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us,联想并购IBM的原因

天美资源网

cfius,联想并购IBM的原因?

联想收购ibmpc业务获美国政府批准

9日晚上21时,联想集团与ibm正式对外宣布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前完成对联想收购ibmpc业务的审查,通过该审查为交易的继续进行铺平了道路。

cfius,联想并购IBM的原因

为什么马云收购速汇金失败反而还要支付给对方3000万美元?

可能是由于双方的合同细则规定的

马云美国梦破碎:收购失败,还要倒贴3000万美元

阿里野心勃勃的全球扩张计划世人皆知,这次马云是在这上面摔了个大跟头。

1.并购失败

2018年1月3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蚂蚁金服对速金汇的收购计划。

早在去年,这起12亿的收购案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而其中的收购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从谈判到提价,蚂蚁金服可以说是付出了许多心力。

2017年1月蚂蚁金服宣布要收购速金汇,后来另一家美国公司Euronet和蚂蚁金服杠上了。并提高了报价。蚂蚁金服也不甘示弱,立马追加报价。后来Euronet就放弃了继续追加。

由于蚂蚁金服不是美国企业,所以收购要得到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

并购失败后,连外交部都“震惊了”,外交部的发言人耿爽,针对美国拒绝蚂蚁金服收购美国速汇金,做出了回应。

表示,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并且中国政府一贯鼓励中国企业按照市场规则,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展开投资。同时希望美方能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兴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可预期的环境。

2. 分手费:3000万

为什么收购不成,还要倒贴3000万呢?

这可能是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细则决定的,这3000万是双方合同的解约金。

由于速汇金选择了蚂蚁金服,就相当于放弃了其它的竞购者。同时为了配合收购,速金汇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和财力,于是就增加了许多工作的成本。所以就算蚂蚁金服收购失败也要付这3000万。

关于解约金,其实在中外的合同中是有广泛运用的。所以,有可能是马云在签订合同时,做了责任保证或跨国收购案一定要签订这个条款,政府授权不视为风险部分,所以才会出现赔偿。

至于收购案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美国对于境外投资审查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中国政府同时也在对境外投资加强管理。

但同时中国的地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如果贸易问题上美国一直一意孤行,我国也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

去年马云还与特朗普亲切会晤,新年开始就被美国给了个下马威。

马云的全球扩张路还真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如果你觉得答主说的对,别忘了点赞和关注哦~

作者:琪美 出品:懂财帝

空中飞车会火吗?

吉利汽车将于2018年正式推出首款空中汽车!这款飞行汽车的量产车型将在中国生产。这并不是李书福的口出狂言。11月13日上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太力(Terrafugia)公司达成最终协议,收购太力(Terrafugia)公司的全部业务和资产。此项交易已获得包括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在内的所有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太力(Terrafugia)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由五位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于2006年创办。该公司一直专注于飞行汽车的设计与制造,并已有多项影响世界的科研成果。

此次收购之后,吉利集团将会在资金和科研上对太力(Terrafugia)公司以大力支持。目前,在吉利的帮助下,太力(Terrafugia)公司在美国的工程师团队人数扩充了3倍并成立了新的研究院。按照目前的计划,2019年,全球首款飞行汽车将量产,2025年,全球首台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也将实现量产。

太力(Terrafugia)公司曾经推出过一款飞行汽车,这款飞行汽车名为Transition。Transition这款飞行汽车采用折叠机翼,在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巡航速度为16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为64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3048米,既然是飞行汽车不但能飞,普通汽车上的安全气囊、安全带等配置都有配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放在之前,看到这样的消息可能大家都会一笑了之,而如今梦想已经可以转变为现实,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款飞行汽车就将来到我们面前,以后如果路遇堵车,实在忍不了就按一下然后就直接上天了!

