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作先锋,三国演义里的廖化活了多少岁?
廖化可以说是为数不多几乎见证这个三国时代的人物。为此,我特地用体育老师教的数学算了一下,应该活了88。仅次于三大仙人: 南华老仙、左慈和普净和活了90岁的吕岱。
廖化(?-264年),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冀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三国志》我们只能根据三国志记载进行推断。景耀元年也就是公元258年,此时廖化70-79岁,距离卒年还有9年,也就是说廖化活了79-88岁。
景耀元年,陈祗病死之后,刘禅又任命董厥为尚书令,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卫将军,共辅朝政。
景耀元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期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回溯一下,廖化应该出生在177-186年之间。我们知道廖化和周仓都是参加过黄巾军的,而黄巾起义发生在公元184年,所以很可能廖化就是177年左右出生的,到参军时已经8岁了,但是那时候参军正常怎么也得14-20岁,可见廖化参军应该是黄巾后期,类似于管亥这种黄巾余孽,而孔融北海之围应该是在董卓乱权的189-192年,当时山东黄巾猖獗,董卓故意支开孔融,送了烫手山芋。此时廖化13-16岁,参军合理。
根据刘表/关羽推断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从先主就刘表。表卒(208年),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考虑到荆州派多在此时归属刘备,而廖化也是襄阳人,多半他是在200-208年投靠刘关张的,按177年出生来算的话此时廖化24-32岁之间,也合情合理。
诸葛亮接班人姜维?
诸葛亮不谓不神,用神机妙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一出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计算华容道。先与周瑜斗智,气死周郎;再与曹操斗智,曹操损兵折将;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智,算无遗策。但无奈天不假年,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收姜维之后,传其兵书,把姜维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六出祁山,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不谓不用心。一个真教,一个真学,姜维深得真传,有数据为证: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来说,姜维是剩多败少。但最终未能挽救蜀汉,绝对不是学艺不精,我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 西蜀经济基础不行。魏国占天下三分之二,又实行“屯田制”,可以说民足粮丰;虽然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每次间隔时间都不长,征集粮草,耗尽民财,以致于西蜀百姓 “皆有菜色”,实属营养不良的表现。百姓尚且如此,可见蜀国的经济已无力支撑连年征战。
二、 刘禅歌舞升平,蜀中大臣反对,宦官弄权,君臣猜忌,得不到政权的支持。由于连年征战,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再加上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
三、 蜀国兵少将寡,魏国兵多将广,人才辈出。西蜀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可见蜀国已无人可派,每次打仗,姜维除了是将帅,还得冲锋陷阵。魏国除了钟会、邓艾等帅才,还有战将千员,人才辈出。
四、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姜维只能胜不能败,而且是胜则无功,败则全体攻击。胜了,夺得的城池亦不能长守,这样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拉锯战,蜀国必然难以长久。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蜀国灭亡,并非姜维无能,即使是姜子牙、孔明再生也难以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
三国蜀国无大将谁人做先锋?
蜀中无大大将,廖化作先锋。
三国中蜀国后期,蜀国五虎大将先后阵亡和病逝,国家缺乏有能力的后备人才,姜维准备继承诸葛亮遗志北进伐曹时,只能起用当时年纪已是八十岁的廖化当任先锋官。
这是比喻国家人才匮乏,连老将也需要再次上阵杀敌的窘迫情况。
这其实是一个出自《扫迷帚》中的典故,意思却恰恰相反,表示蜀国没有大将之才,廖化虽然年轻也能够当此大将重任。
但在蜀国后期,还是有很多可以当任大将的,人们常说的“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其中,王平,就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将领,在守街亭之战,就曾经劝过马谡如何抵御敌人,只是马谡没有听从,在几次著名战役上也都立下过大功。
句扶,为人宽厚,忠诚勇敢,曾经参与征讨南方和北伐,都立下过赫赫战功。
张翼,后期敢于直言姜维北伐的不是,同时因为是执法严格的一位将领。
马岱,接受诸葛亮逝世前的授命,在魏延谋反的时候一刀斩杀了魏延。
此外,还有马忠,张嶷,霍戈,傅佥等人都是蜀国后期即使是蜀国没有五虎将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带领蜀国军民抵御魏吴两国的优秀将领。
蜀国后期为什么会出现无大将的局面?
