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活跃度,鬼谷子真实存在吗?
通过本人收集罗列大量资料和图片互相佐证,历史上的鬼谷子真实存在。
鬼谷子原名王诩(约公元前400年至约公元前270年)华夏族,战国时期显赫人物。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
相传,鬼谷子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鬼谷子因精通百家学问,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精通百家学问,是纵横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法家、名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李牧等众多风云人物都是他的學生。
兵法家尊鬼谷子为圣人,纵横家尊鬼谷子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鬼谷子为祖师爷,谋略家尊鬼谷子为谋圣,名家尊鬼谷子为师祖,道教尊鬼谷子为王禅老祖。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
关于鬼谷子的出身传说很多,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关内云阳 (陕西石泉县)人。
据《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
认为历史上鬼谷子确有其人,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虽其中没有专门为鬼谷子先生做传,但在描述他的徒弟苏秦、张仪时,就多次提到其师从于鬼谷先生,苏秦和张仪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再加上司马迁的求实性,所记载的内容可信度极高的。
同时还有很多的旁证资料。嘉的《拾遗记》、刘勰的《文心雕龙》、杜光庭的《录异记》、《仙传拾遗》、洪迈的《容斋随笔》、洪适的《盘洲文集》、李畴的《太平广记》,以及明、清的一些典籍中亦有鬼谷子生平的记载:鬼谷子,卫国人,居鬼谷山,号鬼谷先生,师父老君也
三国时期的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在《鬼谷子》一书中注释:“鬼谷先生,楚人也”。这个说法得到唐宋时期那些学者们的普遍认可。其文獻記錄很多。
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录异记》
鬼谷先生,晋平公时期人,姓王名栩,不知何许人,受道于老君。---《道藏目录详注》
却说关内云阳,有一处地面,名曰鬼谷。以其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似非人之所居,故云鬼谷。内中有一隐者,但自号曰鬼谷子,相传姓王名诩,晋平公时人,师从老子,在云雾山与宋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东周列国志》
东汉初人王充的《论衡·答佞篇》中说:“术则纵横,师者鬼谷也。”
明代的《前七国志》 中也写道:“河南汝州云梦山水帘洞,有个鬼谷先生,兵书战策,妙略奇谋,无所不识……”
总之,这些记载充分证明一点:历史上的鬼谷子真实存在。
据推测,鬼谷子至少活了三百岁(仙人)。同时,我们在查证很多的资料之余,还能知道鬼谷子住在河南的云梦山,就是现在的河南鹤壁市淇县的云梦山风景区。这里不仅有史料的记载,还有出土的文物为佐证。
在云梦山鬼谷洞及附近出土了一批文物,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陶罐等等,在鬼谷洞内还发现了一块供奉鬼谷子的石碑。同时这里还有鬼谷子的授课地点。
相传鬼谷先生早期授课的地方位于鬼谷岭(现存云雾山鬼谷岭天台观遗址)。村中有一石洞贯穿整座山,前后连接,传说为鬼谷先生的住所,洞中有石凳,石筷。原国防部副部长伍修权题字“天下第一军校”,旨在对鬼谷老先生教育出的杰出军事家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李牧、白起、尉缭子等致以崇高的敬意。2015年9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公布了“鬼谷子传说”屬於非遗项目。
鬼谷子的陵墓也有记载。清顺治《陈州志》、乾隆《陈州府志》、民国五年《淮阳县志》古迹章节第十页:“王禅冢,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即今郸城县西部汲冢、巴集北段寨之高丘。
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书中涵盖的思想、谋略智慧在现代的从政、外交、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至此,我们认为鬼谷子真名叫什么?鬼谷子的家乡是哪里?鬼谷子是如何被神话的?这些都不是问题的问题留待考古学家去进一步证实即可。
为何春秋时期的诸侯们热衷于争霸?
