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岛攻略,又一直保持好水准的美食老店?
叁去壹
这家店门面狭窄,环境有点破旧,但服务很好,服务员会帮忙把杯子调羹碗筷用热水烫一遍。仅有的几张桌子都坐满了人,帮衬的大多是附近的街坊,都是熟客。价钱便宜到难以置信,10+港币~
重点是很好吃!比类似稻香那样的连锁店好吃很多!
黑糖马拉糕是特色,一试难忘!入口松软,甜味清新(估计是改用黑糖,弃用牛油的缘故)调味和发酵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除此之外,虾饺和烧卖美味鲜甜又多汁,要吃趁早,很快就卖完了。注意这家店只经营到下午2:30哦~
地址:西环薄扶林道11号
利小馆
利苑大家都知道,香港米其林一星,东西好吃得没话说,价格也真心高大上。不过利苑有个副牌,就是利小馆,走亲民路线,味道也不差。
必点:冰烧三层肉(有号称从来不吃肥肉的朋友独自干掉大半盘)、飘香荷叶饭,还有利苑首创的杨枝甘露,喜欢吃流沙包的一定要试一下擂沙汤丸。
地址:铜锣湾时代广场地库2层B217-B218号铺
新大光灯
新大光灯是红磡的传奇食店,上世纪70年代在殡仪馆旁的巷内摆摊,以灯为记,每天晚上灯亮表示营业,灯熄表示休息,据说只有真正的饿鬼才能找到这家店。
新大光灯的云吞面,与别家的最大不同在于极为爽弹的面身。“一斤面要比别家多加十个鸭蛋,蛋香浓郁,亦不容易变软”形容的就是他家的面。
他家的云吞面,用的是最传统的装碗方式,即云吞在下、面在上,除了让面条保持干身,也让客人第一时间先吃面条,防止变软。汤底有浓郁的大地鱼骨和猪骨风味。
云吞捞出来的样子,内陷鲜虾和猪肉的比例刚刚好,尾部捏合的很漂亮,不会吃到令人讨厌的死结。
地址:红磡必嘉街69号地下E铺
生记粥品专家
生滚粥不仅要粥底好,还要料好且烹饪得当。生记煲粥底的汤底,据说使用干贝、 猪骨和瘦肉熬成,加米后用大火熬一小时,再用文火熬四个小时完成。
店里的猪肝粥很不错,极为新鲜的猪肝烫到内里还饱有一丝漂亮的粉红,咬下去多汁鲜甜,完全没有大家害怕的腥味,一碗粥喝不够!
生记另一个招牌,鱼腩牛肉粥,鱼腩新鲜无鱼腥味,牛肉也是嫩嫩的质感。
地址:上环毕街7号地下
顺兴茶档
顺兴茶档开业已经五十多年,一入狭窄小巷便可见,面积不大,环境称不上雅致,但清早就已有好多街坊帮衬,可知味道不凡。营业时间为早上6:00到下午3:00,只供应早餐和午餐,逢周一休息。
炒蛋炒得恰到好处,色泽鲜黄,质感湿润,入口润滑有蛋香,是早餐首选。牛油多士也烘得非常香脆可口,有着淡淡的牛油乳香。
奶茶的热度和香滑度让人满意~够香滑细致,尝一下,茶香和奶香在舌尖回荡,甘香甜美。
最多人吃的是滑蛋虾仁饭和滑蛋叉烧饭,虾仁质地结实,粒粒爽口 。蛋味浓,炒得嫩滑,火候控制得很好,金黄的色泽让人食欲大增。
滑蛋叉烧饭也相当不错,加上少量未凝的蛋汁和红色叉烧,菜的量远多过饭,不用担心菜不够,叉烧尤其多!
