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元帅攻略,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这就是个历史的发展问题,百年海军百年海军,没说真要百年,但起码给个10年发展吧?
可纳粹德国根本没给海军发展的时间,33年纳粹上台,35年开始翻新海军,39年海军全面大发展的Z计划才实施,呃……同年打仗了。
老实说,纳粹能用那么几年时间,凑出一堆横扫天下的陆军和武装党卫军,已经相当相当厉害了。
毕竟,德国的陆军军工是优势,他们兼并了拥有斯太尔的奥地利,控制了捷克和波兰以及法国、比利时,几乎占据了当时世界上一多半的著名军工,陆军的路子好走。
但海军的发展不能按照陆军的套路看待问题,每一艘战舰的建造都关系到成规模的资源、人工和工业力量、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德国人可以造出成堆的MG42机枪,洪流一样的坦克装甲,却很难在短时间造出军舰。
德国海军最缺的就是发展时间,留给它们的时间几乎是0。
一战后的德国,受到了种种限制和改组,国家状况其实非常混乱,社会矛盾频发,到处不是工人运动,就是贫穷与饥饿,还有各种外国势力时不时骑在头上欺侮。
为了消灭德国的战争能力,在英法等战胜国的主导下,德军剩下的74艘军舰连同舰上官兵被协约国悉数扣押,然后在370艘战舰的押解下,送去了苏格兰北边的斯卡帕湾解除武装。
这些军舰被拆除大炮,船挤船、头碰头地塞在泊位中朽烂,它们被英国人当成与德国谈判的抵押品,一直扣到1919年。
结果,头铁的德国人惧怕谈判失败,为了不让军舰落入英国人之手,便在1919年6月21日搞了个全舰自沉活动。路德维希·冯·罗伊特将军带头,官兵们以“彩虹”为暗号升起了舰上的战旗,然后纷纷打开船底的通海阀,让整支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74艘战舰中的52艘沉入海底。
沉没的拜仁号这次行动比二战时法军的土伦堡沉船还悲壮,在6个小时的时间里,仅战列舰就沉掉了10艘,连德国人视为荣耀的旗舰“腓特烈大帝”号都沉没了(注:英国人1936年把它打捞了,当废钢拆解,战后给德国人送了个船钟)。
协约国为此相当愤怒,他们一边尝试打捞沉船,一边找德国人拍桌子算账。最后软弱的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磕头认错,再次“赔偿”给了协约国方面8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以及辅助船舶一大堆,自己只留下了6艘残破的老战舰。
总而言之,德国海军的一战老底子基本败光了,德国人竭尽全力也只留下来一点点破船,好歹存下了一个海军的传承。
在魏玛共和国的执政期间,德国上下一塌糊涂,又受到《凡尔赛和约》等条约的限制,在海军建设方面几乎没有建树,甚至没有任何万吨级的大舰下水,直到魏玛共和国被终结。
1933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上台,很快篡夺了权力并改组了国家,魏玛时代结束,德意志第三帝国出现。
纳粹以推动军国主义为手段,刺激了德国的工业制造,拨动了社会需求的发动机,这才将德国引领上了一战以后的快车道,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焕发出勃勃生机,也逐步锻造出强大的军队。
纳粹德国在1935年推出了帝国海军的发展计划,意在建设一批新的舰船,以及翻新一批旧舰船。
在此期间,德国海军建造了“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这样的改版战巡,为了抓紧时间发展,大体蓝图用的还是一战的东西,连原定的380mm炮都没能换掉,只能留下空间,先放280mm的占位,还出现了容易上浪等设计缺陷。
德国海军35年以后还提出了X和Y两个革新发展计划,X计划属于保守的大炮巨舰派,他们固执地认为,德军要在争夺海权,就必须建造大型的战列舰。
Y计划的拥趸则多是年轻军官,他们认为德国未来迟早要与英法开战,那么大炮巨舰根本来不及发展,倒不如造一堆相对小型的远洋舰艇,跟对手打破交战。
最后,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拍板,综合一下搞了个“Z计划”,全面建设德国海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个Z计划胃口很大,要造10艘战列舰和3艘战巡,2艘齐柏林级航母,44艘轻巡,还有12艘新型袖珍战列舰,249艘U艇等等。
结果呢,海军还真是个吞金的无底洞,希特勒为雷德尔的舰队拨款不断,德国造船也确实是莽起来干,奈何海军就是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军种,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变得壮大。
Z计划实际要到1939年才真正开始启动,然而1939年当年德国就已经开启了世界大战。同年德军与苏军瓜分波兰,随即英法宣战,接着1940年法兰西之战,英法被打爆,德国开始围着英伦三岛封锁轰炸,到1941年德国又跑去打苏联,年底美国又被日本撩上了战场……
这还怎么发展海军?根本就没时间了好不好。
像俾斯麦战列舰,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1940年服役,1941年就给皇家海军干沉了。
还有俾斯麦的姐妹舰提尔皮兹,这个更悲剧,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1941年服役,然后没多久就跑到挪威峡湾中泡茶叶,连炮都没打过几次,最后在1944年11月被英军炸沉。
德国唯一下水的“齐柏林航母”,33年设计,36年建造,38年下水,完工85%,剩下就实在没力气建造了。先是拖到但泽湾抛荒,接着拖到波兰什切青企图完工,但德国42年以后不光是穷得没资本建造了,甚至没力气将其拆除,只能在1945年苏军堪堪杀来时打开了通海阀。(苏联46年将其捞了起来,当做运送战利品的仓库,47年将其当靶子炸沉)
实际上,德国海军能有二战的那点表现,还多亏了雷德尔等海军将领一战后的努力,他们尽力保留了一些海军的框架,偷偷培训了不少海军参谋人员,还顶着条约的压力研发新型军舰和潜艇,让“袖珍战列舰”这样的东西下水。没有他们种树,纳粹根本就是想发展海军都没能力。
战争中希特勒也发现了雷德尔的水面舰队不靠谱,发展的时间太短,耗费巨大国力的那几艘大舰根本顶不上用,反倒是U型潜艇在封锁交通线上表现的极为优秀。