观点2

技术上:飞行汽车早已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了,在保时捷对媒体吹风之前,世界上有多家公司的类似项目已经接近了量产。荷兰公司PAL-V在本月举行的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展出该公司生产的Liberty飞行汽车,事实上,这款飞行汽车在2017年2月便开始了预购活动,2019年上市销售。

自主品牌车企吉利控股集团去年11月全资收购的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目前已成功开发出了多辆运行良好的原型车TF-X,该公司计划于2019年推出首款飞行汽车,2023年推出全球首台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

而大众旗下豪华品牌奥迪,以空客(Airbus)联合意大利设计公司(ItalDesign)研发的概念飞行车——Pop.Up为原型,在今年日内瓦车展上展出了一款飞行汽车Pop.Up NEXT。

从以上案例可以知晓,飞行汽车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了。不过,保时捷的设想更上一个台阶,制造智能化无人飞行汽车,不需要驾驶员,不需要人工干预。因此,需要整合的技术领域会更加庞大而复杂,时间可能会比较漫长。

资质管控:飞行汽车虽然也是汽车,但它如果要飞行,就必须按航空运动器材的待遇,接受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和民航总局航管中心的管理规定,驾驶人员务必考取飞机驾驶证。

结合这两方面来讲,保时捷开展飞行汽车的研发,并将成果应用在城际交通出租领域是可行的,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无人技术的实现。以上2个观点你更认同哪个?你有没有更好的观点,欢迎留言!

吉利飞行汽车近日在美国试飞?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向来是各大品牌竞争的所在,毕竟在销量这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近些年来自主品牌的发展像长了翅膀一样快速崛起,之前的状态是无人问津现在是霸占紧凑型SUV市场,并且跨出国门走向国际。吉利品牌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佳绩,霸气收购沃尔沃股份也使其名声大噪。

虽然现在吉利在品牌知名度以及销量上已经很出色了,但面对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哪怕强如吉利不进步的话也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为了跟上不被时代抛下吉利也相继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不过这些也仅仅只是开始,吉利再一次放大招,旗下首款飞行汽车(Transition)即将在美国上市,陆空双模式很拉风,整个变身时长仅需要40秒就能搞定,这是要火的节奏?

目前吉利的这款飞行汽车已经完成了最后了各项测试工作,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在美国上市。该车的三围尺寸是6020*2300*1980mm,最高时速可达到113公里每小时,外观造型上该车有些“另类”,毕竟要照顾到陆空双用的功能,在陆地模式下机翼可以完美的进行折叠,应对城市道路完全没有问题。

开启飞行模式以后Transitio用40秒的时间可完成变身,在机翼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宽度会有原来的2300mm增加到8000mm,变身完成后在路面上滑行518米后便可起飞升空了。空中的时速最高能够达到184公里每小时,巡航速度160公里每小时,最大飞行高度为3048米。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它能飞多远、油耗几何?续航能力为640公里,每小时油耗为19升航空汽油。

当然了这样一个产品在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非常周全的,计入空中后配备的有与飞机一样的设施,动态电子飞行系统、逃生降落山等很是齐全。Transition及能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同时也具备了空中滑翔能力,陆空双模式真的很拉风,未来绝对是一大亮点。不过种种原因目前无法在国内上市。

对于这款“车”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交流。

为什么美国总是打压华为?

这个问题表述可能有一点偏差。首先,美国总是打压华为是因为华为产品已经可以威胁到美国的地方多。其次,美国不是不打压阿里和腾讯,而是阿里和腾讯威胁到美国很少。

1、华为威胁美国多,所以美国总是打压

我们都知道华为这家我们骄傲的民族科技公司,涉及产品非常多。几乎涉及到IT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这些产品系列:

①、通讯产品:

包括通讯基站(4G、5G等)、光传输、数据通讯(交换机、路由器等)。这些产品,都是涉及到底层通讯,覆盖面广,而且一旦建成就会有大量数据在上面承载。作为霸权主义的美国,它有理由害怕中国企业渗透到它这最底层的通讯;害怕中国会知道他们太多的秘密;害怕中国企业占领市场而让美国本土的企业蒙受损失(如:思科)。更重要的是,它的霸权让它只能接受它的产品进入他国核心底层通讯,它不允许他国轻易进入它自己的底层通讯,更不允许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进入。

还记得2009年北电破产,华为计划通过收购北电的传输产品来进入美国。美国就干涉北电的资产拍卖,导致华为收购失败。

②、硬件芯片:

