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厂,明代司礼监禀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和内阁首辅谁厉害?
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就是司礼监二把手加东厂一把手,皇帝二号助理加特务头子。终明一朝,这个职务权力最大的是魏忠贤。
内阁首辅就是文臣之首,手握票拟权,唯一具有和皇帝抗衡政务能力的人,最厉害的是张居正。
理论上,东厂是皇帝的狗,没资格和内阁首辅相提并论,真正麻烦的是司礼监。司礼监在皇帝不管事的前提下能够代为行使皇帝的批朱权,所以司礼监可以限制首辅的权力,但本质上司礼监权力受皇帝制约太大,仍然不能抗衡首辅,而且司礼监名义上做的是忠于皇帝的事,如果被抓到矫圣意,基本就完蛋了,而内阁、首辅是凭借自己意愿办事的,限制较少。
魏忠贤属于特例,因为他用利益把群臣都聚拢起来了,所以阉党强大,但魏忠贤个人的真实权力范围并不大,比如崇祯登基,几个月就把魏忠贤罢免了,轻松愉快无压力。
张居正就不同了,他干的是得罪百官得罪皇帝的事,可在他十年首辅任期中,都没人敢招惹他,就是因为他是首辅,把政务大权都抓在手中。
这里还有个例子,张居正为了便于掌控国家大权,还顺便把太监给收服了,这就是冯保,司礼监掌印太监加提督东厂,比魏忠贤权力还大,结果张居正刚死,冯保就被收拾了,首辅和司礼监谁比较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东厂和镇抚司有什么区别?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首领一般由太监担任。
镇抚司隶属于锦衣卫。明朝锦衣卫的全称是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本属京卫之一。后因赋予缉察、刑狱之权、使其体势日益显赫。再加上其属有镇抚司,掌理诏狱,即奉皇帝之命查处的案件,或奉皇帝诏令逮捕关押犯人的监狱。无所不用其极、文武百官闻之丧胆。史称特务衙门。
明朝真的存在东厂西厂吗?
东西二厂是真实存在的,说起东西二厂就绕不开明朝第一个特务组织——锦衣卫。
朱元璋出身乞丐而获得天下,其性格中免不了猜忌、多疑,对于他的皇权,更是看得非常重。而维护和巩固皇权的,一是军队,二是官僚机构。但对于文臣、武将,又该由谁监督呢?虽然朝廷上有都察院,但那也是由文官出任。开国武将彪悍,文臣有声望、有计谋,还常常拉帮结派。朱元璋自信能镇得住这些人,但后来的继承者呢?朱元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创建锦衣卫,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还是因为一件事情被启发了,这件事情就是朱元璋收到了一个人的小纸条,这个纸条上写着“胡惟庸与李善长见面了”,当朱元璋见到这张纸条之后立即陷入了沉思,他心想胡惟庸和李善长为什么要见面,他们是不是在谋划些什么,谋划的东西是否对大明不利?就是在这样的疑惑下朱元璋派出了一名亲兵,让他密切的监视胡惟庸的一举一动。
这名亲兵一点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共监视了胡惟庸七年的时间,在这七年间他不断的把胡惟庸的事情传递给朱元璋,并且他还记下了朝廷上哪位官员和胡惟庸的关系最密切,并把他们统称为“胡党”,到了第七年的时间这名亲兵终于发现了一个足以惊天动地的大秘密,胡惟庸竟然密谋谋反!当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刻下令处置胡惟庸,根本不给胡惟庸任何反应的机会,就那么突然的胡惟庸就被满门抄斩了,而且被牵连的人共有三万多。
顺利的除掉朝廷毒瘤之后,朱元璋觉得太有必要创建一个秘密机构了,否则自己到现在恐怕都不知道胡惟庸竟然有反心,于是朱元璋就创建了“拱卫司”,这是锦衣卫的前身,主要负责的就是监视,收集情报,逮捕等工作,同时还负责皇帝的安全和仪仗,所以锦衣卫对人员的要求很严格,不仅要办事能力强还要有高强的武功,而且负责皇帝仪仗还要求有俊俏的外表,所以那些能加入拱卫司的都是有能力又有颜值的人。
后来朱元璋把拱卫司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到了洪武十五年才正式命名为锦衣卫,锦衣卫就等于是皇帝身边最亲的亲兵,不管是干什么都少不了锦衣卫的身影,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能对所有官员的动向了如指掌,这也是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心,只有掌握了所有人的一举一动他才能感到安心,而这样一来锦衣卫就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因为他们不但能掌握官员的把柄,还只受制于皇帝,无形中就有了超然的地位,令众官员对其十分忌惮。
东厂——朱棣虽然靖难成功,但初期他的皇位仍旧不稳固。建文帝的下落成谜,朱棣的其他兄弟也是潜在的威胁,而百官也是建文帝的旧臣,朱棣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忧虑。因此,朱棣把锦衣卫重新启用,担任自己的耳目和手中的屠刀。但锦衣卫虽然是自己侍卫,但毕竟还是外官,不如宦官更加贴心。因为在靖难期间,宦官偷偷透露建文帝的消息给朱棣,使得朱棣感觉宦官更忠心可靠。因此朱棣启用宦官打造了东厂,亦有分权、制衡锦衣卫之意。
因此明朝第二大特务组织诞生。
西厂作为明朝第三大特务组织。
明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一天,只见一群匆匆奔入皇宫,究竟是什么事呢?原来是他们发现有几个和一个所谓的“妖人”有谋逆的可疑现象,这件事引起了明宪宗的警觉。
以这件事为导火线,明宪宗越发想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于是便经常命令太监汪直带着人出去侦查,可是这样长久下去总不是个事,于是便于成化十三年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也就是西厂,由汪直负责西厂的行动等,这个西厂成立不久声势便超过了东厂。
其实明朝还存在一个时间极短的特务组织——内行厂
刘谨和宦官八虎其他人有矛盾,而东西两厂偏偏在其他人手中。于是在明武宗的点头下独自成立了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远超其余三个机构,除了监视臣民之外,东西两厂及锦衣卫也在内行厂监察范围之内,权势远高其余三个机构。只存在五年却威风胜过两厂一卫(东厂、西厂、锦衣卫)刘瑾倒台后,这个权势滔天的特务机构也就昙花一现了!
明朝的东厂初始为巩固朝廷统治都干了什么事情?
即东缉事厂,是明朝政府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与锦衣卫合称为“厂卫”。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朱棣为燕王时,为夺取帝位,勾结京师宦官,以为内应。即位后,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乃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命所宠信宦官担任提督,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创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又“祖制,凡朝会,厂卫率属及样尉五百名,列侍奉天门下纠仪。凡失仪者,即褫衣冠,势下镇抚司狱,杖之乃免……迨万历时,失仪者始不付狱。”又“东厂之设,始于成祖。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东厂和锦衣卫皆是中国明朝政府的特务机关,但是东厂地位相对较高。和专为独裁统治者一人服务的各形态秘密警察机构一样,由于东厂镇压的手段极其残酷,且有因向独裁者邀功或其私利而为之,所以容易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以致于东厂在明代社会上的口碑极差。
为什么明朝特务政治这么发达?
一个国家的国祚不是因为某一个单纯的因素决定的。它综合了自然环境,内部民族矛盾,外族入侵,等各种原因。
当然这个问题的题设也比较有趣。众所周知,有宋一朝经历南北两时期,而南宋与北宋的割裂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南北两宋不宜作为同一朝代存在,不过我们为了方便还是把它以首都方位作为区别。也就是说,南宋和北宋的国祚是不如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