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三巨头,如何评价丘吉尔?
1874年11月30日
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宠儿
丘吉尔
诞生了
他是第七代马尔巴勒公爵的孙子
是名副其实的贵族
不过,由于其父醉心政治,其母沉迷交际
丘吉尔缺少关爱,日渐成长为一个“熊孩子”
如果一定要说和谁有亲情
那也就只有他们家保姆了
1881年,丘吉尔步入贵族学校
变成了老师眼里最差的学生
坏学生总是挨罚,丘吉尔自然也免不了
又过了7年......
丘吉尔进入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
不过大英帝国选人才,成绩是次要的
他们看的是“综合素质”
家庭出身自然也是“综合素质”重要的组成
于是,他进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895年,丘吉尔从军校毕业,混上了中尉
不过,贵族二代总是不甘寂寞
通过拼爹,他去过古巴,看农民起义
游过印度,写过小说
到过南非,做过俘虏、翻过墙、越过狱
总之,该玩不该玩的他都玩过了
1900年,玩够了的丘吉尔步入政坛
在议会中,他的职业是“炮兵”!
而且是不分敌我的那种
身为保守党成员的丘吉尔
时常抨击保守党政府政策
布尔战争期间,他极力反对政府的扩军计划
后又因贸易问题,怒怼首相
再后来,因频频“误伤队友”
丘吉尔被保守党扫地出门
那时候若有Twitter,怼人实力绝对碾压川普...
既然不让“误伤队友”
那就去反对派开炮好了
1905年,丘吉尔坐到了“自由党”一边
不几年便被任命为“国务大臣”进入内阁
就在其春风得意之时,丘吉尔也桃花盛开
娶了“克莱门汀”为妻
连国王也为其送上礼物与祝福
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丘吉尔
大大助长其“中二”气焰
1915年1月
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
结果却是损兵折将,丢尽脸面
为此,自由党又将其从政府核心中扫地出门
1915年5月,丘吉尔一个不开心
索性跑到法国去干仗了
中二?不存在的
我的兵我想怎么带就怎么带
给我一只蛙,我都给你养成“战斗蛙”!
1916年5月,当了一年兵的丘吉尔重返政坛
次年,就在“劳合·乔治”的新政府中担任军需大臣
“军需大臣”这段经历很重要?
其实也没啥重要的
在任期间丘吉尔不过
推动了坦克、飞机、化学武器的发展而已!
再后来...自由党势衰
丘吉尔又适时将屁股挪回到“保守党”的位置
1924年,不懂理财的丘吉尔
还干过一阵“财政大臣”
关于丘吉尔与希特勒...
两人都看对方不顺眼,
希特勒曾叫嚷到:
只会抽雪茄、酗酒的乡巴佬!
这点倒是没冤枉了丘吉尔
1914年时,他欠酒庄酒钱是1160英镑
折合今天的10万英镑左右
1921年时,这一数字飙升到2.8万英镑
贵为财政大臣的丘吉尔
每年买酒的钱就要占工资的一半
至于雪茄
他一生竟抽掉了大约6000斤雪茄
不过最重要的是
这个只会抽雪茄、酗酒的丘吉尔
居然活了90岁!90岁!90岁!
言归正传,
二战爆发后,英法被揍的不成人形
1940年5月10日
一直想怼希特勒的丘吉尔接任英国首相
战争困难之际,他亲赴美帝
签署了《大西洋宪章》稳住大局
带领英国人民打赢二战
走向胜利!
1945年,战争结束
战时内阁解散,英国重新大选
出乎意料的是丘吉尔去却
被“过河拆桥”的英国人民无情抛弃了
...
不过,好在丘吉尔十分长寿
1951年大选,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荣誉
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即位
授予其最高荣誉嘉德勋章
并有意授其“公爵”头衔
1959年11月
丘吉尔继承了“下院之父”的称号
1960年,剑桥大学设立丘吉尔学院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去世
英国政府为丘吉尔举行了国葬
最后纵观丘吉尔一生,放纵、权利、娇妻、荣誉,该有的全都有了,人生赢家非他莫属了!
————————————————————————————
本文为军事编辑部原创,禁止一切未经授权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转载、盗用等非法行为,一经发现必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
夺得这届欧冠冠军几率大吗?
