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守城中文版,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天美资源网

原始人守城中文版,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带甲十万,可称之为“大军”

中国古代战争经常听见“10万”、“20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描述,这让初读历史的朋友们有种很震撼的感觉,不少人常常嘲笑国外,如英格兰、法兰西、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战争是“村长打架”,其实冷静思考后会发现,其实诸如10万大军的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我们就以三国时期的战争来说说10万人究竟是个什么规模。

原始人守城中文版,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一、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三国时期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会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对袁绍来说,这是一其问鼎中原的一场决战,对曹操来说,这是捍卫己方势力的自卫反击战。当时袁绍已经基本完成对河北地区的统治,天下十三州袁绍已坐拥冀、幽、并、青四大州,这四州土地肥沃、人口充实、才俊遍野,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地方,哪怕是关中也远不及河北,可谓雄视天下的问鼎之资,所以当时的袁绍被天下人看好,认为其完全有可能统一中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却称其起兵70余万,南下攻打曹操。

然而演义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这个数据虽然看起来很舒服,但明显夸大了很多,绝不是真实的历史数据,有很大的误导性,根据较为可信的《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精兵10万,战马万匹。”这才是袁绍的真实兵力,也就是说,即便是控制了天下最富庶州郡的袁绍才动员了10万人马。当然,这10万人马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绝非用后勤仆从、杂役、侍童拼凑而成的军队,只有完全算上战斗人员的军队才能称之为军队。

再看曹操,当时的他也已经控制了关东大多数州郡,老根据地兖州自不必说,徐州、豫州、司州都是经历过大战的地方,兖州被曹操与吕布反复争夺,徐州又几次被刘备占领,而曹操本人也曾以“为父报仇”为名,讨伐陶谦,所过州郡皆被屠城。如此看来,曹操的地盘看起来大,实际能转化成粮食和兵源的并不多。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就是曹操从许昌带到前线的精锐,加上本就驻防在前线的曹操军队,史学界多认为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只有2万上下。

由此可见,名震天下的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5:1,也就是10万对2万而已。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是天下之最,除了没有统一凉州、雍州、益州、扬州外,天下基本尽归曹操。曹操的军队主要来自他起兵的2-3万嫡系人马,接着就是袁绍河北收降的7-8万,然后才是荆州投降的3-4万人,《三国志》记载周瑜曾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综合来看,曹操即便坐拥大半个天下,也只有20万左右,而且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带到赤壁,一定留了一部分驻扎在大后方。

至于刘备的军力,在长坂坡已被曹操击杀大半,所剩余的军队不过1万余人,至于孙权,《三国志》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有趣的是,周瑜曾请孙权交给他至少5万人马,可孙权却告诉周瑜,要征集5万人实在太难了,只能先给你3万。也就是说周瑜在决战赤壁的时候,手里精锐兵力只有3万人,加上刘备的1万多人,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

由此可知,演义所记载的83万大军水分高得吓人,真实兵力不过18万对5万人。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刘备败亡的开始。在关羽被杀之前,刘备势力达到了他的最高峰,富庶的荆州既有充足的人口,又有足够的钱粮,益州则是天府之国,国内相对和平未被战争摧残,加上有成都平原和都江堰,西川的钱粮同样很客观,再加上刚刚夺取的汉中,刘备当时的局面比起汉高祖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明显强大了很多,那么这一时期的刘备到底有多少可动员的兵力呢?

三国演义记载刘备起兵70余万讨伐江东,还说其军可连营700余里。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刘备的地盘无非是益州、汉中、荆州,这三处地方都不是汉帝国的核心统治地带,荆州在关羽北上后,当地征募的军队不是随刘备入川,就是随关羽败亡麦城,辖下的土地直接并入吴国,对刘备来说这里不是加分反而是资敌的减分;汉中的军队又离战场过远,刘备断断不可能将他们调到南方战场,因为曹操的军队依然有实力再夺汉中,所以,实际上刘备可用的军队只有益州新军、嫡系本部、蛮族仆从军这三个部分组成,总兵力加起来也才5万人马。

至于东吴,他们最鼎盛时期也只有10余万军队,夷陵之战时,孙权只能动员5万人而已。这与赤壁之战时,周瑜只能带着3万人迎战基本吻合,因为孙权比起那个时候,实力并没有增长多少。

所以,整个夷陵之战不过是5万对5万的战争,加起来还赶不上袁绍在官渡之战投入的兵力多。什么演义中的70余万,完全是为了给大汉皇室贴金。

二、三国的真实人口和动员能力

根据目前研究的可信数据,东汉最鼎盛时期的人口能达到6000万,但东汉后期由于天灾人祸,人口数量大为减少,特别是黄巾之乱后,天下十三州就只剩下不到1000万人口。感觉上,1000万人口似乎还能动员个100万人,但是现实中10人出1丁已经是非常高得徭役了,因为我们不能不顾及国家的基本粮食生产和行政管理,而且人口男女比例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应该是1:1,所以1000万人口,男性只有500多万,试问500万人中小孩和老人又该占多大的比例呢?