西周覆灭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在春秋时代,周王室被边缘化,王权衰落、霸权兴起。
在整个春秋时代,争霸是周王国的主流趋势: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10年,“小霸”郑庄公主导了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成功与齐、鲁二国结成盟友后,取得了对宋、卫、蔡、陈联盟的决定性胜利;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抢先回国夺得君位,开启了与楚成王长达四十三年的争霸历程;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妄图争霸,却被楚成王多次羞辱,不但没能称霸,还因泓水之战中受重伤而在公元前637年去世;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晋军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军,成为东周第二位霸主,拉开了晋、楚一百二十余年争霸的序幕;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军,当上了东周第三任霸主;公元前575年,楚共王在鄢陵之战败于晋军,标志楚国失去了霸业;公元前562年,晋悼公以“三分四军,轮番出征”战术彻底拖垮了楚国,征服郑国而夺回了霸主之位;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攻入郢都,几乎灭了楚国,让晋、楚争霸格局彻底终结;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挟挫越和败齐之威在黄池压倒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当上了春秋“末代”霸主……。
从春秋初到春秋末,虽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并不多,但稍微强大一点的诸侯国都想称霸。这就是春秋的现实。
所谓“霸主”,就是诸侯之长。为什么春秋诸侯如此热衷于争霸,却不通过消灭和吞并其他诸侯国来壮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核心关键是,争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争取更多资源以发展壮大自身的手段。争霸是东周诸多强者之间的游戏;一旦成为王室和诸侯公认的霸主,就意味着能获得比其他竞争者更为丰富的资源,在竞争中能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像晋国,长期担任诸侯霸主,就可以公开要求诸侯进贡。那些认同晋国为霸主的诸侯国,都需要定期向晋国进贡,以获得晋国的保护。公元前549年,因为晋国正卿士匄对诸侯征赋过重,郑国子产特意写信劝谏,让士匄减轻诸侯负担;公元前529年平丘会盟时,子产再度对晋国划定的进贡标准产生异议,成功地让晋人减轻了郑国的赋税。由此可见,当上霸主后,就能享受各诸侯国定期的进贡,对霸主之国而言当然是获利多多。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当上霸主获利良多,但未必一定要当上霸主才能赢得利益。
典型案例如楚成王,一生曾经与三个中原强国争霸,分别是齐、宋、晋。尽管在与这三国争霸过程中,楚成王整体上并未落下风,可他却从未当过东周霸主。尽管如此,楚成王执政时却是楚国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不但逐渐赢得了中原诸侯国的认同,还把楚国领土扩张到了淮河中下游。特别是在齐桓公称霸期间,表面上每次对抗齐桓公都能压过楚国,但实际上却是齐国得了“面子”、楚国得了“里子”:楚国领土就是在这期间扩张到淮河流域的。
楚成王不作霸主却获益良多,这充分证明了争霸不过是个“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争夺资源、以壮大自身。
既然争霸不过是壮大自身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春秋强者眼中,争霸与“吞并和消灭它国”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虽然春秋时代争霸是主流,但吞并和消灭它国来壮大自身也是寻常之事。
东周“小霸”郑国崛起过程中,就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祭国、鄢国、胡国等等;南方楚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灭了权国、陨国、绞国、南申国、息国、江国、黄国、蓼国等等诸侯国;在进入春秋后,齐国吞并了祝国、纪国、遂国、谭国等等国家;晋国在称霸前,灭了郇国、霍国、杨国、韩国、魏国、虞国、芮国、西虢国等等;秦国则灭了梁国、西戎十二国……。
所有这些案例表明,东周诸侯在忙于争霸的同时,从来就不会放弃消灭、吞并其他国家,以壮大自身。所谓“春秋战争不以消灭他国为目的”的说法,原本就是个错误的结论,根本与史不符。
公元前487年,因为曹伯阳不自量力尝试称霸而得罪了宋国,结果被宋景公率兵剿灭。宋国长期处在东周二流诸侯国水平,其实力不足以主导争霸战争。但二流诸侯国宋国却一举吞并了曹国,足以证明直到春秋晚期时,灭它国以壮大自身的现象依然十分常见。所以,越国灭吴、楚国灭蔡、陈二国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能不能吞并其他国家,是受到当时很多客观因素限制的。典型案例,陈国就曾两次被楚国所灭,但又两次被复国;直到公元前478年,楚国人在第三次伐陈后,才最终吞并了陈国。
为什么前两次楚国灭陈都不能成功呢?
公元前661年,齐国大夫仲孙湫访问鲁国,顺便查看庆父作乱对鲁国的影响。回到齐国后,仲孙湫告知齐桓公:“庆父不除,鲁国国难不会停止。”听说鲁国内乱不休,齐桓公猛地冒出了另一个念头:“鲁国可以被吞并吗?”仲孙湫听了,赶忙回答:“不行,鲁人还秉持周礼。周礼,是立国之本。下臣听说,国家即将灭亡,根本先倾覆,然后枝叶随之枯萎。鲁人没有抛弃周礼,还不可侵犯啊!”
