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缤纷,哪些甜点不经过烤箱就可以做出来

天美资源网

吉利缤纷,哪些甜点不经过烤箱就可以做出来?

推荐几款好吃的西式甜点,不用烤箱都可以做出来。

意式奶冻

意式奶冻是意大利除了提拉米苏外另一道家喻户晓的传统甜品,主要就是奶油、牛奶加入了吉利丁,做出的软绵爽滑的小甜点。

吉利缤纷,哪些甜点不经过烤箱就可以做出来

食材&主要工具

蛋黄4个

白砂糖120g

牛奶350ml

吉利丁粉10g

水30ml

淡奶油200ml

香草精少许

奶冻模具(或小碗)1个

做法

1. 将丁吉利粉倒入30ml的水中泡涨。

2. 把蛋黄放入碗中打散,然后倒入一般的粗白砂糖,搅拌到顺滑为止。

3. 在锅中放牛奶,把2移回锅内并开小火,搅拌至变浓稠。

4. 然后加入已泡涨的吉利丁用滤器筛过再倒入碗中。

5. 在稍大的碗中放入冰水后让4的碗一边接触冰水边搅拌使其温度下降冷却

6. 在另一碗中放入生奶油,一遍让碗底接触冰水,一边打至八分气泡。

7. 把打发气泡的生奶油倒入5中,撒入香草精后搅拌至顺滑。

8. 将模型浸入冰水中,并把7倒入模型中,接着从约3cm的高度落下,以去除空气,之后放入冰箱硬化1~2小时。

9. 从冰箱取出后脱模。

橘子果冻

果冻大家小时候应该都很喜欢吧,它在西餐中也常作为餐后甜点,酸甜的口味让人觉得很解腻。而且用不同的食材、模具,造型多变有趣。这次推荐大家的是一款形似橘子的果冻。

食材&主要工具

脐橙4个

吉利丁10g

白砂糖30g

凉开水100g

做法

1. 将橘子切成两半,挖出橘子肉,不要损坏橘皮的外形,将橘肉榨汁(300ml左右)。

2. 将吉利丁片浸泡在45ml冷水中约6分钟左右,泡软即可。3. 将橘汁、凉开水倒入奶锅中,加入泡软的吉利丁片和白糖。开小火,慢慢搅拌,50度左右后熄火,继续搅拌至吉利丁片和白糖完全融化。

4. 稍凉后,将橘汁倒入橘皮做的小碗中。(橘子是圆的,放不稳,可在橘碗下放个小模具或小碗)。

5. 冷却后入冰箱冷藏3个小时。

水果杯Trifle

Trifle是极具英国特色的大众甜点,由奶油、卡仕达酱、各种水果层层铺出来的。做法简单,但层次丰富,一勺子下去满口的幸福感。

食材&主要工具

牛奶100g

淡奶油166g+50g

糖32g

鸡蛋4个

香草精1茶匙

手指饼干(或磅蛋糕)一小包

新鲜蓝莓(或树莓、草莓等)适量

果酱 适量

杏仁片 少量装饰

玻璃杯 一个

做 法

1. 将鸡蛋和20g糖混合用蛋抽打匀至蛋液微微发白。

2. 将牛奶和淡奶油混合加剩余的糖用小奶锅加热至刚刚要烧开,从火上移开。

3. 将一半的牛奶混合物倒入鸡蛋盆,边到边搅拌,完全混合后将蛋液倒回奶锅和剩余的牛奶混合物混合均匀。

4. 将奶锅移回火上,用小火加热,同时用硅胶刮刀搅拌,注意锅底和锅边都要搅到。将牛奶鸡蛋混合物加热到72度左右,直到混合物在搅动时呈现如丝绸般略微粘稠的质感。

5. 将加热到理想状态的卡仕达酱用筛网过滤后覆盖保鲜膜放冰箱冷藏备用。

6. 打发鲜奶油50g。

7. 在容器底部铺上一层卡仕达酱,然后铺上一层切成小块的手指饼,然后铺上一层果酱,摆上一圈蓝莓(重复一遍)。

8. 在第二层蓝莓的上面铺上一层打发淡奶油,将顶部磨平,摆上蓝莓,撒上杏仁片(最好是冷藏两小时后再食用)。

提拉米苏

提拉米苏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而且拥有浪漫名字的它也是甜品爱好者的心头好。它以马斯卡彭芝士为主要原料,以手指饼干为底,加入咖啡、可可等元素,味道香醇,口感绵密,而且它的做法也不难。

