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怎么来的?
日本能够明治维新并获得成功,其实与日本本身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日本没有绝对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重要的是日本天皇并不是维护日本封建专制体制的关键。相反,天皇还站在了维新派的一边,在日本维护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的是幕府。而且幕府在日本所推行的专制统治也并不绝对,否则也不会有倒幕派出现,倒幕派也不会发展壮大。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的幕府势力比较弱,而是在日本闭关锁国的情况之下,倒幕派的形成,虽然说也存在外界刺激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由日本原先的武士阶层兴起的。
说白了,也就是原有就存在的日本阶级经历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转化形成倒幕派。对于幕府而言,这种阶层上的改变是很难防范的。因为当时幕府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包括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防止外国民主思想以及宗教对本国的影响,实施闭关锁国,还有一点也就是日本全部国土实际上是由番国组成的,他们就是一种蕃国共同拱卫的政治格局,各自独立各自拥有军权。虽然幕府统治着整个日本,但依然有一些蕃国与中央完全对立甚至是对抗。政治上的对抗才能产生思想上的活跃和交锋,绝对的大统一思想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且各地的藩王其实力量都没有中央强大,他们敢于与中央幕府叫板,实际上他们给了自己的民众很多利益,民众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并不是说他们对于普通民众真的多么多么好。而是在封建时代,只要让地主过得舒服,地主保证民众不起来闹事,那么封建割据政权就可以稳固,敢于与中央叫板。所以日本的倒幕运动才可能发展起来。日本的倒幕派其实有很多社会基础,比如说新兴的资产阶级,下级武士维新派和地主,相比于当时的清王朝的戊戌维新而言,日本的倒幕派维新派的基础更加坚实更深植于地方。
他们的实力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新兴力量,而不像戊戌变法时期只有几个书生而已。当然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说当时的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对西方列强的斗争,部分牵制的西方国家对日本下手,使日本拥有了较为合适的国际环境。而且由于日本看到了被殖民的各国,究竟会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自己也会有更多警醒。毕竟日本处于大陆边缘,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主要还是以大陆为主,因为这更能比一个岛国带给他们更多的利益和市场,而且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前期殖民政策经常出现问题,导致殖民国家总是会掀起反抗运动。西方殖民者也希望找出一个两全的办法,让这些国家持久地成为自己的殖民地,所以他们也允许日本进行改革和变法。
看看改革后的日本是否能够成为列强长时期的合作对象。如果日本的变法能给各国带来好处,那么这些殖民国家也不介意在殖民体系之下让其他被殖民国家效仿日本进行适当改革。毕竟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真正打开殖民国家的市场是他们最想要的。同时日本的中央集权并不完善,无法发挥出绝对的中央集权即便是在闭关锁国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某些时候也并不是针对全体民众而言。依然有一些阶级的人士,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打开封锁。毕竟即便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我们也依然会使用13行以及广州开放通商,闭关锁国时期的日本,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也正是专治政府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所以日本从上到下各界都存在新思想和民主思想渗透的可能,可以说是船小好掉头。而且封建政府在没被推翻之前也没有长时间的对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进行压制。资本主义新兴阶层也没有过早的与封建政府摊牌,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可以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多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也很重要。而且日本天皇通过政变真正掌握了日本的实权,并主动建立君主立宪制,虽然这种政体君主专制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刚才说过天皇并不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反而相辅相成天皇在失去权利数百年之后,通过新兴的资产阶级夺回权力,并发展日本,这与清政府完全不同,而且日本愿意把自己认为是老师的国家学得很彻底。
在1868年日本天皇建立新政府之后开始政治改革经济上殖产兴业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推进工业化。同时改革原先的社会风气进行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努力发展基础教育。别看日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的发展较晚,但是日本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国家。这比英国和美国都要早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是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旧社会所主导的,虽然这些阶级有资本主义的成分,并且也进行了自我改革,但是他们的封建因素依然浓重。这也使得日本在富强之后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恳请大神说说明治维新?
谈及近代史,国人常常发出这样的疑惑:同样面对外国列强的威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何中国的变法改革屡屡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一蹴而就?
