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国,中国本土没有狮子但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就有?
呵呵呵,中国的狮子大约始于汉代以后。
中国的确不产狮子,但是《后汉书》中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一国)向大汉天子进贡狮子,(呵呵,也不知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
当时叫“狻猊”,大约从那时人们便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
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日。
另外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有一种规模很大的表现勇士戏狮的“五方狮子舞”,被列入部伎八部之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西凉位,西凉位,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把当时盛行的狮子舞的形象和舞姿刻划得细腻诙谐、栩栩如生。
神探狄仁杰月氏国是哪一集?
剧中月氏国是第4部36集
月氏王宫里,差斥正为杀国王篡位疯狂自残。
王妃娜鲁恶梦醒来,见差斥成血人且己身亡,不禁大惊。
她往密室见亚喀,亚喀也死。
这更令王妃惊诧。
夜深,诸大臣奉旨朝见国王,议论纷纷中娜鲁接见了群臣,宣称差斥国王己死。
临死将王位交由王妃继承。
群臣不服,据理力争,娜鲁则篡位心切,强令卫士捉拿反臣。
臣中有执政者名忠节,称娜鲁无视群臣决议蔑视月氏国制,便当众废除娜鲁王妃之位。
娜鲁不从,命卫士捉拿反臣忠节等,岂知臣工们自有防备。
双方剑拔弩张,大战开始。
大漠上,前往月氏国的狄公元芳一行歇下,元敏与如燕又为争宠元芳而斗气。
这时狄公忽见远方月氏国上空狼烟骤起,大惑,即刻命众人快马加鞭赶赴月氏国。
月氏国正遭吐火罗国战火蹂躏。
吐国骑士烧杀抢掠,
无悪么作。
城中百姓奋起反抗,皆遭屠戮。
狄公一行赶到,目睹惨景众皆惊骇。
他们正欲离去,一伙杀红了眼的吐火罗兵士冲来,元芳等手起刀落,将来犯之敌消灭。
吉利可汗之死大结局?
吉利可汗死后,突勒部落推举好战的贺鲁为大汗,贺鲁亲自带兵进攻大唐,狄仁杰为了两国和平亲自赶到月氏国,抓住了罪魁祸首沙尔汗,并集合月氏国周围国家的军队打败并俘虏贺鲁带回大唐交给皇上处理
神探狄仁杰第四部中狄仁杰怎么发现沙尔汗是三兄弟的?
在地下书房中查看书籍知道的,书中记载着沙尔汗三兄弟
一连几日,狄公独处,在地下书房中查看书籍。对身边发生的事作了深入细腻的思考,终於弄清了案情的始末由来。早在月氏国先王沙伯略奇异之死,便埋下了后人差斥沙尔汗娜鲁之间的恩怨情仇。狄公当场揭穿沙尔汗乃孪生三兄弟,忠节非忠节,而是沙尔汗易容所扮,而死在后宫的是真正的亚喀,半年前死在洛阳的是老三塞班。
张骞苦苦寻找的月氏国?
“肉汁”国一点也不神秘,最早从周朝时期,我们就知道它的存在了,而你也有可能是月氏国的后人。
中国古代周边有个“肉汁”国,书面上写作“月氏”国,从春秋战国甚至最早到周朝就被我们知道,只不过等到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月氏国才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其实月氏国一点儿也不神秘,因为离我们中国比较远,才有了神秘面纱,等到丝绸之路贯通后,中国与月氏的交流多了起来,贸易、文化啥的都开始流通。
从这以后,得益于我们中华文明强大的同化能力,大月氏后裔以及留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小月氏,成功融入到了我们华夏文化中。
总的说起来,月氏国和中国古代周边的其他国家一样,一直被我们的史书所记载,等它们灭亡或逃窜了,我们中华文明便同化它们的后裔,为我们的文明增添新的血液。
你知道或是不知道,月氏国就在那里,不离不去。在我们中国典籍中,有关“月氏”的记载一直存在,可能名字不大一样,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后世的月氏。
比如先秦古籍《逸周书》,这本书记载了从周文王到周景王之间的故事,而《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了周成王成周之会时诸侯以及周边各国的贡品,其中提到:
禺氏騊駼。
意思为“禺氏”这个国家上供了“騊駼”这个动物,而“騊駼”就是一种毛色发青的野马。
《管子·揆度》中也提到了“禺氏”这个地方:
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
无论是上面的《逸周书》,还是《管子》提到的“禺氏”,后人注解都是西北的戎夷,而这就是后来的月氏。
欧洲的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找到了有关月氏的记载,比如巴比伦在公元前2世纪末提到的“Guti”,很可能就是月氏。
总的来说,月氏国在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居住在敦煌、祁连山附近,大约就是如今的敦煌河西走廊到甘肃兰州一代。