再加上雷德尔与潜艇派的邓尼茨的矛盾,很快雷德尔就在大舰不断的损失中失宠了,希特勒愤恨地决定将战舰们的大炮都拆掉,充实上地面的防御,直接断送了德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发展。
当然,极度缺乏战争资源的德国,在二战中期也不存在什么发展海军的能力了,就连U艇狼群都在美国护航航母疯狂的投入下失效,德国已经无法指望海军了。
这能怪谁呢?按照原本的计划,德国本有机会发展出Z计划中的海军,但希特勒却推翻了“1946年前不推动全面战争”的承诺,致使德国整个海军发展计划都被打乱。至此,谁又有本事用1-2年的时间搞出一支大型海军呢?
说难听点,希特勒连“海狮行动”计划登陆英国的登陆舰和冲锋艇都没有,德国海军在纳粹手底下,完全就是个大饼没啃几口就被送出去接客的倒霉蛋。
前苏联总统赫鲁晓夫是什么职务?
赫鲁晓夫在二战时期还只是个"弟弟"。
赫鲁晓夫于1894年4月17日出生在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的一个贫农家庭。赫鲁晓夫在卡利诺夫卡学习4年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并在1908年岁父母搬家到顿涅茨克,成为一名钳工。赫鲁晓夫青年时期表现出对政治的极高热情,在为勒拿河大屠杀中遇害的金矿罢工者家属募集善款后,其所在的工厂受到警方压力,将其解雇。
随后赫鲁晓夫只得重新到鲁钦科夫谋生,担任矿工。一战爆发后,赫鲁晓夫因其是优秀技工的原因,被免除兵役,并积极参加罢工和反战示威游行。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后,赫鲁晓夫由于在鲁钦科夫的工人阶层中拥有威望,当选了当地的苏维埃主席。
外国势力惧怕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出兵干预俄国革命。1918年3月德奥联军出兵乌克兰,赫鲁晓夫在年底参军,并很快成为苏军政委。乌克兰党委书记拉扎尔·卡罔诺维奇非常欣赏赫鲁晓夫的才能,将其迅速提拔,成为其左膀右臂,到了1934年入选苏共中央委员。在莫斯科期间,赫鲁晓夫主要从事莫斯科的地铁修建工作,并因此获颁列宁勋章。1935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州州委第一书记。
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与纳粹共同瓜分波兰。苏军于1939年9月17日进入波兰东部,赫鲁晓夫也随军前往。在1941年到1945年间,赫鲁晓夫在苏军的最高军衔是中将,主要是从事苏军的政委工作,在西方拍摄的《兵临城下》中,这个工作是被黑得最惨的,负责在前线枪决投降的苏军,然而这不是事实。
(电影《兵临城下》中赫鲁晓夫的形象)
由于波兰境内的乌克兰少数族裔经常受到当地民众的压迫,他们对入境的苏军夹道欢迎。赫鲁晓夫的任务则是利用这种箪食浆壶的氛围,积极展开思想工作,让西乌克兰人投票自愿加入苏联。在他的努力下,1939年11月1日,西乌克兰宣布加入苏联,赫鲁晓夫在这过程中居功至伟。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赫鲁晓夫在基辅投入抗击纳粹的战斗。他尽管只是苏军政委,但是其职权与司令平等,任何军令都得经过他的允许。斯大林在基辅战役中采取的是寸土不退的策略,他命令赫鲁晓夫所在的苏军西南方面军死守基辅。在德军的围歼战中,赫鲁晓夫,布琼尼,铁木辛哥侥幸突围。而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透露,赫鲁晓夫此时对斯大林的策略是支持的,而赫鲁晓夫则为自己辩称是和布琼尼的作法是为了防止德军的包围,直到铁木辛哥来接手布琼尼的位置。换言之,他只是为了能让苏军坚守到苏军高层的接替交换后,才丧失苏军突围的机会。无论如何,基辅战役最后造成了苏军在677085人中只有150541人突围,赫鲁晓夫作为苏军政委也难逃此咎。
在1942年5月12日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赫鲁晓夫和铁木辛哥共同领导64万苏军投入此次战役。在战役初期,顺风顺水,然而到了5月17日,德军从侧翼发起钳形攻势,使苏军境况危急。斯大林还是拒绝撤销反攻计划,苏军最后被德军围歼,共损失26.7万人,其中被俘20多万。苏军西南战区被解散,赫鲁晓夫因此被召回莫斯科,铁木辛哥被撤职。
赫鲁晓夫并没有遭遇处罚,而是屡败屡战,继续前往斯大林格勒战斗。他主要是从事检查苏军的纪律,战备和士气工作,并审讯德国战俘,策反战俘等。期间,他还和叶廖缅科一同提出一份反攻计划,而苏军最后执行的是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动,并最终用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战士成功牵制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将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约36万人包围。
胜利的喜悦还没多久,赫鲁晓夫的儿子列昂尼德,在战斗中殉国。然而关于列昂尼德的死因却一直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是列昂尼德被德国俘虏后,投靠了德国人。后来在斯大林的授命下,造苏军胜利后将其处死,赫鲁晓夫曾恳求刀下留人,却被斯大林拒绝。然而这种说法却没获得验证,在德军对苏军战俘的审讯记录中没有找到列昂尼德的记录。后来列昂尼德的战友查莫林中尉也承认他隐瞒了列昂尼德战死的消息,他曾亲眼看到列昂尼德的飞机在空中解体,他隐瞒事实真相是为了躲避此事为其带来的连带责任。然而列昂尼德的妻子却没因此躲过一劫,被判在劳改营服刑5年,她的女儿交由赫鲁晓夫抚养。
1943年6月,赫鲁晓夫随军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有传言称,他在一名德军的逃军口中得知了德军发起攻击的确切日期,苏军因此获得库尔斯克战役的主动权。然而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他的传记记者为其宣传功绩的夸大之词,由于演义成分太大,世人不太接受这种说法。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库尔斯克战役取胜后,苏军成功收复基辅,赫鲁晓夫也因此被任命为乌克兰共和国的苏共第一书记。