曼城夺得本赛季欧冠冠军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但是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也不少。
曼城经过上赛季的洗礼,心智日趋成熟。上赛季,曼城联赛夺冠的历程惊心动魄;上赛季,曼城的欧冠出局令人惋惜。上赛季联赛、欧冠的经历,对曼城俱乐部、曼城高层、曼城管理层、曼城管理团队、曼城主教练、曼城教练租、曼城球星、曼城球员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曼城所有人的心智更加成熟、心理更加强大。这些对于欧冠这种大场面比赛来说很重要。
曼城经过本赛季的引援,阵容日趋完善。瓜迪奥拉对曼城阵容的升级、改造一直是有缓有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刚入主时以急为主,现阶段以稳为主。曼城俱乐部对瓜帅的引援也是全力支持。目前曼城阵容有层次、有结构、有活力,日趋完善。
曼城经过近几年历练,打法日趋成熟。瓜迪奥拉入主曼城以后,一直是一个思路坚持踢下去,一直是在寻找符合自身要求、自身打法、自身技战术的球员。即便输球,即便是有球员犯错,也未见改变。
曼城近几年只专注赢球,非比赛新闻较少。曼城最近几个赛季转会新闻、绯闻较少,转进新闻不多,转出新闻更少。对内氛围比较和谐。俱乐部和瓜帅成功地把所有球员的注意力都转向冠军,一个一个冠军。这是很难得的。这就是俱乐部和主教练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
曼城有一颗饥渴的欧冠冠军的心。近几年,曼城每年都是欧冠冠军热门球队,但都未能夺冠,所有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曼城欧冠之旅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一是,欧冠的淘汰赛赛制有很大的偶然性;二是,欧冠赛场汇集多国强队,打法迥异,特点不一,胜负难料;三是,欧冠的高奖金使比赛功利性特别强,只要积分、只要结果的思想严重,造成强队不好踢;四是,曼城的强大使其已经被放在显微镜下研究,其他球队都针对、研究曼城,曼城必然不好踢。
尽管前路艰辛,还是希望曼城可以在本赛季欧冠赛场上打破魔咒,问鼎夺冠!!!
曼城,加油!!!
墨索里尼为什么能当上意大利的统治者?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
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
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前进!》(Avanti!)的记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
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
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后来英国唯恐意大利会继俄国之后退出大战,暗中以每周100英镑的高额报酬收买墨索里尼,让墨索里尼在他主编的报上继续鼓吹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
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压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数的议席。
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敌: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第一点,当时的法西斯主义独裁盛行,横行,霸道,飞扬跋扈。
第二点,他和希特勒一样,具有高超的演讲能力。
希特勒为什么能称为德国的统治者,应该有大同小异之处。
美国总统到底是不是被财团控制?
美国总统到底是不是被财团控制?美国总统被财团控制的想法是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误解和偏见。
美国总统是选举产生的,在总统选举中需要大量的竞选经费,因此,在国人看来,能够成为并选上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一定是财大气粗的财团在后面力挺的结果,也肯定是被财团控制的,这似乎是最有逻辑的判断。
孰不知美国自立国以来,采取了多个重大措施来加以预防财团或大富豪控制政治。比如对个人的捐款金额进行限制,任何个人在一年中向某位候选人的捐款限额为1000美元,个人每年各项政治捐款的总限额为25000美元。
因此在实际美国总统选举中,用庞大的资金造势是常见的,但是仅靠资金优势赢得总统选举是不可能的。
此外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总统权力是限于联邦层面的行政权力,没有立法权和司法权,权力受到参众两院国会和联邦法的制约,总统自身都不能随心所欲,总统被某财团控制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美国是允许院外活动的,即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允许说客作为代理人游说国会议员,采纳利益方的建议,方案等,因此,美国财团是可以影响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程序,影响美国政治的。
更多内容请关注《一世明哥私家历史》普鲁士为什么被大众所遗忘?
