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祖国,赞美祖国的四字词?
国富民强 、锦绣河山、蒸蒸日上、富国强兵、大好河山。
一、国富民强 [ guó fù mín qiáng ]
白话译文: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出处:《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朝代:汉
作者:赵晔
翻译:国家富足,人民强健;大家都安然自若。
二、锦绣河山 [ jǐn xiù hé shān ]
白话译文:也说锦绣江山。指美好壮丽的国土。
出处:《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朝代:唐
作者:杜甫
翻译: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
三、蒸蒸日上 [ 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
白话译文: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我们的祖国~。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
出处:《官场现形记》:“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调度有方;还怕不蒸蒸日上吗?”
朝代:清
作者:李宝嘉
翻译:你大哥又是才能出众的大才;调度很有一套;还怕不上升和兴盛吗?”
四、富国强兵 [ fù guó qiáng bīng ]
白话译文: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起感恩无已,慨然以富国强兵自任。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翻译:吴起感激不尽,慷慨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五、大好河山 [ dà hǎo hé shān ]
白话译文: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出处:《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朝代:清
作者:秋瑾
翻译:那是举其防家贼、媚不同族的手段,送我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就说个大师吧,木心。木心先生作为传奇式大师,其作品深解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他的《木心谈木心》中的“文化像风,风没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有中心就成了旋风了”,让人不由赞叹其的深度。整理了一下,下面是他的一些作品。
《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温莎墓园日记》
木心的小说选集。经过年近八十的作者手订,小说集删去了原来繁体字版《出猎》一小节,把“我”隐得更深,实际上是更耐人琢磨了。每一篇都在尝试新的视角,“从彼岸回来的人”,原来是这么了解人世的酸楚,生活没有“退息”,他对此岸洞若观火。
《琼美卡随想录》
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
《即兴判断》
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
《素履之往》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
《鱼丽之宴》
木心关于文学的答问录。
书籍分享:https://cloud.189.cn/t/AvU3airYnyMn
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起翦颇牧,就是指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战国四大名将。
巧得很四人中,两个赵国人,两个秦国人。白起和廉颇在战场上长平之战中擦肩而过,王翦和李牧在邯郸之战中又擦肩而过,让我们无缘看到高人之间的巅峰对决。
提到廉颇,人们立刻就会想起,那句充满悲情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随着蔺相如、赵奢等文臣武将的离世,廉颇成了赵国仅存的柱石。只可惜昏庸的赵孝成王,捧着宝玉当顽石,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术,就是畏战,令赵括代替廉颇对付秦国。结果长平之战被白起坑杀四十万人,赵国一蹶不振。
赵悼襄王即位后,听信郭开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用乐乘代替。乐乘是燕国人,当年被廉颇在战场上俘虏,才投降了赵国。如今76岁的廉颇,居然被自己的俘虏代替,老将军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一怒之下,派兵打跑了乐乘。此后无路可走的廉颇,只好投奔魏国避难。
六年后,赵国在秦、燕夹击之下风雨飘摇,国弱思良将,悼襄王又开始怀念廉颇。又是“赵奸”郭开,阻止了廉颇的报国之心,他以四两拨千斤的“尿频”(顷之三遗矢),打消了赵王重新启用廉颇的念头。
廉颇报国无门,魏国也不敢重用他,于是流落到楚国,最后终老楚国,享年84岁。
廉颇虽然客死他乡,好歹也算寿终正寝,曾经跟他在战场上擦肩而过的白起,就没那么幸运了。
长平之战后,白起乘势兵围邯郸,准备一鼓作气,直接灭了赵国。灭顶之灾来临,赵国一面向魏国、楚国请援,一面派苏代为密使,去游说相国范雎。苏代告诉范睢,赵国一灭,白起必然位居三公,您愿意在他之下吗?假如停止灭赵和解,赵国愿意割地求和,功劳是您的。
苏代香喷喷的口条改变了战局,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议下,不顾白起反对,下令撤军。白起不久得知是范雎搞鬼,对这家伙恨了大窟窿。
第二年,秦国重启战事,令大将王陵率军攻邯郸。顽强的赵国人,在国破家亡之际,再度爆发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以老弱之师,干掉秦军40000人。
昭襄王情急之下,要求在家乡刚刚病愈的白起挂帅,白起拒绝了,他说:如今各诸侯国都仇视秦国,我们远道伐赵,诸侯国必然相救,我们必败无疑。
昭襄王生气了,死了王屠夫还只能吃带毛猪了?王龁你上!王龁又苦打了几个月,依然不能破赵,反而被楚国援军打得伤亡过半。白起洋洋得意:你看看,秦王不听我的话,怎么样?