细细想来,三国乱世的时候,整个国家能动员的兵力不会达到40-50万,所以如果能出动10万人的军队,基本已是拥有绝对优势的物量级别了,所以袁绍败于官渡对历史的影响可谓非常之大。

有一组数据显示,三国鼎立后,魏国人口有443万、吴国则是230万,而蜀国只有有94万。这700余万军队除去不能上战场的350多万女性,实际男性人口只有400万上下,再减去小孩和老人,以及不服兵役的人口,能够上场打仗的人就基本清楚了。

我举个例子,诸葛亮死后,姜维曾九伐中原,虽然演义称其每次都带兵10万,但实际上,姜维的战场远远谈不上是“北伐”,而更像是北上抢劫,他每次带兵的真实人数不过1万而已。也就是说,蜀国能快速动员的只有这1万人,如果蜀国能一次出动10万人,相信基本能掏空蜀国的家底,若是一战不胜,其国必亡。

三、客观看待战争的实际规模

虽然我们常常看到“10万”、“20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描述,但真的不要太在意这些说法。打仗是要花钱、耗粮的,一支军队如果出征就必须考虑士兵走后的粮食生产问题,装备武器的制造问题,还有实际消耗的粮食是否能够承受。

如果一支军队人数高达10万人,每天的补给会非常可怕,比如一个士兵一天吃3斤饭,10万人一天就是30万斤,一个月时900万斤,要是不能速战速决,那一个国家势必被彻底拖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长平之战时,赵王非要临阵换将,让赵括代替廉颇,因为持久战是赵国拖不起的,没有男人回家生产,光耗费粮食就足够拖垮赵国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魏国实力最强时,也没有快速灭亡蜀国和吴国,而是休养生息了那么多年,因为他们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综上,10万人军队无论是在国外和国内,其实都是很高规模的战争了,三国时期,刘备一辈子都没有能力动员10万人马,东吴一旦动员10万人,就基本是赌国运的决战。只有魏国地大物博,才能动员一支10万的人常备军。

宋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宋国为商朝微子为首的殷商故民建立的国家,微子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微子多次规劝纣王而没有效果,离开了都城朝歌。周灭商后,微子仍率领数十万商人在微山湖附近活动。后微子接受周朝招降,被封为公爵,为周朝的上宾。宋国与一般的诸侯不同,不是周王的臣子,理论上不需要纳贡,不用行臣礼,只用行宾礼。宋公自周朝初期建国,到战国后期宋国内乱,被齐魏楚三国攻灭,历时753年,几乎贯穿周朝的全部历史。

宋国直接继承的是商朝的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仁义之源,著名的礼仪之邦。宋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适宜于农牧业生产,经济繁荣。宋国地处水路交通要冲,商业文化发达,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是著名的思想之枢,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一、仁义之源

宋国以仁义立国,司马迁曾说:“梁宋之地,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宋襄公,正是宋国仁义文化的代表人物,虽然有些愚蠢和不合时宜,但宋襄公一直用行动来实践者自己的仁义价值观,不失为一个死于理想和文明的精神贵族。宋襄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国力有较大的提升,早年紧跟齐桓公尊王攘夷,是齐桓公称霸的铁杆帮手。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力图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一度成为中原诸侯的带头大哥。但宋襄公逞强好胜,又处处仁义自居,在盂地诸侯之会上遭到楚国的囚禁和侮辱,后被放回。宋襄公与楚国约定交战于泓水之阳,宋襄公高树仁义大旗,不肯击半渡之师,不肯击未成列之师,坚持两军阵前正面决战,虽受重伤且军队失败也不后悔,仍然坚持自己内心的仁义主张。