在论述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日本从幕末到明治时代的这段历史。江户时代,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锁国政策。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幕府未经天皇敕许而擅自签署《日美通商条约》,引发与朝廷的冲突,再加上将军继嗣问题导致的内部矛盾,德川幕府的权威渐渐丧失。在萨摩和长州两个西南强藩的引领下,全国兴起了“倒幕”的热潮,最终德川庆喜在1867年12月“大政奉还”,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幕府时代。1868年,新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和《政体书》;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迁都东京。明治政府首先实施“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建立了牢固的中央集权;接着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一般是指1868年起明治政府进行的全方位现代化改革运动。因为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所以从广义上来说,明治维新的起点是倒幕运动。故本文把倒幕运动包含在“明治维新”的涵义内进行论述。(日语维基百科中对明治维新的定义也包括了倒幕运动:「明治維新は、江戸幕府に対する倒幕運動から、明治政府による天皇親政体制の転換とそれに伴う一連の改革をいう。」)
一、政治体制
明治维新之所以一蹴而就,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政治体制。
江户幕府时代的政治体制为“幕藩体制”:最高权力者为将军,最高权力机关为幕府;全国260多个藩由大名统治,需遵守《武家诸法度》、“参觐交代制”和“一国一城令”等而受到幕府的钳制,其中外样大名(关原之战后归顺德川家的大名)尤甚。虽然如此,大名在藩内拥有行政、军事、征税、司法等绝对权力,独立性仍很强。另一方面,虽然幕府将军掌握了实权,但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仍是天皇。可见,幕藩体制不是一个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是倒幕成功的关键政治基础。
首先,倒幕的先锋——萨摩藩和长州藩都由外样大名统治,原本就对德川幕府的统治抱有不满;再加上政治权力等受到不公平限制,自然比其他藩有更强的倒幕动机。是故两藩于1866年结成了“萨长同盟”,吹响了倒幕运动的号角。
其次,因为和幕府关系疏远,外样大名的藩地一般离江户很远,容易摆脱幕府管控,壮大自身实力。萨摩藩和长州藩都位于偏僻的西南沿海,这在全日本闭关锁国的情形下反倒成了优势。违逆幕府的“锁国令”,萨摩长期和琉球进行贸易,长州则是和朝鲜、中国。它们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经改革发展成为西南强藩——不仅拥有全日本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培养出了明治维新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以萨摩为例,诺曼这样说道:“距离幕府的权力中心既远,四面又为对德川抱同样敌意的诸藩所环绕,复拥有封建日本的最大财源之一和以乡党心强、战斗力大闻名的士兵,这个藩是毫不讳言对德川的怨愤的。在使用和制造现代武器上,萨摩是一个先驱者,而且它不顾对外贸易的禁令,以琉球群岛为根据地,维持和中国的通商关系。由于贸易资金的累积,由于以军事用途为主的西方工业的初步输入,并由于对幕府的憎恶,这个藩之所以在长州、土佐和肥前三个西南藩的支持下成为进攻德川政治霸权的先锋,在历史上绝不是偶然。”
最后,天皇虽被夺走了政治实权,但在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作用下仍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幕末盛行的“尊王”思想便是一例。将军实际上靠家族实力掌控实权,但名义上这份权力是由天皇赋予的。那么天皇也可以收回这份合法性,转而赋予倒幕维新派,这便成为倒幕和维新有力的政治工具和精神力量。
倒幕成功后,明治政府成立了。1869年的“版籍奉还”政策将各藩的土地和户籍收归于政府手中,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藩的控制。1871年的“废藩置县”政策则正式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三府七十二县,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令之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得以顺利进行,同时避免重蹈幕府的覆辙。
综上所述,不稳定的幕藩体制是推翻旧政权的关键政治基础,而新政权通过废除幕藩体制,得以依靠牢固的中央集权自上而下地推行改革。
二、社会结构
一场社会变革的成败,与它的领导者和支持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明治维新是被什么样的社会力量促成的?通过分析幕末日本的社会结构,便能明白这个答案。
江户幕府实行严格的“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武士的义务是为国家效忠,享受幕府的俸禄,不得从事生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缴纳年贡;工匠和商人也被合称为“町人”,为武士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
武士阶层处于社会顶端,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615年德川幕府颁布的《武家诸法度》奠定了武士担任政治统治者和行政管理者的基础,并规定“左文右武,古之法也,不可不兼备焉”,为武士阶层成为明治维新的核心力量埋下了伏笔。