食材&主要工具

蛋黄2个

细砂糖10g+50g

水50g

马斯卡彭芝士250g

淡奶油180g

咖啡糖浆50g

咖啡力娇酒40g

意式手指饼干1包

1. 蛋黄加入10g糖,高速打发至颜色变浅的浓稠状。

2. 50g水和50g糖放入奶锅,加热煮沸后小火继续煮30分钟左右。

3. 一边搅拌蛋黄一边倒入煮好的糖浆。

4. 马斯卡彭奶酪用刮刀或者打蛋器拌匀至顺滑。

5. 蛋黄糊倒入马斯卡彭奶酪混合均匀。

6. 淡奶油打发至六分(不要太干),和5混合搅拌均匀。

7. 糖浆:咖啡糖浆加入咖啡立交就混合均匀。

8. 手指饼干掰小块浸糖浆后放入杯子底部。9. 倒入提拉米苏糊,轻轻晃动让提拉米苏表面平整(8,9两步重复直到杯子装满)。

10. 放进冰箱冷藏5小时,筛上可可粉装饰。

大理有哪些历史古迹?

#了不起的城市#在云南省保山县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有一座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铁索桥,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傅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相传当年造铁索桥时,原有的木桥被江水冲毁,要把每根手臂粗,数千斤重、百余米长的铁链从当东岸送到西岸十分困难。一位年轻的工匠从射箭猎兽得到启发,根据他的建议,工匠们在陡峭的东岸用数根粗细不等,与铁链一般长的麻绳由细至粗结好,然后把粗头系在铁链上,细头系在箭尾上,射到西岸,西岸的工匠把麻绳捆在绞车上,摇动转轮,将铁链拖到西岸,固定在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铁铸万年桩上。霁虹桥跨度为57.3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链悬吊两岸,上铺桥板。两个桥墩上有古朴典雅的桥堡,分别名为“武侯祠”和“观音庙”。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等;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过此桥。

霁虹桥是历代开发西南必经的关隘要道,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桥上曾设有税所和办案机构。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曾派三十余架飞机在霁虹桥上空轰炸,因地势险要,古桥得以幸免。

1986年,古桥被洪水冲毁。

历史

2.1早期

东汉永平年间,征集大量民工在汹涌的澜沧江上搭桥,最终一座藤蔑桥在东汉永平年间横跨两岸,形如雨霁彩虹出,得到霁虹桥的名头。大理 “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民歌,是服役民工心底的怨怒。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唐樊绰《云南志》(《蛮书》)里说:“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今大理)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根据此段史料记载的推断,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部队南征时,就改渡为桥了,只不过是一座竹索桥。元代不见资料记载。仅在清倪蜕《滇南杂志•卷七霁虹》说:“元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后圮,复以舟渡。

2.2 明朝

明成化年间(约公元1476年),霁虹桥附近永平侧江项寺了然和尚用化缘得来的资金将桥改建为铁索桥(一说为弘治年间王槐建),稳固性大大加强。

明正德《云南志》说:“旧以竹索为桥,修废不一。洪武间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然岸陡水悍,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回禄所毁,弘治十四年(1501年),兵备副使王愧重修,构属于其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

明张志淳《重修霁虹桥记》说:“桥又倾,镇守太监朱奉及参将沐崧,命所司葺之,以图久远,始事于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八日,落成以次年四月二十一日,上覆以屋,下承以巨索,而景之崖上,大率制皆仍了然之日,而贞固皆福之矣。”

明郭春震《重修霁虹桥记》说:“嘉靖己酉(1549年)夏,霁虹桥复圮,有司白其事于分巡检宪孟公,请于两台,予奉玺书按部继至,饬财度工,以千户万汇、巡检王贵之督工,凡三逾月乃落成。”该文记载了嘉靖己酉年(1549年),毁了后又重建的情况。