昭襄王大怒,勒令白起即刻动身回京领命。白起回信:对不起,病重走不了路。范雎也低下头,请求白起出山,白起鼻子冒凉风:谁啊,不认识!
三个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再度传来,昭襄王给白起发出最后通牒:抬也要把你抬回来,不得逗留!
话说到这个份上,白起没办法了,只好动身回京。半路上,有人给昭襄王汇报:白起一脸不服,怨言不断。昭襄王的忍耐到了极限,令人持剑半路迎白起,赐自尽!
临终前白起仰天长叹:“我哪里得罪了上天遭遇如此,唉,我坑杀赵国降卒,死得其所啊!”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令王翦出井陉,杨端和围邯郸,赵国再次面对秦军的穿心箭。好在赵国还有最后一根大梁李牧,他以大将军身份,领全国之兵抵御秦军。
老谋深算的王翦,根本不跟李牧强强对决,他禀告秦王,李牧不除赵军难打,拿出咱看家本事吧!什么看家本事?金钱收买奸细!“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的郭开,二十年前害苦了廉颇,如今又狠咬李牧一口,他在城中散布谣言,说李牧准备投降秦军。
赵王迁比他爹、爷爷还要昏庸,立刻下令收缴李牧兵权,以赵葱代替。李牧跟廉颇一样牛脾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交。赵王一听,这不是反心昭然若揭了嘛,给他设个圈套,直接杀了!
就这样,李牧都没捞到跟王翦碰面,就死于自己人手中。当然赵葱人如其名,三个月后就死在王翦刀下,赵国灭亡了。
廉颇、白起、李牧,三人都是当时绝对的国之重器,为他们的国家立下不世功勋,结果为什么那么凄凉呢?
武将参与政治,往往结局很惨。
武将本质上是政治的暴力工具,所以,历代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武将参政,谁要是文武一把抓,或者文武走得太近,棺材板的味道越浓。最聪明的武将,应该做朝廷的棋子,指哪打哪,绝不参与决策,只要求战场如何打自己说了算。
廉颇、白起和李牧,最后都成了政治人物,李牧甚至还当了相国。这就导致他们既会受到君王的忌惮,又会遭到文官集团的仇视,把自己的生存环境搞得很恶劣。
比如白起,不断有人进谗言给昭襄王,说明他早就是面临明枪暗箭,对手绝不是范雎一个。郭开一个人哪有那么大能量?赵王的糊涂,还不是文官集团集体创作的结果?
个人性格的缺陷,是死亡推手。
武将们往往过于刚烈,缺少政治家的韬略,和圆润的处事方式。白起仰仗自己的本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廉颇心高气傲,搞武装反击,李牧危急关头公开抗命,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把他们自己推上了绝路。
武将有担当是好事,过度强调自我意识,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找死。
个人的命运,通常取决于人主。
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很不幸他们遇人不淑。
赵国从赵武灵王后,一代不如一代,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君王决策能力低下,猜忌心理严重。昭襄王虽然是明君,但是气度显然不够大,又过于信任范雎。在昭襄王眼中,范雎是“国器”,白起是“工具”,高下立判。
人们总说“忠心”,可是当大臣们捧出自己的心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感动,有的会觉得腥味难忍。
那么,跟他们处于同一时代的王翦,凭什么救活得那么滋润呢?
司马迁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他批评王翦,虽然武功出众,但是不能帮秦立德,为了个人安危,采取迎合的手段,这就是王翦的短处。
不过,司马迁的这个说法有问题,难道王翦的“短”,不是他发挥“长”的保证吗?如果他文武都“长”,其结果不又是一个李牧、白起和偏颇吗?