重返乌克兰的赫鲁晓夫,主要从事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和粮食生产组织工作。他在乌克兰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时,遭到当地民众的抗议和反弹。在基辅工作期间,赫鲁晓夫积劳成疾,后来从感冒一度转为严重肺炎。在一生的建议下,赫鲁晓夫在康复后开始了在拉脱维亚的度假生活,直到1947年被召回莫斯科,并重新主管乌克兰的工作。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在二战时期的工作中规中矩,没有亮点也没有重大过错。他归根结底也不是一名战将,更多的是从事苏军思想教育的文职工作。术业有专攻,这也就决定了他在二战史上没能获得更高的历史地位和军功。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毛主席在井冈山还和敌军玩过“空城计”?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来自现代军事指挥理论,而是来自《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1927年7月29日,已经步入中年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深夜,毛泽东借住在三湾村“协盛和”杂货店。在他要睡觉的时候,忽然发现货架柜顶上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书籍,一生都喜爱看书的毛泽东心中一喜,准备取下来看看,一看,好家伙,一套线装本的《三国演义》,这可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籍之一,于是毛泽东就向店主借了这套书籍,在空余闲暇时间,有事没事翻出来读一读。根据当时长期呆在毛泽东身边的同志回忆:“1929年前后,那时候属于井冈山最为艰苦的时期,读书也许是他(指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时间空闲就拿出来看看。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特意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还曾经派人到农村各地寻找《三国演义》这本书。10年后毛泽东到了延安,讲起农民当时的回答,仍然感觉有趣。当时一位农民老乡的回答是:“没有了,没有了,昨天平均了。”就当时偏僻且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讲,不会有太多的书籍可供毛泽东在战争中选择和阅读。能够在农村搜得几本《三国演义》已经很让当时的毛泽东格外高兴的了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胜负得失,都在军事上有借鉴意义。当时有人甚至因为毛泽东喜欢读《三国演义》用《三国演义》的原因,嘲讽毛泽东只有农民式的狡黠,丝毫没有工人的立场,指责其军事才能低下,把古代小说而不是近代军事教材当成了近代战争战术的教科书,从而脱离了初衷,脱离了工人,走向传统的农民起义,认为毛泽东上井冈山是错误的战术路线。从(三国演义》中获得的战争艺术,为什么不能用于革命战争呢?比如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都让人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的北面,扼守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易守难攻。
留守井冈山的是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残部,加起来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在警卫队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凭借险要据守要塞,连续打退敌军多达四个团的多次猛烈攻击。
当天下午,正当敌军准备重新组织进攻的时候,将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敌军。
致使敌军指挥官误判红军第四军主力已经回援,当天连夜撤退。
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军第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有力条件。
这也是毛泽东和朱德最为惊险的一次战役,也是他们活用“空城计”的一个战例。
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的庆祝晚会上,有人根据这一战绩的情节,编演一出耳熟能详的京剧《毛泽东空山计》。这其中有一段唱词为:“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红米,红米瓜,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这大概是最早直接歌颂毛泽东的文艺作品了,也表达了将士们对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赞赏。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讲话中这样说道:“我本来就没有读过多少现代理论的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古典书籍上都或多或少的讲过打仗,但是一旦真打起仗来,自己却脑子一片空白,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然后找出敌人弱点,一举击溃。”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和在不同时期对《三国》里面的知识的使用,很能反映毛泽东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思想策略的能力。
