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陵墓下部攻略,中国还有多少座保护完好的皇陵

天美资源网

后羿陵墓下部攻略,中国还有多少座保护完好的皇陵?

咱先圈定一个坐标吧,就拿京津冀附近的皇陵说,毕竟明清的帝都是北京。

先说结果,外观保存比较好的皇陵(包括已经被盗的)有三个建筑群。下面咱们单独的说说这些建筑群都归属在哪里,分别在其中有那些皇帝。

后羿陵墓下部攻略,中国还有多少座保护完好的皇陵

第一个保存还不错的皇陵区,自然是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的大明皇帝,自打朱棣从北京打到南京,把侄子朱允炆从皇位上轰下去自己做了永乐大帝后,他在南京没干多少年就迁都会北京了,自然他的皇陵也不能和老爹朱元璋一样建在南京了,朱棣在北京皇城以北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十三陵,里面入驻了除景泰皇帝外朱棣之后所有的皇帝,目前是定陵被官方发掘了,其他的地宫都完好,但是地上建筑物有一些皇陵保存的就不太好了,目前文保部门正在有序的修缮之中。

第二个是大清朝的清东陵,位于河北唐山马兰峪,这个皇帝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风水上佳,就是地质条件不太好,在这里的地宫经常发生渗水现象,在这个皇陵中入驻了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他们的地宫除了顺治以外,全都被盗掘了,乾隆的地宫可以下去参观。

第三个是大清朝的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西的永宁山,这片皇陵是雍正皇帝选定的,原因就是他觉得地质条件不太好,而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在这里兴建了清西陵,在这个皇陵里入住的有雍正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和光绪皇帝。其中除了光绪皇帝的地宫被盗,其他的地宫都保存完好。

宜昌有哪些历史名人?

宜昌自古人杰地灵,或生于此,或长于此,或为官于此者,或名垂千古者不胜枚举。从宜昌走出多少历史名人?或有多少历史名人踏足于此呢?今天,宜旅君就带你数一数~

中华民族的母亲:嫘祖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宜昌远安的西陵山中有雷家冲,为嫘祖故里。唐朝赵蕤 (ruí)题嫘祖碑文说:“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旨定农桑,法制衣裳。”

每年农历3月15日,是嫘祖的生日。这一天,宜昌远安的嫘祖镇都会举办盛大的嫘祖文化节,以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母亲。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秭归乐平里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一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其今传世之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计26篇。他的作品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的崇高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中华儿女。每年农历5月初5,在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约公元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昭君故里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昭君村双溪夹流,青山环抱,修竹拥翠,花果飘香,还遗落着昭君宅、梳妆台、娘娘泉、昭君书院、楠木井等20多处遗迹遗址,是国家首批AAA级旅游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在夷陵小住

唐代大诗人李白成长于四川,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还是三次历三峡之险,而且纵情吟唱三峡之美。“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公元725年,李白离蜀出峡,曾在夷陵(宜昌古称)小住。住了多久?《郢门(即荆门)秋怀》一诗说:“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说是历史上最先对江水出峡、险夷交替景象的生动描绘。

杜甫在宜昌咏诗

杜甫与三峡更有一段诗缘。他在夔州一住就将近两年,写出了《白帝城最高楼》、《八阵图》、《咏怀古迹》、《登高》、《秋兴》等诗作400余首,可算是创作上的大丰收,他在夔州居住过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遗址尚存。

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夔州东下,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方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他写了《春夜峡州田待御长史津亭留宴》一诗以记其事。他还游览了附近的山川,所写《虎牙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荆门虎牙(在宜昌境内)的险峻形势。

白居易探幽三游洞

唐元和十三年(818),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升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与弟白行简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镇,由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徙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出峡东下。三人于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于夷陵(宜昌古称),不忍很快分离,便乘舟同游江上。

他们在上牢溪上岸寻幽时,发现岩壁间有一奇洞,便入洞饮酒叙怀,通宵不寐。言末尽意,又各赋古调诗20韵。为记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诗与文均抄写在洞壁上。今诗已失传,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并成为后世的游览胜地。

陆羽在峡州品茶

唐代“茶圣”、著名学者陆羽,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专家,而且也善诗文,平生著述不下50卷。他考察栽培茶树及水质情况,走遍了全国山川。峡州(宜昌古称)本茶叶故乡之一,峡江两岸当然也留下他的足迹。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记载有: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峡州茶叶也评价甚高:“山南,以峡州上”。

