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战役,南京军训引起各大网友热议?
伴随着高考的结束,同学们即将步入大学的殿堂。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第一堂课便是军训。那么大家是怎么看待大学生军训的呢?大家认为大学生军训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军训有什么意义呢?
1大学生军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军训是磨练人的意志力、强化纪律性的良好武器,要求通过坚忍和服从等自我约束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军训中的拓展训练则可在磨练个人意志的同时,培养大家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并通过积极进取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学军军训基地的企业军训课程除了包含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养意志力和纪律性以外,还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一般的一个完整企业军训课程除包括传统的军训项目如队列、军体拳、条令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军事理论课等但是学军军训基地还包括部分现代拓展项目以及一些别开生面的感恩的心娱乐活动等。2大学生军训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永恒问题,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我们应该牢记无数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江姐、董存瑞等先烈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更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国防意识。3大学生军训的意义:增强学生国防意识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为了保证安全和发展,国家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更需要有大批优秀的国防人才,由此必须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这些都离不开国防教育。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趋势是缓和,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保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各国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条件是能够实现的。然而,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和平时期,人们的和平麻痹思想容易滋长,国防观念容易淡化。因此,对全民开展国防教育,使全体国民增强国防概念,关心和支持国防事业,提高包围国家和民族安全的自觉性,是巩固和加强国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加强国防教育,使全体公民清醒的认清国际形势、国内形式,认识国防建设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保卫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对体能的锻炼,也是对思想的磨砺。大学生军训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壮大我国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云南出过哪些名人?
了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不知发动了多少次的革命,牺牲了多少条生命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少不了这些牛人、大咖的倾力奉献,甚至牺牲。云南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军事到艺术、探险,都涌现出了一些时代的精英和社会的楷模,下面小编根据各位小伙伴提供的资料整理了历史上的云南名人,一起来看一下吧。(了解更多关于云南资讯、知识关注头条号:转玩)
熊庆来
熊庆来(公元1893~1969年)字迪之,弥勒人。曾赴比利时、法国留学,专攻数学,获硕士学位。在法发表《无穷极之极函数问题》等论文,崭露头角。1920年创办清华大学算学系及研究部,陆续写成《高等数学分析》、《方程式论》等着作。1932年赴苏黎世参加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后留法国从事数学研究,撰写了《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等论文,其创见被学术界称之为“熊氏定律”,1934年回国,重主清华大学算学系。
聂耳
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艺,一作紫艺。祖籍玉溪,生于昆明。中学时代即加入共青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师。1933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进步音乐、戏剧、电影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并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艺术评论。1935年取道日本赴苏联,不幸于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
皮逻阁
皮逻阁(公元697~748年)南诏第四代王,据胡蔚本《南诏野史》载,他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
郑和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宫为宦官,赐姓郑。后从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27,800余人,分62艘宝船,先后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最远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余万公里。此航海创举,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80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年。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具有伟大的贡献。
唐继尧
唐继尧(公元1883~1927年)字萤赓,别号东大陆主人,会泽人,清痒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员。1909年回滇后历任清陆军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陆军讲武堂教官、监督、新军管长。1912年率军北伐,任贵州都督,次年调任云南都督。19015年与蔡锷等通电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任护国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1917年护法运动中任靖国联军总司令、元帅。
龙云
龙云(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云,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为唐继部将,1927年胡若愚等发动兵变改组省政府成功,龙云相继任云南省常务委员员主席、38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13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滇黔绥靖公署主任。
卢汉
卢汉(公元1896~1974年),原名邦汉,字永衡,昭通人,彝族。为龙云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任第60军军长,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任第13军团军团长、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率滇军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
楚图南