明万历刘廷蕙《重建霁虹桥碑记》说:“万历丁酉(1597年)春,大侯州奉学夺印谋官,借资顺宁酋长猛廷瑞。猛廷瑞者,素蓄不轨,惴惴虞其及也,遂取二桥。一日,畀炎火,……顾二桥渐然烬余,犹病涉,非可以委土寅射利者。……讫工于嘉。平月之十日,凡五阅月,而二桥告成,规峙且廓焉。”该碑文刻立于明万历年间,记载了丁酉年(1597年)桥被兵焚毁的情况,以及重建经过。明万历邓原岳《重修霁虹桥记》说:“蒲夷再叛,大中丞陈公命率总偏师剿之,兵宪杜公监其军,授以方略,军威大振。贼走,路绝,计无所出,夜潜出烧桥,欲以断饷道而困永昌,一夜尽为煨烬,……尔前募建时颇有赢镪,度不足,则捐俸为大役。先,巡宪张公割禀余佐之,二三守相及缙绅三老,亦名乐助其成。经始于春二月,而毕役于夏六月。矫若长虹,翩若半月;力将岸争,势与空斗。”该碑文刻立于万历年间,记载了霁虹桥遭兵祸焚毁后,在陈用宾等人的支持下重修的经过。明天启《滇志》说:“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为顺宁猛酋所焚,兵备副使邵以仁重建,二十八年(1600年)复毁,兵备副使杜华先、分巡按察使张尧臣捐俸修,知府华存礼请于两岸设弓兵守之。”该文记载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和二十八年(1600年)两次所毁又重修的情况。明《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说:“万历丙午(1606年),顺宁土酋猛廷瑞叛,阻兵烧毁。崇祯戊辰(1628年),云龙叛贼王磐又烧毁。四十年间,二次被毁,今己巳(1629年)复建,委千户一员守卫。”该文记载了万历丙午年(1606年)和崇祯戊辰年(1628年)两次被毁又重建的情况。 2.3明朝之后

清乾隆《永昌府志》说:“明季复毁,顺治(1644~1661年)间,督抚司道各捐金檄金腾道纪尧典督建,两端系铁缆十六,覆板于上,为屋三十二楹,长三百六十丈,南北为关楼四,宏敞坚致,视昔有加,后毁于兵。康熙十二年(1673年),总兵张国柱重建,吴逆时又毁。二十年(1681年),知县蒋嘉漠重建。二十七年(1688年),总兵偏图增修两亭于南北(按:东西)岸,桥旁翼以栏杆,日久捐蚀。三十八年(1699年),总兵周化凤、知府罗伦、知县程奕重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水泛冲毁,知府曹梦龙、知县顿权重修”。该文记述了从顺治到乾隆间“四毁四建”及其增修情况。 清光绪《永昌府志》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兵燹焚毁,铁索坠于江中,知府李恒谦重修。”该文简要记载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毁和修的情况。

民国《保山县志》说:“民国十五年(1926年),匪乱,拆板桥,后又修之。此桥当永昌交通要冲,既建铁桥后,屡毁屡修,一郡之治乱所系,不徒商旅之往还也。”民国《重修保山澜沧江桥碑序》说:“庚午(民国19年,即1930年)十二月二日,天将明时,有大帮驮牛争先过桥,不服制止,致使牛拥挤桥上,压力过重,当即铁链踩断两根,三日正午又有驼货马驮数十头,相继强行达桥,未及过半,铁索又断十根,仅余两根,桥板已坠水面,完全不能通过。桥断之后,当时采取的修桥措施是:县府于勘明后,召集所属各机关暨商会人员开会研议,对于目前救济交通,暂编浮桥一座以便继续通行,一面鸠工庀材重建铁桥用符原状,所需工程款项,除饬杉阳(今永平杉阳乡)人民耕种养木公山者,仍然向例供应桥板外,其余铁木石工,永保二县均有应募之人传到,分别服役,仍然付工资,议由往来货驮,行人牧畜等项,量予抽取功德。”1938年8月滇缅公路通车后,人流才基本停止,只是两岸邻居少数人行走往来而已。

