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人直升机攻略,你是因为哪部美国电影开始喜欢美国电影的?
由于《变形金刚》《木乃伊》《速度与激情》等系列剧的热播,这些卖好又卖座的电影使中国的影迷掀起了美剧狂潮,好莱坞式的电影无论视觉效果,音乐以及剧情方面都胜过所有国家的电影,如果说从哪部电影开始喜欢上美剧的,我想就是《变形金刚》了。
dota哪个英雄单挑狼人可以克制住他啊?
在Dota中,有一些英雄可以在单挑狼人时具有优势,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选择:
1. 猴子王:猴子王的技能可以让他在战斗中快速移动和闪避狼人的攻击。此外,他的大招可以让他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伤害,从而击败狼人。
2. 斧王:斧王的技能可以让他在战斗中减少狼人的护甲,并且他的大招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伤害。此外,斧王还可以使用他的反弹技能来反弹狼人的攻击。
3. 血魔:血魔的技能可以让他在战斗中吸取狼人的生命值,并且他的大招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伤害。此外,血魔还可以使用他的魔法免疫技能来抵御狼人的攻击。
4. 矮人直升机:矮人直升机的技能可以让他在战斗中快速移动和闪避狼人的攻击。此外,他的大招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伤害,并且他的火箭可以远程攻击狼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英雄并不是绝对的克制狼人,因为在Dota中,英雄之间的克制关系是相互的,还受到玩家技能和装备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英雄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需要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
你们觉得自走棋手游会火吗?
你好,不请自来!
“自走棋”最早来源于根据DOTA2游廊自定义地图的游戏《刀塔自走棋》 。因为玩法是否受版权保护问题,引得网上曾有不小争论。现为一个游戏品类,至2019年4月为止,已有《赤潮自走棋》、《09自走棋》、《梦塔防自走棋》、《逆水寒自走棋》、《航海王:燃烧意志自走棋》和《英雄联盟云顶之弈》等自走棋品类游戏上线,以及马上将要推出的王者荣耀“自走棋”模式。
《赤潮自走棋》是首款全球同服自走棋手游,由游戏科学制作研发,英雄互娱提供技术支持与发行运营。
《刀塔自走棋》是一款由游戏玩家自制地图的dota2衍生玩法。
《梦塔防手游》自走棋
在自走棋手游市场中,《梦塔防手游》率先推出自走棋模式(于2019年4月9日正式上线)。由电魂旗下BBQ工作室耗时3年制作研发,融合时下热门玩法,拥有自走棋、军团战争、单人冒险和活动副本等多种游戏内容。
《09自走棋》
知名DOTA2主播伍声2009联合平台所创立的自走棋玩法游戏。
《逆水寒》豪侠自走棋
网易《逆水寒》内置的名为“豪侠战棋”的自走棋玩法游戏。
《自走棋》
该作将由巨鸟多多工作室独立研发,由龙渊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和发行,由IMBA传媒负责游戏电竞市场开发和赛事推广。
本人就《英雄联盟云顶之弈》这种自走棋的模式来分析一下自走棋能不能火?能火多久?
从目前看来,自走棋的确是火了,从刚开始的《刀塔自走棋》在主播和刀塔玩家间的传播,到现在以《英雄联盟云顶之弈》为主的自走棋为核心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毫无疑问,《英雄联盟云顶之弈》后来居上,凭借人数众多的玩家基础和相对简单的门槛,成为当前最火爆的自走棋。
1.上线时间短,游戏存在多种BUG!
但是,从《英雄联盟云顶之弈》美服测试版到国服正式版,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云顶之弈的各种玩法和套路慢慢被开发出来,从小编来看,目前的云顶之弈自走棋的的棋子相对于刀塔自走棋来说,棋子的组合方式还是比较少的;还有一方面,云顶之弈这个模式上线还是相对仓促的,在目前的美服和国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BUG,程序的优化迫在眉睫!但这并不能阻挡玩家的热情,国服排位模式的开启,带动一大批玩家通宵冲分,这无疑是十分火爆的,但后续的冲劲可能不足。
2.核心玩家群体相对单一,缺乏后续动力!
