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元朝有那么多帖木儿脱脱?
我们在看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脱脱个和帖木儿这两个人:(帖木儿和元朝以及脱脱的关联点很模糊,不知道楼主究竟想问哪一点?是元朝有那么多兄弟国家?还是有那么多人才?有那么多帖木儿一类称呼的原因,所以不好乱回答,附上脱脱和帖木儿的解释为止,谢谢邀请。)
脱脱,字大用,蒙古蔑儿乞部人。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出生在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庭里。
伯父元朝大臣伯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八年之久;父马札儿台,仁宗以来即居要职,伯颜罢相后即任中书右丞相。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脱脱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稍长,就学于名儒吴直方。
直方,字行可,婺江浦江(今属浙江金华浦江)人,儒学素养很深,曾与方凤、谢翱、吴思齐等名儒交游过。后出游京师,任教于周王和世琜藩邸,和世琜出走后,改任上都路学正,脱脱父马札儿台对他的智谋大加赞赏,比之为诸葛孔明。于是延入府中教其子脱脱、也先帖木儿。
帖木儿,
1336年生于撒马尔罕以南的碣石(今沙赫里萨布兹)。他出身于蒙古巴鲁剌思氏部落, 其祖先做过察合台汗国的大臣,父亲死后继为碣石的一名封建城主。虽然帖木儿是突厥化蒙古人,但由于当地自古以来的波斯文化遗留,帖木儿在文化意识上倾向波斯文化。 1362年,帖木儿在故乡附近起义。与蒙古人作战时,被打伤成了瘸子。因此敌人称为跛子帖木尔。后来,为了巩固政权,采取婚姻关系,将西察合台汗国后王的公主纳为妻妾,成了察合台汗国的驸马。所以又称为驸马帖木尔。1360年,河中地区大势底定,秃忽鲁帖木儿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帖木尔实际上控制了河中族。其腿伤亦在此时期受创。在1364年帖木尔终于扶持侯赛因成为可汗。但在1369年,他杀死情同手足的西察哈台汗侯赛因,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后人所知的帖木尔的传奇历史,绝大部分来自《胜利书》、《帖木儿自传》。其后裔巴布尔在征服了印度之后有《巴布尔回忆录》流传于世。
中国灭国吗?
提问者问的元朝建立是否等于中国灭国问题,其实就是想问元朝属不属于中国的正统王朝,而要分析元朝属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前提是元朝皇帝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人。谈到中国历史出场率最高的应该就是“唐宋元明清“,其中元朝的前一个正统王朝宋朝是我们公认的中国正统王朝,虽然宋朝是这些正统王朝里唯一没有实现大一统的朝代,但并不代表它不是一个正统王朝,一个中国正统王朝的标准是文化传承,而不是血统或者说地域传承。
正统性的王朝回到题目,元朝实现大一统可以说是宋朝和半个正统的金朝亡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回到开头,元朝在元成宗时期被尊为蒙古帝国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元朝的奠基者成吉思汗,我个人认为是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人,有待商榷,但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以及那些后继之君完全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能以汉人统治的王朝定义为正统王朝,凡是古代我们自己的民族,或者当时王朝统治地区里的起义军建立的王朝,然后继承汉文化,都可以定义为中国正统王朝!
在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当政时便开始规模性汉化,元武宗这个人也是汉化的蒙古人,他弟弟元仁宗虽然废除了很多元武宗制定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但是在汉化这一条上只是扩大没有缩小。元朝建立等于古代“中国”亡国吗?不等于,只是等于宋朝亡国,“中国”没有亡,亡的是上一任统治阶级,亡的是上一个家天下的朝代。要看元朝是不是中国正统王朝还有看元朝之后的王朝对他的定义,那就是明朝!