芯片也属于高科技领域,而且一旦使用,市场覆盖面也非常大。涉及的信息面也非常广。中国IT信息系统起步之初几乎都是清一色进口产品,华为曾经也是依赖美国的高科技芯片。美国高通、谷歌、微软等躺着赚钱。

随着华为的崛起,逐渐在全球市场做的风生水起。而美国的企业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IBM、HP、思科等都在中国份额快速减低。霸权的美国最不愿意看到他吃亏的景象发生。于是,美国就开始用芯片来遏制华为的势头。没料到华为亮出自己的海思麒麟、鲲鹏等芯片。美国就更加坚定的要打压华为来为他们的科技公司争取市场空间。

③、终端产品:

终端硬件产品包括:手机、电脑等产品。华为也是很大一块的产品线。自从,三星手机电池爆炸,华为终端迅速崛起。并且走向海外市场。苹果手机的份额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霸权美国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他害怕华为会借终端产品渗透。所以出手制裁也就不奇怪的事了。

④、华为云:

华为公有云,由于起步较晚,现在国内市场份额都还比较小。更不用说海外市场了。对美国没啥威胁,所以,美国也就没有制裁华为的的云产品。

2、阿里威胁小,但也有威胁过,美国也阻挠

①、淘宝产品

淘宝产品属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并没有什么高科技可言,只是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和美国的ebay,亚马逊、best buy等等平台属于竞争关系。对美国的威胁只是商业利益威胁。但当有威胁时,哪怕威胁再小,美国也一样阻挠。

2016年12月21日(美国时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有关知识产权报告:将阿里巴巴的淘宝列入了“恶名市场”。也就是相当于将淘宝定义为假冒伪劣产品市场。当然,淘宝当时也确实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但阿里一直在努力清除。美国不顾阿里的改进措施,直接列入恶名市场。

②、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是阿里旗下的金融产品。也没有什么高科技而言,对美国的威胁也只是商业利益。最多还有个人隐私数据。但对美国产生威胁,一样也阻挠。

2017年,阿里斥资83亿收购美国大型汇款公司MoneyGram,并承诺能给美国带来100万的就业机会。最终在2018年1月还是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挠失败了。

③、阿里云

阿里云产品比华为云发展比较早,发展势头比较好。也一度进入了美国云市场。和亚马逊、谷歌同台竞争。然而美国是吃不得亏的,同样也出手阻扰。

2018年,以阿里云太便宜,对亚马逊、谷歌不公平为由阻挠阿里云的发展。阿里被迫退出美国市场。

3、腾讯威胁也很小,美国同样也是阻挠

①、地图产品

腾讯地图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腾讯也希望在美国运营。也没有什么高科技可言。也只有商业利益关系,其他就是有可能获取个人的GPS定位信息。但美国一样也阻挠

2015年5月,腾讯计划要收购阿姆斯特丹的地图公司Here,美国CFIUS的一票就否决了。腾讯进入美国失败。

②、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是腾讯的一个移动支付产品,也没有多大高科技可言。所有数据依然掌握在银行手中。

2017年,腾讯与美国移动支付平台Citcon合作,将微信支付带到了北美。但是目前为止,北美地区商户对该服务的接受程度不算很高。主要还是出国的中国用户,只是搭载美国商家的平台,以及双方可以接受的合作模式。这对美国没有任何威胁,反而是帮助美国赚取中国游客的钱。美国自然就接受。

③、腾讯游戏

腾讯的游戏是拳头产品,但也没有什么高科技成分。对美国也构不成什么威胁,只是商业利益。

据悉:腾讯2017年推出《王者荣耀》的国际版《传说对决》(Arena of Valor,AOV)进军海外市场,但却在游戏营销和开发上受挫,加上和美国子公司Riot Games间发生游戏抄袭冲突,有消息人士透露,腾讯几乎放弃了《传说对决》的海外经营,也解散了该游戏的欧美营销团队。

总结

从上面分析来看,美国的霸权思想决定了它要打击对它有威胁的商家和产品。华为因为产品涉及美国利益多,所以经常被打压。而阿里、腾讯威胁小。所以只是被阻挠。

美国表面上讲自由贸易,实际行动却都是维护自己利益多。希望将来美国能够真正做到自由贸易,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中国企业。

我是数智风,用经验回答问题,欢迎关注我。如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