从国服顶级云顶之弈的玩家排名来看,基本以主播为主,就像网友说的,能冲击国服顶级云顶之弈的玩家不外乎是主播党和学生党,这两大群体占据80%以上,上上班党和其他时间不太充裕的玩家来说,玩游戏的频率不会太高,这是从总的玩家分析得来!
3.频繁更新是一把双刃剑!
目前云顶之弈的羁绊和职业相对正常,对入门玩家来说很友好,但对于游戏发展来说还是想对单调的。因此,拳头公司在每次更新中都会加入新的组合方式。从最新的9.15版本新加入的海克斯羁绊来说,就是丰富了游戏的可玩性,这无疑可以延长游戏的生命线!但对于时间不充裕的玩家来说,频繁更新会导致游戏理解程度不够,游戏活跃度和兴趣度降低,影响玩家的基数!
4.移动端的争夺是大势所趋!
移动端的市场有多大,大家一目了然。目前英雄联盟云顶之弈可以通过掌上英雄联盟下载手机端,通过手机来玩云顶之弈,但是手机和电脑同步开启的方式,毕竟不会让大多数人接受。其次,王者荣耀作为一款手游,即将要推出自走棋玩法游戏的玩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对竞争!
以英雄联盟云顶之弈这一款自走棋模式分析可以得出:
自走棋的端游和手游的发展在当前,火是必火的,要想持续的发展和壮大,尽可能的降低运气的成分,将作为一款成熟游戏的额外游戏模式可以存活下去,但长期火,必须形成足够专业的比赛和竞技,具有观赏性和竞技性才行!
为什么说航母没有预警机就没有战斗力?
我是雷达研发工程师,我来回答!雷达作为一种特殊的军事装备,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战争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战场的“千里眼”,使得人类交战进入了可以超视距的时代!
在分析上面两个问题之前,还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雷达的基本运作原理!小时候大家都在课本上学过蝙蝠的飞行,它是通过发音器官发出一种特殊的超声波,这种看不见的超声波一旦遇到障碍物,就会立刻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就会被蝙蝠的耳朵接收,蝙蝠就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飞行时候会及时规避,所以蝙蝠不断的发射超声波,就可以不断的知道飞行路线的情况,
现实中雷达的运作方式也是大致如此,首先整个雷达系统由主要有发射部分、接收部分和处理器组成。发射部分发射出雷达电磁波,在空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也会发生反射,反射的电磁回波,同样也会被雷达的接收机接收,然后处理器进行处理,得到目标的距离、飞行方向和速度等信息,这样也就完成了基本的雷达探测!
为何战斗机有雷达还需要预警机?但是雷达也有探测距离的远近、探测精度或者探测目标数量多少等性能指标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由雷达的发射功率、波段以及先进复杂程度等决定。可以最简单的理解为同样波段的雷达,在一定的功率范围内,雷达的功率越大,探测距离就越远!战斗机由于体型较小,携带的油料有限,功率提供有限,也只能携带体积不大的雷达,直接就导致了战斗机的探测距离有限。
所以就是因为体积和功率供应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距离不远、精度较低、探测角度有限和可探测目标不多等缺点。
但是预警机的机型庞大,一般和普通的民航客机相当,空间大,载重量也大,能够携带更多的雷达设备和功率设备等。最简单的就可以增加雷达的天线数量和提高发射功率,这两者的提高都能提高雷达最基本的指标,也就是探测距离。同时预警机可以携带更为复杂先进的雷达系统设备,不光是探测距离获得了提高,精度和探测目标数量等指标都获得了提升。
而现代战争谁先发现谁,谁就抢占了先机,就可以首先发起攻击,获胜的概率就大!由于机载雷达的性能有限,所以就非常需要空中预警机的帮助,这样可以提前发现对方的空中目标,提前预警或者指挥战斗机前往打击,提高取胜的概率。
为什么说航母没有预警机就没有战斗力前面说了,雷达是现在战场上的千里眼,谁先发现目标,谁就有优势!而航母如果只是依靠自身的探测能力,就算把功率在怎么提高,由于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航母的舰载雷达的探测距离有限!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空中的预警机就避免了雷达的探测盲区!提高了探测范围,还具备前面所说的预警机拥有的其它探测优势,也就是探测距离远、精度高和可探测目标数量多等特点,这样就无形中把航母的保护圈扩大了几百公里!下图就是美国E2C舰载空中预警机:
