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守城,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总兵是明代设置的官员名称,属武将。最初设置总兵一职实在明洪武年间。并非为常职,也无品级。明朝吸收历代王朝的兵制特点,加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军制,它“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划片管辖。而总兵最初只是地方官吏与藩王就地兼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为高级武将,直到明朝末年全国总兵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此时明朝总兵一职已然成为高级将领。
总兵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
14世纪-17世纪初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不固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朝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一般来说,清朝在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
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也叫台湾镇总兵,人数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秩。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领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明朝末年,总兵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权力是非常大的。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总兵最早出现在明朝,它一开始只是一种差遣,不常设,也没有固定的品级以及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比如国家遇上战事,需要派一个将领带兵打仗,那这个被派出的将领就佩将印出战,称之为总兵,也就是这支军队的总负责人。作为临时性的差使,任务完成之后,该将领交还将印,除非有特别的提拔或降职,否则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
总兵这个官职是朱元璋刚刚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专门设置的,大家所熟知的蓝玉, 常遇春等人都干过总兵,一开始这个职位并不是常设的,正常情况下都是临时任命一个人去作为一军的统帅,被称为总兵。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规定凡天下要害之地,皆设总兵,这些总兵有的会挂将印有的不挂将印。
首先要说,总兵,其实是一种军事职务,中国历史上比较早就形成了衔(爵)、职相分离的官场体制,比较大路的官衔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有,爵位则是从王公侯伯子男……而具体到军事中,个人以为,总兵算是前线带兵征战的前敌指挥一类的要职,军事体制中,比较高的职务基本上就是兵部尚书,或者也可以说是秦汉时的大将军、大司马,宋朝时的枢密使、明朝时的五军都督府;而比较低的就多了,比如什么杂号将军、副将、守备、千总等等……
明清时期的总兵在绿营军中是仅此于提督的职位。清代的提督是武职一品官,为各省绿营兵之最高统率,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今天的军长,与省长一样同属于正部级干部。那么仅此于提督的总兵,自然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师级干部了。
总结:总兵这个官职,始于明朝,结束在清朝。虽然我国现在没有总兵的官职,但是守卫边防的重要岗位,总要有人做。于是,新时代的军人们,就坚守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不论何时,不管军衔大小,只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军人,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
相传中国弩是黄帝发明的,但是真正的出土文物却是战国时期。最早为青铜弩机,各国有各国的特色,楚国出现了连弩,韩国的弩也是战国早期和中期最牛逼的,不过最终称霸中原的还是秦国的秦弩,标准工业化制造的铁弩机,还有秦国的弩兵线阵(三人一组,三把弩,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装箭,一人负责拉弦),凭借着弩兵的超强攻击力和秦人的武勇以及将军的指挥,秦国一统成了秦朝。而到了汉朝,弩的结构进一步发生改变,为了创造更大的拉力和射程,汉军在弩的前面加了一个踏脚,名曰蹶张弩。当年李陵撤退时5000汉军仍能打破匈奴,直到弹尽粮绝才被俘。一直以来,中国弩都是汉人克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利器。到了北宋,中国弩又有了新的进步,最牛逼的单兵弩-神臂弩诞生了,其力量之大,最大射程可达四百米,有效射程少说也得200-250米。远超世界的其他弩。最佳战绩就是吴阶守四川的时候,宋军大破金军铁浮屠步兵和拐子马重甲骑兵。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蒙古也是吃尽了神臂弩的苦头,以至于大元禁止民间再有人制造神臂弩。在大明,弩依旧有一席之地,不过风采不在,已经不比当年了。中国弩的最后辉煌就是卢象升的天雄军了。
在欧洲,弩出现的也比较早,最早的是希腊弩,在亚历山大的军队中有装备,用胸顶着木楔挂弦,但是威力小,射程近,很快被淘汰了。后来又有罗马的单兵扭力弩,实用性不如扭力弩炮,慢慢也淘汰了。此后欧洲陷入了没有弩的时代,到了公元700年左右,欧洲出现了木制弩,但是力量小,唯一的优势在于比弓精准,但是弩机不如中国的先进。在狮心王理查东征的时候,法军的一个小兵用弩射杀了理查,因此弩被视为恶魔的礼物,被教会一度禁止。到了十字军东征的末期,欧洲开始将弹簧钢用在弩上。中世纪末期,欧洲弩用上了滑杆。比较典型的就是弗拉德三世抗击土耳其时军队里装备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最屌的绞盘弩,这是欧洲弩的巅峰,威力类似于神臂弩。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绞盘弩首次亮相。后来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热那亚弩手,就是一边背着大盾一边拿着绞盘弩。当然,最后只有三层弹簧钢的绞盘弩才能和神臂弩匹敌。
弩在人类战争史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然而为什么会被取代,愿意就是火器的出现,相比于弓,弩手和火铳手火枪手都更容易训练,很快就能投入战斗,但是弩的造价又远高于火枪,因此军队的大规模配置也就慢慢变成了火枪。尤其是欧洲弩,造价太高,后期也就成了贵族的玩具。在中国,火铳也比弩便宜,不过中国弩基本木制,要比欧洲弩便宜,而且大量装备已成习惯,固中国弩退出战场是要慢许多的。
世界上的第一支枪是怎么出现的?