《东周列国志》三十四回:(宋襄公与楚国)约以十一月朔日,交战于泓阳。命建大旗一面于辂车,旗上写“仁义”二字。......楚将成得臣屯兵于泓水之北,天明,甲乘始陆续渡水。公孙固请于襄公曰:“楚兵天明始渡,其意甚轻。我今乘其半渡,突前击之,是吾以全军而制楚之半也。若令皆济,楚众我寡,恐不敌,奈何?”襄公指大旗曰:“汝见‘仁义’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公孙固又暗暗叫苦。须臾,楚兵尽济。公孙固又请于襄公曰:“楚方布阵,尚未成列,急鼓之必乱。”襄公唾其面曰:“咄!汝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耶?寡人堂堂之阵,岂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楚兵阵势已成,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兵皆有惧色。襄公使军中发鼓,楚军中亦发鼓。襄公自挺长戈,带著公子荡、向訾守二将,及门官之众,催车直冲楚阵。......原来襄公待下人极有恩,所以门官皆尽死力。......“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去了。襄公身被数创,右股中箭,射断膝筋,不能起立。......宋兵死者甚众,其父母妻子,皆相讪于朝外,怨襄公不听司马之言,以致于败。襄公闻之,叹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寡人将以仁义行师,岂效此乘危扼险之举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以仁义为核心孔孟之道一直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但究其源头,仁义则来源于宋国的商文化。孔子虽然出生于鲁国,但是宋国没落贵族的后裔,宋襄公是孔子的远祖。孔子长大后,还要回到宋国,穿一穿故国衣冠。孔子一生都在宣扬仁义。

子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二、礼仪之邦

我们常说中国为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而最早的礼仪之邦指的是宋国。每个朝代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比较著名的就是周公制礼,周朝时周公旦在借鉴了殷商礼仪的基础上,制定了周礼,规定了君臣、聘问、丧祭、婚姻、饮酒等各方面的制度。鲁国为周公旦的封国,应该说周礼在鲁国得到贯彻是最好的,虽然说周礼毕竟已颁布数百年,有些不合时宜了,但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在鲁国恢复古礼,至少恢复周公之礼,凡是不和周礼的都要取缔。同样礼仪在宋国同样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对宋国的殷礼也高度赞扬,还曾经到宋国学习殷礼,在宋国的树下演习礼仪,留下了宋人伐木的典故。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宋国人讲礼仪,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固执。宋国明明是小国,却自视甚高,事事处处按照规矩办理,不知变通,许多典故比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就是讽刺宋国人的。有个典型的例子,留下了郑昭宋聋的成语,说郑国人聪明开明,齐国人固执不知道变通。故事讲的是楚国同时派遣两个使臣分别去晋国和齐国,要分别经过郑国和宋国,要经过宋国的使臣申舟提前判断出郑昭宋聋,自己去宋国必死,结果到了宋国,宋国认为申舟未提前申报就过宋国,必将不利于宋国,不惜引发战争也要杀了申舟。

三、经商之祖

周灭商后,商人失去了固定的土地资产,许多商人就驾着马车到处贩卖各种货物,以至于商人成了生意人的代称。作为殷商故人的宋国,经商文化同样浓厚,宋国国都商丘是水运交通中心,素有"八水过宋"之称,与其他诸侯国家四通八达,有着得天独厚的经商环境。睢水北岸的商丘,济水北岸的定陶、泗水与获水交汇的彭城,都是当时繁华的商业都会。

据考古发现,宋城周长13公里,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聚居人口10万人以上,包括众多手工业工匠和外地商人,专门设有贸易市场,百工居肆,店铺林立,政府专设“褚市”(一种官吏名称)管理市场,一派繁荣景象。

商人供奉的祖师陶朱公,就是在宋国的定陶进行经商,他认为定陶“居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从事经商活动的风水宝地,不出十年,就成为拥有巨万资产的富商大贾。《史记·货殖列传》说他“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十九年之中,三至千金”,年老后,其子继承父业,“遂致巨万”。

四、思想之枢

宋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适宜于农牧业生产。宋国国都商丘是水运交通中心,素有"八水过宋"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深厚的殷商文化底蕴,宋国成为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家辈出的中枢之国。宋国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孔子(孔子,子姓,乃是宋国公族后裔)、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

宋国地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林立,但宋国国小而士强,仍然能够生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守城。为此,还产生了著名的守城大师墨子和止楚攻宋的故事以及墨守成规的成语。据《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班为楚国制造了攻城云梯,楚国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此事后,出于对母邦宋国安危的担心,"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以其"守御"之法破解了公输班的云梯攻城之法,同时安排善守御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登宋城拒守。以此说服了楚王的攻宋计划,化解了宋国的危机。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多年,中原各个诸侯国被迫参加一方,烽火连天,苦不堪言,宋国大夫华元和向戌多次奔波,成功在宋国主持召开了两次弥兵大会,斡旋晋楚两国平分霸权。弥兵大会之后一直到春秋结束,中原都没有再爆发大战,有利于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春秋晚期各派思想的发展,宋国对中国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存活了二十八年的北齐王朝?