楚图南(公元1899~1994年)云南文山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师大)史地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东北、山东等地任教及从事革命工作。1935年到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教,参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受聘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教授,1943年加入民盟,为民盟云南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为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做了大量工作。
罗炳辉
罗炳辉(1897.12-1946.6)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6月21日在山东临沂病逝并安葬于临沂。
杨丽坤
杨丽坤1942年4月27日生于云南,彝族。中国著名舞蹈演员、电影演员。曾出演了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两部电影,在中国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后在文革中受到迫害,1978年得以平反。2000年7月21日18时30分杨丽坤因病在上海家中去世,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
李根源
李根源(1879(己卯年)-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九保,云南腾越(今腾冲)人。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总办,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
艾思奇
艾思奇(1910年-1966年3月22日),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哲学家“艾思奇”的名字是从英文“SH”(其英文转写Sheng Hsuen)得到灵感,并成为自己的笔名。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名叫里黑斯波。据王丹一介绍,里黑斯波是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安寨,到艾思奇这辈已是第18代后裔。
周保中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号绍璜,云南大理人。白族。1902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湾桥村。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第6军中任团长、副师长。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1932年7月,到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45年9月中旬,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扩建为东北人民自卫军,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
梁金山
梁金山(1884-1977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人。1884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市。1903年赴缅甸经商。经过努力,梁金山成为缅甸华侨中的巨富。加之他性格豪爽,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称誉,遂成为缅甸有声望的华侨领袖。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发动对东北的武装侵略。国难当头,梁金山先生积极投身抗日运动,领导旅缅华侨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1935年,在怒江--东方大峡谷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钢索吊桥--惠通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梁金山先生在缅甸组织领导了"缅甸华侨抗敌后援会"和"中华民国缅甸救国联合会"宣传抗日。
王炽
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王炽"幼而颖异",但由于父兄早逝,家计甚窘,少年的王炽不得不放弃读书,拿着母亲变卖首饰和衣物凑得的20两银子,出门学做生意。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七(阳历12月25日),王炽病逝于昆明,嗣后归葬虹溪五山烟子寨。
杨杰
杨杰1889年1月,出身于云南大理一个平民家庭,字耿光。父亲杨汉章以行医为生,兼得一身好武艺。杨杰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战祸频起的年代。最早把航空母舰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人是谁,今已无可考证;但第一个深度解读航母战术的中国军事家,应该是云南白族将军杨杰上将!第一个提出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的,仍然是这位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将军!
柯仲平
柯仲平(1902-1964)诗人。云南宝宁(今广南)人。北京政法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张冲
张冲(1901(辛丑年)-1980(庚申年)),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彝族,彝姓尼娜,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小布坎(现划归弥勒县)人。1901年1月25日,张冲生于云南省泸西县,幼年的张冲读过私塾,后入乡和县城小学读书。他生活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风云变幻的年代,他自幼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深有体会,培养了同情劳动人民和富于反抗黑暗势力的精神。15岁时智退土匪,被当地群众誉为"小孔明"。妻惠国芳。
李恒升
李恒升,男,为石屏一富商,李恒热心桑梓公益事业,不惜慷慨挥金赞助。先后筹建建龙朋小学,捐建石屏县立中学。李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慷慨解囊支援抗战,并最终为彝、汉两族的和谐共处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民国初年,李恒升在个旧办锡起家。石屏、个旧、昆明、香港等地皆有其商号和房产,为石屏一富商,时有“临安马成,石屏李恒”之说。李恒热心桑梓公益事业,不惜慷慨挥金赞助。先后筹建建龙朋小学,捐建石屏县立中学。李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慷慨解囊支援抗战,并最终为彝、汉两族的和谐共处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德三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 。云南祥云人。先后就读于大理中学、昆明成德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赴广州到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同年冬兼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留守处政治训练班主任。1928年夏赴苏联莫斯科,6、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曾被选入大会组织、宣传、军事等委员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成立中共云南省委,被选为省委书记。他是云南农民武装起义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因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12月31日于昆明英勇就义。
方国瑜
方国瑜(1903-1983),字瑞丞,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五一街人。历任编辑、教授、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和云南通志馆的编审、审定、续修委员及云南省民委委员、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省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 调查组副组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工委副主任等职。
(了解更多关于云南资讯、知识关注头条号:转玩)
中国有哪些好听的古风音乐?
