士的外交优势。说真的,在二战,瑞士的中立一直就是个悲哀的笑话。瑞士民间在二战年代有句流传甚广的讽刺标语:每个星期瑞士有六天为德国工作,第七天为了盟军的胜利而祈祷。

瑞士虽然从未提供士兵直接参与战争,但是它从来都不是身处纠纷之外的避难所。瑞士国家主权的相对完整,国家领土奇迹一样的没被吞并也是通过各式交易暂时换来的喘息机会。瑞士人从来都不信战争之下会有谁会真的放过瑞士,所以欧洲每次稍微有动静瑞士人就敏感的跟兔子一样,随时做好顽强抵抗准备。

一是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输血。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据史料记载,二战爆发不久,瑞士方面向德方提供了1.5亿瑞士法郎的贷款,而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二是在二战中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瑞士当局采取对策阻挡犹太人的大量涌入,当时的瑞士政府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

三是大量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多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在战后,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参加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7国,前三国是这一阵线的核心。

参加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宾、阿比西尼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47国。

按照国际会议的协议,联和国的创始会员国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和地区。丹麦、阿根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苏联加盟共和国)因为是联和国的创始会员国,所以也成为反法西斯阵线的一员。

此外,还有3个国家是宣了战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10日对日本宣战、阿尔巴尼亚(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对英国宣战、暹罗(今泰国)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与日本签订攻守同盟,并于1942年1月对英、美宣战。

所以,共有先后6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亿人口(占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

德国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意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罗马尼亚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权)

保加利亚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克罗地亚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权)

同样是二战轴心法西斯成员侵略他国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禁止保留军队,但是近年来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增长,不再满足于过去战败国的地位,转而谋求军事独立,向政治大国迈进。拒不承认侵华罪行,而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自己当年犯下的累累罪行辩解。为什么战败71年的日本依然保留有军国主义思想,而对历史拒不承认呢?

首先从日本投降说起,日本在拒绝波兹坦公告后,随即遭到了盟军的沉重打击,苏联的对日宣战和美军的两颗原子弹彻底征服了这个狂热好战的大和民族,八月十五便发布停战诏书。然而天皇的停战诏书中并未提及日本在二战的侵略战争,为了争取免除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以及保护日本天皇制,也包括试图减少国内强硬派引发危机的可能。诏书在措辞上采取了诸多手段,诸如模糊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实质;规避日本对亚洲诸国的战争责任,只将对象限制在美、英两国;且将裕仁作为日本军队最高统帅的责任转嫁给日本政府。将侵略战争说成对东亚各国的解放,只提到原子弹对日本的巨大伤害,而日本制造的大屠杀却只字不提,这也对日后右翼势力宣传提供了依据。

第二许多战争罪犯逃过审判,许多战犯在战后依然在日本政府担任要职,比如南京大屠杀刽子手朝香宫鸠彦王就逃脱了审判逍遥终老。安倍晋三的外祖父的岸信介就在战争中任工商大臣为战争提供物资,战后逃脱审判后继续任职新政府。虽然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的封建残余,但却保留了天皇制,而随着东亚局势的变化,美军逐渐扶植日本牵制中国和苏联。

第三劳工和慰安妇的巨大赔偿,许多企业都曾参与军工制造,而且日本为弥补人力不足大量掠夺占领过劳工。比如川崎重工三菱重工等等,这些企业很多都参与了当年的抢抓劳工事件,许多人被虐待致死,强行抓被占领国妇女做慰安妇,几百万妇女被遭受日军的折磨,虐待。这些慰安妇和被强行抓走的劳工赔偿数额相当巨大。而这些财团的背后就是日本政府,他们当然不愿意日本承认罪行。

第四日本人本质上狂热好战恃强凌弱,虽然数千年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却不同,传的儒家思想日本人则理解为打家劫舍。与中国的仁爱思想相反。从唐代以来日本一直对中国大陆跃跃欲试直到近代才得逞,甲午战争使得日本跻身列强行列也从此将这个昔日的老师踩在脚下。即使二战结束日本人观念里打败他们的是英美苏联并不是中国,他们只敬畏强者!