在这里吃饭有种回到80年代的错觉。顺兴据说是兄妹艰难经营,夹缝生存的美食。
地址:大坑安庶庇街24号地下
炳记茶档
炳记茶档现已做到第三代,在大坑超过50年,店面虽然朴素,但历史悠久,算得上是大坑老字号。
这里的冻奶茶被cnn评选为四大奶茶王之一,怎可不尝。奶茶的奶味重过茶味,入口丝滑不苦,舌底回甘。
浓郁奶茶与咸咸辣辣的猪扒面一同入口,味道恰到好处。猪扒被裹上酱汁,但不失原本肉香。汤汁是猪骨汤熬制,没有人工鲜味调料,通过食材本身起到提鲜作用。
地址:大坑施弼街5号侧
金华冰厅
如果你在香港只有一次机会吃菠萝包的话,一定要去金华冰厅,绝对不会后悔,才8块港币,吃上一口就感觉到幸福值爆灯呢。
他们家必点的一道,菠萝油,我想如果缺少了那块牛油的话,就吃不出真正的港味了,因为那块牛油为又脆又软的菠萝包起到了画龙点精的作用,咬下去就会感受到.......
这种感觉是只有香港才可以给你。
金华冰厅就凭菠萝包屹立江湖30多年不倒。热辣的菠萝包,夹一片冰冻牛油,令人难以忘怀。
地址:太子弼街47号
一乐烧鹅
一乐烧鹅与镛记只有一街之隔,真有点......
虽然店面远不及镛记的规模,却因其平民路线和独特的味道深受中环白领钟爱,是上榜米其林推荐榜单烧味店中平均消费最低的。
相比于绝大多数脂肪丰厚的烧味店,一乐的烧鹅是“瘦鹅”。那些不喜欢肥油的食客会比较喜欢这种肉质。此外,一乐烧鹅在酱汁中加了特别的中草药材,不论口感还是味道都同香港大部分的烧鹅味道截然不同。如果你是个嫌弃油汪汪烧味的人,不妨来一乐,也许正得你心。
地址:中环士丹利街34-38号店铺
齿来香蛋卷
这是一家开在半山的老铺,为一尝这里闻名的蛋卷要爬半个小山坡。
招牌的椰汁短蛋卷是手指长的一根,纯手工制,做法新式,所以不像“德成号”那样卷身佈满气孔,但吃起来还是很酥脆,伴有浓浓的椰汁味。
凤凰卷是蛋卷的高级演化版本,蛋卷里加入了肉松,左折右叠变成扁身的凤凰卷 还有粒粒芝麻,很提香。
这里还有出名的椒盐饼,其实就是南乳饼。平平的一块饼干,其貌不扬,但吃起来味道却很不错。
地址:西环西营盘第三街66号福满大厦地下
柠檬王
柠檬王的甘草柠檬,好吃在于不加色素不加糖,嚼起来软硬适中,加上甘草粉后,甘甜而不呛浊,吃后令喉咙舒畅,有止咳祛痰的效果。香港有多家柠檬王,请认明包装纸上印有唐伯肖像的才是正货。
不过,唐伯卖的柠檬王并非自制,而是西贡濠涌梅香园负责人谢伯腌晒的,但在柠檬干中加入甘草粉,却是出身药行的唐伯首创。
除了甘草柠檬,还有各种不同的商品摆满了小摊车。
地址:港岛上环永吉街22号
西九龙游玩攻略?
1. 先到西九龙公园,沿着湖畔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 游览西九龙文化村,体验本地文化和传统风情。
3. 参观海洋公园,看海洋生物表演和水上运动。
4. 前往天星小镇,体验有趣的互动式展示。
5. 抵达旺角街头,感受当地独特的街头文化。
6. 访问南丫岛,了解当地历史遗迹以及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年前老妈来深圳玩?