明治维新的领袖多为萨、长等藩的中上层武士。他们与藩主联系较为紧密,又了解下层武士的动向,并在藩内长期的政治锻炼中成长为出色的政治家、策略家、实干家。第一代明治领袖集团包含三类人:旧政权里有才能的高级官员、领导萨长等藩倒幕的武士、政治上“中立”之藩的武士。其中来自萨长土肥“倒幕四强藩”(尤其是萨摩和长州)的武士执了牛耳,几乎垄断了明治政府的关键职位——这自然与其对倒幕的卓越贡献有关,而且事实证明他们的确拥有这个资格。明治初期制定的对日本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如废藩置县、田制改革、教育改革、实行征兵制等等,都是四强藩的精英们激烈商讨的成果。
幕末的下级武士除了在政治上失意,经济上也逐渐破产,便从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经济活动,在经济利益上与资产阶级趋向一致。再加上武士阶层本拥有强大的武力,自然成为了推翻幕府、推进维新的中坚力量。
商人阶层处于社会底层,拥有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需求。幕末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人将经营商品的利润投资于土地垦殖和河川治理,成为拥有商品、钱庄和土地的豪商兼地主,得以在物质上为维新派提供重要支持。例如,对倒幕运动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樱田门外之变”,就得到了水户藩蒻粉制造主樱岗的经济支持;鸟羽伏见之战的军饷、后来明治政府的财政的主要支柱也是三井、岛田、小野等大商业资本的借贷。
农民阶层的地位略高于町人阶层,因长期受赋税剥削积累了对幕府的不满,同样积极投身于倒幕的热潮。例如,长州的“农兵队”在戊辰战争中发挥了作用;新发田藩新兴地主富农组织了“草莽队”,同维新军队并肩作战;而长州藩最出名的“奇兵队”,便是由武士、农民、町人各阶层混合构成。
综上所述,当幕末的商品经济冲击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的变化,在以西南强藩为后台的中上层优秀武士领导下,不满于幕府统治现状的中下层武士、町人、农民等各阶层团结一致,凝聚成强大的社会革新力量,推动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明治维新。
三、文化思想
最后,一国文化影响之下的社会思想,对于国家变革也有重要作用。
明治维新的三大政策中,“富国强兵”意为效仿英法建立近代常备军、教授西方军事技术、制造新式武器装备等等;“殖产兴业”意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等;“文明开化”意为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义务教育、传播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等等。所以,明治维新实质上是以“脱亚入欧”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革,而谦逊好学的国民性促进了日本对西方国家的全面学习。我们不妨以近代中国为比较对象。
魏源于1842年写成的《海国图志》可谓东方封闭国家“睁眼看世界”的最佳平台。此书在国内出版后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甚至被建议列为禁书。而1851年日本海关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几年间书价竟上涨到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来到上海,发现此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对待外来文化,中国人之顽固守旧,日本人之谦逊好学,立见分晓。而这与两国文化的形成方式有很大关系。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一直作为辐射源,影响着周边东亚国家。这造就了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形成了沉重的文化包袱。因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便习惯性地将其视为蛮夷文化,让一次次文化交融变成惯性抵触,也就一次次失去变革的时机。
关于日本文化有一种“洋葱文化说”:每一层洋葱皮象征随历史变迁而沉淀的外来文化,当把所有皮剥光,会发现它没有内核。且不讨论内核问题,日本文化的确是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成型的。正因为日本文化的独立性较弱,文化包袱较轻,才能以谦逊之心对外来文化作出及时而正确的抉择。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善于审时度势,追随强者:当白江之战确立了唐朝在东亚的霸主地位,日本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当唐朝日渐衰落,日本便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同样地,面对外国列强的威胁,日本果断接受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脱亚入欧”的变革中一路崛起。
本文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三方面对明治维新成功的主要原因作了简要分析,总结如下:幕藩体制是推翻幕府的政治基础,而明治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得以自上而下推行改革;武士阶层由于其特殊性成为革新的核心力量,和其他社会阶层在一致的利益下共同推动了倒幕和维新;独立性弱的日本文化孕育而成的谦逊好学的国民性,促进了“脱亚入欧”的改革措施在全社会顺利推行。
至此,文章开头提出的疑问也有了答案,虽然中国和日本曾面临极为相似的外部形势,但两国的内部情况(如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则截然不同,那么中日两国走上不同的近代化道路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日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