2.4 1949年之后

1949年云南边纵七支队西进保山,为阻止保安团追击,将18根铁索宰断。1952年重新修复。

霁虹桥在500多年的风雨中,屡次遭受灭顶之灾,伤残无数。据统计,仅截止滇缅公路通车的1938年,霁虹桥就被澜沧江卷走10余次,重建和大修达19次。可谓“屡败屡战”,百折不挠。

1986年10月12日,在其上150米处燕子岩因暴雨滑坡,载断江流达15分钟,洪流高出桥面达7米,将霁虹桥15根铁链冲断,桥亭冲毁。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保山市洞经协会募集资金12万元,在原桥上20米处重新架设成长120米、宽2米的钢索木面板桥,取名“尚德桥”。

结构特点

根据1981年实测,桥总长113.4米,净跨径为57.3米,桥宽3.7米。全桥共有18根铁索,底索16根,承重部分是4根1组共3组,扶拦索每边一根。底索上覆盖纵横木板。铁索锚固在两岸桥台的尾部,桥台长约23米。铁链扣环直径2.5~2.8厘米,长30~40厘米,宽8~12厘米;扶拦索由长8~9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短扣环组成。两岸桥墩用条石彻成半园形。桥高出水面(旱季)12.5米,桥重(悬空部分)约15吨。两岸桥墩上建有关楼(西关楼已毁,东关楼尚存。)和过亭。桥东原有武候祠、玉皇阁,桥西有观音阁、古堡、御书楼等古建筑,均已倾倒。

万年桩

万年桩,原本在霁虹桥两侧都有。一根根铁链套在万年桩上,沿桥墩而过,穿入崖缝中。1986年洪水将东边的万年桩冲得无影无踪。现在只有霁虹桥西边摩崖石刻下方还有一棵,露出地面约80厘米,周长约72厘米,下呈圆柱形,顶呈蘑菇形——说白了,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的模样。 路过霁虹桥的行人尤其是两岸老百姓,都喜欢抚摸一下万年桩。摸一摸,过河就稳当了,面对奔腾的江水,心中也就少了些慌乱。夜里,还会有一些妇女来万年桩上坐坐,这样就会增加受孕的机会,达到和烧香磕头同样的效果。万年桩上方靠近“表里山河”题刻处有一个约50厘米长、40厘米宽的长方形石洞,落着几块小石头。当地人说,这是和万年桩“配套”使用的:孕妇站在万年桩旁边,向石洞投掷小石块,石头落稳了,就会生男孩。

摩崖石刻

与霁虹桥浑然一体的摩崖石刻伫立在沉寂的古渡旁,因霁虹桥的存在而相互辉映。这些题刻,大多出自明清两代,现尚有20余条清晰可鉴,多数字大如斗,古风袭人。其中书写于清康熙癸未年间(公元1703年)冬天的“霁虹桥”3字,幅高1.27米,宽3.4米,体壮气足,格外醒目。“西南第一桥”直书阴刻,字高0.8米,笔力雄健,章法亦佳;还有“沧江飞虹”、“悬崖奇渡”、“金齿咽喉”、“天南锁钥”等,均古意苍苍,各具特色。在题刻中,多数字大盈尺,风骨高古,雄浑壮丽;颇有气魄。隶、草、楷书各体皆备。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及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仍,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悬岩奇渡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约1.8米的“人力所通”。 在诗联中,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 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诗用楷书题于壁上,为横幅,每字约10厘米见方。诗用精妙之笔传神地称颂了霁虹桥的悠久历史和宏伟之势,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辟渡建桥开创之功的凭吊之情。此外,还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写的: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诘曲盘山多。一联,比喻贴切,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兰津古渡的地形、地貌特点,给人以如临天险之境的感觉。 随着小湾水电站2008年蓄水,这些汇聚了名家才思慧想的摩崖石刻将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交通