毛泽东不但从战争的视角来看《三国》,也从《三国演义》中看其他领域的学问和组织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对一位身边的同志说过,看《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和外交。看看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上的士绅打交道,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毛泽东的意思就是外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同地方的工作人员很好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毛泽东还讲过,曹操下江东,东吴谁当统帅成了问题,结果找了个“青年工作人员”周瑜,29岁就当上了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大都督,大家不服,后来加以说服,还是由周瑜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借这件事说明选拔人才,不能唯资历论,要在必要时以能力论人才。1936年9月8日,在写给当时担任陕西省最高行政长官的邵力子的信中,毛泽东还特意用《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吴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内容这来说明两党派之间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景。1957年,毛泽东在上海某会议的讲话中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说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重要性。同一年,也在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某代表会议上发言说:“我们的组织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才能有生命力,任何一个人都要有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没有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的帮助,刘备也只是一个小摊贩子,所以我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走的更远。”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会发动二战?
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的发起国之一,那么为什么德国会选择和日本联盟呢?
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大战遗留下一些无法和平解决的所谓对德国的不公平条约和待遇,作为第一次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很多利益被其他强国瓜分,同样只能是通过战争来索回失去的利益。
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问题,法西斯就是在经济危机中上台的,但不是经济的发展,正好相反,当时德国国内经济正在走向崩溃,通过战争手段进行经济掠夺是最佳方式。这种经济掠夺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被某国发挥的淋漓尽致。
目的:抢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征服世界。
首先德国在一战中是战败国,德国战败后全国上下名不聊生,德国人几乎连饭都吃不上,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彻底崩溃变成了想通过战争来谋利的恶魔。
而日本在一战中却占了很大的便宜,因此日本的野心开始彻底膨胀。其实日本和德国一样都对一战后个子得到了觉得非常不公平,而对于德国来说想通过二战为自己扳回一局,日本的野心就是想要占领整个亚洲。
就是德国和日本臭味相投,也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就一拍即合发动了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出现明显的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它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让德国在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特别是在1932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以后,开始暗中加紧恢复国力;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因为没有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本国利益的驱使,逐渐形成了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了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要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为什么斯大林同志总是穿军装?
☆这就是斯大林!
斯大林,无论是在平时与正规场合,总喜欢身着军装。一是尽显领袖之风采、气质与气魄!
这与个人的性格、自信等均有关系,通常情况下,世人大多喜欢军装之毕挺、庄重、威武、干练之气之势!(好多女孩也喜爱军人和军装的)。
斯大林在中老年时,尤其爱穿军装,在新闻、电影、画报中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