这样使得对方不论是海上来袭目标还是空中来袭目标,空中的预警机也都可以提前发现,然后指挥舰载战斗机前往进行第一波拦截。如果没有全部拦截,舰载空中预警机还可以指挥战术型军舰,比如导弹驱逐舰再次对来袭目标展开拦截。
可以说航母战斗群如果没有空中预警机的预警保护,那么在海上的看不远,几乎相当于瞎子,当有目标来袭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等到目标接近航母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个时候已经晚了,现在攻击航母的武器很多都进行超音速飞行,瞬间都到了航母跟前。
不光是防御,航母发起进攻的时候,也需要空中预警机雷达的帮助,同时空中预警机同时还具有指挥的能力,不只是指挥舰载战斗机,还可以指挥航母的配套舰只对目标发起攻击。预警加上指挥,能够尽可能的发挥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
所以航母战斗群必须要有舰载空中预警机的辅助,否则航母的进攻和防御能力都非常有限!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歪路?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的弯路那是相当的多,可谓一步一个坑。
一不小心就卡住的“越障车体”坦克最早的“歪路”是“车体越障”,这是法国人在“圣沙蒙”等坦克上进行的一次错误示范。
当英国人的坦克在战场上扬威之后,法国人也设计了自己的坦克,但法系车们造型相当奇葩,比如“圣沙蒙”坦克,它给设计成了一个大车身小底盘的结构,法国人认为这种车体的宽沿能够辅助坦克在壕沟里越障。
但事与愿违,圣沙蒙在战场上成了动不动卡坑里的二傻子,作战效能相当低下,再加上车体巨大转向迟钝,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靶子,最后干脆不敢上前线了,只能蹲在后方当做自行火炮使用。法国人也随后开始了新坦克设计,由此诞生了雷诺FT等经典。
移动的“钢铁碉堡”当英法疯狂发展坦克的时候,德国也对坦克这种新生事物产生了一点点兴趣,他们开发了一款“A7V坦克”作为试水之作。但是很显然德国人此刻对坦克的发展趋势还有点茫然,他们将坦克理解成了“移动的钢铁碉堡”。
所以A7V坦克被设计成车体庞大、移动龟速的奇特造型,这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仅有的自研坦克(还仿制过英国车,尝试过其它不靠谱设计),只生产了22辆战争便结束了。
A7V最大的特色是30吨的重量,但它们都是死重,并没有多少被反映到装甲厚度上去。因为是“移动碉堡”,所以A7V的标准载员有18人之多,像鬼子炮楼一样。这18人里作战人员12人,大部分是机枪手和炮手,它们来自步兵部队,而机修兵、驾驶员则来自工兵部队,然后德国人还给坦克配备了专门的通信兵和军鸽,有的车还配备了号手、炮兵旗手等单位,人员可以膨胀到23人以上。
这种坦克缺点相当明显,它越障能力奇低,大多时刻只能沿着道路缓慢行进,过多的人员也没有带来战力提升,反倒让车内环境恶劣无比,乘员被油烟、高温整得昏迷的事件比比皆是,庞大的车体也没带来装甲的加成。
不过A7V坦克并没有让德国工程师止步,他们默默的抚摸着油纸包,随后又开发出了120吨的K-WAGEN坦克,它携带了4门77mm火炮和7挺马克沁,长度达到了13米之巨,但最高时速才7.5km/h,说是龟爬都给面子了。
K-WAGEN这种不现实的设计让德国吃尽了苦头,截止一战结束仅生产了两个底盘。
二战的德国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们的坦克终于走向了堆重量的不归路,虎式、虎王、狮式这些还能说的过去,但“鼠式坦克”、E100这些可就彻底不靠谱了,他们忽略了战争的规律,病急乱投医,一味强调重炮+巨型车体的设计思路,连“P1000”这种傻瓜策划都敢上马。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德军的超重型坦克成了一出历史闹剧,任何性能都要与战场需求、战争战略、工业能力、实际科技能力相匹配,否则就是祸国殃民。
令人无语的滚动式坦克滚动式坦克可以说是坦克发展史中最歪的一条科技树,幸好人们没有真的将之点开。
历史上美国、德国、英国、苏联都曾经在不同时期策划过这种怪异的坦克。
早在德国A7V坦克之前,汉莎公司就已经在1917年贡献过一份“Kugelpanzer”图纸,并且造出了实物,“Kugelpanzer”就像个在地上滚动的大碾子,可以快速的滚过敌军堑壕阵地,并且用车载火炮进行轰击。该项目在与A7V的竞争中落败,其“实物”后来也被证实就是个虚有其表的汽车。