仲孙湫口中所说的“周礼”,其实就是代指一个国家能正常存在的社会秩序。虽然庆父之乱严重扰乱了鲁国政坛,但鲁国社会整体稳定,国人还未背弃社稷。所以,齐国想要强行吞并鲁国,必将遭到鲁人的强烈反对,得不偿失。
公元前681年,齐国灭了遂国;公元前677年,遂人突然作乱,杀死了齐国戍卒。为此,齐国再次出兵,歼灭了作乱的遂人。对于遂国这样的小国,即便是作乱,齐国花费轻微代价就能平定。但是像鲁国这样的大国,一旦作乱,齐国所要付出的代价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只要鲁国人心未失,春秋时期的任何大国要想吞并它都得仔细斟酌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同样,楚国对外扩张的国策虽然是“灭国为县”,但如果灭一国所付出的代价过大,楚人也不得不仔细去权衡其中利弊。这就是陈、蔡等国多次被灭、其后又被楚人数次复国的根本原因所在。
春秋时期,绝大多数强国实力还不足以对其他诸侯国形成压倒性优势,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争霸”的方式来强迫其他国家来服从自己,而不是一味寻求消灭、吞并对方——因为强行吞并他国,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加沉重。但那些本身弱小、国内又人心尽失的诸侯国,则纷纷被强国吞并,再也没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经过三、四百年的实力积累后,强国实力大大增强,才慢慢加快了“大鱼吞小鱼”的进程——此时,历史就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
所以,春秋时代诸侯们虽然热衷于争霸,但并非不想吞并和消灭其他国家,而是需要仔细衡量“争霸”与“灭国”之间哪一种手段所花费的代价更小。历史上哪个名人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历史上名人名事甚多,然而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的事迹,他的壮歌在一直传颂,
他的人生充满着不可思议。这位英雄叫苏武,生在强盛的汉武帝时代,但早年还籍籍无名,他的父亲做过太守一职;后来他应为父亲的原因也做了个官。
汉武帝时代,奴经常骚扰边境百姓,于是卫青、霍去病等大将三次大举进攻匈奴,使汉朝国威远扬、威名赫赫;但是长期对外作战,使的国库空虚,百姓哀怨,加上飞将军李广的自杀、卫青的老迈、霍去病英年早逝等造成的名将凋零,使的汉武帝改变对外的策略——韬光养晦,无为而治;这时匈奴且鞮单于也刚即位,亦有意与大汉朝改善关系,于是汉派使者议和。
此时已40岁的苏武被任命为中郎将,率使团出使匈奴议和!担任使者也有一定危险性,常言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毕竟到了敌人的地盘,风险还是有的。这不,不幸的事就发生在刚到匈奴的苏武,他的副手张胜被朋友坑了一把,他们密谋挟持单于的母亲回中原立功,不料阴谋败露;
单于杀了主谋后,把毫不知情的苏武等人也抓了起来严加拷问,苏武的副手张胜经不住招供认罪,苏武和使团属官常惠则宁死不屈,匈奴大怒,把苏武等人扔进了地窖里,天寒地冻,饥寒交迫让苏武等人自生自灭。苏武等人渴了吃雪,饿了雪蘸毡毛充饥……好几天后,苏武等人顽强地活了下来;匈奴看到苏武没死,吃惊不已,以为有神灵庇护。
饿不死你也要用另一种办法惩罚你——流放,苏武被流放到北海附近(今贝加尔湖),主要任务是放羊,放的是一群公羊,什么时候公羊生崽了就结束你的流放!苏武牧羊由此而来。
这是不可思议的条件,怎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呢,就像人说“太阳打西边出来”、“母鸡打鸣”……一样荒诞离奇,这是变向监禁。
如今的贝加尔湖依旧荒凉,可以想象汉朝当时的贝加尔湖又是什么样子了,那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匈奴人又断绝粮食无非想逼他投降罢了,但是苏武宁死不服,吃草根、野果,唐朝诗人李白说他“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与肆虐的风沙、刺骨的寒冷相搏与凶狠的狼群无尽的寂寞相伴,苏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白天他极力远眺,期盼来自故国亲人的书信;夜晚他抬头忘向星月,憧憬回国的日子。
几年后,李陵来看望他,带来了他家的消息,不辛的是兄弟应事自杀,母亲去世,夫人也改嫁……已经没有家了,他的心冷了……但爱国之心不变。
匈奴在公元前85年分裂;汉昭帝也继位了,于是遣使向匈奴索要苏武,但是匈奴答复汉朝:苏武早已死去多年,苏武的使团属官常惠用重金收买了匈奴兵,将苏武北海牧羊的实况偷偷告之汉使,汉使再次面见单于时,讲了个“鸿雁传书”的故事:汉朝皇帝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射下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绑着一封信,信上说苏武就在北海牧羊……
这把新单于给震惊的不小,只得将苏武从北海接回,这才将给汉使!19年的异国他乡,流放生活,考验着苏武的爱国之心他的坚持与毅力不可思议。
公元前81年,传奇般的苏武回到了长安,汉宣帝时,苏武因功被赐关内侯;公元前60年,苏武病逝,宣帝将他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
苏武的经历是不可思议的,他的事迹激励着古今多少志士仁人,他的爱国情怀将不朽于历史!
汉族的命名有什么来头?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
“汉人”的称呼起源之初,意为汉朝之人。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人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到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我是休闲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也敬请点赞,关注~
历史上有哪些名女?
一,词国俊杰——宋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名垂千古——东汉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约174年—约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三,史笔千秋——东汉才女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东汉史学家之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四,多才风雅——唐代才女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公元664年—公元710年7月21日),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其门第高贵,却身世坎坷,一生跌宕起伏,与武后、中宗相始终。
五,璇玑绝唱——魏晋才女苏惠
苏蕙,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始平(今陕西武功县)人,善属文,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制织锦《璇玑图》。
六,雁过留声——唐代才女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薛涛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
七,道观哀艳——晚唐才女鱼玄机
鱼玄机(公元844—870年),晚唐诗人,唐武宗会昌二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城郊。初名鱼幼微,字蕙兰。鱼父饱读诗书,却一生功名未成,只好把满腔心血都倾注到独生女儿鱼幼薇身上,对她刻意调教。
八,传世佳情——西汉才女卓文君
卓文君(约公元前179年以后—前117年以后),西汉时期才女,西汉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载有她的事迹。其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