朱元璋受命于天早在朱元璋起义时,元朝就招抚或者说对朱元璋示好,朱元璋也接受了元朝赏赐的东西和元朝给予朱元璋的封号。而当时势力极其强大的陈友谅却是一个铁杆反元分子,具体有多刚就不细讲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经给北逃的元顺帝写过这样一封信,如下;
朕本平平易近,昔在田里,赖宁靖之乐,忽妖人倡乱,国内鼎沸,当是时出师者将非不勇,兵非不众,城廓非不坚,东西非倒霉,终无告成,妖人愈炽,遂致铁汉并起,此天运昭然,不言可见。朕因群雄扰攘,不克不及自宁,由是为众推戴,抚建业之平易近,待全国之清,何如君不克不及控御,致将帅各怀不轨,外为元臣,内实自谋,靡有戡定祸乱以安终生易近者。朕静不美观群雄分裂,苛虐生灵,于心不忍,乃亲率诸将,西平湖湘汉沔,南取交广东,定吴越,八闽、两江,皆入邦畿。方欲休战,以不美观君之为计,而君之将臣曰张、曰李、曰王,三人者,不为国谋,分据秦晋,相互雠杀,平易近遭涂炭。朕乃命上将军自前岁出师,由齐鲁,经河洛,次及燕城,我师未至,君已弃宗社而去。——《明实录·太祖实录》其实意思就是说,我朱元璋是一介良民,没想过和他们这些乱臣贼子一样造反,但是天道不好,实在是把我逼的走投无路了,只好替天行道(天;指元朝皇帝),……现在我把这些乱臣贼子都给平息了,派我的部下去京师找您,可是谁知道我大军到达的时候你老人家就已经抛弃江山社稷走了!(简化一下,勿怪)所以朱元璋意思是自己不是以臣子的身份夺得你的皇位,而是自己受命于天来继承你元朝的大统。可以看出,朱元璋是承认元朝的正统性的,更承认自己是继承元朝的统治,是天命所受。虽然这只是一项面子工程,也是为了安抚天下士子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乱臣贼子”,我是忠君爱国的,所以你们也要忠君爱国。更是为了稳定住刚刚建立起的明朝!
综上所述;
元朝建立=宋朝亡国≠“中国”亡国!
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聊一下元朝一个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吧。
大家知道,中国以前是有处女情结的,但是这个处女情结还不真是中国历史的传家宝。中国人以前是没有处女情结的。
比如春秋时期,那是乱得一塌糊涂,《诗经》里有很多描写嘿嘿嘿的故事。春秋还有一位用床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女人夏姬,她就嫁给了很多人。为了争夺她,引发了晋国楚国吴国多年的战争。
战国依然如此,秦国的秦宣太后公然养了一个外国小情人。秦始皇的妈赵姬当年也是吕不韦的小老婆,后面嫁给子异。当然不是什么处女了,可是一点也不耽误她成为秦国的国君夫人甚至太后。
到了汉朝,同样如此。刘邦就抢人家的老婆啊,也压根不在乎是不是处女什么的。汉文帝的妈妈薄姬原本是项羽部将魏豹的老婆,被刘邦抢去当老婆。跟吕后叫板的戚姬以前是娱乐行业的,说是处女谁相信啊。所以汉朝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就是刘邦本人,据推测也是来路不明,史书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谁知道太公看到的这个蛟龙是什么鬼,说不定是一个外号叫阿龙的古惑仔,不然,像刘太公这么老实的人怎么会有那么皮的一个儿子。
而据考证,秦汉时期乃至以前,可是很流行野合的。野合不是罪,车震也不是什么大事。看到避开就是,拿出手机拍,还传到网上就不对了。
汉武帝的妈,以前已经嫁过了,还生了娃。因为听说自己命中有福贵。所以跟老公离婚,进了太子宫。照样当皇后。
到了汉末,同样是无所谓的,曹操就是人妻控啊,专门勾搭熟女,还给儿子安排寡妇。
到了唐朝,得,不但不在乎是不是处女,连是不是小妈都不在乎了。武则天女士就是唐高宗的小妈。唐高宗不但把她从寺里找回来,还要封为皇后,搞得褚遂良大喊:那是先帝战斗过的地方!
但依然没拦住武则天成为皇后。
唐高宗娶了小妈,而唐玄宗基哥娶了儿媳妇杨玉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第一节课,就是论证杨玉环是不是处女。陈大师靠谱结论,绝对不是!但我们基哥绝对不在乎!
到了唐末五代十国,同样是不在乎的,后周的两位皇帝,一位郭威,连娶几任老婆全是寡妇,不是寡妇还不要。郭威给他的儿子柴荣娶的也是寡妇。这些不是处女的姑娘同样当皇后当太后。
好了,到了宋朝。很多人认为宋朝是处女情结的发源期,毕竟宋朝理学的兴起,讲的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嘛。
这是不太准确的。宋朝其实也很开放的,有一个说法叫脏唐乱宋,就是讲宋朝的风气之开放。就像小说里的武大郎娶金莲,宋江娶阎婆惜,杨雄娶的潘巧云都不是处女。鲁智深救的金翠莲,被郑屠夫霸占,后面不也嫁了员外,生了孩子?