王翦当年曾经助秦始皇剿灭嫪毐之乱,亲眼看到吕不韦的覆灭,白起的下场也就是三十年前的事,这些都是后事之师啊。
所以,王翦明确自己的身份,咱就是个替秦始皇出苦力的工具,让干啥就干啥,打谁你说了算,怎么打我说了算。打完回家喝酒唱歌蹦迪生孩子,皇帝缺几两“德”跟我没关。
这叫什么?远离政治!当初伐楚,李信说20万人马可以搞定,王翦偏说60万将巴用。好吧,你用李信,我回家继续娱乐活动,绝不跟你废话,决策是你的事,咱不越位。
李信吃了瘪,秦始皇亲自请王翦出山,王翦也不拿架子,给我60万人马就行,怎么打必须我说了算。还是那句话,决策是你的事,执行是我的事。
行军路上,王翦不断上疏:老大,给俩钱呗,刚又添了仨儿子俩孙子;老大,宅子有点小唉,把城西那所大别墅赏给我呗;老大,渭河南十万亩新开的良田不错,要不我替您种?
身边的亲信都看不下去了:您老这是咋的了,跟条贪吃蛇似的呢?咱是不是得把心思都放在打仗上,仗打胜了再伸手行不?
王翦笑了:我这就是为了能打胜仗啊!秦王如果看我是一条贪吃蛇,他会把我当宠物养,如果他看我是一条龙,60万大军又在我手上,我还能活吗?还谈什么打胜仗!
感慨良多吧?政治就是这么冷酷,稍不留意就堕崖,王翦的善终来得容易么?所以,司马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想他自己,一句话没说好就变公公了。
当然,我们也得看到秦始皇的伟大之处,他的胸怀是宽广的。李信打败了没有被处罚,自己还能主动向王翦认错,又对王翦采取了绝对的信任态度。
还有那个口无遮拦的尉缭子,居然凭秦始皇的长相,断言他就是个“翻脸狗”,秦始皇不责怪还腆着脸请他出任国尉。这一点,其曾祖昭襄王该向他学习。
孙武为何在吴国强大后选择归隐?
《孙子兵法》一书的价值相信已经不必赘言,至于它是如何面世的,只要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稍加分析就可以知晓: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孙武列传开篇就是阖庐看过孙子兵法十三篇后,想让孙武实战练兵的对话。可知孙武在隐居之时已经完成了《孙子兵法》的著述,孙武练兵时,法纪严明,女子可兵,阖庐自然对这次实战练兵也很满意。在理论和实战得到结合以后,阖庐对待《孙子兵法》自然会重视起来,也就成了吴国的官书而流传了。
《史记》同样记载了孙武将吴以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即“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大致就是齐国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国,并攻破郢都,几乎亡楚。后来又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国,并在河济之间的黄池(今河南封丘)举行会盟,以向晋国示威,完成了北上争霸的目的。
依《史记》所言,吴国确实在孙武所在期间实现了强盛,尤其是北上称霸,完成了每一个春秋大国的梦想。但是仅“孙子与有力焉”,一举概括孙武之功,却显得孙武非常尴尬。更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史记》在总结完孙武的功劳之后,稍显突兀的开始转述孙膑的事迹,致使孙武以后的事迹就不见经传了。
《史记》对孙武后来的事迹突然中断,很容易让后人浮想联翩,最多的想法莫过于孙武归隐了。世人皆有一个爱好,假如一个人生前在某个领域取得很多成就,然后突然人间蒸发,不知所向,通常就会被认为是归隐。因为“归隐”在传统中华文化里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汇,有一种与世无争,超然脱俗的品质在里面。这无疑是对伟人、高人最好的归宿和注脚,甚至是一种最高的评价。就像后来的张良归隐就被世人给予高度的评价一样。
到了唐朝时期,关于孙武归隐的论述果然也就出现在书籍记载之中:
《唐太宗李卫公问 对》:“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
《曲品校录·能品》也说:“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
原本的猜想和以上两文的传说,孙武归隐的说法几成定局。以后但言孙子也就有归隐这一说法了。但是以上的论述并不代表本人反对孙武归隐说。对于一名军事家来说,已经帮助吴王取得称霸中原的目的,在当时已经是最大的荣耀,其他的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解甲归田或者遁世归隐也正常不过。《越绝书》记载孙武的墓地就在今天苏州市相城区境内,似乎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很大的佐证。
当然,对于孙武这样的名人,《史记》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后世加以探究,这就是名人效应。
《汉书·刑法志》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
《太白阴经·善师篇》:"孙、吴、韩、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孙不传于嗣。"
根据《汉书》、《太白阴符》的记载,孙武和后来的吴起、商鞅、白起、韩非一样,都是功成而被杀。吴起死于楚贵族的乱箭之下,商鞅死于秦惠王的车裂之刑,韩非亦被秦皇赐死。结合孙武生平事迹,孙武被杀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第一件事情是:在吴国攻陷楚都以后,楚大夫申包胥请来了秦国的救兵,后来两国联军多次大败吴国,致使吴军伤亡惨重,吴王迁怒于孙武,于是就杀了他。第二件事情是: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前,伍子胥谏言吴王应该先攻打越国,确保后院安宁。吴王不听,又听信伯嚭的谗言,遂赐伍子胥属镂之剑,让他自裁,伍子胥就自杀了。孙武是伍子胥推荐给吴王的,而且两人私交很好,在杀了伍子胥以后,于是把孙武也杀了。
