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历史,你们那里有什么风俗?
简单的介绍一下山东鲁中山区及鲁中南山区的腊月二十三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当地百姓俗称:过小年,是进入大年前的重要小节,当地老百姓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祭灶”,就是祭祀灶王老爷。
神话传说,每家每户自立门户以后,就有一位灶王老爷主持大计,是一家之主,是协调与外界各位神灵联络的家庭神祗。相传,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每家每户的灶王老爷要奉命上天庭召开一年一度的汇报会,一直延续到大年夜,半夜五更才回到人间。有民谣为证:“二十三日上天去,半夜五更下界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因此,家家户户都很崇敬灶王老爷,这一天供奉出最好的美食,烧香发钱量,恭送一家之主上天聚会,多供奉甜食贡品,让灶王老爷甜甜嘴,上天多言好事,保佑贫民百姓安居乐业。以前生活困难,甜食选择软枣、蜜枣、糖瓜、瓜果等贡品。
小时候,每逢过小年,孩子们看着新换的灶王老爷画像,当地百姓大都选择潍坊木刻版的年画--灶王老爷年历供奉,看着和蔼可亲的灶王老爷,都会数数灶王老爷全家画像,也看看年历,看看是几龙治水,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如果是一龙治水,可能会风调雨顺,因为一龙责任心强,不会相互推诿,下雨就及时,保证风调雨顺。如果是九龙治水,可能会干旱年景几率大。还如蚕姑姑、十人九锄、几牛耕田等等信息和24节气,新年就通关过灶王老爷的年历早早知晓,在大人们间议论。那时,总是感觉很神奇,赞叹灶王老爷的神,能预知上天的风雨。
小孩子听听这些预言就会出去玩了。看着漫天飞舞的大雪,二十三日这一天,童谣《灶王老爷》唱的最多。端详着年迈慈祥的灶王老爷,孩子们就唱:“灶王老爷你背的啥?一件破棉袄啊!破棉袄里包的啥?几个干巴栗子枣啊!你怎么不吃那?我没家牙咬啊!给你煮煮?那赶自是好啊!”灶王老爷的形象--朴实又慈祥,不嫌家贫,温暖了一代一代的穷家子弟。
灶王老爷年历一年更换一张,通常二十三日烧香拜祭,取下旧灶王老爷画像年历,换上新年历,祭祀仪式完成,就将新、旧灶王老爷年历一并收起,等到大年三十贴对联时,一起张贴灶王老爷新年历,通常张贴在灶旁的显著位置。
年五更发纸马,把旧的灶王老爷年历,配上一匹骏马画像,一并祭拜烧纸钱让旧年历一起升天,迎接一家之主灶王老爷回家,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剪纸的历史来源发展和现状?
剪纸的历史与起源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剪纸的发展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剪纸的现状针对山东剪纸艺术,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各个年龄段的山东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将近80%的人并没有听说过莒县过门笺、胶州剪纸以及五莲剪纸等山东代表性较强的剪纸,这说明剪纸的受众可以说是非常小,对于其他代表性较小的剪纸可能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人们对剪纸的了解更多是通过电视杂志网络等新媒介传播手段,更有11%的人没有听说过剪纸,和参加过剪纸体验活动的人数大致相近。所以剪纸在扩大受众方面的方式上应该有所选择,更好地利用网络时代的传播手段和新型电视综艺节目等来进行更有效的宣传。
在剪纸用途方面,剪纸在当代生活中的用途和古代大致相同,仍然广泛用于节日民俗活动和装饰或者礼品馈赠的选择。大多数人购买剪纸的欲望更多的来源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精湛的工艺,说明在现代也是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购买渠道方面人们更倾向于实体店展览会和网上购买,所以剪纸的商业化程度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体店和展览会的发展可以提升剪纸艺术的知名度。
2022新年哪一天?
2022年过农历新年是在2022年的2月1日,这一天是农历2022年新年的第一天,即大年初一,这一天星期二。除夕则是在2022年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九,星期一。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有意义的传统大节,历史悠久,古已有之。是从上古时代,人们会在新年岁首进行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与上古原始信仰、择吉日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以谢天地神灵、报祖先恩德,祈求来年丰收。
过年的风俗表
买年货、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年夜饭、压岁钱、守岁、吃饺子、吃汤圆、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换桃符。
窗花的来历阅读答案?