(其实早在盟军废除普鲁士国家以前十五年,普鲁士政府已经被德国人自己废除了)
我发现很多人大谈普鲁士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固然盟军在1947年发布了废除普鲁士国家、政府和机构的命令。但是普鲁士邦的独立性却不是到1947年才丧失的,相反,普鲁士的独立性早在1932年7月20日就依据总统令被废除了。废除普鲁士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其“军国主义”,相反是因为普鲁士的左翼倾向,也就是“红色普鲁士”。废除普鲁士政府的也不是左翼,而是典型的容克贵族军人兴登堡,和他支持的贵族总理巴本。
(戴花盆盔的士兵占领普鲁士政府,这比盟军可早多了)
作为德意志帝国之内最大的邦的普鲁士,在1918年11月的革命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成为魏玛共和国内最大的州,掌握着整个魏玛共和国超过一半的领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是1920年11月30日普鲁士共和国宪法通过,这部宪法比《魏玛宪法》要民主的多,《魏玛宪法》赋予总统的非常法权力,和超越议会的统治地位,是这部普鲁士宪法所没有的。而且相比脆弱而混乱的魏玛共和国,普鲁士共和国实际上从1921年到1932年之间维持着一个稳定的执政联盟。
社会民主党的奥托-布劳恩凭借他的威望和手段,在普鲁士共和国实现了魏玛共和国所没能实现的大联盟政府的持续统治。而且通过这个大联盟政府,这位普鲁士的“红色沙皇”实现了普鲁士公务员的民主化,贵族公务员被排斥出普鲁士政府,取而代之以民主派公务员。普鲁士内政部在卡普暴动之后实现了警察机构的民主化,30个普鲁士警察局长里有15个是社民党人,5个中央党和4个德意志民主党。
(普鲁士的红色沙皇奥托布劳恩)
这就决定了无论德意志其他地方如何的右倾,如何的反对民主制,至少在德意志第一大邦的普鲁士,一切反民主的活动都只能在体制之外进行。普鲁士内政部曾经签署命令取缔纳粹党,甚至一度禁止希特勒入境,直到魏玛共和国内政部出面废除了普鲁士内政部的入境禁令,希特勒才得以在普鲁士共和国境内活动。
但遗憾的是魏玛德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体制外反民主势力。这种反民主的势力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民间的草根的民粹运动,也就是法西斯主义。另一派则是官方的依靠《魏玛宪法》授予总统的“非常法”和对军队的统帅权而公开活动的贵族军官团的反民主势力。
前者实际上直到1928年都还微不足道,希特勒虽然宣布自己要依靠合法的手段执政,但事实上他手里既没有金钱也没有组织机构。纳粹党只是一群乌合之众,1928年它第一次参加国会选举得票率比德共还低。
(兴登堡总统身穿传统的普鲁士制服头戴普鲁士钉盔检阅军队,与其说他是魏玛共和国的总统不如说他是德意志帝国的元帅)
但后者就不一样了,兴登堡总统虽然在一战前就和威廉二世皇帝有矛盾,1918年更是坐视非贵族出身的鲁登道夫和格勒纳这两任“军需总监”迫使皇帝退位。但内心深处他一直都是一个传统的普鲁士贵族。当他1925年当选总统之后,已经78岁的他并不反对复辟君主制。他仅仅是希望等到自己死了之后再复辟君主制,或者越过和他自己有新仇旧恨的威廉二世皇帝,让德国皇储威廉作为威廉三世回到柏林。所以这位手握“非常法”统治权的总统,对复辟活动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赛克特将军缔造的几乎清一色的贵族军官团)
而相比曾经两次和皇帝结仇的兴登堡总统,那些普鲁士贵族军人对复辟的热情是毫不遮掩的。魏玛十万陆军的缔造者赛克特将军就是典型的普鲁士贵族军人,利用《凡尔赛合约》规定的裁军,他迅速清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混入军队的平民出身的军官,几乎实现了十万陆军清一色的贵族化。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隆美尔和莫德尔这样的军官会对希特勒心存好感,因为这两位军人虽然后来都晋升为元帅,但他们都不是贵族。莫德尔是因为一战期间曾经和赛克特一起前往奥斯曼帝国充当军事代表团才和赛克特建立了私人友谊。而隆美尔一个符腾堡教师的儿子甚至连这一点都不具备。在十万陆军里莫德尔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而隆美尔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相反像赖谢瑙这样的贵族出身的军人,即使倾向纳粹党内心深处依然并不认同纳粹的行为方式。