每逢乱世,就会有很多突破人们理解力的事情发生,比如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这些时期都特别混乱,也正因为混乱,人们的思想也就变得更加简单,成天只需要考虑的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享受生活。

只是不同混乱时期,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三国时期是喜欢抢地盘和爱好人妻,比如曹操就是典型,五代十国时期的皇帝更替迅速,总有父子相残或者大权旁落发生,然而要说历史上最荒唐的时期,还得数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北齐,短短28年时间,却创造了后来所有朝代无法超越的荒唐事迹,至于究竟有多荒唐呢?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荒唐而奇葩的皇帝

说到北齐,首先想到的绝对就是北齐的皇帝,一家哥几个乃至父子几代人,完全没有几个是稍微正常一点的,要么就是暴力狂,要么就喜欢蹂躏别人,要么就是完全没有任何人伦道德底线可言,总之北齐的皇帝,没有他们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事情,下边我就挨个来讲一讲。

北齐的第一个皇帝是高洋,不过我们打算先说一说高洋的父亲高欢和哥哥高澄,高欢虽然残暴,但是没有太糟糕,高澄就比较严重了,属于严重自负且残暴的人,当时孝静帝尚且在位,高澄继承了父亲高欢的基业,开始无情嘲讽孝静帝。

有一次高澄与孝静帝一起喝酒,酒至憨处,高澄居然开始嘲讽取笑孝静帝,取笑结束后不够刺激,又用鞭子抽打孝静帝,旁人劝阻他才收手,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还有高澄居然霸占自己的弟弟高洋的老婆李祖娥。

他看到李祖娥长得十分漂亮,就借助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欺负了李祖娥,想必后来高洋就是知道了这件事情,所有才把高澄灭掉,自己随即再灭掉孝静帝,登基称帝,建立北齐。

作为北齐第一个皇帝,高洋实际上还是消停了几个月,干了一段时间的正常事,毕竟他成为皇帝的时候年仅20岁,意气风发,所以也把持不住自己,最后取得一点成就便沾沾自喜,开始贪图享乐,以至于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高洋的疯狂与不正常的地方在于他喜欢扮演国王的新衣那种角色,经常穿着国王的新衣到处乱跑,别人都以为他是一个疯子,跑累了还会去发疯,把母亲的床抬起来放到其他地方,吓得他母亲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除此之外,高洋还十分残忍,有一个妇女因为说了高洋一句“疯疯癫癫”,就被高洋直接打死,他有个嫔妃以前是歌姬,就被高洋弄死了,把骨头拿下来当琵琶演奏,把大臣直接吓晕了几个。

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注定结局也是凄惨的,在高洋临别之际,他把自己的弟弟高演叫来,说要把皇位传给儿子高殷,叫弟弟高演好好辅佐高殷,当时高演一口答应下来,可惜后来高演不信守诺言,直接把高殷给解决了,自己取而代之。

高演因为杀了侄子高殷的事情,一直还是耿耿于怀的,所以高演在位期间,还算比较老实,没有做什么严重过分的事情,只是可惜高演也许是因为内疚过度,仅仅在位两年就去世了。

在高演即将去世的时候,他总结了当年高殷的结局,就把皇位直接传给弟弟高湛,并且叫高湛千万不要走自己当年那样杀侄子的老路了,高湛也是一口答应下来。高湛在北齐的皇帝中,和高洋不相上下。

高湛也喜欢了哥哥高洋的老婆李祖娥,也许是李祖娥真的魅力太大,当年高洋的哥哥高澄喜欢,现在高洋的弟弟高湛又喜欢,不过这次李祖娥坚决不从,高湛用李祖娥儿子的命来威胁李祖娥,李祖娥没有办法还是从了高湛。

后来李祖娥怀上了高湛的孩子,李祖娥儿子前往面见李祖娥,李祖娥因为羞愧不好意思见她儿子,就没有去见,她儿子在门口大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丑事么,你肯定是肚子大了见不得人”。