谢谢悟空邀请!
关于“枪”字的释义有三种解释:一:古代的一种兵器,就是在各种长柄的末端装上尖锐的金属头,有标枪、红缨枪、长枪等。
二、一种口径在2厘米以下的用来发射子弹的武器。
三:性能形状和枪相似的工具,比如焊枪,烟枪等。
第一种解释的古代枪早已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也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标题中所指的第一枝枪显然和第三种解释的也无缘,由此判断标题所指的“枪”应该是第二种解释的武器枪。
那么世界上第一枝枪是怎么出现的呢?可以明确地说,世界上第一枝枪的雏形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南宋时期的陈规是发明枪械的鼻祖。
陈规(1072——1141年),字元则,南宋密州安丘人氏,军事技术家,法科进士出身,担任过县令、通职郞,于靖康二年(1127年),以安陆县令代理德安知府一职。
战乱时期各种军阀、土匪互相残杀,时有屠城之事频发,陈规本是安陆县令,因公路过德安时,德安百姓苦于原县令畏惧金兵潜逃而导致德安没有了父母官,于是德安民众扶老携幼挽留陈规接管德安,于是陈规就代理了德安知府一职。
陈规在职期间成功多次保卫了德安城,比如击退盗贼祝进、王在的进攻;打败豪强董平的党羽马居正和黄进的进攻。然而“火枪”的发明却是在和贼寇李横的战斗之中。
李横率领上万匪众包围了德安,他们采用比较实际的攻城办法,填平城濠,高筑天桥,采取步步紧逼逐步向德安城挨进的方式,战斗整整持续了七十多天,德安城陷入了绝粮的境地。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老天爷奇迹般地下起了大雨,李横所筑的天桥有所毁坏。陈规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利用300头尾巴点上火的“火牛”开路,背后紧跟着手持陈规发明的“火枪”士兵60多人。
再后面才是大部队突击,此举把个李横所部烧得面目全非,全军即刻土崩瓦解,溃不成军,陈规大获全胜。
陈规发明的“圆筒形火药发射器”是用长长的竹筒制造成的,火药是往前面开口填充而入,用火绳点燃发射,射程可以达到几十丈远。这就是最早的“枪”的雏形。但是这种圆筒发射器很容易炸裂,烧毁,后来的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金属管的“火铳”。
后来的14世纪,中国制造“火药”的技术传到了欧洲,欧洲西班牙才开始出现“穆什克特火枪”,这里比我国发明的“火铳”整整晚了两个世纪。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陈规发明的“长圆筒火药发射器”算得上是世界上的第一支枪。陈规才是发明“枪”的鼻祖。
问题回答完毕,谢谢!
吕不韦如何成为一个乱世英雄?