欧阳修任夷陵县令

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欧阳修坐贬夷陵县令。他在任约一年时间,留下了《与尹师鲁书》、《峡州至喜亭记》、《祭桓候文》、《黄杨树子公赋》、《夷陵九咏》等诗人50余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游洞岩壁上,还保留欧阳修亲笔题刻一处。近年,宜昌文化部门在三游洞附近山头,修建了仿古建筑“至喜亭”,并在亭中竖立了新镌刻的《峡州至喜亭记》碑。

“三苏”同游三游洞

宋嘉祐年间,著名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从故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县)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受任。途经三峡,对峡中风物多有吟诵。到夷陵(宜昌古称)后,“三苏”同游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称作“后三游”。苏轼过三峡,还留存《入峡》、《出峡》、《至喜堂》、《黄陵庙》、《峡州甘泉》等诗篇。

黄庭坚三游洞题名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被贬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曾于绍圣二年、靖国元年三次到峡州游览三游洞,并题名洞壁,书写了《三游洞序》。可惜所书《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还残留他的手迹一处。黄庭坚还在四川万县留下了宝贵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记》,有关于三峡风流的记述,也描绘了三游洞的奇观。

张飞在三游洞擂鼓督战

张飞是蜀汉猛将,也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20多万人攻占荆襄。刘备率残部逃奔当阳(宜昌境内),曹军穷追不舍直逼长坂。张飞将20骑拒后,他据水断桥,横予立马,环眼圆睁,吼声如雷,使曹军丧胆,不敢逼近,刘备等得以安全脱险。

后来刘备平安江南,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掳将军,封新亭候。据地方志记载:“张飞擂鼓台在三游洞顶,士人张飞守郡日督兵于此,今故垒犹存”。而今日新立有张飞擂鼓塑像,颇壮观。当年张飞在当阳吓退曹军的地方,立有“张翼德横矛处”石碑,民间还广泛传述着张飞喝断霸陵桥的故事。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长坂坡公园

浑身都是胆的白袍将军赵云,字子龙,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当刘备等被曹军追赶得丢盔弃甲,逃到长坂坡,刘备的妻儿走失,许多兵将死的死、伤的伤,被困的被困。赵子龙却单枪匹马杀入重围、往来冲突,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杀死不少曹军兵将,救出许多刘备的谋臣军卒,以及刘备的甘夫人与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

关羽宜昌城点军

▲点军坡

在宜昌地区,关羽的活动遗迹更多。这位常秉烛夜读《春夜》的蜀汉名将,在清代被奉为“关圣帝”,全国各地均建有关庙。这位骄傲的将军,由“威震华夏”最终得到“败走麦城”的悲壮结局。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能就是这期间,他曾来夷陵(古宜昌城)点视军马。今宜昌城区大江南岸点军坡,传为关羽当年点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为清光绪十一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魏将于禁降。不想吴军乘机偷袭荆州,使关羽腹部受敌,兵败逃往麦城(宜昌境内)。后又与儿子关平突围逃到临沮(宜昌境内),在罗汉峪回马坡为吴伏兵所杀。

▲关陵

对于关羽的忠义宣传及他悲壮的遭遇,在民间影响很大。相传他遇害后,阴魂游荡到玉泉山(宜昌境内),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至今玉泉山有“关云长显圣处”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今日当阳市境,还留有规模宏伟的关陵、关羽部将周仓之墓、麦城遗址等。长阳县境也有点河兵、马回溪等传说中的关羽遗迹。

陆游在宜昌煎茶

南宋诗人陆游,中年曾至川陕一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军旅生活。孝宗乾道六年(1170)入蜀时道经三峡,写了不少诗文。他撰写的《入蜀记》,对于峡中风物记述颇详。在三游洞游览时,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觉得很甜美,便写了一首七律诗记述这件事,在诗中赞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于是便留下了“陆游泉”这个名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这么多历史名人都与宜昌有关

杨家将有后代么?

很多人所了解的杨家将都是从演绎当中而来,真实历史当中的杨家将并非如此。

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

虽然演绎的版本很多,但是杨家将确实存在。第一代名叫杨继业,曾经先后投靠过后汉、后周,归顺北宋之后成抗辽大将。可惜被潘仁美陷害,惨死在阵前。

生前留下七个儿子,最出名的是大儿子杨六郎杨延昭。之所以取名为六郎,是因为北宋把第六颗星认为是战星。为了表彰他的抗辽战绩,给他的一种尊称,实际上是大儿子。

其他六个儿子的记载不详细,杨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当时前方战事比较缓和,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停战协议。杨文广是因为祖父辈的庇护出名,实际上的战功并不多。