①我怀念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而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是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窗花来源于剪纸,而剪纸据说是一种民间艺术,但朴实的村姑从未把它当做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家的荣耀与自豪。
②今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全部在冬天灿烂。这当然与农闲相关,但农闲不是根本的原因。冬天是无花的季节。冬季的花如雪莲、腊梅等,在渭北的土塬上根本看不到;唯一的自然之花,就是时不时飘舞的雪花。那时环境还未遭受污染,雪下得特别频繁,动不动就是漫山遍野银妆素裹。夏天少雨,而冬天多雪。窗花渲染着冬雪,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
③窑洞的窗子一般都制作成木格状,上面粘一层白纸。狂风一吹,纸就瑟瑟颤栗,发出蚊蝇般鸣叫的声音。久而久之,纸就扯开一个口子,口子越扯越大,进而纸就变得褴褛不堪。因此,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往窗格上贴纸只是冬天的事,其余的季节,窗格都空空洞洞的。冬天一到,寒流席卷而来,这时就会看到,家家户户所做的首要事情就是从供销社花五分钱,买回一张洁白的大纸,然后和了面浆,再然后就是粘窗纸。而少女和少妇们最忙碌的,她们摊开五颜六色的纸片,手持一把小剪刀,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张土炕上,开始剪窗花。她们把窗花看得很神圣。谁窗花剪得好,全村人都会跑来观赏,并会得到无休无止的赞扬;而谁的窗花剪得差,人们会看不起她,她心不灵手不巧,严重点儿,她嫁人都有些困难。许多媒人说媒,怀里就揣着姑娘剪的窗花,到了男方家里,先把窗花拿出来。
④每个冬季来临的时候,村子里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剪窗花比赛。没有组织者,没有加油助威的锣鼓,但并不影响比赛的认真和严肃。于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就会看到所有的窗子都五彩缤纷,生机盎然。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
⑤窗花的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植物,一是动物。人自然归属于动物之列。在无花的日子里,花朵却在窗格上恣肆。如果古人描绘它,会用“花闹窗棂”几个字。的确,束束花朵不但神韵俱备,而且形态上都挺夸张。牡丹有点胖,菊花有点瘦,玫瑰妻妾成群,郁金香携儿带女……意味深长的是,窗花更多的与吃相关,映现着农民们对食物的渴望。麦穗特别肥大,玉米棒籽粒圆满,苹果鲜红耀眼,桃子鲜嫩欲滴。也许人们太需要这些东西了。
⑥但现实生活中他们难以得到,于是只有把梦想编织在窗纸上。的确,我曾亲眼目睹过有的幼儿想吃窗纸上的苹果而不能时哇哇啼哭的景象;我也看到过邻家大爷饿得卧床不起凝望窗花时木呆的眼神。窗花,显示着村姑的手艺,也在诠释着庄稼人的梦想。(节选自《散文》)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4分)
①窗花渲染着冬雪,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
②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另外的灵魂
2、“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全部在冬天灿烂。这当然与农闲相关,但农闲不是根本的原因”,那么,从文中看,“根本原因”有哪些?(3分)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狂风一吹,纸就瑟瑟颤栗,发出蚊蝇般鸣叫的声音。
②牡丹有点胖,菊花有点瘦,玫瑰妻妾成群,郁金香携儿带女。
4、文章开头说“我怀念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而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是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请结合这句话,简析第4、5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①处于寒冷环境和贫困生活中所产生的寂寞单调的心境。②庄稼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梦想。
2.它可以驱走冬天的寒意和心灵的干旱,增添生活的色彩和趣味,带来生活的希冀和梦想。
3.①通过写窗纸在风中的形态,表现天气的寒冷,交代窗花产生的原因。②运用拟人手法,夸张地渲染窗花各具特色的形态,表现剪纸人的高超技艺。
4.通过着力描绘冬季剪窗花的情景和夸张描绘窗花的形态(2分),突出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梦想;从艺术的角度,丰富了“窗花”所蕴含的神圣和灵魂;说明了窗花的生命力所在,突出了令人难忘的原因。(每点一分)
剪纸的历史和由来?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4],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