一读孙皓晖先生《大秦帝国》时,读到有关吕不韦的文字,心里对这个人还是充满钦佩。
看得出,孙先生也用了很多笔墨,极力渲染吕不韦的正面形象,把老吕塑造成一个追求上进的创业榜样。
在那样的时代,能从一个地方小商贩成为一个全国性亿万富翁,这种能力已经让人我等凡人望尘莫及。谁知他还不满足,又要投资一个君王,做天下最具权威的商业领袖。
二商鞅在大秦帝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最终因为通货膨胀而失败。尤其到了秦惠文王时,经济下滑严重,秦国民愤鼎沸。秦惠文王一看局势难以遏制,便下令逮捕商鞅,处以车裂之刑。
如果由着商鞅的性子折腾,估计等不到统一中原,秦国就得把自己折腾到亡国了。秦惠文王时期赢驷一直到秦昭王嬴稷,秦国经济规模基本上增长缓慢,在列国保持了一个相对领先的水平,谈不上有多么大的发展。
秦国的江山很快到了嬴政手里,小商贩吕不韦开始总领秦国朝政,成为秦国政治生活里最重要的权威人物。完成了一个小商人到官僚政治家的成功逆袭,开始谋划秦国政局,发展秦国经济。
可以说秦国因为有了吕不韦这样杰出的优秀人才,在秦始皇嬴政尚未亲政之际,秦国综合国力开始大踏步走在列国的前面。
吕不韦生于卫国一个商人世家,本来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这位很有前途的商人通过一笔生意华丽地转身为政治明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吕不韦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不仅告诉我们世界上哪种生意最赚钱,还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高收益、高风险”的真谛。
吕不韦是一个政治家,在秦庄襄王子楚的三年里,以及秦王政没有正式主政前的九年里,吕不韦把持朝政,朝廷大小事皆决于其手。
吕不韦绝不只是一个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经济投机分子,在他的管理下秦国国势蒸蒸日上、军队兵强马壮,不论外交、军事、以及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秦王政的统一天下做好了铺垫。
所以,吕不韦对于秦国的定国、立君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功绩,并且对秦国的统一举足轻重。
从仕转商、再由商转政的吕不韦还可以算是一个杂家。他从政后招揽门客,专门著书作文,最后由他统一编撰,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集儒墨名法于大成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绝不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赢得无数钱财而逞一时之强,为了投机偶然走上了政治之路。吕不韦遇见异人时的家资,已经足够用上一辈子,大可不必大费周折。他为了推出儿子成就霸业,他承担的风险和失落也很大。
三吕不韦做生意有非常高的理念,也有很大的情怀和格局。大家知道,在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经常结盟,不过,这种盟友关系相当不靠谱。
所以,为了让盟友变得靠谱,盟国之间要互派王子在对方国家居住,算是质押给对方一个人质。
秦国的王子嬴异人,就是被质押在赵国的人质,不过,秦国国王似乎不太在乎儿子嬴异人的性命,经常派兵问候赵国的城池。
鉴于秦国经常动武,还在长平坑杀过四十万名赵国士兵,赵国对嬴异人当然不太恭敬,嬴异人混得也很不成样,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吕不韦,他才半信半疑的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吕不韦,答应将来回到秦国会报答吕大商人。
多年经商生涯给了吕不韦敏锐的眼光,遇到子楚后,吕不韦很兴奋,回家后跟父亲商议,主题是探讨如何赚钱。
吕不韦:投资农业利润如何?
吕父:十倍吧。
吕不韦:那投资珠宝呢?
吕父:一百倍。
吕不韦:如果培养一个王子登上王位,能赚多少倍?
