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传2 0攻略,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芈月是秦始皇的祖宗,准确来说,她是秦始皇的高祖母。
什么是高祖母?古人以“孝礼”为道德约束,非常注重长幼有序。因此设定了至亲称谓及字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礼”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祖宗十八代。
它们分别是(从小到大):耳、云、仍、晜(kūn)、来、玄、曾、孙、子、自己、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从文献记载来看,芈月的孙子是秦始皇的爷爷,所以她比秦始皇高了四辈,因此秦始皇也可称为芈月的四世孙。
芈月,芈八子芈月,影视剧《芈月传》中的人物,正史上没有这号人物,她的历史原型是秦宣太后,也就是芈八子。
芈八子,楚国宗室女子,秦楚两国联姻时,成了秦惠文王的姬妾。公元前325年,芈八子的儿子,公子稷出生,但没多久就被派往燕国做人质。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病逝,秦武王赢荡即位。然而秦武王天生神力,是个健身达人,特别喜欢撸铁。即位四年后,赢荡率秦军攻占韩国国都宜阳,听闻周王朝国都那有传说的“九鼎”,一下子勾起了他内心想要证明自己,有很大力气的渴望。
于是赢荡改道去觐见周天子,顺道去举鼎。结果聚鼎的时候,两眼都出血了才勉强将鼎动了下,最终力不能支,将双腿砸断了,没多久气绝身亡,年仅23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秦武王又没有儿子,秦朝宗室们只能从秦武王的兄弟中选择国君。当时有两派,惠文王后一派支持公子壮,另一派秦朝宗室樗里疾、大将魏冉、芈八子等人因公子稷还在燕国为人质,便支持芈八子的次子公子芾。两派势力都差不多,谁也奈何不了谁。
就在此时,赵国的赵武灵王干涉了秦国内政,坚持让在燕国的质子公子稷回秦国即位。最终秦国宗室们在综合考虑下,同意立公子稷为秦王,燕国也派大将乐毅一路护送公子稷回秦。
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燕赵两国都支持公子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跻身强固。而当时的赵武灵王刚刚引进了胡服骑射,打算攻打中山国。他没有多少余力去干涉秦国内政。为了赵国的安定,倒不如给后来的秦王来个顺水人情,只要赢稷能当储君,至少不会敌视赵国。
再说燕国本身就国弱,幸好有乐毅将军,燕国才不至于混的太惨。派乐毅护送公子稷,也是希望加深秦燕两国的联盟。
秦始皇的祖父:秦昭襄王,赢稷公元前307年,公子稷在众人的支持下即位,是为秦昭襄王。芈八子也开始了长达四十一年的临朝称制,称宣太后。她坚持改革并继续执行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出内乱;同时诱灭义渠,秦国在她的手中真正有了无敌的军事力量。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芈八子,也许就没有后来秦国的一统天下。
然而芈八子的功绩却将秦昭襄王变得很苦逼,为什么呢?因为赢稷在位56年,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十分高寿的皇帝了。他当上国君时还只有17岁,由母亲芈八子监护代行国政。但让嬴稷措手不及的是,这一监护权,母亲充分行使了足足41年。
面对长寿且强势的母亲,赢稷束手无策,此时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的范雎帮了他的大忙。范雎见过秦昭襄王后,故意刺激赢稷:“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这点正好戳中赢稷的烦恼,于是便虚心向范雎请教摆脱的方法。
最终范雎在外交方针上提出了“远交近攻”,同时恐吓赢稷,大致意思是:你舅舅魏冉是李兑(饿死主父)、淖齿(杀了齐王)那样的篡臣,这一下子打通了赢稷的任督二脉。昭襄王四十一年,赢稷便果断废了宣太后,驱逐四贵,由此才开始真正的掌权。
一年后,芈八子病逝。同年安国君赢柱,也就是秦始皇的爷爷被立为太子,他将儿子秦异人当成人质送往赵国。
昭王闻之大惧,曰:“善。”於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於关外。秦王乃拜范雎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
之后赢稷命白起攻打赵国,最终长平之战坑死了40万赵国降卒,这种战绩令六国哗然。但是赢稷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之后的邯郸遭遇滑铁卢,秦军惨败,之后便一直比较安稳,暗中积蓄力量。然而赢稷等不到灭赵那一天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赢柱赢稷死后,做了15年的太子的安国君赢柱终于熬死了老爹,当上了秦朝的国君,是为秦孝文王。其实赢柱上位当太子也是在机缘巧合下,因为他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个大哥嬴悼太子。要知道那个年代人的寿命本来就不长,可是他老爸秦昭襄王太能活了,在位56年,活了74岁,大哥被老爸给熬死了,死在了魏国。嬴悼太子死后,赢柱才当上了太子。
