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
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儒术和儒家思想为什么不是一回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扩展开来便是"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这五个字基本概括了儒家的全部思想精髓。儒家讲求内圣外王,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儒术″不同,它是对儒家思想的阉割,是封建帝王为维护封建统治玩的移花结木。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儒家思想就沦为帝王家的愚民工具了。
汉武帝一方面用法家思想控制人民,一方面用儒家″仁义″来调和社会矛盾。挂羊头卖狗肉是对其政治手腕的真实写照。武帝之后,历代帝王大都发现了这个秘密,那就是儒家思想是政治家的华丽外衣。
从此野心家们开始用心研究儒家思想,并把它当作权术来研究。此后儒家的精髓不见了,剩下的只有被阉割后的 “儒术″。而儒术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一块遮羞布。
汉武帝时谁提出了罢黜百家?
1汉武帝是采用了董仲舒的计策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体现教育历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特点,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规范性,客观性,强制性特点。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儒法之争消失的原因?
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等太皇太后和太后死了之后亲政以后就大力重用儒生进行治国,随着功臣集团一代不如一代,汉武帝又雄才大略重用儒生,以后就形成惯例独尊儒术,法家就慢慢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