这说明,宋朝其实也是不在乎是不是处女的。
而且宋朝理学讲的那一套男女大防,春秋也在讲啊,为什么春秋时没人听,汉唐没人听,到了宋朝,全民就听了呢?而且思想这种东西都是上层读书人的事,光靠讲是很难普及到老百姓当中去的。
一种观点的铺开,绝对是有什么大事件。
这个大事件就是元朝的入主中原。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统治中原,开始实行更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数、姓名都贴在门上。元朝还会派蒙古士兵入驻村子,充当一个村的监管。菜刀都被收到这个监管家里。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一种初夜权,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这个监管家里过一夜。
这样一来,就等于夺走了新娘的贞操。
这种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经,他们把这种夺走贞操的事情视为奇耻大辱,久而久之,对贞操就更看重了。
所以,到了元时,处女情结才被推到了高处,而且在民间生根发芽,到后面明清,处女情结、贞操观念更被提到顶点,以前结婚时没人关注的那个东西被视为婚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了。
这是元朝对中国人观念的改变,再讲一下元朝对中国区域的影响。
了解中国历史的亲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宋朝之前,军阀割据是很厉害的,战国争雄是一出,五胡乱华是一出,到了唐末,五代十国乱了七八十年。可谓达到了军阀割据的顶点。
到了宋朝,依然是有割据的,西夏就一直存在了西北边,你打或不打,他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但为什么到了元朝之后,割据的局面基本就不存在了呢?
其原因,大概在地图上。
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区域的划分。
一开始,中国的格局呈现部落聚居的形式,是完全依旧地理存在的。这里有一片平原,适合居住,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部落,这里有一个盆地合适居住,这里就会形成一个部落。
后面随着国家的出现,开始出现一种政治因素的划分,比如周朝的分封制,把家里的叔伯兄弟分到一块地方,但基本还是依靠地理的。像黄河,长江还有山脉这些地理切割物会自然的区分两个地方。比如春秋时期的,秦国跟晋国基本就是依照黄河来分地盘的。
后面的河南河北也是以黄河为界的。山东山西以是太行山分界的,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和长江来划分的。
这种人文自然的划分,有它的优势,就是大家交流起来很方便,语言习俗什么的都是相通的,但有坏处,就是很容易造成割据。我在这一块地方,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很容易培育自己的势力,别的地方也不容易插手过来,像是国中国,小王国一样。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容易出现割据的地方就是四川,因为地理的原因,剑门关一关,四川就是一个独立小王国。所以人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那么,到了元朝时候 ,为什么这种局面不存在了呢,地方割据基本没戏了,就是清初,三藩之乱没折腾起来?
这就要说到元朝开始的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正式确定了行省制定。把一些地方划为一个省,另一些地方划为另一个省等等。
它的划分就不是像以前一样,以自然的地理、人文为依据,而是犬牙交错,大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就没办法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搞割据了。
看地图,大家知道,元朝的特点是大,它把原本不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地方划到一块,让你顾此失彼。比如江浙,就包括了浙江跟福建。湖广却把岭南外的广西地区也划到了湖南湖北。
到了明清时期就是细,主要目标是杂,把原本一块的地方拆成两块,或者把原本不是一块的地区凑到一块。
比如浙江跟福建的划分就很怪,像浙南的一些地区,比如温州丽水论地理上属于武夷山地区,应该更多偏向于福建的那一块,在以前温州这些地方,比如秦朝时,就属于闽这个地方。但它偏偏划到了浙江。而原本跟浙江杭州同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苏州却另起炉灶,建立了江苏省。
其原因很简单,武夷山脉没有尽入福建,而有一部分划归浙江,等于北边门户控制在浙江手里。福建要想形成割据就难多了。
同样的例子,四川的门户汉中在明代划到了陕西,这也是让四川却没办法割据的策略。
这可以说是自元朝留下的政治哲学,对维持中国的统一其实是有帮助的。另外,也利于打破地域隔绝,增加交流。
另外说一下,元明清唯一没有彻底摆平的区域大概就是蜀地了。
到了明末,张献忠还往四川跑,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也想往四川跑。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是中国唯一可以形成割据的地方。但是,因为上面我们说的,汉中已经在陕西了,所以他们最后也没有成功。
元朝漕运的变化和原因?