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基本上就算是没落了。不过由于演绎的版本太多,杨家似乎又在演绎当中逐渐扩大。比如说七郎八虎,以及杨家二十二位女将,这些人物都不存在。

不过佘太君确实存在,他是杨继业的老婆。不过演义当中的百岁高龄挂帅,现实当中并没有。不过杨家的后人却很多,只给大家介绍几个找到的。

江城杨家将后人

吉林市的市民杨永玖从家中翻出了来了一本《杨氏族谱》,虽然只有简单的300多页,但是根据上面记载的内容看,如:

溯查杨姓始祖原籍系贵州人,自康德年间携眷属移居永吉州……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追远堂记”等字样。

似乎是杨家后人迁移过来,而且里面还记载了很多杨家后人立功的故事。比如在清朝的时候,就有5位杨家后人被清政府封为将军,超过30多人都在军中担任过职位。

后来经过查找发现,他们这一脉来自于杨继业的28世孙,名字叫做杨荣。家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当时父亲已经在山西的鹿蹄涧居住,是杨荣在后来迁到了贵州。

后来又由于战乱,杨荣带着全家老小从贵州来到了吉林。再后来他的孙子和侄孙生了8个孩子,然后形成了8个分支。他的八世孙是黑龙江副都督杨凤翔,曾经是非常出名的抗沙俄大将。

后来根据吉林省文物管理部门考证,此地的杨家将后人确实是杨家将一脉。

九世同村的杨家将后人

在高淳淳溪镇往西10多公里的地方,有两个紧挨着的村子——杨家村与新杨村,两个村子当中的人基本上都是杨姓,共同供奉着同一个宗祠,乃是杨家将的后人。

两个村子当中辈分最高的是102世的杨广木,如今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辈分最小的是还在上二年级的杨麟间,中间整整差了8倍,正好是九世同堂。

虽然他们自称是杨继业的直系后人,但是并没有把杨继业当成第一祖辈,而是一直尊称第七十八世的杨千一为世祖。因为他们本来也并不居住在高淳淳溪县,而是在杨千一的时候搬迁过来。

整个村子还恪守着很多的传统,比如说不听不唱《双龙会》。孩子入学之前,每个人都必须先到祠堂前面跪着,聆听家族当中的长辈讲述杨家将的故事。

湖南凤凰阿拉阳寨杨家将后裔

一处位于湖南凤凰县的偏远小山寨,居住着200多户杨姓人家,他们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现年36岁的杨秀河,自称是杨家将的第37代传人,甚至还拿出了了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

族谱当中记载他们这一脉的来历,是由于当年苗民叛乱。杨六郎的第3子杨再思,奉命南下平乱。由于此地地势险要,杨再思就决定留在这里。后来朝代更替不断,他们也没从这里走出过。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除了没有西门之外,村子还有着上中下三个部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的设计方式,似乎形成了一种迷宫的形式。可能是由于早年匪盗为患,特意打造的一种防范模式。

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都是靠种地为生。整个村子几千口人,但是只出来了几个大学生。他们希望最好致富的途径,就是通过旅游来让村民的生活过得好起来。

因此这些年来,整个村子都在积极申请旅游文化的相关事宜,只是一直未能成功。他们这一脉到底是否是杨家后人?仍然要留有疑问。

不过他们的书家堂确实是一座古城,如今已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他们是否是杨家将后人已经不重要了,保护好自己所在地的文化才更为关键。

熟练杨家枪法的杨开华老人

既然提到了杨家将,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杨家枪。然而过去千年时间,杨家还有后人会使吗?让我们来看一下杨继业的第37代传人杨开华老人。

当年为了躲避元朝大军,杨开华老人的祖辈带着家人来到了四川。由于四川本来就是一座天险,所以当时杨开华的祖辈就决定定居在这里,也就一直到了现在。

杨开华告诉记者,如今后辈当中会使用杨家枪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家族里面只留下来了一些老人和妇女。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还用过这套枪法救过人。

他还告诉了记者,当时家族也留下过传统。每个到一定年龄的男子,都必须学会一点绝学,以此来缅怀祖辈的光辉岁月。可是随着太平盛世的不断变长,很多人就把吃饭的家伙都忘了。

因此杨开华心里也充满了担心,因为自己年龄都比较大了,但是孩子和孙子辈都没有人表现出对枪法的上心。他担心他们这一脉所学会的绝技,很有可能断送在他的手上。

雁门关下的鹿蹄涧村杨家后人

一直以杨家祠堂著名的鹿蹄涧村,虽然整个村子不过1000多口人,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杨姓,而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在村子的正中央,还有着一座建造辉煌的杨家祠堂。