吕父:无数。
吕氏父子的对答出色地回答了“什么生意最赚钱”这个问题,答案是投资政治权力,才是最赚钱的生意。
货畅其流,但利润总有定数。权力就不一样了,有了权力,官僚就可以披着合法的外衣去抢劫。但显然,投资现任权力的成本很高,国王富有天下,不会在乎你的投资;而且,如果他觉得你太有钱,没准直接把你抢个精光。
投资政治权力,就要投资潜力股,要从娃娃抓起。吕不韦选中的潜力股,就是嬴异人。对吕不韦来说,这确实也是一笔生意,从一开始吕不韦就将嬴异人看作“奇货”,并称嬴异人为“异人”。
四通过一系列艰难的运作,吕不韦买通了现任秦王的正室华阳夫人,抓住华阳夫人没有子嗣的漏洞,成功地让嬴异人拜华阳夫人为嫡母,改名子楚。
在子楚逃离赵国的时候,吕不韦还附送子楚一位貌美如花的姬妾。最后,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吕不韦拜秦相、封文信侯,就连那位美姬也生下一个名字叫“嬴政”的男婴。
吕不韦是幸运的,他在这桩生意上获得了极大收益。秦庄襄王(子楚)即位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只在王位上待了三年就死掉了,继任者嬴政只有十一岁,秦国真正的主人是吕不韦。
吕不韦又很不幸,秦庄襄王给他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秦国。商鞅穷兵黩武,山东六国已经铁了心要摆平这个心腹大患,六国数次合纵攻秦。
秦国之内,四年内连丧三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又发生了罕见的蝗灾,能否扛过这一关就看吕不韦了。
吕不韦是商人,商人要收拾秦国这个烂摊子就需要钱,需要很多钱。吕不韦拿出来的赚钱法子是“卖官”,能为国家捐粮食一千石的人,赏爵位一级。
吕不韦通过“卖官”解了燃眉之急,摆平了国内蝗灾。
此后,吕不韦开始实践自己的伟大理想,在经济上建设一个强大的秦国,强大到足以统一六国。
吕不韦显然意识到,在农耕时代振兴服务业是不靠谱的,他看中的产业是农业,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即“重农兼末”,所有非农业都要为农人服务,大秦新农村建设拉开帷幕。
第一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金融。商鞅禁绝了秦半两(秦国原来的货币),因此吕不韦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这种货币叫“文信钱”。
更为重要的是,吕不韦不仅自己铸币,也允许民间铸造货币,只不过重量要比照“文信钱”。
吕不韦有了钱,就去三晋地区购买粮食,并设立了“太平仓”。简单地说,“太平仓”就是现在的“财政部+中央银行+农业部”。“太平仓”负责官方铸币,也监督民间铸币质量;在丰收之年,小农可以将自己的粮食卖给“太平仓”,价格那是相当厚道;在歉收之年,小农又可以在“太平仓”借到粮食,利息那是相当低。
第二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商业。吕不韦自己就是商人,他知道,贸易是人们互通有无、维持生活的正常手段,禁绝粮食贸易、对贸易抽重税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虽然吕不韦仍旧把商业列为末业,但是,“本末”并不矛盾,士、农、工、商各有所长,不能偏废。
在秦国,商人总算过上了好日子,没有税收(请注意,不是低税收,是压根就没有税收),没有劳役,赚钱后还可以用钱买爵位……
第三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文化业。《吕氏春秋》讲,粗鄙的国民是国君的耻辱。吕不韦认为愚民不用脑子思考,既然能盲从于国君,当然也很容易被征服。统一中国,除了有发达的经济,还要有发达的文化。要想文化产业发达,第一要务就是废弃本身就特别愚蠢的愚民政策。
振兴文化,也要统一思想,毕竟诸子百家有优劣之分。与后世杀人放火的焚书坑儒不一样,吕不韦统一思想的方法是集百家之长,诸子百家可以在秦国都城咸阳公开辩论,他自己也经常与门人辩论。
最后,吕不韦成为“杂家”的集大成者,通过“假人之长”来“补己之短”。“杂家”继承了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民”的独立性,“民”绝不是“王”的“群氓”,治国必先“德政”、“仁义”、“爱民”;“杂家”又有黄老道家的清净,有道君王必须“虚静以待”,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左右臣下,更不能以个人标准断定忠奸。
第四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公务员”。吕不韦提出了与商鞅截然不同的理论,官府不能与农人对立,农人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任统治者奴役的牛马。
大家不是吓大的,商鞅那些“车裂”、“诛九族”的劳什子,总有一天会反噬国君。秦庄襄王即位后第一年,秦国就大赦天下,放掉了前朝因乱扔垃圾等小罪抓来的很多“罪人”。
吕不韦还下令编纂了中国农学史上的四篇开篇之作《上农》、《任地》、《辩土》和《审时》,还完善了一部新历法《月历》,记载了每个月农民应该完成的农活。