元朝漕运的变化就是由海运代替河运来完成南粮北运。
原因是河运的经济成本高,河船行得慢、运力低,还要有大量的押运兵丁和船工,而海运最多只需要河运成本的七成。
宋明清三代都曾讨论过要将漕运改走海运,但都没成功。反对将河运改海运的理由主要是“百万漕工衣食所在”,多少人靠着漕运吃饭过活啊,如果改为海运,他们必然会失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历朝历代宁可忍受漕运效率低、损耗大的缺点,也要防止出现这种局面。
为什么元顺帝能成功逃脱?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元大都北门: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
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蒙语意为“铁锅”)带着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以及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哈刺章等文武重臣趁着夜色打开城门,随即一路向上都狂奔而去。
元主北奔,意味着元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地位就此终结。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明军近在通州,怎么会这么轻易就把“铁锅先生”给放走了呢?明军的两位主帅:徐达和常遇春,是不是真的因为此事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呢?
德胜门夜景北伐大都对于铁锅先生而言,现在当然不是洪武元年,而是至正二十八年。早在去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当朱元璋还没有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国称帝之时,其手下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已经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北伐行动。
对于北伐该如何进军,鄂国公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捣元都”。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明军奔袭大都的成功概率应该很高。但是朱元璋的目的是完成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由南至北统一全国,这就注定他必须用兵谨慎,未言胜先做败的打算。所以老朱给出的方案是先取山东,再下河南,然后扼守潼关,最终进兵大都。这样一来即使明军中途作战不利,也可以保证全师而还。
上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传檄北方各地,发出了“逐胡虏,除暴乱”的历史最强音。次日,徐达大军抵达淮安,准备对北伐的第一个对手:沂州军阀王信动刀。十一月初四日,大军抵达下邳,随即对山东全境展开攻击。初十日,原本宣布投诚的王信降而复叛,结果两天之内就被明军平定。王信出逃,其父王宣被杖杀。十一月底,明军攻克山东重镇益都(今青州),兵锋所指,元军望风披靡。
曲阜孔府十二月初五日,大都督府同知张兴祖率军破曲阜,孔子五十六世孙,袭封衍圣公孔希学至军门迎见。初七日,徐达大军攻下济南。到了月底,山东全境基本收复。数百年来,还没有哪个南方政权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平定山东,但徐达做到了。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然而就在明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元廷依然在内斗,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之间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二月壬寅朔,诏削扩廓帖木儿爵邑,命秃鲁、李思齐等讨之,诏曰:“扩廓帖木儿本非察罕帖木儿之宗,俾嗣职任,冀承遗烈,畀以相位,陟以师垣,崇以王爵,授以兵柄。顾乃凭藉宠灵,遂肆跋扈,构兵关陕,专事吞并。貊高倡明大义,首发奸谋。关保弗信邪言,乃心王室,陈其罪恶,请正邦典。今秃鲁、李思齐,其率兵东下,共行天讨。”—《元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元顺帝画像与此同时,明军却放慢了脚步,开始巩固新占领的地盘。二月中旬,又一位大将:康茂才,被朱元璋派往济南协助徐达开展下一步军事行动。三月中旬,徐达向大明皇帝朱元璋上捷报,山东战役全部结束,共俘获元军三万二千余人、战马一万六千余匹,缴获粮食五十九万七千余石、盐五万三千七百余引、布绢八万七百余匹。大军随即通过水路,由郓城直扑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第二阶段河南战役。
明军在山东的战果极大地震慑了河南元军,汴梁守将左君弼等人望风归降。四月初八日,明军在黄河岸边与元军主力展开决战。五万元军列阵北岸,准备等明军过河之时半渡击之。怎奈开国明军强悍到了极点,副帅常遇春身先士卒,单枪匹马突入元军阵中。后续明军鼓勇而上,元军瞬间崩盘。