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Kugelpanzer”的实物了,但苏联人1945年从满洲里的日本人手里缴获了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它被认为是“Kugelpanzer”的同类技术,是德国与日本技术转让的一部分;现在这个球被放在莫斯科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览,被称为“Item 37”。
不过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最早的滚动坦克其实是他们的工程师亚森·帕尔在1916年5月设计的,它通过两个球形外壳拼合而成,可以滚动式前进。战后的1919年,美国人也连续拿出了几个球型车辆设计,他们称之为“滚动式拖拉机”,拥有“改造成坦克的潜质”,但最终美军没看上。
最疯狂的是苏联人,都到1941年了,苏联专家居然给斯大林上了个“球形坦克”的计划书,要求国家提供研发资金。当时苏联的局势并不好,斯大林当然不批准,于是这帮专家自己硬是想方设法凑了一个像行走的碾子原型机,但它只能以10km/h的速度前进,武器是小口径的机关炮。但也有许多资料表示这东西就是个不靠谱的动力模型,是专家们头脑发昏的产物,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伊万们在球形坦克后并没有消停,又有不怕死的拿着“巨型滚动坦克”方案找斯大林伸手要钱,这东西重达百吨,由一个横轴联动滚动前进,塞满了几枪大炮和堡垒,最高重量可达上千吨,开动起来可碾压一切,然后还能像六神合体的雷霆王一样解体,拆卸出单个的移动碉堡作战。
不用说,如此抠脚的方案当然是被打进冷宫,斯大林没毙人都算有涵养吗,有功夫造1000吨的压路机,10000辆T34早杀上前线了。
这里多说一句,现代仍然有不少抠脚专家将滚动坦克当做未来发展方向,坚持认为这种结构大有可为。
多铆蒸刚的多炮塔神教如果说滚动坦克还只是一个构思,我们无凭无据对它进行非议,那么多炮塔神教则是实打实的歪脖子科技树,这种技术曾被视为坦克的发展之路,结果却越走越黑。
实际上早期的坦克几乎都是多炮塔神教的教众,当时的战争理论还不存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概念,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坦克是步兵的支援工具,所以坦克的火力必须依托步兵展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坦克其实变成了大号的步兵战车,也促成了更利于发扬火力的多炮塔车型的发展。
多炮塔坦克能够在推进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发扬火力,形成步兵阵线的运动式支援,压制作用极大,但相应的,多炮塔坦克的武器系统会占用大量的死重,也让坦克体型被放大,还挤占和拖累了发动机能力。当时的人并非没思考这些,但在“坦克是步兵的支援”思想引领下,步兵坦克并不需要速度,更不需要坦克VS坦克的坚甲利炮。
不过,多炮塔坦克潮流最终还是在二战前夕消亡了,像苏联的T-28中型坦克,在39年的苏芬战争中遭遇了非常尴尬的“37mm灾难”,被芬军的博福斯37mm炮打得痛不欲生,甚至许多25mm的哈奇开斯炮都能消灭它们。在500米的距离内,T-28显得极为脆弱,冬季战争中有155辆该型坦克被战防炮击毁,罪魁祸首就是T-28胸前的两个小炮塔以及薄弱的装甲,太多的重量都让炮塔系统拿走了,而装甲才15-30mm。
苏军后来算是捏着鼻子将残存的T-28用到了1944年,这些基于步兵支援制造的坦克完全无法与进行大规模装甲突击的坦克对战。但苏联人不是最后一个多炮塔教众,当时仍然坚持多炮塔的还有美国的M3“格兰特将军”型坦克,这也是个巨坑,不过美国人搞出这种设计的原因是发现原来的小炮不顶事儿,来不及后悔干脆在车体上又凑了门炮。
有多炮塔坦克,也就有反面的“无炮塔坦克”,这种坦克目前仅有瑞典的S坦克具备代表性,所以也没啥好说的。S坦克更像台坦克歼击车,它的能力在于山区丘陵设伏,而非面对面的坦克突击战,低矮的车身虽然降低了中弹面积,但亦造成了视野、射界狭窄的毛病,也算是一条邪路,近年来瑞典正在寻求以高机动轻型坦克将其换掉。
“理论上秒杀一切”的导弹坦克冷战时期,因为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人的尾巴就又开始翘了,比如导弹的狂热信仰者赫鲁晓夫同志,就曾经下令制造了一款“纯导弹坦克”——150工程。
在赫鲁晓夫的逻辑里,反坦克导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携带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的导弹远比当时的AP穿甲弹性能优异,对坦克的毁伤能力也更强,所以何必还要搞直射的坦克炮呢?让坦克换上导弹作战岂不美哉?