李祖娥听到自己儿子都这样嘲讽自己,十分内疚,在高湛的女儿生下来后,李祖娥就把这个女孩掐死了,高湛得知此事,直接将李祖娥的儿子拉来,用刀背活活将其敲死,敲死之后,高湛发现自己还有一个侄子高百年,也就是高演的儿子,高湛也许是兽性大发,就把高百年也杀了。

李祖娥当然也没有逃过厄运,被高湛疯狂暴打,放在水里想要淹死李祖娥,结果没有淹死,高湛就把李祖娥用牛车送到寺庙去了。经过一系列的疯狂,高湛也累了,在29岁的大好年华,就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高玮。

禅位之后,高湛继续享乐,没有多久就去世了,高玮掌握着这个满目狼藉的国家,还有北周的虎视眈眈。你以为高玮会就此崛起么?完全错了,高玮不仅没有崛起,还和自己的父辈一样昏庸无能。

高玮深深被冯小玲迷惑,带着冯小玲去打仗,大战当前,高玮还要等到冯小玲梳妆打扮一番,才肯交战,这样的皇帝,注定下场也很凄凉,在看着国家已经风雨飘摇之际,高玮迅速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高恒,当时高恒才5岁,完全是一个小孩子,接过皇位没有几天北齐就被北周灭了。

你看就是这样的一群皇帝,能够维持北齐28年,已经实属难得了,可是你以为仅仅是皇帝荒唐么?事实上还有大臣与皇后也是一样的荒唐。

荒唐的皇后

除了李祖娥这个受人欢迎,先后被三个皇帝看上的女子之外,北齐还有另外两位遗臭万年的女人,那就是胡太后与高玮的皇后。当初高湛与李祖娥在一起的时候,胡太后已经明白高湛的行为,可是她并不在意。

因为胡太后与高湛的大臣走在了一起,两人各玩各的,互不影响,后来北齐灭亡之后,胡太后索性带着皇后去开了一家娱乐场所,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公然声称“为后不如为娼”,也许历史上能够如此厚颜无耻的太后,也只有她了吧。

结语

北齐就是这样一个朝代,短短28年,却留给后人无数诟病的地方,不管是北齐的皇帝,还是北齐的皇后等人,行为都十分荒唐,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都属于鲜卑族,对中原文化中的一些约束不在乎,也许是这样吧,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解释他们这些荒唐的行为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请问大清入关明朝毁灭?

中国历史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开始,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皇权时代,从秦至明经历了多次朝代更替,这些王朝因为多种因素被迫更替,其中清入关明朝,中央集权的皇朝进入了最后一个清朝时代。

很多人会疑惑清朝入关明朝毁灭,到底该叫清朝侵略明朝还是叫解放明朝呢?

其实相对而言清朝入关不是侵略也不是解放,而是清朝统一天下,进行了一次王朝更替。对待清朝入关代替明朝治理天下,我们只能称其为统一和朝代更替。

明朝清朝都为大一统皇朝,由帝王统治自己的子民,当时清朝是明朝臣属,明朝的统治有强盛也有衰落时期。明强盛时,清属于明朝统治下一个少数民族的臣子,明衰落时,清军入关,这只是中华大地的一次内部矛盾,自然也就不存在侵略和解放之说,清入关明我们可以看做是中国内部的一次王朝更替。

侵略是指一个外族政权以强大的武力去侵犯别国的领土以及主权,当时清归明朝管理,清并不属于他国,清入主明也就不存在侵略一说了。

另外以不同角度而言,开始明朝统治清,清是臣,清属于犯上作乱。以民族大义而言,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明朝时期满族归汉族统治,满汉其实本就是一家人,满统治汉人也是如此,清朝明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朝代更替并不是侵略。

解放是指解放束缚,解放思想推翻反动统治得到自由的发展。明朝时期,明朝君王把天下百姓看作自己的子民,甚至说每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都是如此,只不过由于帝王统治的偏差和天灾人祸等等原因,造成了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以至于地方势力和得民心之人崛起,进行朝代更替。

清朝入关明朝,清朝的统治和之前的王朝差不多,都是由开始之初的繁衍生息,到后来的强盛时期,再到最后走向陌路,清朝的统治跟以往王朝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也没有改变人们的思想,也没有让底层民众得到自由的发展,自然也就不存在解放之说了。

解放和侵略都不适合形容清朝入关明朝,那怕明朝时期汉人把满人当做外族,当时满人归汉人统治,满人同样也是汉人的兄弟姐妹。如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他们都是中华不可脱离的兄弟姐妹,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不能用侵略和解放相称,可以用统一来述说。

是怎么把信息传递出去的?