《史记》:(秦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
令人可惜的是,赢柱以53岁的高龄从秦昭襄王手中接过大秦江山,正当他想意气风发,作一番大事业时。公元前250年,仅仅做了三天国君的赢柱便病逝了,实在是令人惋惜。而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最高龄(53岁)的太子即位、又是最短命的君王。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赢异人(子楚)赢柱死后,秦始皇的老爹秦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而秦异人之所以能做秦王,吕不韦功不可没,也就是“奇货可居”的典故。
话说刚开始秦异人和生母夏姬十分不讨还是安国君的赢柱的喜欢,而且赢柱有儿子二十多个。就在芈八子病逝那年,秦异人被安排前往赵国当人质。当时正值秦国是不是就攻打赵国,秦赵两国关系十分恶劣,所以异人在赵国的生活十分困难。
《史记》: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异人心里也清楚,自己对于安国君来说,本身就是可有可无的,但是自己一旦有性命之忧,那么秦国便有正当理由攻打赵国,所以他一直过的穷困潦倒。就在他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认识了赵姬,没多久便生下了嬴政。
然而他的身份引起了卫国商人吕不韦的关注,而且他也知道远在秦国的安国君跟华阳夫人一直都没有嫡子,所以他认为异人有可能能成为秦王,到时候他吕不韦便能获取高额回报。于是他进行了一番破釜沉舟的谋划,最终说通了华阳夫人,收异人当义子。
赢柱当上太子后,立最爱的华阳夫人为正夫人,而且他对于华阳夫人也可谓是言听计从。华阳夫人哭哭啼啼的跟赢柱说:“我虽然能得到夫君你的宠爱,但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孩子,到老了也没有个子女侍奉左右,很是难过。”
赢柱一听华阳夫人哭,心中也是十分难受,就问她想怎么办。华阳夫人一听差不多了,便告诉赢柱:“你的孩子赢异人在赵国当人质,听说他非常有才能,而且当人质,对大秦来说,本身就是大功啊,要不就立他为继承人,将来我也有个依靠。”最终赢柱决定立赢异人为继承人。
后来秦昭襄王率军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气不过,便向杀了赢异人。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出赵国,赵姬因为本身就是赵国的富家千金,所以带着嬴政藏起来了,也免了一死。
逃回秦国的异人,在吕不韦的建议下,穿着楚服去见了华阳夫人。原来这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她也一直想念着楚国,最终她给异人改为子楚。而赵姬跟赢政也在赢柱当上国君后,由赵国亲自护送回来,以示友好。
一个女人的枕边风,莫名其妙的立了子楚为储君,却阴差阳错的为大秦加速了一统天下的脚步,让秦国更加兴盛,因为子楚的儿子赢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所以单从六国统一的角度,华阳夫人对于中国大一统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13岁的嬴政即位,是为秦始皇,最后秦国一统天下,立下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伟大功绩。当然秦始皇最应该感谢的祖宗就是芈八子,因为是她奠定了秦朝一统天下的基础。
至此,芈月和秦始皇的关系便也一清二楚了。他们的关系就是:秦始皇—秦庄襄王(父)—秦孝文王(祖)—秦昭襄王(曾祖)—芈月(高祖母)。
网传三国小镇要拆?
这几天陕西文旅界最重磅的新闻,就是位于宝鸡岐山的三国小镇,因为有“违章”的嫌疑被拆了。
首先说明,本人也是一个吃瓜群众。目前目前的消息来源也只是在网上看新闻,没有任何内部消息。这个新闻在网上一公布,一片哗然。一般人的感觉就是太可惜了:凡是去过三国小镇的,会觉得景区建设水平还可以,花了那么高的成本,现在说拆就拆了,太可惜,太浪费。很多人替景区喊冤,还有人认为会对蔡家坡投资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这样仅仅代表老百姓而已。看问题视角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站在蔡家坡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拆掉的话,少了一个饭后遛弯的公园,实在是太糟糕了。站在吃瓜群众的角度,非常同情这个投资人,几亿元下去,就这样被拆了,好心疼。
但是站在职能管理部门角度呢?站在生态环境角度呢?事情的真相,目前我们都还不知道。所以我不建议大家为景区喊冤。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首先理清楚。
第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违章了
首先需要清楚的一个事实是:是不是违章了?违了什么章?