元将詹同、脱因帖木儿以兵五万迎战,列阵于洛水之北十五里。我军既成列,副将军常遇春单骑突入其阵,敌发二十骑攒槊刺之。遇春发一矢毙其前锋,彼军夺气,达遂麾众乘之。时南风骤发,兵尘涨空,呼声动天地。元军阵乱退走,追奔五十余里,俘获无筭。—《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王保保剧照脱因帖木儿败了之后,河南元军残余的抵抗意志也就此消失,包括王保保的外公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阿鲁温也投降了徐达。对于明军在河南的进展,朱元璋非常满意。他一面指示徐达,让大将冯胜西出攻占潼关,彻底锁死陕西元军对中原腹地的威胁。一面在四月二十四日从金陵起驾,亲自前往汴梁和徐达会面。北伐迄今半年时间,明军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挫折就平定了山东和河南,下一步是该好好计划一下如何攻打元都。
甲子,是日,车驾发京师,幸汴梁。时言者皆谓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乃宋故都,劝上定都。故上往视之,且会大将军徐达等谋取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是抓还是放?五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抵达汴梁,随即在次日将其改名为开封府。六月初一日,徐达赶到开封觐见大明皇帝,双方就如何处置铁锅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还没打下大都,就先急着讨论如何处置大元皇帝,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讽刺?其实不是的。自从小明王莫名其妙在瓜洲渡口溺死之后,朱元璋就没有了退路。换句话说,小明王还活着,朱元璋可以用吴王的身份号令北伐,此时他绝不会放过妥懽帖睦尔。如果能抓住元朝皇帝,小明王自然可以顺理成章禅位,大明的法统就是来自于大宋(毕竟小明王自称是宋徽宗后裔)。
朱元璋、朱标、徐达剧照但是小明王死了,朱元璋除了被迫将韩宋政权骂做贼寇之外,只能承认元朝为正统。同样的道理,妥懽帖睦尔既然是大元皇帝,朱元璋就不想亲手处置他。因为他无论怎样做,都讨不了好处。所以朱元璋对徐达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绕来绕去的中心意思就是“放他跑”。
达又曰:“臣虑进师之日,恐其北奔,将贻患于后,必发师追之。”上曰:“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寨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达乃受命而退。—《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二》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从开封起驾返回金陵。次日,徐达传檄山东,要求张兴祖等人率军和自己会于东昌。闰七月初二日,徐达率军渡过黄河向大都进发。明军一路攻取卫辉、广平、彰德,于闰七月十一日抵达运河的节点:临清。闰七月十五日,山东明军抵达临清,双方会兵一处,向着终极目标大都城而去。
常遇春剧照此时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才如梦初醒,发出了一道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的诏书。在诏书之中铁锅先生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要求王保保由中道直抵彰德、卫辉,右丞相也速由东道水陆并进,陕西行省左丞相秃鲁东出潼关,太尉李思齐克复汴洛,“四道进兵,掎角剿捕”。看上去声势浩大,颇有一鼓作气歼灭明军主力的雄心。
结果呢,当徐达大军在闰七月二十三日抵达直沽之后,“水陆并进”的右丞相也速“望风奔遁”,史称“元都大震”。闰七月二十五日,徐达进军河西务。这里河西务的“务”,做“从事”讲。从宋代开始,从事税收的关卡就被称为“务关”,所谓的“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是漕运咽喉所在。元军在此进行了第一次正面抵抗,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回。徐达和常遇春随即兵进通州,大都已近在咫尺。
闰七月二十七日,大都城内元军做了最后一次挣扎。国公知院卜颜帖木儿等率兵出城,与明军野战。然而此时的元军,早已在野战中被明军打怕了,常遇春一个冲锋,元军就垮了。收到失败的消息,妥懽帖睦尔不再心存任何幻想,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述,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夜间领着老婆孩子逃离大都。
元大都皇宫复原图皇帝跑了,徐达不会不知道。可他老人家非但没有派人去追,反而在二十九日慢悠悠地开始修筑起通州城墙来。直到八月初二日,徐达估摸着妥懽帖睦尔已经跑远了,这才指挥大军对大都发起总攻。明军从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蚁附登城,留守大都的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等人全部被擒。徐达对这些人没有客气,全部处斩,一个不留。这里的帖木儿不花,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孙子,死之年已经83岁
结语:面对徐达的北伐大军,好像还真没有临阵战死的元朝守将,不是逃就是降。至于放元顺帝逃跑,是朱元璋在战前就定好的战略方针,徐达不过是执行者而已。某些野史说常遇春因此回京和朱元璋告状,那可真是滑稽了。常遇春跟着徐达一起北伐,然后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班师途中暴卒,期间只在汴梁见过朱元璋,那时候还没攻打大都,他去哪儿和老朱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