通讯,在我们当今社会再熟悉不过了,从早期的信件邮递、有线电话、无线电报,再到手机、BB机、互联网,到最后的QQ、微信、陌陌等社交媒体,人们的联系方式在不断更新换代,无论是传递信息,还是传递信件物品,在今天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在远没有现代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或者说人们是怎么把信息传递出去的?今天,【孤竹闲客】就给大家说一说:

军事方面

1、烽火台狼烟报警

在古代,人们快速传递信息和军情的主要工具就是烽火台,当有军情或有敌人来犯,人们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下一个烽火台看见以后马上点燃自己的烽火台,以此类推,一级一级往下传,很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会传到国都,或重要军事机构。

据说烽火台的起源是在商周时期,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墨子·号令》,一直延续到明清,相传了几千年,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人们在军事要塞或边境线上,利用居高的地形,每隔一段距离就修一座高台,这就是烽火台,也叫烽燧、烟墩,当有军情的时候,人们迅速点燃狼烟报警,这样很快就把信息传出去了。

关于这个狼烟,人们最早说这个用狼粪点燃的烟,最大好处是烟的颜色黑而且直,不容易被风吹散,更有利于被下一个烽火台发现,可后来现代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理论根本不成立,因为风干的狼粪燃烧以后根本没有烟产生,更不用说是黑色的烟,人们之所以称之为狼烟,只不过是人们害怕这种烟的出现,因为它代表战争和不幸,故称之为狼烟。

烽火台和狼烟的作用主要是传递军情和报警,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一座座矗立在长城沿线,矗立在广袤的西域不毛之地,它们仰望苍穹,守望着人们和平美好的愿望。

2、飞鸽传书

在古代,还有一种比较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就是飞鸽传书,利用鸽子本身善于飞翔和识途的特性,把要传递的信息写在小纸条上,卷成一卷,塞在鸽脚上的管子里面,放飞就可以了,信鸽自己就可以飞回家去,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就是只能多点对一点传送消息,随身携带信鸽,消息也只能传递给信鸽认识的家里。

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称信鸽为“飞奴”,西汉时期,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带上不少信鸽出发,时不时放一只回长安传消息。在宋朝时期,西夏的军队也曾经用信鸽传递军情。电视连续剧《琅琊榜》中,曾出现过大量的信鸽传递信息的画面,比如江左盟主梅长苏和悬镜司首尊夏江都曾使用过信鸽。

信鸽传递信息的好处是快捷,但有时会中途被人射杀,以致消息传不回来,所以,一般要多放飞几路信鸽,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传递到位。

民用方面

1、民间传递信息靠口口相传

老百姓之间传递信息,一般靠路人或云游僧捎信件或传口信,给一点少许费用或者帮忙解决一下食宿问题,一般都会有人愿意帮忙。

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一般时间不准时,路上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较大,费用低廉,是普通百姓乐于采用的方式。

2、官方传递消息采用邮驿制度

邮驿,也叫驿站,和我们今天的邮局很相似,这种模式,是古代各个朝代的政府传播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类信息的有效手段。驿站,往往是和道路交织在一起的,也是和官道一起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官道上,按照一定的距离设置若干个驿站,驿站就是休息点,提供食宿和马匹草料,每个人负责一个驿站,歇人不歇马,一级一级转送邮件,直到送达目的地。

我们国家史料最早有记载的驿站和邮驿制度的命名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就已经有一整套完善的邮驿系统,在官道上设置驿站,负责为政府转送信件、转运物资、接待政府官员等事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邮驿制度,到了汉代,邮驿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修建了以首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道总长超过三万两千公里,驿站星罗棋布,进而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邮驿网,大大提高了邮件的传送速度,甚至有了加急快递,《汉书·赵充国传》记载,金城副长安相 一百四十里,文书三日半可到,平均日行约四百余里。我们常听说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就是这个意思。

汉代,地方邮驿管理也比前代更为正规化。邮驿系统由州、郡、县三级管理。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吏便是“督邮”。他不仅主管邮书,还兼管督察长吏,是个实权官吏。

邮驿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从西周时期出现开始,一直到清朝的灭亡,每个朝代都在不断地完善邮驿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邮驿的速度,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朝廷。

最后总结

以上几种方式,就是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方式,但都不是主流,在这里【孤竹闲客】就不一一介绍了。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可能是一个捷报,也可能是一个平安,甚至可能关乎你的幸福和未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家书抵万金”可能是对信息最好的诠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