按照目前网络上的说法,是渭河两岸50米内不得有建筑,这是一条生态红线。但是目前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好几天了,没见有人拿出这样的一个白纸黑字的文件。如果谁能找到,不妨分享给大家。
有的人在网上质疑渭河50米内该不该有建筑,甚至有人认为50米的范围不合适。本人觉得:这些指标能确定,必然包含了很多行业专家的研究成果,如果说有这样一个规定,也是合法出台的,我们必须尊重。不是吃瓜群众在这里凭直觉认为合适不合适。
我相信,相关部门能来拆,肯定是有法律依据的。没有依据就敢来拆人家房子,我相信没有哪个领导会拿自己的乌纱帽开玩笑。
第二个问题:景区没出来阻拦,是不是默认了这个“处罚”?
从挖掘机进入现场,景区并未有人出来阻拦,截至目前,也没见景区出来喊冤或维权,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景区认可了这个“处罚”?
我相信有关部门不可能不跟景区打招呼就来拆,肯定是给景区告知过了。不仅是景区,我相信给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也都沟通过了。景区没有阻拦,也就说明景区心里有数,那就是确实有部分建筑违反生态红线了。因此默认同意拆除违建。
第三个问题: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景区改造公告是什么意思?
在消息发酵的第二天,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三国小镇景区改造办公室的公告。说明对三国小镇项目实施改造提升工程。这个公告没有公章,是真是假?为什么官方拆迁,景区却发一纸改造公告?这个有什么意思?
第四个问题:景区的手续是否真的齐全?
网上很多人都说,一个当初手续齐全的景区,现在就这样被强拆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景区当初是否拿到了所有的手续?毕竟我们并没有看到。
笔者推测:运营这样一个景区,应该是在岐山县和宝鸡市都审批过了,也有相关的手续,否则不可能正常运营到今天。那么现在认定它违规的,又是哪一级的部门?总不会是宝鸡本地的吧,如果说当初给人家批了手续,现在自己来反悔,应该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觉得是被更高级别的部门认定违规了。
这几个事实如果不清楚,恐怕我们不能随便下结论,也不适合在网络上替景区喊冤。挖掘机敢进场,肯定是有充足的把握,景区没有阻拦,应该是沟通过了。就是说:这件事情,宝鸡、岐山、蔡家坡地面上的相关负责人都是同意,认可的,并且达成了共识。我不相信强拆前,不给这些部门负责人打招呼。也不相信这些人不同意,拆迁能顺利实施。
当然,老百姓看问题,是非常朴素的。那就是好端端的建筑,就这样拆掉太可惜。但是想一想秦岭别墅,是不是同样的道理?说到秦岭别墅,当时很多也是办下来了手续,然而后来发现:违规就是违规,生态红线不容践踏。所以当有关部门拿出白纸黑字的文件时候,真的就欲哭无泪了。
当初拆秦岭别墅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可惜。但是大部分都能支持拆。为什么现在拆景区,大家的心态就有变化?
还有的人说: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当初就能办下来手续?
其实很多投资人都知道这些生态红线。但是因为历史原因,违规的不在少数,官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处理。现在形势有变,人家要按照规则来要求你,你还真的没办法。
有的人说:渭河两岸违规建筑其实挺多的,为什么就拆这个?
本人没有调查过渭河违建情况,不知情,也无法判断。但是我觉得如果说这一次要整治,肯定不会是选择性的。之所以拿三国小镇下手,就是因为它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强。
这就跟反腐败一个道理,打老虎比拍苍蝇更有威慑力。选择三国小镇这样的大项目,就是要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给后面的投资人一个足够的警示。
那么,这个投资人冤不冤?
其实本人也挺同情这个投资人的。网上说,项目的负责人都是岐山本地人,抱着报效家乡的想法建设这个项目。公众号有个合伙人讲述他们做这个项目有多用心,景区开业之后有多火爆,领导有多认可,这些笔者都相信。
只是这些和违反生态红线没有关系。岐山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体验三国文化的优质景区,但是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成博士陕西旅游”。
一个山字一个支念什么?