能想到带老人出去游玩,是个孝顺孩子。孝顺,孝顺,既要孝,还要顺。也就是要考虑老年人特点,玩的开心,顺心。不知道老妈多大年纪,不太好给具体建议。这三个地方我刚好今年春节期间去过,我56岁了,也算老年人了,老年人的特点,怀旧,行程不要太紧(身体状况)。说说我的行程和想法供你参考。我是正月初五从上海出发的,先到的福州,厦门,土楼,然后到的广州。
你可以考虑从深圳先去广州,提前办好港澳通行证签注,预订好酒店(提前订优惠很多的)。
广州:上下九,越秀山公园(五羊),沙面岛(历史建筑),小蛮腰电视塔,(中山大学),石室圣心大教堂。
住上下九附近,明天中午去珠海。
珠海:新圆明园,夜游情侣路,灯塔,渔女塑像,拱北口岸地下商场各色小吃。在拱北口岸附近住宿,明天早起去澳门,早去排队的人少。
澳门:乘公交大巴去葡京酒店(住老城区热闹些,相比凼仔岛的酒店还便宜。去主要景点也方便,不要等酒店的免费车,要排队很晚才有,耽误时间)。没到入住时间酒店会寄存行李,不用着急去大三巴牌坊,(人特多,明天早晨去)。到新八佰伴附近乘去凼仔岛赌场的免费车,到威尼斯水城,官也街,早起去大三巴牌坊,炮台,鱼人码头,金莲花广场,老城区的几个前地(小广场)妈祖庙,午饭后,到澳门港珠澳大桥乘车去香港。
住弥敦道的酒店,生活方便,星光大道,太平山,维多利亚广场,庙街,海港城,晚上去太平山(人多排队),第二天早晨去迪尼斯游乐园(对老年人来说,游乐场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小朋友更开心),晚上乘高铁回深圳。深圳是你的地盘你做主。小平广场,市民中心,工业展览馆,莲花山公园都很好,特别是深圳的人才公园灯光秀太漂亮了,配的歌曲听的我热泪盈眶,比太平山上看维港夜景好看多了。
珠海外伶仃岛是中国唯一能看到香港市区的海岛吗?
是的,上周刚从外伶仃岛回来,顺便写一个简短的攻略。
附带一张在伶仃峰拍的香港南丫岛~
1、船票:节假日一定要提前预订,在香洲港官微(zhxzg0756)提前订票。
2、交通:珠海站坐车到香洲港码头,公交一个小时,打车30分钟。
3、行程花费:800RMB
香港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香港有什么好玩的?嗯,先听我给你讲讲香港的历史。
长文高清图片预警
·
·
·
·
流量党回避
·
·
·
故事要从近代史说起:
1841年5月3日,刚刚从大清帝国手中抢占香港岛的“功臣”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被英国政府解职了,外交大臣巴麦尊(Lord Palmerston)在一封信中直接表达了对他的极度失望。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原信为两封且较长,下文经星球研究所缩减)
▼
“我给过你明确的训令:务必占领舟山……但你却割取了香港,一个一无所有的荒岛。香港不会成为贸易中心,倒是可以用来隐居。你将被解职,女王已另派全权大臣取代你”
没错,英国殖民者的目标,是占领舟山群岛,而非香港。舟山紧邻江浙皖三地,可以就近获得优质的茶叶、丝绸,并向中国经济腹地倾销鸦片。若局势失和,还可随时北上威逼北京,英国人之前就对舟山志在必得,甚至踌躇满志地修建起了书院、育婴堂、养济院,没成想,义律最终拿到的却是香港。
(舟山群岛与香港位置示意图,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星球研究所标注)
▼
01蛮荒之地
与舟山相比,当时的香港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它位居珠江口、背靠广东,其辐射的内陆腹地较远,较江浙落后,而且山地众多、平原稀少、不利开发。即便加上后来拓展的九龙、新界,这一状况也未见太大改观。
(香港地形图,从中可以看出山地众多;点击可放大查看,地图源自@Google;相比之下,后来与香港有着竞争关系的新加坡、上海、深圳,多为平原或低缓的丘陵,条件都更为优越)
▼
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恰好位于全港中部,居高临下、俯览群峰。
(大帽山顶,摄影师@Keng Po Leung/123RF)
▼
第二高峰凤凰山海拔934米,山峦重重、云海渺渺。
(黎明时分的凤凰山云海,摄影师@Tuomas Lehtinen/123RF)
▼
就连海拔仅有603米的飞鹅山,也是悬崖壁立,气势巍峨。
(从飞鹅山“自杀崖”俯瞰九龙湾,注意画面中的人,摄影师图虫账号@影叶Photo)
▼
山地还伸入大海,山海相接,海岸弯曲绵长。
(西贡万宜水库附近,摄影师@VincentNG)
▼
山石岩礁的阻挡,使得人们必须借助便桥才能与大海亲近。
(早期香港设立了许多游泳点,称为“泳棚”,如著名的西环泳棚,因为便桥点缀美景而成了摄影胜地,注意桥上的情侣;摄影师@孙岳铮)
▼
而风浪盛行之处,惊浪拍岸、声势震天。
(石澳泳滩的巨大海岸岩石,注意画面中的人,摄影师@Andy Yeung)