德国则相反二战结束后一大批纳粹战犯被追究法律责任,而且在德国一切与纳粹有关的组织都是非法的,德国战败后,纳粹元凶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德国的政府机构和武装力量全部解散。无论是联邦德国还是民主德国政府,都与纳粹势力没有直接联系,许多政府首脑甚至就是纳粹的受害者。因此,他们在对待战争责任等问题上,能够比较超脱、客观地进行反省。而在日本,作为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象征的天皇没有被推翻,政权长期控制在被释放的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手中,让这样的政府来反省战争罪责,无异于缘木求鱼。 再次,两国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在欧洲,受德国侵略的周边国家如英、法、苏、波、比等在战后经济发展很快,且占据世界舆论要津,从实力和声势上对德国形成了巨大威慑。德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改善与周围国家的关系,要想实现这种和解,就要求它必须和以前的纳粹势力一刀两断,对以前的战争罪行进行彻底谢罪,树立崭新的国家形象。与此同时,深受纳粹迫害的犹太民族紧盯德国政治动态,组织专门机构长期从事对纳粹罪行的调查取证和起诉活动,不断将纳粹残杀犹太人的罪行公布于众。德国政府面对来自强势邻邦的监督和舆论压力,也需要深刻反省战争。而在远东地区,受到日本侵略的大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本身国内问题纷杂,经济实力不强,故对日本的监督和威慑相对较弱。同时,出于各种原因,各受害国之间没有精诚团结,共同谴责日本的战争罪行,而是分别对日本采取了宽大为怀的政策。这种宽容不但没使日本心存感激,反而助长了其傲慢自大的意识。 最后,两国的宗教和文化不同。从宗教方面来说,德国人多信奉基督教,内心中存在较深的 “罪感意识”,故能够真诚地忏悔自己的罪行。而日本人大都信奉神道教,缺乏基督教的“罪过文化”,也没有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故在反思历史方面较为迟钝。从文化渊源方面来说,尽管德国具有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传统,一度助长和滋生了法西斯主义,但从根本上说,德国文化是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与欧洲文化相一致的自由、理性和科学精神。这些精神有助于德国克服法西斯主义,认识到前人犯下的严重错误。而日本人大都崇尚武士道精神,崇尚绝对忠诚、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对强者恭顺,对弱者强硬,不服输,不认罪。“他们宁愿用一百个错误来遮盖一个错误,而不愿诚心诚意地承认和改正这个错误。”这种宗教和文化的倾向,将日本不认罪、不忏悔的态度推向了极端。

一战二战的发动者?

一战是奥匈帝国和德国发动的,导火线是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本来还有意大利,意大利做了二五仔,看情况不好,投向英美法那边了。二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德国在欧洲最先动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最先动手,意大利在非洲最先动手,结果输给了非洲军队。题外话,打仗结盟不能找意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为轴心国一方,以三巨头美国、英国、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同盟国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所有法西斯国家使用的军旗?

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

为什么在二战中同盟国家发表的联合声明宣言之类的历史文献里很难发现「反法西斯战争」这个称谓?

“法西斯”意指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如意大利就直接用法西斯党来作为该党的标志。

因为二战期间盟国的主要对手是轴心国(德、意、日等),是一个根据军事同盟条约形成的军事集团,而不是所有的法西斯主义政府国家。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轴心国国家发动了侵略战争,而非其选择了法西主义政府。比如弗朗哥政府明显就不属于同盟国的交战对象,又如美国、英国内部的法西斯主义者也不是同盟国要消灭的对象。再比如如果德国法西斯主义下台了,同盟国是不是就要听任其占有法国呢?

战争无论以何种意识形态为理由,一旦写到条约里或发布公告往往还是以国家为基本目标。而且反法西斯的说法更多的存在于意识形态宣传中。

从以上列举的可以看到,为避免扩大化,所下定义涵盖内容的标题必须准确,所以在二战中同盟国家发表的联合声明、宣言之类的历史文献里很难发现[反法西斯战争]这个称谓,道理便在于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