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孙武既没有隐退,也没有被赐死,而是战死了。也就是在攻陷楚国之后,秦楚联军反攻吴军的战斗中死去了。
其实,孙武是归隐也好,战死或者赐死也罢,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一笔永远的宝贵财富,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明清十大名将是谁?
明清是古代最后两大王朝,分别统治了中华大地长达200多年的时间,能够开创和维持如此大的疆域,名将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明清两朝的名将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比较之下就能够看出,明朝的名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要明显高于清朝一筹的,明朝可以说是名将辈出的朝代,能够成为唐朝之后有一个中原大一统王朝,没有名将怎么能够建立庞大的明王朝,相对而言,清朝的名将数量少,而且知名度小,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一下我心中的明清十大名将。
先来说一说明朝的十大名将吧!
1、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先后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陈友谅,这是朱元璋对手中最强大的一个,此后担任主帅消灭张士诚,与常遇春搭档北伐,成功攻占元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将中原王朝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重新夺回,这是两宋统治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国土,徐达更是古代唯一一个同时攻下北京、南京、西安和洛阳四大古都的名将。
2、常遇春。可以说常遇春是明朝第一猛将,经常自夸统兵十万就能够横扫天下,也就被军中人们称为“常十万”,跟随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消灭陈友谅,后面担任副将跟随主帅徐达东征张士诚,以及北伐元朝,可以说明朝能够建立,常遇春的战功仅次于徐达,两个人也是非常好的搭档,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军攻取元上都,在率军南归途中病逝,年仅40岁!
3、李文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功臣第三名,19岁便统军作战,骁勇善战的名头是明初诸将之首,,协助徐达常遇春攻打张士诚,在明朝成立后,多次率军出征北元,跟随常遇春出塞攻占上都,赶跑元顺帝,常遇春病逝后统帅军队,后面担任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北征,大破蒙古,李文忠功劳最大;洪武七年,李文忠率军攻克大宁、高州,斩杀蒙古鲁王,洪武十二年,与沐英一起讨伐洮州十八番族反叛,设置洮州卫,年仅46岁病逝。
4、戚继光。著名的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倭十多年,十战十捷,扫平倭患,后来北上抵御蒙古十多年,蒙古人不敢犯边,保证了北部边疆的安宁,而且创造性的改进和发明了很多武器,以及新式战阵,主持修建了明朝长城,“戚家军”更是威名远播。
5、傅友德。明朝开国名将,跟随徐达北伐元朝,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简单的说他的战绩就是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
6、王阳明。他是古代儒家的四大圣人之一,前三位分别是孔子、孟子、朱熹,心学的创建者,主要战功就是平定江西叛乱,以及在平定江西叛乱上交兵符,手中无兵的情况下迅速平定宁王叛乱。
7、李如松。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参与万历三大征中的两个,取得了平定宁夏叛乱的胜利,以及指挥了抗倭援朝战胜的胜利,不过却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牺牲,做到了真正的马革裹尸了。
8、袁崇焕。明朝后期的著名将领,经营辽东,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胜利,成为满清绕不过去的一道屏障,己巳之变袁崇焕率军回援,打退后金进攻,解除京师之围,但是最终中了满清反间计被杀害。
9、于谦。此于谦并不是说相声的那位,明朝兵部尚书,在朱祁镇“土木之变”时,率领京城老弱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拯救了明朝的大功臣,一辈子只打过一仗,但是影响确是深远的,可惜一代忠臣,最后因为朱祁镇“夺门之变”被杀。
10、李定国。可以说他是南明最后一个名将,原本是张献忠养子,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后来归顺南明,分别两蹶名王,出兵进攻湖南,攻取沅州和靖州,随后攻取桂林,大败清军,逼死定南王孔有德,设伏斩杀清军主帅亲王尼堪,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的第二年病逝,年仅42岁!