▼
风浪之大,尤以秋冬两季的大浪湾为最,是当地冲浪爱好者必去之处。
(大浪湾,注意画面中的冲浪者,摄影师@Andy Yeung)
▼
除了山地,总面积只有约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屿的面积就超过300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支离破碎,更加大了开发难度,从海拔317米的太墩山眺望西贡内海,千岛竞发、漫无崖际。
(图中包括黄宜洲、滘西洲、盐田仔、桥咀洲等岛屿,摄影师@Alain Drinksen)
▼
以石壁闻名的破边洲,由无数根六角形石柱构成,它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火山爆发,高约63米,尤如一道屏风立于海上。
(破边洲属于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摄影师@Alain Drinksen)
▼
位于大浪湾的尖洲、大洲是一对姊妹岛,月光之下,难得享有片刻宁静。
(摄影师@Alain Drinksen)
▼
岛屿之间交通不便,那些较远的岛屿往往人烟稀少、难以利用。如香港第一大岛大屿山,直到20世纪末青马大桥竣工,才真正建立起现代城市。
(青马大桥,摄影师@VincentNG)
▼
崎岖的山地、破碎的岛屿,还造成香港缺少大型河流及湖泊,坚硬的花岗岩地质也增加了开采地下水的难度。长期缺乏淡水资源的香港,直到今天依然靠内地供水,并不得不大量兴建水塘储水。
(兴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大榄涌水塘,因湖中拥有十多个小岛,而被称为香港千岛湖,摄影师@Andy Yeung)
▼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劳动力的缺乏,以香港岛为例,被英国人占领之前岛上已有数千居民。但他们多数以捕渔为生,时常迁徙,英国官员参逊(A. R. Johnson)抱怨道。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
▼
“我没有得到(上级的)任何帮助,香港仅有的居民都有迁徙的习性······我花很大力气才从澳门和广州招到首批100名劳工”
如此贫瘠、缺乏魅力的香港,该如何吸引更多人到来呢?
(狮子山云海,图中右侧为狮子山,因形似狮子而得名,是香港人拼搏奋斗的精神象征之一,摄影师@Lester Lau)
▼
02近代秘史
现在,该轮到香港的优势登场了。首先,英国人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面向全世界商船开放、免征关税。华人更是拥有一项可以自由进出的“特权”,无论他是否为香港本地居民。
其次是法治,英国人在原本依靠大清律例及乡规民约治理的土地,引入了近现代法律体系
这在当时的中国堪称一大进步以香港的监狱为例,晚清名臣刘锡鸿、张德彝、郭嵩焘都曾对此赞赏有加。
(摘自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所著《使西纪程》)
▼
“观其区取犯人, 仁至义尽, 勤施不倦, 而议政院犹时寻思其得失, 有所规正, 此其规模气象, 固宏远矣”
香港首任检察长休姆甚至说:
(公平只是相对当时的晚清而言,事实上香港华人与英国人之间并不公平;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
▼
“香港华人最大的特权是公平享受英国法律”
第二任港督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则信心满满地言道: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
▼
“殖民地靠着提供法律保障,就会奇迹般吸引富裕的华人来新殖民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香港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在近代以来愈发动荡不安的中国,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于是,一个和平、法治的自由港开始发力。
(1869年的维多利亚港,完全是依山傍海而建,照片源自@香港特区政府档案处/GRS)
▼
1854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逼近广州。为躲避战乱,广东人成了大规模移居香港的第一批人。香港的人口从1851年的3.2万人,骤升至1861年的12万人。之后的趋势仍然有增无减,
到了20世纪30年代,香港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近百万广东新移民的大型城市。商业、贸易开始发展,大小商铺、摊贩在城市中聚集,香港有了繁华之都的雏形。