到霁虹桥,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寨,至桥边。二者相比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从保山到水寨,已有简易公路。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从这里下车步行,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即遥遥在望。从这里至江边的平坡村,是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黄万春诗),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沿途泥沙多被冲刷,全沟巨石裸露,若狮蹲兽伏。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时间一久,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铁蹄到处,火星飞溅,青石楼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记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云梯路脚,是平坡。这里是一个百户左右的小山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小,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出平板坡村,沿着山坡北上,一路尽是茅草荒坡,绝少树木。行约3里,古老的兰津渡口,便呈现在面前。

新桥

7.1民间集资新桥

1998年初,霁虹桥被冲毁后的第13个年头,也是有关部门继续保持沉默的第13个年。大理保山市洞经协会(以演奏道教洞经音乐——丽江“纳西古乐”的最主要成分——为主的民间组织,成员多为老年人)一群老人浩浩荡荡翻过梯云路,在霁虹桥遗址边驻扎下来。用募捐来的功德钱,开始启动霁虹桥重修工程。1999年7月10日,古老的霁虹桥遗址旁又出现了一座长120米、宽2米的铁索桥——尚德桥。7.2善德桥复建项目

云南省移民开发局、保山市人民政府、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同决定复建善德桥。2006年3月31日,善德桥复建项目(属小湾电站淹没区赔偿工程)正式启动,设计(昆明勘察设计院)为单跨柔性钢悬索桥,建于霁虹桥上游一百米处,桥长199.34米,桥面净宽5米,限载20吨(单车道),造价772万元,由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中标承建。工程于2006年3月开工,于2007年1月15日交工。

文物保护

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牵挂云南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命运》。

2004年春节前后,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小组一行5人前往霁虹桥和摩崖石刻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和测绘……

2005年4月,华能集团在发布了“公司斥资三千余万元,妥善保护小湾电站水库淹没文物古迹”的消息,文中明确了“对霁虹桥遗址需要保存的建筑、碑刻,设法移植或拓片保存”的主张。

2006年10月,霁虹桥边的摩崖石刻令人心痛:雨水的冲刷加上人为的破坏——原址上方修建新桥,为此需要新修一条路。结果修路的泥沙毫无顾忌的向下倾倒,埋没了部分摩崖石刻!原来在几百米之外就能看到的“西南第一桥”五个大字,仅仅能看到两个半。朋友们,别忘了给小编点个赞👍哟😊

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悟空问答分享知识!

桃花源的美在于它的神秘面纱,不为人所见,在于它是心里的一个梦想国度。

桃花源的真相许多人都想知道,有好多学者加以考证。今天我也来谈谈我的看法。真相就真相不需要加上恐怖两个字。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若说的是,桃花源里这群与世隔绝的人,与桃花源外的人衣着相同,也就是说这群没有见过汉朝和魏晋的人却穿着东晋时期的衣服,那《桃花源记》岂不就成了细思极恐的鬼故事了吗?

《桃花源记》中的“外人”是站在渔夫的角度上来看的。

也就是说,渔夫是把自己所处的当下世人为主体,而桃花源人为客体,所以在他看来,“客体”桃花源人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夫见了桃花源人,觉得他们的穿着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三年,即公元365年,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即427年,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陶渊明还没有出生;而太元是东晋孝 武帝司马曜的年号,也在陶渊明生前。说明故事的虚构性。

桃花源与桃花潭

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的一个理想国,说起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和李白的《赠汪伦》的桃花潭有一定的关系。桃花潭,原称“千潭”,是今安徽省泾县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青弋江的上游。潭映岸边桃花,江中魚儿嬉戏,水面花瓣浮动 陶渊明到此探望弃职隐居于桃花潭西岸的柴桑令刘程之时,见一大片桃园,景致妖娆,如入仙境,便构思写成《桃花源记》 ,故名之。

也就是先有了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才有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为老百姓构建的桃花源。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六百年。陶渊明时期北蛮符坚入侵,宫廷残酷争位,官场昏暗,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

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陶渊明一身正气,自然看不惯,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其实他过的日子并不是特别的舒心。“悠然见南山”的内心深处,还有匡扶济世的未酬。