在赛克特的影响下,普鲁士军队内的贵族集团逐渐把持了整个军队,这个班底在赛克特因为擅自邀请威廉皇储检阅军队演习之后一度消沉,但是随着前“军需总监”格勒纳出任国防部长,并且把他信任的施莱谢尔提升为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之后,就立刻恢复了活力。
(兴登堡总统和皇储握手)
施莱歇尔并不是整个贵族军人的代表,但却是最红果果的复辟派。他和威廉皇储是好朋友,是格勒纳视为弟子的人,但因为他支持皇储所以在兴登堡的总统府,他也左右逢源。甚至建立起和兴登堡总统的亲密关系。所以利用总统和国防部长对他的支持,他和他的一派迅速把持了国防部。而施莱歇尔的复辟计划就以国防部和总统府为渠道稳步推进。
施莱歇尔的第一步是颠覆魏玛的议会民主。他的计划是利用宪法四十八条授予总统的“非常法”权力,来建立一个超越议会之外的总统内阁,这个内阁就是1930年的布吕宁内阁。今天被叫做饥饿总理的布吕宁是一战期间保卫大本营的机枪连连长,他一贯以兴登堡总统的卫士自居。但是他依然是一个中央党的政治家,所以他并不愿意做一个对总统俯首帖耳的总理。
除此之外1927年兴登堡80岁生日的时候,他受到了国家送给的生日礼物,兴登堡家族已经抵押出去的“诺伊德克庄园”。这件礼物让这位总统得以在80高领重归故土,但也随机被他的乡绅邻居们包围。普鲁士的容克地主这时候已经陷入绝境,经济的萧条、东部庄园上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几乎形同虚设的水利工程,让这些庄园主的收入越来越低。而他们却完全无力自救只能指望政府救济,而他们在政府里的靠山就是兴登堡总统。
所以当他们向兴登堡总统证明布吕宁这个人靠不住的时候,布吕宁内阁的命运就完了。而施莱歇尔也乐于坐视自己促成的布吕宁内阁的垮台。因为在施莱歇尔看来布吕宁居然拼凑出了一个足以支撑起执政的议会多数。于是在布吕宁之后施莱歇尔选择了一个绝不可能凑出议会多数的人巴本来组阁。
(1933年的皇储检阅军队)
巴本属于中央党,但布吕宁是中央党的领袖,布吕宁垮台之后中央党绝不可能支持巴本。而原本和布吕宁合作的社民党也不可能支持巴本。甚至1932年成为第一大党的纳粹在组阁无望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支持巴本,所以施莱歇尔知道巴本只能要么顺从的当一个总统内阁的总理。要么就干脆发动政变,而一旦政变发生几乎就意味着军队可以出来决定德国的道路,那时候自任国防部长的施莱歇尔就是威廉皇储复辟的最大功臣。
而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魏玛共和国之内最大的邦,六千万人口的德意志国家里的,四千万人口的强大的普鲁士共和国“赤色普鲁士”。于是1932年7月20日巴本得到了兴登堡签署的特别法,宣布废除普鲁士的政府,由巴本自己担任德意志国家驻普鲁士专员,并由驻普鲁士专员委任构成普鲁士政府的国务秘书。
(这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就决定了普鲁士的命运,从左到右总理巴本、内政部长盖尔男爵、总统兴登堡、国防部长施莱歇尔,背对我们的是总统府国务秘书迈斯纳)
普鲁士的独立地位实际上随着这次政变宣告终结。旧普鲁士的贵族、军官团联合起来为了复辟王朝而摧毁了被左翼掌握的普鲁士国家的独立。但旧普鲁士也没能取得胜利,相反1933年希特勒就成功的争取到了兴登堡的支持,施莱歇尔内阁垮台。纳粹党开始疯狂的“统一运动”,在1933年里纳粹党迅速的在德意志各邦取得统治权,然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国际改造运动。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制色彩被完全抛弃,转而变成纳粹主导的各个大区,普鲁士自然也不能幸免。
施莱歇尔夫妻二人都在1934年的政变里被纳粹杀死,他身边的国防部小集团被反对他的布伦堡将军赶出了国防部。兴登堡死后,纳粹对复辟的暧昧态度也逐渐被抛弃,希特勒甚至连“第三帝国”的名号都不愿意接受。于是施莱歇尔派迅速和因为复辟无望而仇恨纳粹的贵族军官团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军队内部的反纳粹小集团。1944年7月20日,在巴本废除普鲁士政府12周年纪念日,这些军人发动了针对希特勒的暗杀政变。其中在巴黎下令逮捕盖世太保和党卫队官员的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就是施莱歇尔的坚定追随者。
普鲁士之所以被人遗忘其实因为它的所有力量已经彼此互相吞噬了,1932年7月20日的政变是旧普鲁士的代表贵族、军人、高级教士一起联起手来推翻了左翼的新普鲁士。但是1944年7月20日的政变这些人又被纳粹一扫而空。实际上普鲁士1932年就死了,1944年它曾经挣扎了一下,但又被钉回棺材里,1945年的战败和领土调整已经把这个国家彻底埋进土里,1947年的盟军命令只是给它树了一座墓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