古风音乐歌曲推荐
许嵩《山水之间》
这首歌是许嵩的第五张专辑《不如吃茶去》中的主打歌曲,创作灵感来源于许嵩在幽居之时的灵光闪现,作词、作曲、演唱均由许嵩一人包揽。
许嵩 黄龄《惊鸿一面》
《惊鸿一面》是由许嵩亲自创作的一首歌,编配工作由曾为《卷珠帘》编曲的田汨先生参与完成。黄龄将她独特的转音技巧融汇在许嵩古风味十足的音乐中,既增添了这江南风味中的妩媚劲儿,也增添了《惊鸿一面》像是被上海元素浸染过的摩登感。
刘珂矣 《半壶纱》
《半壶纱》是由刘珂矣、百慕三石作词、作曲,刘珂矣演唱的歌曲,《半壶纱》是电视剧《小女花不弃》的插曲。
刘珂矣《香雪迟》
《香雪迟》是由刘珂矣作词,百慕三石、刘凯作曲,刘珂矣演唱的歌曲,于2019年12月27日发行
花粥 王胜男《出山》
《出山》是由花粥作词、作曲,王胜男和花粥演唱的歌曲,正式发行于2018年9月28日。
花粥 马雨阳《盗将行》
《盗将行》是由姬霄作词, 花粥作曲,花粥,马雨阳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花粥2018年6月19日发行的专辑《粥请客(二)》中。
古风纯音乐
巫娜 古琴演奏 《莲心不染》
《莲心不染》古琴、洞箫,深远虚静,如沐春风
巫娜《空山幽禅》
听琴如修禅,不仅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更需要的是一颗宁静的心,需要全身心去觉知舒缓的琴乐,微妙的琴音,悠长的琴韵。
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用三部经典电影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战争子午线》《血战台儿庄》《梅岭星火》。
前言:
“不抛弃、不放弃”这句励志口号曾经红极一时,但中华语言博大精深,也有人会告诉你在特殊情况下应该“学会抛弃,学会放弃”。
对于很多普通网友来说,“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来自于军事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口号似乎更多应该体现在战场上,不抛弃任何一位战友,不放弃任何一个伤员。原则上讲,这当然是对的,是每个士兵都应该遵守的。就像《亮剑》里和尚宁愿死在一块也不放弃李云龙一样。
但与此同时,对于战争历史多少有些了解的网友也有其他的看法,如果真要是不放弃任何一个伤员的话,一个战斗班出现三个伤员就意味着这个班将彻底失去战斗力。如果是内线作战可以转运伤员还好说,如果是外线作战甚至是部队突围的紧急时刻,继续坚持这个原则无疑将带来更大牺牲。
电影《大转折—鏖战鲁西南》里陈再道和陈锡联两位纵队司令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在根据地作战,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外线作战,战士们普遍不怕牺牲,就怕受伤,一旦受伤自己受罪不说还连累战友。-”
那么问题来了,在战争年代,如果部队突围和撤退时,伤员到底该怎么办呢?笔者找出三部经典电影,片中处理伤员问题的方法都不一样,相信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个答案:
一、《战争子午线》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小宁拍摄的战争电影,故事主角是一群孩子和几位伤兵,他们突出重围之后要去完成一个“沿长城向西”的任务。
影片一开始的定调就是野战医院的伤兵陷入重围,在绝境中他们碰上了同样在突围中掉队的一群孩子。
这样的局面,伤员们首先想到的是准备光荣弹,但孩子们毅然选择和医护人员一起将全部伤员抬过封锁线,在穿越火线过程中他们遭受了惨重损失。
在转移过程中,有的伤员牺牲了,还有的伤员为了不连累战友自杀了,到影片的结尾,这支部队只剩下两个孩子、一位护士和一位伤员。
《战争子午线》拍出了战争的残酷一面,要选择不抛弃不放弃伤员,其他的战友和医护人员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二、《血战台儿庄》
影片中有一段是滕县保卫战,川军师长王铭章坚持战斗,一个伤兵在运来手榴弹后请求师长:帮帮我吧,我不想当俘虏。王铭章忍痛向伤兵胸口开了一枪。
这是电影的艺术再现,历史上的滕县保卫战中,三百川军伤员是通过互扔手榴弹集体自尽的,宁死不当俘虏,他们如果落在日军手里命运只会更惨。
无独有偶,在抗日战争中面对类似的情况,如此选择的还有很多。