陶渊明是个文人士大夫,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他对官府,对这个制度已经绝望。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他在弃彭泽令回家十六年之后的五十七岁时写成了这篇三百六十字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他为老百姓构建的桃花源。幻想一定有神话的成分,一定有好多不现实,给人一种神秘感。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内心深处对美好的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桃花源是类似共产主义的“桃花源主义”

《桃花源记》里这是一个自自在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没有污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共产主义。

陶渊明是在晋太元年间(376—396)说这个话的,离《共产党宣言》(1858年)还差一千四百多年呢。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影子,我们就算它是“桃源主义”吧。但他确实是开了一条政治幻想的先河。当政治家们为怎样治国争论不休时,作为文学家的陶渊明却轻轻叹了一声:“不如不治。”然后就提笔濡墨,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

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本真美好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里的人们朴实善良本真的性格。

他们对外人毫无芥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看了陌生人就邀请他回家做客。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就随口问。对人完全相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便,表明速度之快,不假思索。说明桃花源中人对突然冒出来的渔人毫不试探、毫不担心、毫无戒心、毫无提防,丝毫没有考虑渔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觊觎还是好奇,他的到来会不会打破原来宁静幸福的桃源生活;他们的头脑中甚至从未闪现过歹念,仿佛善良就是天性。所以,“便”就是村人特别淳朴的本真反应。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究竟“问讯”什么?有两种可能:其一,依据前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中人就问一个问题 “你从哪里来”;其二,依据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见,打开“话匣子”后,桃花源中人应该是什么都问了。那么,桃花源中人究竟关心“你从哪里来”还是“什么都问”呢?如果桃花源中人关心外面的世界,他们中一定有人会通过某种途径窥探外面的世界,那么就不会因“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叹惋了。显然,桃花源中人不会关心外面的世界,因为不关心,所以不会什么都问,他们只是好奇这个渔人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来干什么。因此,“咸来问讯”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问“你这外人,怎么来我们这里了?”这只是本能的反应。

结语:

人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的世界”独立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个虚拟的心灵世界,美丽清高和傲气,装着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醉酒人生,装着洒脱不羁、遗世独立、浪漫潇洒。它在脚下奔腾、流转、前行,“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所以其它人永远也找不到。

吉利缤瑞顺口溜?

以下是一个关于吉利缤瑞汽车的顺口溜:

吉利汽车真不错,

品质好又环保。

出行乘它不用愁,

路上飞驰真痛快。

吉利汽车价实惠,

驾驶起来很安逸。

座椅舒适又宽裕,

行驶稳定不晃动。

吉利汽车颜值高,

外形设计真得宜。

智能配置全都有,

驾乘体验倍加棒。

这个顺口溜主要是为吉利汽车打广告和宣传,不过也反映了一些人对吉利汽车的好感和认可。

中国名菜传说?

滇菜,也就是云南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却因为食材丰富、菜品繁多、口味各异而有着独特的魅力。

滇菜是最丰富的,目前统计在案的滇菜品种有3700多种,实际上没统计出来的还有很多。滇菜也是最包容,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面面俱到,既不偏甜、亦不偏麻、偏辣。

不只如此,在很多滇菜的背后还有着不少离奇曲折的传说和故事,可以说是美味和传说共同成就了滇菜的盛名。今天洋芋君就挑选了十二道有故事的滇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过桥米线

1

鼎鼎大名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应该不少人都知道了。

传说清代有一秀才在南湖的湖心小岛念书,秀才妻每日都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夫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把饭送给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在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汽锅鸡

2

云南菜系的“镇家之宝”,除了广为人知的过桥米线,就数汽锅鸡了。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临安府巡视,临安知府命厨师各献一道菜,年仅24岁的杨沥将火锅的原理运用并改制成美观的汽锅。乾隆大悦,将汽锅带回宫中,从此成为国宴上的名菜。自此,汽锅鸡在滇南地区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烧饵块

3

除了米线,饵块也是云南人常吃的早餐之一。烧饵块的由来,说起来也有一段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昆明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于是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他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门张贴布告,从当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升火做饭。此项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然而聪明的老百姓们也想出了应对的方法,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粑粑也就是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大救驾

