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假字,论通假字

天美资源网

什么是通假字,论通假字?

《说文》:“论,议也。”《周礼·考工记》:“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

1.通“倫” lun

什么是通假字,论通假字

〔例一〕 《礼记·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论。”注:“论或为伦。”论通“伦”,秩序。

〔例二〕 《淮南子·兵略》:“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论所不取也。”论通“伦”。大伦,大道。

论,来母、文部;伦,来母、文部。来母双声,文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掄” lun

〔例一〕 《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注:“论,择也。”论通“抡”,选择。

〔例二〕 《吕氏春秋·当染》:“故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注:“论犹择也。”

论,来母、文部;抡,来母、文部。来母双声,文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通假字是错别字的遮羞布吗?

首先,通假字肯定不是什么错别字的遮羞布,那么什么是“通假字”呢?

“通假字”中的“通”和“假”是两个概念,得分开理解。

“通字”就是两个相通的字,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些字一般是用源字,如“道”与“导”,“乍”与“作”等

“假字”其实就是假借字,有些词本无字,借读音接近的字来表音,如“你我他”三个字,实在没法造啊,怎么画个我?怎么画个你?怎么画个他?所以只能假字,“假”就是“借”从别的字借过来,其实人称中用的字都是假借,“我”本身就是是一种兵器的名字。最初这些字并没有被规范化,所以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字,如第二人称有“女”“汝”“尔”等,现在读着有读音的差别,其实古代这三字差别并不大,代表的是同一个词。假借字很多后来变成了形声,这是因为假借多了确实有点乱,所以就加上意旁区分,如“尔”字被加上了“你”等。

为什么鲁迅的错别字叫通假而我们的叫错误?

你这问题问的就有问题,什么叫鲁迅的错别字叫通假,而我们叫错误。

作为民国大师,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国的教材上也是长盛不衰。难道老师从来没有跟你交代过时代背景?

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有我们自以为的错别字,还有许多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甚至在行文结构方面也不符合当代人的书写方式。

这一切都是因为鲁迅是白话文的开山鼻祖,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人书写的文和说话的文是不同的,前者称为文言文,后者称白话,偏离的非常严重。

在秦汉时期,人说的话和写在纸上的话应该是相同的。创造文字的人们不可能让口语和文言变成两套系统,因为那样等于多此一举。

真正让行文与口语分离,我觉得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用主义,汉语壁垒必须要被打破,口语交流简单易懂是必须的。

作为民国大师的鲁迅先生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之前从未有人写过白话文小说、文章。鲁迅先生等于是从零开始。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先生当为翘楚,但却不是唯一。这段时间里白话文写作,都是靠各位大师的默契,没有官方对于文字的标准。

例如汉语中的发,头发的髮(繁体)。发财的發(繁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开展了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规定了發财的发,头髮的发,都统一用发。(这只是举例,告诉我们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但带来的问题也很多)

鲁迅先生写作的当年,许多文字是没有统一的。所以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出现了像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情况。

现在我们读鲁迅,读的是民国的风云变幻、旧中国封建礼教对百姓的迫害,这沉甸甸历史不去了解消化,而是对鲁迅先生的文字锱铢必较,不免落入下乘。

作为左翼文人鲁迅先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士,毛泽东主席用枪杆子,鲁迅先生用的则是笔杆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通假字的解释里有?

“同”与“通”的区别:“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1、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如:在现在课本中出现的“a本来写作b”,则a为通假字。

2、同: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回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扩展资料: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古代汉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又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