在晋察冀军区反扫荡的危急时刻,军区总医院的一百多位伤员中有很多重伤员不愿意拖累战友也不愿意当俘虏,一些伤员聚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还有的伤员偷偷用匕首割断了自己的血管。还有一位白校的女指导员,由于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需要两个人搀扶突围,她在经过龙潭湖时推开搀扶她的护士跳湖自尽。
在这方面最惨痛的例子无疑是远征军第五军在缅甸的遭遇,当时一千五百多名重伤员由卡车运送到莫的村附近,这里是公路的尽头,往前走是野人山后面是日本鬼子。第五军主力炸毁所有汽车给伤员留下五天的粮食和一部分医护人员后进入野人山。五天之后,一千五百多名重伤员以自焚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虽然这段历史的细节有争议,但毫无疑问,这些伤员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进入野人山除了自己送死还要连累战友,不走就意味着要落入日军之手,因此他们采取了如此激烈的方式。
三、《梅岭星火》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关于长征开始后南方游击队的战斗历程的电影,主要角色是陈毅,主演是刘锡田。
影片开头,留在根据地没参加长征的陈毅首先面对的是大量伤员的问题,这些伤员是红军长征后开始后留在根据地的,面临着严峻的局面,陈毅在片中有三段演讲非常有代表性。
第一段演讲是面对所有伤员,他说,部队没有力量带你们走,只能安排你们留在老乡家里养伤,等你们伤养好后种田可以,上山打游击也可以,等形势好转了部队再来接你们。
第二段演讲是面对老乡们,他说,看在革命的份儿上,你们把他们(伤员)带回家去,当儿子也好,当女婿也好,伤养好后,也是一个劳动力,将来也多一个报仇的人。
老乡们纷纷到红军医院将伤员领回家,陈毅面对伤员和老乡最后做了一次交代:往后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一旦遇到敌人,你们(伤员)要好汉做事好汉当,如果要牺牲就牺牲自己一个人,不要东拉西扯更不能连累老乡。
这三段讲话可谓是面面俱到。
在不能带着伤员突围撤退的时候,将他们安置在群众家里是最好的方法。在长征路上同样如此,三军团十二团作战参谋孔宪权在娄山关战斗中负重伤,部队要开拔前将他安置在当地一个姓宋的财主家里,留了三百块大洋和药品,并且还安排了一位医生和一位通讯员照顾孔宪权。
抗战爆发后,孔宪权伤好想去找部队,宋财主担心以后红军回来自己说不清不放他走,于是孔宪权留在当地当了一名泥瓦匠。解放后,他写信给当年的战友和上级黄克诚、杨勇等人,战友们才知道他还活着,后来孔宪权担任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
综上,结合上文所说的三部电影,再结合相关历史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只要不是遇到非常紧急的情况,部队对伤员肯定是不抛弃不放弃。但如果是危急时刻,部队无法带走伤员也只能另想办法,在有群众基础的地方可以将伤员疏散,在敌人围困的绝境中,伤员们的结局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惨的,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
腾冲战役主要内容概括?
腾冲战役
腾冲战役为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的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腾冲,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9月13日结束。守军是日军歩兵第148联队藏重康美所部及歩兵第113联队、歩兵第114联队、第146联队、捜索第56联队、野炮兵第56联队各一部约7000人(主要参战为歩兵第148联队主力约1800余人并胁迫扣留慰安妇、印缅籍军夫数百人于来凤山与腾冲城内)。攻击部队为中国远征军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在兵力的绝对优势与盟军空军支援下,经过重大牺牲后歼灭孤立无援的日军,是成功的攻坚战历时127天。
腾冲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