笔者致力于二战之后的国际社会领域研究,对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很多国家在战后的发展步伐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不才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德日两国(也可以包括意大利在内)战后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前因后果。
首先,宽松的国际环境。二战结束后,三个战败国都受到了国际仲裁和处置,并且都成为了美国的拥蹙,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都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春风,积极求得美国的经济支援和帮扶,美国的支援在那个一片废墟的时候的意义是重大的,而且这三个战败国都因为自身身份的原因,不允许发展军事,诸如德国即使加入了北约,也不必为安全责任承担过多的军事费用,可以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在百废待兴的状况之下,宽松的国际环境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力。
其次,这三个国家都有着改变时代的政治家。虽然历史的发展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是一些风云人物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是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的。德国的阿登纳、日本的吉田茂、意大利的加斯贝利,这三位优秀的政治家在战后竭力摆脱战败国阴影,致力于经济重建与复兴,为自身国家的经济崛起做出了无可代替的贡献,还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做出了关键性的事情,也因为他们在那个关键历史节点上起到的巨大作用,阿斯贝利被称为“欧洲之父”,阿登纳的执政时期被称为“阿登纳时代”,吉田茂被誉为“日本战后崛起之父”,他们与这三国的经济崛起有着很大关系。
其三,是战争之后的复兴是历史规律。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很多例子来看,每次大规模战争之后的建设,由于将精力转移到生产的发展,人口会出现激增,社会生产力会迅速膨胀,这是社会规律,比如我国古代很多的盛世和治世也都是大规模战争结束以后出现的,这种清零后的增长是很惊人的。
其四,是德日能够崛起为经济强国的原因,那就是两国的发展基础好。虽然二战带来巨大的摧残,但德日两国都有着非常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基础,两国都十分重视科研与教育领域的投入,并在战后还有所发展,譬如日本长期坚持的“工匠精神”,德国制造业的一贯严谨,这是两国成为强国的技术基础。
德日两国的崛起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国内国际诸多元素造就的,复兴是这两国在战后发展历程中的必然。
建党伟业的由来?
《建党伟业》的历史背景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等民间政党改组成为中国国民党.同盟会的政纲由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电影中出现的章炳麟、陶成章、蔡元培、黄兴、宋教仁都是同盟会的元老.同盟会成立以后,先后举行多次旨在推翻封建体制的武装起义.大家熟知的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由黄兴率领的1911年10月举行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随后各省相继独立.因为1911年农历是辛亥年,因此称作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清帝尚未退位,中国北方仍由清朝统计,实际军政大权在袁世凯手中.1912年初溥仪退位,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影片中被刺杀的宋教仁主张内阁制,而不是总统独裁制,因此被袁世凯暗杀.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旨在推翻袁世凯的独裁,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期.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主要内容:①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晚清将胶州湾、青岛、旅顺港租借给了德国);②保证日本人在东北、内蒙古居住、经商、开矿特权;③中国所有沿海港湾除日本不得再租借给外国;④日本拥有中国的开矿、铁路等等特权.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称“洪宪元年”.当时孙中山已流亡日本,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党其实并没掌握军权,军队一直由袁世凯掌握,北洋军阀也是由晚清军队演变而来,电影中出现的冯国璋(直系首领)、段祺瑞(皖系首领)、吴佩孚(直系)、曹锟(直系)、黎元洪、张勋都是北洋军阀各系的代表.蔡锷从北京到日本,在日本见到孙中山后,返回昆明宣布云南独立,发表《讨袁檄文》,成立护国军,发动护国运动,各地讨袁独立运动兴起,袁世凯登基83天后病逝,“洪宪”闹剧结束.
陈独秀、李大钊早年均留学日本(当时中国许多热血青年寻求救国之道,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迅速崛起,国力强大,因此许多人前往日本学习.法国大革命成功,一部分青年去了法国,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元培,我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一部分人去了苏俄,如刘少奇).