月氏人过着游牧生活,慢慢发展,兵强马壮,成为“控弦十余万”的强大游牧民族,有所谓的“东胡强而月氏盛”的说法。
为了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找月氏国,“神秘面纱”被揭去。秦末汉初,匈奴趁着中原战争频繁,控制住了中国古代西部、北部以及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强盛一时,欺负西域各国,还经常南下侵扰汉朝边土居民。
汉武帝时期,不满于通过和亲这种屈辱方式来求得与匈奴和平,而是通过战争手段,排遣霍去病、卫青等大将北击匈奴,封狼居胥。
他在位时期,通过匈奴投降者口中,知道了月氏被匈奴灭国,月氏国王的头盖骨被做成了酒器,而月氏国一分为二。
一部分月氏人西迁到了准噶尔盆地附近,被称为“大月氏”,而另外一部分月之人丢在了祁连山附近,为“小月氏”。
匈奴降人交代,大月氏一直想为月氏国王报仇,但自己元气大伤,势单力薄,很难讨伐成功匈奴,如果有盟友就好了。
汉武帝听说后,很是高兴,他认为月氏在匈奴西边,大汉在匈奴东边,两国东西夹击,必能对匈奴斩草除根。
虽然当时人知道月氏的存在,但月氏到底在什么地方,却没有人清楚,于是汉武帝决定排遣张骞出使月氏,联络抗敌。
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率领着100多名随从,跟着匈奴人向导堂邑父西出长安,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
河西走廊已经被匈奴控制,张骞一行人被匈奴人抓住,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张骞保持大汉气节,即使被囚禁匈奴地区十几年,还是找机会跑了出去。
克服种种困难,穿过各种西语国家,终于到了月氏,哪想到大月氏人觉得自家新的地盘土地肥沃,且离汉朝太原,已经不想抗击匈奴复仇了。
月氏国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和中国文明有何不同?虽然大月氏已经不想找匈奴人复仇了,但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以后交流,我们也能知道月氏人的文化习俗。
月氏分为大月氏与小月氏,大月氏在汉文帝时期西迁,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贵霜王朝,而小月氏则进入了祁连山,后来与汉人杂居,东汉时被称为“西羌”。
大月氏建立的国家分为休密、都密、双扉、贵霜、肸顿五部,分别由一位翕侯统治,后来贵霜翕侯一统其余四部,建立起贵霜王国。
《汉书·卷九十六上》记载: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盛兵十万人……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因此,大月氏人的习俗基本上与匈奴人相同,都是游牧民族,只不过西迁后,定居下来,逐渐从事农业了。
月氏国和我们都有过啥交流?如今它去哪了?张骞出使西域后,大月氏与大汉的交往越来越繁密,商业往来,文化交流,不绝于途。
大月氏国最早向东方传播佛教。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伽,在位期间从天竺青睐佛教大师,创作经文与歌舞梵剧,源源不断地输入了中国西北地区。
比如,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本是月氏国人,汉桓帝末年到了洛阳,翻译了《道行般若经》等佛经,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了中国。
除了文化交流,还有商业往来,比如《魏书》记载,北魏太武帝时期,有一个大月氏商人自称能用石头做成五色琉璃,于是太武帝让他建了一座琉璃宫殿:
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客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公元五世纪处,大月氏的贵霜王国被厌哒族灭亡,后人何去何从众说纷纭,还有说法是成了英国祖先的。
不过,贵霜帝国故地之北的康居出现了“昭武九姓”,为安、曹、石、米、何、穆、火寻、戊地、史,像安禄山、哥舒翰、史思明都是“昭武九姓”的后人。
不管是大月氏还是小月氏,随着时间发展,有许多后人都融入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中。
比如“邸”姓,有一支便是贵霜帝国四侯国之一国王邸就裕的后代,如今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与西部地区。
还有“支”姓,有一支也是月氏人后代,宗谱记载着:
支者,外国月支人慕华而来,遂家焉,详于汉支雄传,鄱阳其郡也。
所以说,虽然月氏国地处中华文明外部,但它的大事记都记载在了我国的典籍上,而它的后代也融入到了中华文明中。
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如果你姓安、曹、石、米、何或史、邸、支等姓,还真得有可能是月氏人后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