4

大救驾源自腾冲,其中典故可以追溯到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攻打昆明的时候。

那时明朝永历皇帝一路逃至腾冲,饥饿难忍,当地人炒了一盘饵块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口不绝,并非常满意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家常炒饵块被世人称为大救驾。

宜良烤鸭

5

宜良烤鸭又称滇宜牌烧鸭,是云南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颍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烧鸭”李海山。后来等云南统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李烧鸭”闻讯后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经营起烧鸭生意,开了家"滇宜烧鸭店",并娶了位毛姓姑娘为妻,如今的“李烧鸭”已是第28代传人。

虎掌菌炒鸡丝

6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虎掌菌炒鸡丝这道菜的由来也跟朱元璋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夺了王位之后,逃到了云南削发为僧,在狮子山上当和尚。朱棣派刺客到云南来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华寺传经,途中被刺客认出。刺客便暗中尾随到了南华寺外,伺机行刺。 南华寺住持南禅法师,当晚设素宴为建文帝接风洗尘。刺客探知此事,便潜入寺中厨房,在做成的“巴掌菌”里放了毒药,要毒死建文皇帝。建文帝不知“巴掌菌”中有毒,拿起筷子就吃了起来。他还一边吃着饭一边和南禅法师说着话。不一会儿,便把盘中“巴掌菌”吃得干干净净。南禅法师知道建文帝旅途辛苦,一路劳累,便请建文帝早些歇息。建文帝也觉得头昏乏力,不一会儿便昏昏而睡。

然而第二天早上建文帝并没有死,他还在寺中讲经呢。原来天上的玉皇大帝早知道有人要毒害建文帝,就派金虎星下凡营救。他来到南华寺外边山林中,把自己走过的脚印,变成了巴掌菌。这种菌子能解百毒。小和尚采回的新鲜巴掌菌,炒成了一道菜,刺客放的毒,已被消解了。所以建文帝吃了毒菌,却没有死。因为这个缘故,老百姓便把巴掌菌改称为“虎掌菌”。从此,“虎掌菌炒鸡丝”便成了流传千古的一道名贵佳肴。

鸡枞宴

7

西安有饺子宴,昆明就有鸡枞宴。昆明的鸡枞宴体现的是正经八百的烹饪技术,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其高层次的技术含量,都能做出别具特色的滇味名菜。而关于鸡枞的故事和传说就更多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鸡枞产云南,生沙地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馈赠他鸡枞。明代新科状元杨慎流落到云南,首次喝到鲜美的鸡枞菌汤,以为这种美味不应该是人间所有,因而将其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

火把虾

8

火把虾源自彝族新年火把节。

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不负众望,智取战胜了两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虫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各处燃起,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就以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作为纪念。火把虾不仅外型酷似彝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风味。

傣味鬼鸡

9

傣味鬼鸡的由来同样与一个民族有关。

这道菜来源于西双版纳傣族当地民族危杀鸡祭鬼的习俗,菜名听起来诡异,味道却是好极了!火红的辣椒,味道浓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韧感的稚嫩鸡丝,使这道菜的色彩犹如夜晚霓虹灯般缤纷,而其浓郁香辣的地方风味更是让夏日昏睡的味蕾马上醒神。

石屏烧豆腐

10

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观。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你随处可以看到手拿蒲扇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吃。关于石屏豆腐的发明者,民间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六百多年前,石屏县城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婆婆前脚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豆浆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了烧好的豆浆,往灶上的瓦坛里倒。

当她出门一看,进来的人其实不是婆婆,而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竟全部凝固成块了。原来,瓦坛子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无奈之中,夫妻俩勉强尝了尝,惊奇地发现,与过去用石膏卤水点制的豆腐不同的是,这凝固的豆浆味道竟是那样的质嫩味美。

掺入井水,并没有破坏豆浆的凝固,相反居然还变成了比平时用卤水点制的石膏豆腐还要鲜嫩的豆腐。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一时间名噪天下,名闻遐迩,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