1915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其中包括白话文的推行.影片中和留着辫子的辜鸿铭的两场辩论及一场演讲均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但后期并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8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在中国推行马克思主义,宣讲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他们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17年,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一战参战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属于战l胜国,因此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上夺取的山东特权,但巴黎和会在列强的操纵下,决定把山东权益转让日本,软弱的北洋政府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入国内,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爆发(这就是五四青年节的来历),随后爆发以上海为主的全国性工人罢工.在国内的强大压力下,北洋政府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由于李大钊等努力学习俄国十月革命(它是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革命),因此片中有多场毛泽东、李大钊发动工人运动的场景.这次五四运动中出现的张国 、邓中复、刘仁静成为中共早期创始人,周恩来在天津、毛泽东在湖南都同时开始了学生运动.毛泽东在北京大学任图书管理员,受李大钊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他们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不断寻找救国之路,当时军阀混战,列强欺压,他们发现只有多数人参加的革命才有可能真正救中国(中国国民党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而共产党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在共产国际(列宁创立)的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以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建立了共产党旅法支部,毛泽东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这些都是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进行(会议最后一天移至嘉兴南湖举行).当时全国共有党员五十多人.参加一大的代表共12人,分别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思铭、张国熹、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共产党创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并没参加一大.
由于陈独秀的威望和影响,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成立,后将7月1日定为建党纪念日.
明治维新是如何让日本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
(一)明治维新是一次借助外力,自下而上的全民思想启蒙
对于日本来说,明治维新是一场涉及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而要成功的进行这场变革,必须要有民众思想的前期准备,探索未来的法制模式,政权模式,说白了就是利益分配模式。这种思想准备在西方曾经被叫做文艺复兴。在日本,这种思想是被从外部引进的,所以不叫复兴,而叫维新。只有维新思想在全民族得到共识之后,维新行动才有可能得到成功。
在函馆山公园,意外见到了和黑船来航有关的景点。黑船来航是日本历史的大事件,改变了日本历史的进程。关于黑船来航,网上有以下记载。
第一次黑船来航
1853年(嘉永六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将军,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舰队中的黑色近代铁甲军舰,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见到。
“黑船”到来的当天夜里,江户城一片混乱,武士们忙于备战,城外大小寺院内钟声齐鸣,妇孺凄厉地哭喊,有钱人准备逃往乡间,更多的人拥进神社,击掌祷告神灵,乞求“神风”再起,摧毁“黑船”……
培里舰队的“黑船”,要求幕府派官阶相当的代表来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培里拒绝幕府代表让其转往长崎登陆的要求,派出三四千名水兵强行上岸,将国书强行塞给不知所措的日方代表。培里赠给幕府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培里来航令日本人震惊,深切感受到日本与外国的巨大差距。日本人称这次事件为“黑船来航”。由于这四艘军舰合共有六十三门大炮,而当时日本在江户湾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与这四艘军舰相比的大约只有二十门,在不开国就开火的威吓下,幕府不敢拒绝开国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里带来的国书后,会受到全国的抨击,于是当时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条约,并约定培里下一年春天给予答复。
第二次黑船来航
1854年(嘉永七年)2月13日,培里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这次一共有七艘军舰,而且舰队一直深入江户湾内,到达横滨附近才停船,面对培里的强硬姿势,幕府只好接受开国的要求了。于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口,美国船可以在这两个港口加煤上水,并得到粮食等物品的供应。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影响
面对黑船来航,最坐不住的是幕府,幕府自度无力抵挡黑船,但是又不甘心开国,可巧的是,幕府将军德川家庆受不了刺激,去世了,主事的是大老阿部正弘,他想开国,又不敢承担开国的罪名,只好来个权力下放,征求各藩意见,这也是一种推卸责任吧。
