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下来,就想着找点东西看看,琢磨来琢磨去,就翻到辛弃疾的词。
之前老听人说他是豪放派,什么“词中之龙”,山东济南人,跟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就挺好奇的。搞一本他的词集,打算好好瞅瞅。
书拿到手,嚯,还挺厚实。翻开目录一看,好家伙,据说现存的有六百多首,是两宋词人里留下作品最多的。我一开始也没啥系统,就是凭感觉,翻到哪页看哪页。
先看那首最有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开头就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着确实带劲,感觉一股子英雄气概扑面而来,就是那种金戈铁马的感觉,挺燃的。脑子里立马就有画面,大半夜喝点酒,拔出剑来看,做梦都想着带兵打仗的事儿。
我就以为,他大概所有的词都是这种风格?硬朗,豪迈。
但读着读着,发现不全是这样。比如翻到一首《鹧鸪天·代人赋》,里面写“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变得特别细腻,还有点伤感,写离愁别绪的。这就让我挺意外的,原来这位“硬汉”也有这么柔情的一面。
实践过程中的感受
这就让我觉得,辛弃疾这个人挺复杂的。不是标签化的‘豪放’俩字就能概括的。他心里头,既有收复失地的渴望,那种“沙场秋点兵”的激情,也有生活里的无奈和个人的小情绪。
有些词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可能是因为隔快一千年,里面估计用不少典故,或者跟他自己的经历关系很大。比如他年轻时候带人抗金,后来南渡之后又不被重用,这些背景不解的话,有时候光看字面意思,感觉领会不到那个劲儿。
我的做法就是:
- 遇到读着顺口的、有感觉的,就多看几遍,自己体会体会那个意境。
- 遇到读不懂的,也不强求。有时候就停下来琢磨琢磨当时的背景,想想他为啥这么写。有时候干脆就跳过去看下一首,想着以后有机会再回来弄明白。
- 也没想着一下子全搞懂,毕竟六百多首。就是断断续续地看,利用一些碎片时间翻几页,有点感觉就多看两眼,没感觉就放放。
感觉读他的词,不能光看文字,还得稍微解下他这个人,他那个时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词里的感情。
这回读辛弃疾的词,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实践。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他是块硬邦邦的铁,结果发现这铁里面,也裹着柔软的东西,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
他的词确实量大,风格也多变。想真正读懂他,估计得花不少功夫,不是看几首代表作就行的。这回也就是浅尝辄止,翻翻,读些,感受一下。但确实感受到他那股子劲儿,还有文字里透出来的那种复杂的情感,挺佩服的。以后有空,还得接着慢慢看,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