各郡县官长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向农人宣讲耕田经验,根据每个月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提醒农民安排农业生产。
顺便说一句,中国第一代大型农田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都是吕不韦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将蜀地岷江分为内江、外江两渠,内江之水用来灌溉,外江用来泄洪。内江之水惠及三百多万亩农田,自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不再有水旱灾之惧,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吕不韦的这些水利工程。
举国郡县官僚成为农人的“服务员”,在秦国,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五有了金融、商业、文化和为农民服务的“公务员”,吕不韦开始了对六国的征伐。
与商鞅强盗般硬抢不一样,开战之前,吕不韦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忽悠国人,让大家认为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战前的社会动员工作做的非常扎实。
吕不韦告诉国人,六国国君任意妄为、荼毒天下,所以,秦国要救六国于水火之中。秦国之兵是“义兵”,诛暴君、抚慰苦难中的六国,这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样,敌国国人见了秦国的“义兵”,就像孝子见亲爹。
秦兵所至之地,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焚房屋……据说这样的军纪能取信于敌国之人。
公元前249年,东周王室合纵山东六国灭秦,吕不韦率兵攻灭东周,建立秦国的“东郡”,延续八百年的周王室“天下共主”灭于秦人之手。
公元前248年,信陵君合纵韩、楚、赵、燕、魏五国攻秦。在吕不韦主持下,魏王中秦国反间计,信陵君被迫隐退,破五国合纵。
公元前242年,韩、魏、赵、卫、楚五国合纵攻秦,吕不韦率兵出函谷关,灭卫国、迫楚国迁都。
自此,山东诸国中有实力对抗秦国之兵的只剩下最远处的齐国,齐国恰恰又中了秦国的远交近攻之计,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至此,吕不韦由一个卫国小商人,成功逆袭为名震天下的大政治家。
小商贩吕不韦,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政治逆袭。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一定要一城一池的攻打,不选择绕过城池呢?
其实有几大方面:
一,交通
在古代交通闭塞,绕行是一大难题,因为路实在太少。而交通不便不仅影响的是行军的方便程度,更影响了情报系统,在古代驿站系统是唯一的长距离通信方式,如果绕道,相当于孤军深入,也就是前后没有通信方式,这种情况下,无异于遮耳闭目,自寻死路。
二、粮草
行军打仗,动辄几万人,少也要几千人,所以粮草必备,战争的初期,军队一定要准备好粮草兵马。等到这些军需物资准备停当之后,才能集结军队誓师出发。而一旦绕道过去,也意味着粮草的补给成了问题,比较步兵和骑兵或许可以绕路,可是粮草大队不成,如果失去补给,就算敌人不打你,也得饿死在外面。
三、资源
首先战争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就算掠夺资源,不论是钱财物力,还是人民。而城池本身就算资源的集结地,所以打仗不打城池,难道就为了砍几个人然后露宿野外吗?
况且长远看来,每攻下一个城池,都会收获囤积的战争必备钱粮,而且还能进行军力补充——俗称的抓壮丁。
四、额外的收获——士气
攻下一城之后,许多将领是怎么做的?默许烧杀劫掠,甚至有的凶狠的还会屠城,一方面让刚刚经历生死的士兵有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打仗不只是卖命,还有好处,也能提升士气。
虽然许多书籍都美化一些将领攻下城池善待百姓等等,但是我们看史书就会得知,恐怕‘释放人性’才是更多将领的做法。
五、城池定然不能绕过?不然!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绕过城池呢?
就是不以获得土地,人口等为目的,或是进行奇袭的时候。
朱棣就曾越过山东,直捣金陵。建文四年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
此战虽然大胜,但也是铤而走险。
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比较信息没断隔、粮草不足、援军被阻、退路已断、腹背受敌,无论哪一个发生,都会导致致命的结局。
而且注意,真的做到这点的其实只能是骑兵,朱棣的骑兵数量和质量本来就有优势。
所以真的古代战争之中,基本上都是一座城一座城的推,而很少绕路而走,一旦出现,必定作为奇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