答案如下:
自从蜀汉政权五虎将逐渐老去和阵亡以后。蜀汉政权后期真的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真正用了那句成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蜀汉丞相诸葛亮虽然也在积极培养后续力量但是蜀汉政权后期是真的无人可用。
难道蜀汉真无大将可用了吗?
民间有句老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如果单看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廖化没有当先锋的能力和资格,只是因为没有蜀汉军中无人可用了,所以才只能让廖化充当一下。
不过,也许真实的意思和民间的解读是不一样的。
1、蜀汉真得无人可用了吗
在揭示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前,先来解答下面这个问题:蜀汉真得无人可用了吗?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回答:相对与曹魏阵营的人才辈出,蜀汉人才断档严重,青黄不接,可以称得上“顶梁柱”的大将更是屈指可数。从这个层面上讲,蜀汉确实无人可用。
蜀汉后期的主要军事人才,大体可分为3个档次:
末档:偏将、副将、先锋。以镇北将军王平、安汉将军李恢、扬武将军邓芝、巴东太守 罗宪、右车骑将军廖化等为主要代表。
次档:主将。以左车骑将军张翼、平北将军马岱、左将军吴懿、后将军吴班、奋威将军马忠、辅国将军董厥等为主要代表。
首档:元帅。就两个人,一是大将军姜维、二是车骑将军夏侯霸。
这就是蜀汉后期的军事人才家底。真得不厚实,而且多数是刘备创业打江山时的老班底,真正蜀汉立国后涌现出来的人才少得可怜。所以,谁要说蜀汉后期有人可用,那可真是睁着眼说瞎话了。
2、蜀汉无人可用相对于曹魏更明显
蜀汉后期人才储备,相较于孙吴阵营来说还算全面。尤其是文将中的蒋婉、费祎深得诸葛亮真传,完全是蜀汉的“柱国”。但与曹魏阵营相比,蜀汉就非常惨了,尤其是与曹魏立国后涌现出来的人才相比,质与量上都有巨大差距。
不仅曹魏的司马一家全是帅才,而且人才倍出,基本上全是首档的帅才,主要有:
关内侯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镇东将军毌丘俭、振威将军陈泰、前将军文钦、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前将军郭淮……这些人的主要特点都是能够独挡一面,放在蜀汉阵营里,都是首档次的人才。
所以可以看出,曹魏阵营文臣、武将质与量的水平,即使蜀汉与孙吴叠加,也赶不上其十分之一。尤其当姜维出兵伐魏,只能让廖化充当先锋时,蜀汉无人可用状况可见一斑。另据考证,廖化充当先锋出征时,年纪已接近70岁。
3、廖化的能力和水平究竟如何
民间认为廖化没有当先锋的能力和资格,实在是大大的误解。一方面是因为《三国志》没有单独为廖化立传,《资治通鉴》也没有关于廖化太多的褒扬。即使《三国演义》对廖化的描述也多与相关人员掺杂,没有重要书写。
这就使民间对廖化这个人物形象不深刻、不完整。据相关野史记载, 廖化是沔南的大族。曾是关羽的前将军主簿,关羽被孙吴所杀后。廖化诈死,逃过一劫,带着老母亲日夜兼程,跑到了四川秭归,回归到刘备身边。
在刘备创业打天下时,廖化处在关羽的光芒之下,实在是无从施展,即使有所作为,在关张马黄赵的战绩,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人才力量最雄厚的蜀汉前期,不仅是廖化,其他人也只能偶尔露峥嵘。
刘备蜀汉立国后,廖化被封为宜都太守。在诸葛亮的逐年北伐中,他的职务也不断升迁,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直至封中乡侯。后世评价,廖化“官德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
“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这句民间俗语,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现实,让前期并无太多军事亮点的廖化挑大梁,确属无奈之举,何况这还是一员老将。
不过这句话,并非是指廖化的能力和水平较差,至少在蜀汉当时来说,廖化还是出类拨萃的。当然他最大的短板是年龄,因此也就无法与曹魏阵营中的邓艾、钟会们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