不过这次权力的下放,却给了各藩一个信号,要向各藩征求本属于幕府权限的外交事务,这说明幕府已经无力处置日本的未来,幕府无能力了,那权力真空就要有人要填补,这引起了各藩的跃跃欲试,尤其各藩都反对开国,而幕府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国,引起了各藩极大的不满,之后兴起的攘夷派便首先把矛头对准幕府,尤其是,在名义上是日本至尊的天皇也试图干涉国事,这就为攘夷派找到了拥护的对象。(日后攘夷派也出现了分化。)事实上,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间,从来不准天皇参与政治,但是这次为了减低各藩的反对声音,于是想以天皇的名义缔约,并且破例邀请各大名、藩士、学者、甚至平民,针对开国之事提出意见。于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纷纷举起了救国的旗帜,趁机跃上政治舞台。
“黑船事件”后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明治天皇参政,这也促使了明治维新的发生。
函馆广场前伫立着一座培里提督来航纪念碑。碑文写到,美国海军提督培里与日本缔结日美亲善条约之后,为视察开港后的箱馆港,于1854年(安政元年)5月17日,率5艘舰船到港。在港期间,不仅制作了函馆湾海图,还首次公开银版写真术,演奏西洋吹奏乐,并记录下当时人们惊讶的神态。以培里来航为契机,修筑了五稜郭,将北海道首府搬迁至此地。函馆也因受欧美文化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观光城市
明治元年(1868年)10月,势力衰落的江户幕府(德川家族统治)已经把权力移交给明治天皇,不甘听命于天皇的幕府海军副总裁榎本武杨(左),率部从江户(东京)品川脱出,来到北海道占据了五稜郭。土万岁三(右)率一部陆军在仙台和榎本汇合,明治2年(1869年)5月,在与天皇军队的最后激战中身亡。箱馆战争结束了长期统治日本的封建制度,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
日本天皇制产生于2000多年前。长期以来天皇不掌握实权。日本政权分落在幕府手中。江户时代末期,幕府势力衰落。黑船来袭,打破日本的锁国。日本下层人士推出天皇走上前台,替代衰落的幕府政权。由此日本进入明治天皇时代。同期日本派出留学生学习西学。民间兴办洋塾,讲授西学。从政府到民间,从上到下,吸收西方的科学思想,完成思想启蒙。培养了一批后来主导日本社会的人士。后人将此称为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日本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是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道路。二战日本战败,美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在日本建立了现行的政治制度。
反观同时期清政府治下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就知道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历史原因的。
(二)明治维新是幕府政权衰落之后,下层民众借助明治天皇的威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社会变革
19世纪中叶的日本尚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天皇只是国民的精神偶像,没有实际权力,犹如东汉之献帝。幕府统治者沉浸在“承平以来二百年,不闻鼙鼓闻管弦。呼作花王齐拜下,至夸神国尊如天”的闭关自赏中。1853年6月3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4艘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由于美国军舰身涂黑漆,冒着黑烟,此次扣关被称为“黑船事件”。第二年春天,迫于武力威胁的日本幕府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开始了开国的第一步,英、俄、法、荷等国接踵而来。日本国家主权遭到损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德川幕府面对亡国危机,以吉田松阴、高杉晋作、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为代表的改革派武士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希望借助天皇权威来改革幕府的统治,达到抵御外侮的目的。天皇刚看到翻身的机会,幕府即制造了“安政大狱”,大肆搜捕、破坏改革派领袖。无奈的天皇又把伸出的头缩了回去。
遭受打击的改革派转而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推翻幕府统治才能富国强兵,“尊王攘夷”转为“倒幕开国”。1865年,高杉晋作做出武装倒幕的决定,很快发展到高潮。1867年刚即位的睦仁天皇,即后来的明治天皇看到倒幕时机成熟,很快表示支持改革派武装,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一切权利收归天皇,废除幕府。随后颁布诏书宣称:“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亲营四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这波操作就很六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利用改革派武装势力将权力一举收回,集精神权威与政治权威于一体。
历时一年半的“戊辰战争”,彻底结束了幕府统治,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清除了维新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改革派还顺便送给天皇一个大礼包,在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的推动下,发起“奉还版籍”的请求,把领地和人民控制权交还给天皇。明治天皇顺水推舟,于1871年发出“废藩置县”命令,强制旧藩主全部迁往东京,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进行地税改革,统一货币,废除关卡等。
羽翼丰满的明治天皇认为旧武士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宣布废除武士称号,取消武士薪俸。天皇的过河拆桥引发了不满武士的多次叛乱,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改革派骨干、倒幕运动的组织者也加入了叛乱,天皇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残酷镇压。
政局稳定后,明治政府开始师从西方,逐渐文明开化,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