“岐”,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qí,最早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
说文解字注:在右扶风美阳中水乡。经典有岐无。惟汉地理志曰。大王徙。文王作酆。匈奴传曰。秦襄公伐戎至。
古岐字。岐专行而废矣。许所见豳岐作。犹所见蓟作也。地理志曰。右扶风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十五音部。
到底说的是爱情还是国家大事?
翻开《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那关关雎鸠,苍苍蒹葭江南图画映入眼帘: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和鸣的水鸟,相伴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君子在不停地追求。长短不一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那美丽的姑娘如同睡美人一般动人。小伙子像鸟一样求偶。
这首《关鸠》在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中,在长满荇菜的沙洲之中,展开了两千多年前的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
诗中的窈窕淑女,带着古朴与浪漫,和着水鸟鸣叫与水草的鲜绿走过河提,穿过长河落日,君子在追求那美丽的姑娘!
这是一首爱情诗,是讲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善良温柔美丽大方的姑娘强烈的追求。
陕西有哪些地方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陕西戏曲也有诸多品类。
以秦腔为主,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按种类分还有:
1.汉调二黄(陕南花鼓戏)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2.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公腔,阿宫腔唱腔委婉曲折,颇有南戏之韵。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唱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
3.合阳跳戏--合阳跳戏是陕西省合阳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
4.合阳线腔--合阳线腔是指合阳提线木偶戏。合阳提线木偶戏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一度曾称为“线腔戏”。合阳线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
5.眉户腔 -- 眉户,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又称 “眉鄂”或“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眉户戏剧目丰富,行当齐全(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其行当与秦腔基本相同),俗称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即十三网子。包括了剧种全部角色的性别、年龄和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概括起来则是:生、旦、净、丑,四大类。
6.陕西碗碗腔 -- 碗碗腔又称时腔,曾用名华剧。是一种陕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实为李氏第十四代玄孙李芳桂,系乾隆丙午科举人),及其作品“十大本”。说明了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7.陕西老腔 -- 陕西老腔以皮影为依托,有着独特的声腔体系,它融表演、音乐、诗歌、技艺、美术于一体,因而,又称为老腔皮影艺术,当地老百姓俗称为老腔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一。老腔有“最古老的摇滚乐”和“原始说唱”之别称,往往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中,每句末的三拍乐节形式,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乐句声腔形态,在全国剧种里几乎是绝无仅有。
电影《白鹿原》里曾出现过陕西老腔的桥段,气势恢宏,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8.陕南端公戏 -- 陕南端公戏俗称坛戏、对儿戏。扎根于南郑、西乡和城固、镇巴、宁强的部分地区,流行于勉县、留坝、略阳、安康及川北、陇南地区。是由端公化妆“庆坛”跳神、唱神歌衍进而来的一个戏曲剧种。因其行头简易,一包袱可携,故又称为“包袱戏”。在巴山地区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
9.陕西道情 -- 陕西道情是陕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说唱艺术。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演出形式上。陕北和关中道情多为坐班演唱和广场演出;商洛和陕南则主要以皮影戏形式演出。陕西道情主要有帮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台演唱,后台附以帮腔,几乎是每两句唱词都要帮腔一次。
10.弦板腔 -- 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二次板”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板壳子”。其相同板式的“板头”和“放板”后的长过门,多为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句中的小过门,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长。弦板腔板式有10多种,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
11.安康弦子戏 -- 流行在陕南安康、平利一带的弦子戏,是皮影戏的一种。唱词词格多为十字句、七字句。弦子戏的唱腔板式有[一字板]、[苦平板]、[还阳板]、[文嘹字板]、[二流板]、[卖调]、[踩弦调]、[倒板]、[滚板]、[武嘹子板]十种。起、转、落板都有自身的习惯用法,其落板句最后四字不唱,转为游弦伴奏下的说白,之后结束由众人以虚词帮腔呐号子作结束是该剧音乐的显著特点。
12.陕南汉调桄桄 -- 汉调桄桄为关中秦腔南传汉中后,与当地民俗、语音、民间音乐融汇、整合而形成的具有汉水上游文化特色的梆子声腔剧种。分东路、西路两大流派。音阶为综合性七音音阶。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别,有慢、中、快、散不同板眼、不同速度的板式,包括慢板、二六板、川板、二倒板、箭板、滚板六类。唱腔词格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句等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念白包括道白和韵白、引子、诗、板歌五种。唱腔,道白皆以汉中语音为准。演唱除大量单声唱外,还用干唱、伴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国内外文化旅游信息;也可留言进行探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