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既然山东巡抚跟其他的总督平级?
大家知道,清朝地方上的最高级别官员,主要是以总督和巡抚为主。其中,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如果加了兵部尚书衔,则为从一品。至于巡抚呢,官阶通常为从二品,如果加了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但是呢,在清朝所有的巡抚中,山东巡抚却是一个例外。
因为,山东巡抚的官阶,在不加衔的情况下就已经是正二品。如果加了衔,就是从一品,相当于和总督是平级关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清政府才没有在山东再另设总督一职。
因为,如果在山东再搞个总督出来,那以后山东究竟是巡抚大还是总督大?山东境内的军政大事究竟该由谁说了算?山东总督能够有效的管理好和他平级的山东巡抚吗?
更可怕的是,这两个人因为职务、地位和官阶都相当,很容易造成谁也不服谁的现象?这很不利于山东的政局的稳定。
对此,很多人肯定会有两个疑问:一是为什么山东巡抚的品级要高于其他巡抚?二是清政府完全可以只在山东设总督,而不设立巡抚,这样也可以解决问题,就好比四川总督一样,那为何清政府不这样做呢?
首先我们说第一个问题,山东巡抚的品级之所以要高于其他的巡抚,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山东巡抚这个职位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制度,而且明朝还曾经特别作出规定:山东巡抚一职必须由中央官员都御史出任,都御史的官阶为正二品,由此也造成山东巡抚这个职务,从诞生开始就是正二品。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清朝入关那年(1644年),它们率先平定的地区就是山东和河北地区,当时清廷在制度上采用承袭明制的方法,所以它们在平定山东后,仍然在山东设置山东巡抚一职,并规定山东巡抚是正二品,这也算是山东巡抚级别高于其他巡抚的历史原因。
第二个原因,清政府之所以后来不愿意将山东巡抚的级别往下调,主要是考虑到山东特殊的地理位置。
大家知道,山东夹在直隶和两江之间,直隶是京师的所在地,又介于汉地、蒙古、东北祖地之间,地位特别重要。但是,直隶辖区经济远不如江南发达,为了维持京师庞大的物质需求,需要从江南运送钱粮物资,也就是传说中你的两江地区,号称是朝廷的钱袋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朝只要控制好维系自己安全的直隶,和号称钱袋子的两江地区,清朝的天就塌不下来。如果没有两江送钱送粮,京师就要饿肚子,进而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当时,从两江地区送钱送粮到京师,不管是走京杭大运河,还是走陆路,或是走海路,都要经过山东巡抚的辖区。
在这种背景下,夹在直隶和两江之间的山东,就成为直接影响到清朝安全的战略要地,也正因为这层原因,清政府才不愿意下调山东巡抚的官阶级别。
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清政府不直接把山东巡抚变成山东总督算了,这样明明也可以解决问题的!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原因也是两方面的:
一是上面所提到的历史原因,山东巡抚在明朝就已经成为定制,而清朝在入关的那一年,就因为承袭明制提前设立了山东巡抚一职,而总督一职直到乾隆时期才形成定制,所以清政府也就不好再去更换。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巡抚的职责更多偏向政务,而总督的职责更多偏向军务。
当时的山东,并没有多少战争事宜,反而它所涉及的政务却非常多,一方面山东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地,另一方面山东又是两江地区送钱送粮到京师的必经之路,所以要保证它的水路、陆路贯通,这就涉及河道治理的事情。
与此同时,山东还是重要的食盐产地,这又涉及到盐政事务,而且山东还有清关事务要处理,这一些列的事物,都更偏向于政务而非军务。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设立山东巡抚而非山东总督,于情于理也更适合一些。
为何直隶总督会成为大清第一总督?