就这样,150工程诞生了,苏联专家为其安装了3M7“龙”式反坦克导弹,还设计了可伸缩进炮塔的发射装置和导弹自动装弹机,这种坦克很快就得到了IT-1的名称,进入苏军服役。
但IT-1问题实在太多,导弹升降系统非常不可靠,实际的作战能力也不如采用加农炮的坦克,而且同样搞导弹系统的140工程、167工程都进行的一塌糊涂,造成了部队的严重抵触情绪,再加上赫鲁晓夫最终因为政治原因下台,苏联的导弹坦克就此消亡了。
后来这类技术其实并没有停止发展,只是人们并没有在坦克上坚持该技术,毕竟坦克的“直射火力平台”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而“导弹坦克”完全可以变成“导弹装甲车”、“导弹越野车”这些更灵活适用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苏联,法国在战后曾经也尝试过导弹坦克,但很快就停止了相关的装备发展。美国也在“谢里登”坦克上尝试过主打炮射导弹的坦克技术,总体来说差强人意。
轻型化的“无甲”潮流上面说到导弹坦克时,提到过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对坦克的影响,实际上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HEAT技术的发展,让坦克差点走进了死胡同。
HEAT技术其实很常见,它采用了一个锥形药罩和破甲部,采用聚能爆破的形式“啃噬”装甲,二战的“巴祖卡”、“铁拳”,后来的RPG等等都是该技术。它的特点是可以完全不考虑射程穿深比,甭管多远打的都一样,比风帽穿甲弹厉害多了。
二战结束后,因为装甲发展的滞后,人们突然发现所有的装甲在HEAT面前全是渣,统统不牢靠,霎时间就对装甲失去了信心,因为你没法将装甲做成1米厚,也不可能靠鼠式坦克去打仗。所以呢,不少国家纷纷放弃了坦克的装甲,搞出了“无甲坦克”,比如法国的AMX-13系列、AMX-3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等等都是如此,反正跑得快,代代耍无赖。
说它们“无甲”也不是完全无甲,只是在HEAT的威力面前,人们不再热衷于堆积装甲,反倒是更强调坦克的机动性、火控和射击效率,反正管你装甲厚不厚都是一炮秒,倒不如抬高别的性能。
所幸复合装甲技术出现了,人们开始通过在坦克中添加碳化硅(石英砂加工物)、氧化铝等材料增强对射流的防御,继而又重新用工程构型的方式设计坦克装甲,重新让坦克获得了防御能力,不仅顶得住HEAT,连APFSDS也能扛下了,于是“无甲设计”也很快被复合装甲所取代,坦克又回到了装甲时代。
高级步兵战车坦克当然,最后还有梅卡瓦这种“步兵战车坦克”,以色列人为了应付不对称战争,制造了这种又能当运兵车,又能当主战坦克,以生存力为第一指标的怪异坦克。
因为梅卡瓦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武装分子的RPG、地雷、爆炸装置,所以它后部挂满了锁链形成的保护层,装甲技术也采用了外界看来过时的大倾角+间隙装甲构型,连发动机都塞前面挡炮弹去了。
这种坦克难说能与世界先进主战坦克对抗,但却相当适合“治安战”和活命,以至于梅卡瓦的主动防护技术连美国人都眼馋,拿去应用在了M1A2 SEP TUSK坦克上;它是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的特殊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