其次来说一下清朝的十大名将
1、多尔衮。清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清军能够入关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最大,一生战功无数,率军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并获得传国玉玺,跟随皇太极出征朝鲜,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松锦之战也立下赫赫战功,皇太极死后率军入关,让满清入主中原。
2、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五子,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弟弟,满洲镶白旗旗主。一生主要战功就是参与松锦之战并且生擒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之后先后击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扬州、南京等地,平定江南,正是因为他的战功巨大,成为满清开国之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3、曾国藩。清朝晚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组建湘军,并且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并且为清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武将,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岳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清军入关后跟随肃亲王豪格讨伐张献忠,而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三藩之乱,也是清军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帅,在他的指挥下吴三桂等人都成了手下败将,康熙曾评价岳乐:大开册府纪元功,伐罪安民将略雄。伫见天潢蒙上赏,明光高宴赋彤弓。洞庭南岳尽提封,九伐勋名勒景钟。眼底穷荒皆赤子,早销金甲劝三农。
5、左宗棠。晚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名将,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并称晚晴四大名臣,早年屡次参加会试不第,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加入湘军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参与平定了太平天国,同时镇压捻军,平定了陕甘同治回乱,以及收复新疆,尤其是收复新疆,在新疆设置行省,避免了我们国家西北国土的丢失,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真正的大功臣。
6、岳钟琪。清代著名武将,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个更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康熙五十八年因为准噶尔部进攻西藏,率军入川,康熙五十九年夺桥渡江,直抵拉萨,不过岳钟琪的战功主要发生在雍正以及乾隆时期,跟随年羹尧征讨青海,击败罗卜藏丹津,右面接任宁远大将军,率军攻打伊犁,参与了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十五年,岳钟琪率军出兵康定,平定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乾隆十九年病逝于出征路上。
7、福康安。乾隆皇帝的宠臣,父亲是傅恒,乾隆孝贤纯皇后的侄子,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富察皇后,他参与过第二次金川之战,先后平定甘肃回民叛乱,台湾林爽文起义、保卫西藏的廓尔喀之战,平定苗疆叛乱,被乾隆皇帝赐封贝子,这是打破清朝非皇族不能够封王的传统(抛开清朝开国的异姓封王),死后更是被追封郡王。
8、阿桂。章佳阿桂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武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提出屯田新疆的策略,后面辅佐傅恒与缅甸军交战,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平定甘肃回民起义,参与制定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之役的进兵方略。
9、年羹尧。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武将,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因为各种清宫影视剧的出现,年羹尧已经被大家熟悉,他是雍正早期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最主要的功绩就是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以及平定青海消灭罗卜藏丹津,不过结局很凄惨,被赐自尽。
10、冯子材。他是清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曾经参与反清起义,后来接受招安,参与镇压大平天国运动,最大的战功就是中法战争时期,年近七十,带兵取得镇南关大捷,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这是清朝晚期第一次在抗击西方列强时取得的胜利,意义深远!
综上所述,如果将明清武将纳入到十大名将中,小编认为明朝无疑要占据多数席位,小编的看法就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戚继光、多尔衮、多铎、曾国藩、左宗棠、王阳明和付友德,其中明朝占据六个,而清朝只能够占据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