这座祠堂始建于元,是当前中国存在最大的杨家祠堂。里面是供奉的太尉杨继业,祠堂也被称为杨忠武祠。祠堂前面有着一块非常大的鹿蹄石,背后还有着一段传说。

杨家将的14代孙杨友,打猎的时候曾经打中一只梅花鹿,但是被他带着箭逃跑了。于是一路追了上去,便来到了如今鹿蹄涧村。他眼看着梅花鹿钻入地底不见,等到挖开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

上面有着一只鹿,身上还带着一支箭,而且下面还有着一排鹿蹄印。于是他把这块石头搬走,带到了如今的杨忠武祠,整个村子也根据这块石头改名。

村子每年都会举行祭祀,而且全村人聚集在一起,高唱杨家将的戏曲,可谓是好不热闹。而在此地的鹿蹄涧村,也被很多流散在祖国各地的杨家将后人,共同认为是最大的祖地之一。

到底真的有这么多的杨家将后人吗?

通过我之前的讲述,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宗族,他们的辈分动辄都是几百世。但是要知道杨家将距离现在也只不过是1000多年,几百世人意味着什么?

虽然古代人一般都是早婚早育,但是大多数结婚也都是到了18岁左右,生了孩子就得20多了。但是总不见得每一个人头胎都是男孩子吧,再加上古代由于医疗条件问题,就算真的是男孩子,也不一定可以留得下来。

所以综合下来,预估差不多30多年可以有一代人。而且越是靠近杨家将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个间隔的时间越长。比如说我家族的族谱,最远的记载是600多年,到现在还不过20世不到。

再拿孔子的后代说事情,由于孔子被尊为儒家之首。所以基本上每朝每代,都会册封孔子的后人,他们这一脉的族谱基本上从来没有断掉过。

距今2500多年的孔子,他们家族现在也只不过是80多世。那么距今不过是1000多年的杨家将,为何能够出现100多世的人。

其实可以给出一种猜测,因为现在很多的族谱都是明清时期编纂。而就在这一过程当中,明清之前有很多攀龙附凤的嫌疑,所以如果能够找到明清以前的族谱,可信性才是足够的大。

余秋雨的祖先是甘肃武威人?

余秋雨的祖先, 一个武威人是如何到了南方的?

余秋雨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化名人。1946年8月23日,余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他的《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君子之道》《何谓文化》《冰河》《千年一叹》《泥步修行》曾为无数人阅读。

余秋雨

令人想不到的是,余秋雨祖先来自甘肃武威。他在演讲中说道,其祖先是一位武威人。2010年5月,余秋雨在散文《我等不到了》中写道:“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我猜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我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即使仅仅从在甘肃武威一带的踪迹算起,从他们到我们,一路生死经历,也真称得上动天地、泣鬼神。”2013年10月9日,在兰州“丝绸之路高峰文化论坛”演讲伊始,他就说:“我的先祖的老家,经过我的考证,是在甘肃武威。”2017年9月16日,在“凉州文化论坛”演讲时再次说,他们的“余脉”(余家血脉之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和武威有关,更是说了生命基因一定是和凉州有关。

余秋雨马兰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安徽泗县)事。其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

这是真的吗?余秋雨祖先真是古羌族唐兀人?那么,他的祖先究竟是谁?又是如何到了江南落户的? 武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编审程对山考证了,余秋雨祖先余阙的一些经历。

陈列于武威西夏博物馆的余阙像

余阙是元代著名学者,确有其人。不过,并不是汉族,而是居住在武威的党项人。史书记载,余阙“唐兀氏”。唐兀是元代蒙古语党项一词的音译,兼指党项人及其所建西夏国。钱大昕、王国维和陈垣等史学专家均考证唐兀即西夏。我们综合多位权威史学专家的看法,余阙的先人是居住在武威的西夏人。

不过,余阙虽然是武威人,但他并不是在武威出生的。原来,余阙的父亲沙剌藏卜,从凉州随军迁至安徽肥东县湖滨镇。可以这样说,沙剌藏卜作为安徽余氏的望祖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推测,余阙的父辈大概是在1227年以后迁徙到江南的。南宋宝庆三年(1227 年)蒙古灭掉西夏。此后,元朝曾设甘肃行省管理一部分西夏人留居本地,一部分随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散居各地。沙剌藏卜大概也是在此时奉命赴合肥任地方官的。