清朝的九大总督,各有特色。都是主管一个省或者几个省军事、行政的地方大员。但是不同时期历史环境不同,形成时间、权限和重要性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而直隶总督之所以被成为“第一总督”,在于他有“拱卫京师”的职责。
因为为了“用兵”方便,有两个总督曾一度盖过其他总督的风头。比如我们熟知的“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从一品,总辖福建和浙江的军事、行政。由于重要性的不同,在顺治到乾隆年间时分时合,根据重要性不同,或叫“浙闽总督”。比如顺治2年(1645年),置福建总督,兼辖浙江。总督府驻福州;顺治5年(1648年),改名浙闽总督,兼辖福建,总督府由福州迁往衢州等等。到了光绪11年(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而以总督兼管福建巡抚事,台湾亦归其统辖。
历史上第一任“闽浙总督”(福建总督)是范承谟。(康熙帝师,范文程的二儿子,《康熙王朝》里魏承谟的原型。)
最有名的“闽浙总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当年由于负责平台事宜,权限之大,节制沿海三省军事、行政,连两江总督必要时都得听他差遣。
历史上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是满人松寿,培养出来新军,结果起义了,组织旗兵抵抗,结果兵败了,自己吞金自杀了。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四川总督”。
虽然四川总督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驻地为成都,但是从乾隆13年开始这个职务也成了从一品总督。原因在于四川太重要了,只要西北用兵,四川总督就开始加权,辖制西北各省军事、政务。比如我们熟知的川陕总督、川湖总督。
历史上最有名的、权限最大的四川总督便是年羹尧。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总揽云、贵、川、陕、甘、藏、北疆等地的军政大权。可谓权势熏天,分掌半壁江山不为过。
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是赵尔丰,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亲弟弟。也是在他的任上发生了“保路运动”,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因为为了用钱方便,“两江总督”的位置至很重要。两江总督,所谓“两江”就是“江西”加“江南”(江苏、上海、安徽),这些省份的军民政务都由两江总督管辖,官秩从一品。
两江原本就是明清两季的财税重地。大清过半的赋税都源自两江,还有丝绸、盐业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清朝想集中力量办点大事,那么第一件事就是问两江总督要银子。
雍正开始给两江总督不断加权,不过雍正习惯给政策。两江总督成了加衔总督。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用意很明确,朝廷需要钱,两江总督既有兵权,又有督查权。雍正没钱,所以给你们政策,两江有钱人太多,你们自己看着办。
而到了道光的时候,两江总督干脆兼管两淮盐政。不要做裁判了,直接上场当运动员吧。
到了同治年间,慈禧直接让两江总督直接负责对外通商事宜。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在这个位置上,最有名的不是于成龙,而是马新贻,因为他是唯一在就任时被人刺杀的总督,最后慈禧又不得不拉倒的。成为了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
实际上这也反应出来太平天国以后,湘淮势力实际控制了两江,而清廷再南方的话语权逐步萎缩。后来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都是湘淮势力。
而“直隶总督”因为有“拱卫京师”的职责,所以他被称为“大清第一总督”。用兵也好,用钱也罢。当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清朝的统治者愈发发觉“安全第一”。所以实掌天下兵马的人一定要来坐“直隶总督”这个位子。目的是为了“拱卫京师”,保护皇室安全。
我们看《雍正王朝》的时候,京城的防卫分为三层,最里面的是皇帝的亲军营,也就千把来人,主要负责皇宫内城的戍卫安全;其次是“九门提督”的巡捕五营,有大约3万人左右,负责京城的安全工作;再有就是京外的驻防部队,如丰台大营等,也最多就是2、3万人的建制。但是那是戏词里的。真正一旦有外敌攻入北京,这些全是摆设,让警察部队打仗,那是不现实的。
虽然直隶总督负责管理河北地区的军队、民政、河道等各方面的事务,属于超级总督加巡抚。但是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拱卫京师的安全。所以直隶总督有临时指挥山东、河南、河北三个省的驻军拱卫京师的权力。
加之到了清末,直隶总督后来还兼任了北洋大臣的职务,不但有天津口岸的通商管辖权。更重要的是有了练兵权。有权有钱,李鸿章就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的,后来他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可以统辖北洋六镇,再加上其他的混成协,可以调动十余万兵马。
当年慈禧因为担心京畿安全,所以曾国藩、李鸿章都先后坐过这个位子,其中李鸿章曾经坐了26年。正是有些两位坐在这里,慈禧安心了很多年。但是慈禧没想到的是,让李鸿章背锅去了广东以后,八国联军进京,荣禄拦不住啊。因为几个封疆大吏都在搞“东南互保”,作壁上观。这里面自然包括手握新军的袁世凯。这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脚吧。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清朝的直隶总督是一个怎样的官?
直隶总督这一职位,最早产生于顺治年间,属于较早设立的职位。这一职位所管辖的地区,正好处于北京周围,包括今天河北的大部分,山东、河南小部分,以及天津。面积不小,且位置特殊,历来有疆臣之首的说法。
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出现过很多名臣。如李卫、刘墉、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他们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都做出了一番成绩,且名声较好。
为了更便于直隶总督的管理,朝廷会给他们很多例外的权限。最直接的办法,便是让他们兼任其他官职。如此一来,他们就有处理其他事务的职权了。
最开始是在乾隆十年时,朝廷让直隶总督兼任直隶河道总管的职位,处理关于河道事务。河道总管主要负责管理京杭大运河、黄河、永定河三条河流的疏通、已经修建堤坝的事务。
这个职位十分重要,关系到向北京运送粮食的漕运、航运,以及两岸百姓生计的问题。尤其是黄河,在清朝曾多次泛滥。每次泛滥,都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灾难。
朝廷把直隶总督兼任辖区内的河道事务,主要是为了让直隶总督可以从整个辖区的角度处理。不至于因为跟河道总督分权,而导致职权划分不清,最后出现互相推扯,无人愿意承担的情况出现。