(香港著名的旅游景点庙街;1920年代起,新增的人口带动了天后庙对面出现了不少贩卖杂物及小食的摊档,庙街由此起源;如今这里已是《新不了情》、《食神》等香港电影的经典取景地,电影中它往往被塑造成一个龙蛇混杂、充满犯罪行为的地方;摄影师@Andy Yeung)
▼
商业、贸易的发展又带来金融业的勃兴,早在1845年英国人就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1853年渣打银行取得香港的货币发行权,1865年各国资本又在香港合作成立汇丰银行
谁也不会想到,100年后香港金融业将会叱咤风云。
(现在的汇丰银行总行与长江集团中心,摄影师@孙岳铮)
▼
革命党人也来到了香港,他们集会、宣传新思想,使得香港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
(香港孙中山纪念馆,摄影师@文子言木/维基百科)
▼
另一方面,前朝的遗老遗少也扎根香港。他们反对白话文,提倡振兴国粹、整理国故。在香港保存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直到20世纪30、40年代,香港的文学作品仍大量使用文言文写作,许多人还能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
(深水埗的店招,埗音bù,这种有着传统文化影子的店招让很多内地人感觉新奇,摄影师@VincentNG)
▼
同时香港也留下了最保守、落后的一面,例如依照大清律例男人可以纳妾的制度,一直保留到了1971年才被废除,1927年到访香港的鲁迅说道:
(摘自鲁迅所著《香港恭祝圣诞》)
▼
“殖民地唱的是中国老调子”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特则说:
(摘自陈冠中所著《我这一代香港人》)
▼
“五四运动从没有到过广东,尤其香港”
这便是今天我们眼中香港既传统又西化的原因。
整体而言,香港的头一百年是广东人的,其他省份的华人对香港还没有太大兴趣,当时的香港还并非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因为这样的地位非上海莫属。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香港一下成了全国唯一的、最安全的城市。
上海人,也开始大规模移居香港了,不但带来了十多万新增人口,还带来了大量资本以及企业家的头脑。这次上海人大迁移一直沿续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包玉刚、董建华都是这些上海移民的后代。
(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
▼
如果说第一批来港的广东移民主要为苦力及工人,而从上海人大规模移居香港开始,有着知识积累、财富积累的社会精英,开始以移居香港为第一选择。相应地,上海的衰落却一直持续到了1980年代以后中国重新开发上海。
一消一涨的历史翻云覆雨手,正是香港真正繁荣的起点。随后的一波移民潮为更庞大,继上海人之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奔赴香港。
1940年代末中国陷入内战,仅1949年到港的新移民就高达80万人。1960年代内地又是一连串的饥荒与动荡,大批内地人或翻山越岭、或泅渡过海涌入香港。1950年香港人口已超过220万人,1961年达到310万人,1971年逼近400万人。
香港进入了一个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为容纳这些新增人口,城市开始疯狂扩张,超高密度的住宅一夜之间变成了城市的主题。
(彩虹邨,是香港最早期兴建之公共屋邨之一;以颜色众多似彩虹而闻名,摄影师@VincentNG)
▼
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安置人口,能承载愈多人的建筑项目愈是得到鼓励,他们尝试过圆形建筑。
(廉租房项目励德邨,“邨”音cūn,意同“村”,1975年落成,是香港罕见的圆柱体建筑之一;注意画面中的抠脚大叔;摄影师@VincentNG)
▼
顶部只有一孔天井,可以给人们带来阳光。
(励德邨,摄影师@黄坤震)
▼
也尝试过方形建筑
(祖尧邨,摄影师@VincentNG)
▼
或者更密集的方形
(爱民邨,摄影师@于海童)
▼
以及长方形
(1960年代兴建的益昌大厦,它与另外4栋大厦合体而成“怪兽大厦”,是《变形金刚4》的取景地;神奇的是摄影师居然在这样逼仄的空间中拍出了星轨;摄影师@VincentNG)
▼
最为疯狂的当属——九龙寨城。
清朝为宣示对香港的主权,在九龙保留了一块飞地,随后蛮横的殖民者武力驱逐了清朝军队,飞地就成了一个三不管地带。大量新增人口在此聚集、不断增加建筑,终于发展成了一个超级密集的黑暗之城。