西夏李元昊

尽管成吉思汗灭了西夏,但元政府对西夏人还是比较信任,唐兀人出任大将和官员者较多,甚至有唐兀人组成的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很有可能在合肥一带,有一支唐兀人组成的部队,或者说是唐兀军。元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十一,余阙生于庐州青阳山下。余阙后来考中榜眼,人们就给他附会了各种神奇传说。据说余阙出生时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梦见异人来了,他出生时母亲耗尽了体能,头发忽然就全白了。

尽管出生在江南水乡,但是他周围似乎都是西夏人。这点余阙在他的《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中提到他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的“夏人”。夏人面色很黑,善骑射,大个子不少,有些人身高八九尺者。他们慷慨仗义,质直而尚义,平常和邻居相处,就像亲戚一样,有了收获,往往就和朋友分享。对人非常信任。尊老之风浓厚,人们聚会,往往按照年龄大小排序,而不是依照官爵。献寿拜舞,上下之情怡然。还比较能歌善舞。

武威城楼

这段记述不仅保留了西夏灭亡后党项人的迁移状况,更保存了西夏人在江南地区的生活状态。余阙自幼受这种遗风的影响,非常热爱这种生活。他把自己族人称为“吾夏人”,而自己也自称为“西夏余阙”。在西夏时期,凉州是西夏的辅郡。不幸的是,他十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不过,余阙读书刻苦用功,勤研不辍,学问还是非常扎实。父亲逝世了,母亲身体差。为了维持生计,余阙不得不中断学业,在青阳山设立私塾,教乡里子弟维持生计。至今,在庐州一带,还流传着余阙“授徒养母”的故事。

这时,一位江南名士出现在了余阙面前,不仅给他传授了学问,还让他逐渐融入江南的学术圈中。这人名叫张恒,他可是大有来头的,张恒是元代学术家吴澄的首传弟子,又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传弟子。张恒慕名到青阳山拜访余阙,从此张恒既是余阙的良友又是余阙学术上的良师。

余秋雨

余阙31岁参加科考,名列右榜甲等第二名,赐进士出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榜眼。余阙的进士考卷内容,在乾隆四十六年五月被纪晓岚收入余阙文集《青阳集》,取名《元统癸酉廷对策》。和余阙同时考中进士的人中,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后来的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两人关系密切,经常往来。余阙的仕途并不顺利,前前后后,几起几落。进士及第后,授泗州同知,于是就高高兴兴上任去了。然而,直率的性格,却让上峰十分不满。最后,余阙辞官回归青阳山。

回家后,余阙在青阳山开凿了 一眼水井,又盖了几间房子用来藏书,并起名叫青阳山房,继续过着闭门授徒、奉养老母的生活,他的书房有一副对联:“苦读恋青阳,只识得忠孝两字;稚龄搔白发,已挥尽心血一腔。”余阙继续教师事业,不过这时,余阙已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名满天下的榜眼,这样的教师,想必是学生云集。

黄釉剔花瓷罐。武威西夏博物馆藏。

他读书教书,时人称为“青阳先生”。刘伯温前往江西任职,余阙写了《送刘伯温之江西廉使得云字》一诗,诗中有“惟有凌霜柏,天寒可赠君”的句子,从中可见他的气节。

8年后,余阙再次出山。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朝廷修撰国史,丞相脱脱闻余阙贤名,诏令余阙抵京师成为翰林修撰。此后,他度过一段大约8年的仕宦生涯,其中曾任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明初大学者宋濂就是余阙在浙东为官时的高徒,他为余阙作传,其中写道:“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时体尚江左,高视鲍、谢,徐、庾以下不论也。篆隶亦古雅可传。”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也是余阙的弟子。

武威市区

至正十一年(1351年),余阙便第二次黯然回归青阳山。此时,元末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发酵中,一年多后,余阙被任命为淮西宣慰副使,驻守安庆。此后,余阙一介儒生,面对陈友谅等人的围攻,率领军民固守安庆6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陈友谅亲率大军围攻安庆,城破,余阙死难,时年56岁。安庆军民为纪念他,在他墓侧建起余阙庙,这就是后来的大观亭,是闻名天下的名胜之地。1981年3月,著名学者史金波、吴峰云到庐州青阳山寻访,找到余阙后裔,看到了1940年重修的《余氏宗谱》,扉页上印着“忠宣公”“凉州府”字样。由此,证明武威西夏人曾辗转迁移到江南。

中国旅游标志,出土自武威雷台汉墓的马踏飞燕

能分享一句你特别喜欢的沙雕句子吗?

一、记住不要做家里第一个开空调的人,要把机会留给长辈。这样“这才几月就开空调”的疑问就是你来说了

二、拿着一根竹竿走在油菜花田里面,有没有一种顶级大号拿着倚天剑走在新手村的感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