这种办法,后来咸丰时期,黄河改道山东的时候,也曾用过。当时也是让山东巡抚,兼任山东河道总督的事务。到了乾隆二十八年的时候,朝廷又让直隶总督兼任直隶巡抚的职务。
清朝时,巡抚地位虽然低于总督。他们要配合总督的办事。不过,双方却是互相牵制的关系。巡抚可以向朝廷举报总督。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曾发生多次。乾隆让直隶总督兼任巡抚的职位,实际上就是扩大总督的职权。
除此之外,跟其他总督相似,朝廷会让直隶总督兼任一些位于朝廷中枢的关系。比如兼任兵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
雍正皇帝曾下令,如果总督兼任兵部尚书,必须再兼任右都御史的职位。因为兵部尚书的职权是统管全国军事,调动军队,节制武将。
而都察院是朝廷专门用来检查官员的机构,左都御史是京官专任,右都御史是总督兼任,用来监督地方官员。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就是为了让总督可以更好的节制辖区内的武将,以及监督下属官员。
在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之外,直隶总督还可以兼任的中枢官职,便是大学士。这一职位属于正一品官阶,也是朝廷最高级别的官阶。拥有这个职位的总督,不仅地位高,更有超过辖区内的发言。
他们可以从更大范围去处置一些军务政务。不过,一般来说,很少有总督可以兼任大学士。除非是特殊情况,以及可以信任的大臣。
咸丰年间的时候,朝廷又把长卢的盐政交给直隶总督兼任。在古代,盐政是一个油水丰厚且重要的职位。
等到同治年间,内忧外患清朝兴起洋务运动的情况下。直隶总督的兼职达到了顶点。这个职位可以兼任北洋大臣。等于是当时清朝的洋务、海防,以及外交、军工、关税等事务,都交由直隶总督兼任。
直隶总督的衙门,等于清朝的半个外交部。所以,当年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时,手握北洋,身居高位,又能在外交场上从容斡旋。不仅在朝廷上有分量,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地位。风头一时无二。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署好玩吗?
感谢邀请。首先更正,准确的名字是直隶总督署,又叫直隶总督部院。可以说直隶总督署是本人专程于10月中旬前往河北保定古城的参观目的地。作为历史爱好者,明清文化看北京,但是保定是京畿之地,冀北干城,是北京的南大门,更何况当年北京也在直隶总督署的管辖范围以内。
“一座总督署衙,半部清史写照”,意即,在这里可以了解半个清王朝。
参观期间,我了解到,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直隶是历史上河北省的前身。总督是省最高军政首脑。直隶总督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省级衙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成立,1999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核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直隶总督署建于清朝雍正七年,即1729年,该署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总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整座衙署严格按照清朝规制修建,作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
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
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直隶总督为清代督抚之首,疆臣领袖,直隶总督多为朝中重臣,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均在此任职,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年之久。有清一代,共设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
一座总督署衙,半部清史写照。直隶总督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旅行的绝佳去处。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以其唯一性、原真性和专题性,成为古城保定的名片。
在直隶总督署期间,本人为首次深度接触这一座拥有浓厚清朝历史文化的总督衙署古建筑群兴奋不已,对此行收获一揽子历史知识感到极大的欣慰。
在博物馆文创商店,本人一气拿出200多元,买下了5本历史类书籍,分别是《清朝十二帝》《曾国藩传》《李鸿章传》《大清衙门》《100个保定历史故事》,准备回去好好充电。在此期间,也拍摄了不少视频图片,在此给大家一阅。同时也欢迎大家关注。
慈禧为什么总让他与外国人签约?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讨论——首先,李鸿章确实是搞洋务的专家,让他负责对外交涉算是人尽其用;另外,他本人也确实有管理洋务的责任。
众所周知,李鸿章对洋务的熟悉程度在晚清大臣里,即使不算首屈一指,也称得上是个中佼佼者:
早年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就和洋枪队打过交道,见识过西方洋枪洋炮的好处。后来随着权力的增大,他和洋人接触的也越来越频繁,也对国际事务越来越熟稔。他本人在所谓“中兴四大名臣”里,也是搞洋务搞得最多、搞得最好的一位。
而无论是当国的宰相,还是一个企业事业单位里的能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去操办甚至管理本非自己业内的事务。这在中国式体制里早已司空见惯,不能说他错,也就无需去太过讨论。
而李鸿章管理洋务,还有三个身份的优势——他是文华殿大学士,即为内阁名义上的首相,理论上有办理各项国家大事的权限;而在担任直隶总督以外,他还兼着另一个差使——北洋大臣。
咸丰十年腊月,清廷设立三口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相当于今日的外交部);九年以后的同治九年十一月,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改名为北洋通商大臣,即为北洋大臣,专门负责京畿周围的洋务事业。
而在设立北洋大臣前三个月,李鸿章顶替他前往江宁办理马新贻案的老师曾国藩之缺,出任直隶总督。这对师徒本就对洋务颇有心得,直隶总督的交接也颇为顺利。因此,负责洋务的北洋大臣一职交给李鸿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此以后,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长达28年,直到签署完《辛丑条约》后不久溘然长逝,他才彻底和清朝的外交事务划清了界限。
总结起来一句话——身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不仅有搞洋务的能力,他也有名义上管理洋务的责任(文华殿大学士),以及搞洋务的差使(北洋大臣)。所以,让他负责洋务,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