(1980年代九龙寨城航拍图,现在已经拆除,原址建成了一座公园)
▼
有机构对其中一幢建筑进行了详细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建筑之密、人口之多。
(图片源自@南华早报)
▼
面向中产阶级的住宅,也同样密度极高。
(1985年建成的九龙湾丽晶花园,是香港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一部分;有限的土地内还设有网球场、篮球场、泳池和停车场;摄影师@Andy Yeung)
▼
正面望去,楼群有如一个密不透风的屏风。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丽晶花园,摄影师@陈金涛)
▼
道路也在这样的空间中艰难穿行
(香港大学地铁站附近,摄影师@吴瀚轩)
▼
最终,香港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市丛林,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深水埗的城市丛林;摄影师@Andy Yeung)
▼
黑社会、暴力犯罪、政府腐败,在迅速扩张的城市中找到了生长的温床。这一时期的香港
充满了赤裸裸的欲望和冲突,却又生机勃勃、拼搏奋进。
(中环航拍,孙中山纪念馆大致位于图片中心,摄影师@王凯文)
▼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香港几乎是内地与世界交流的唯一窗口。强大的经济机器在暴增的人口推动下大力运转,整个1960年代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2.7%,到1969年底香港的人均GDP上涨到829美元(内地直到1999年才达到这一水平)。
1980年代内地开始改革开放,超过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又再次为香港注入强心针。走过贫瘠、走过混乱、走过逼仄,一个璀璨夺目的香港终于横空出世
(从太平山拍摄维多利亚港,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香港的港口优势在远洋巨轮时代非常突出:维多利亚港被四周的岛屿、山地包围,让船只避免强风侵袭;同时由于它位于珠江口东侧,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泥沙大部分被淤积在珠江口西侧的澳门,东侧则是港阔水深,天然良港;摄影师@黄坤震)
▼
人才的涌入、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学、音乐到电影,从亦舒、倪匡、黄霑、林夕,到张学友、张国荣、梅艳芳,以及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
香港的文化界有如群星闪耀、数不胜数。
(1980年代的经曲香港电影《英雄本色》)
▼
自此,香港彻底完成了,从贫瘠之地到东方之珠的华丽升级。
03千万移民
在这个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富有经营头脑的上海人,以及全国各地以刻苦耐劳著称的中国人。他们也许是逃难者,他们也许是小市民,他们也许是冒险家。
无论他们从何而来,都有一个共通点,即都是身负苦难、艰险、憧憬、勇气的开拓者。之前从未有过的一个身份认同——香港人,就在他们的奋斗历程中诞生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九龙弥敦道上的行人,摄影师@陈金涛)
▼
走过历史,今天的香港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验。如何在激列的城市竞争中找到清晰的定位?如何避免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损害持续上百年的和平环境?如何继续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封闭排外?
(迷雾中的中环,摄影师@Andy Yeung)
▼
对内地人而言,课题也一样重要。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既非内地造就了香港,也非香港福报了内地。而是内地人和香港人,共同创造、共同完成,没有人可以高人一等,也没有人可以遗忘历史。
(从飞鹅山俯瞰九龙湾,注意画面中是两个人,摄影师@王栋)
▼
P.S. 本文为星球研究所原创,摄影作品均经著作权人授权,请勿抄袭、盗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