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飞船的资料,什么是洲际导弹

天美资源网

宇宙飞船的资料,什么是洲际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

通常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式导弹。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核三位一体中两极的重要条件。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上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目前主要拥有国为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

2017年5月30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宣布,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获得成功

宇宙飞船的资料,什么是洲际导弹

一般来说,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至少应达到5500-8000公里。洲际弹道导弹一般(但并非一定)装备1枚核或热核弹头,其典型构成为:液体或固体推进装置,二级或多级助推火箭,惯性制导系统(并可加装星座导航、卫星导航或末端制导系统),一个或多个载入飞行器,每个载入飞行器各含有一枚弹头。

在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的地位大致相同,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战略威慑力量。而在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是战略打击力量的主体。

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

世界上试射成功的第-枚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的Р-7,北约代号SS-6“警棍”,飞行了6000公里

洲际导弹的设计思想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议的 A9/10 计划。后来,二战中德国战败,这-计划未能实施,但发展出了最早的中程弹道导弹 V2。此后,人们便尝试将导弹的射程-再扩展[1] 。

与核武器等许多战略性武器类似,洲际导弹的诞生和发展也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密切相关。1957 年 8 月,苏联成功试射了世界上第-枚射程达 8000 公里的洲际导弹——被苏军称作“老七”,北约代号为 SS-6 的 P-7 型弹道式导弹。这款导弹带来的全新远程核打击能力,大大改变了美苏战略力量对比。惊恐之下,美国也于 1959 年装备了第-款洲际导弹“宇宙神”。从此,两个武器大国在国际上掀起了洲际导弹数量与质量的长期竞赛 。

从二次大战至5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在核弹头、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研制出了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典型的型号有美国的“大力神1”和苏联的55-6,后者是世界上最早发射成功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这一代导弹的特点是:都使用低温不可贮液体推进剂,技术性能差,命中精度低(圆概率偏差4-8千米)。已全部退役。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开始研制装备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典型型号有二美国的“大力神2”、“民兵l”,苏联的55-9、55-11等。这一代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可贮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地下井发射。与第一代导弹相比,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可靠性和打击能力有较大提高。至1969年前,苏联装备了陆基洲际导弹1029枚,美国为1054枚[7] 。

60年代末至70年代,第三代战略弹道导弹迅速发展。典型型号有二美国的“民兵3”,苏联的55-17、55-18、55-19和55-20等。主要特点是可携带集束式或分导式多弹头,在增大射程的同时,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有效载荷能力、突防能力和攻击多目标能力。80年代以来,战略弹道导弹发展到第四代。这-时期,美、苏都发展了陆基公路机动小型单弹头洲际弹道导弹、铁路机动大型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典型型号有:美国的“侏儒”、MX“和平保卫者”,苏联的55-24、55-25等。主要特点是提高了核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壳体、高能固体推进剂、挠性密封全向摆动单喷管、.可延伸喷管出口锥、先进的惯性制导和复合制导技术。命中精度达百米级,大大提高了摧毁硬目标的能力

分类

陆基型:一定意义上说,陆基型导弹才是真正的“洲际”,因为陆基型导弹可以不考虑体积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因素。这种导弹发射距离最远,反应时间最快,自我保护能力也最强。

所有陆基型导弹都需要一个发射井。原子弹发明后,洲际弹道导弹都具备了发射核弹的功能。因此,为了自身具有反击能力,陆基型洲际导弹的发射井井壁很厚且深埋地下。一般都能够在自身遭受核弹攻击后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行启动,实施核反击。因此,陆基型洲际弹道导弹具备二次打击能力 。

所有的宇航用发射架都适合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井却未必适合用于航天项目。因为作为战争机器,洲际导弹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出舱,并通过大气层外的高速滑翔飞向敌战区,故而发射震动很大,且自身体积越小越好。而航天发射架主要用于民用和科学实验,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海基型

从水下(上)发射,如潜艇水下发射和水面舰艇发射的弹道导弹,被称为海射或海基弹道导弹。其中潜射弹道导弹是指由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潜射弹道导弹技术门槛较高,对整体国防科技实力依赖性强,一般被认为是大国的利器,除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外,很少会有国家投入资源进行研发。

车载型

机动车载发射方式对于远程及洲际导弹而言是一个技术创新。其实,无论是苏联、俄罗斯还是美国,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解决了公路机动车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问题,比如苏联时期的“白杨”导弹、手术刀”导弹,美国的“侏儒”导弹和平卫士”导弹等,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陆基机动化直到20世纪末才完全拥有 。

其他

理论上讲,看似笨重的弹道导弹还可以“插翅”飞上天,这就是空射或空基弹道导弹。具体来说,空射弹道导弹是指由空中飞行平台携载升空,并从其上释放和分离,随后点火发射的一类弹道导弹 。

组成部分

弹道导弹通常由推进系统、战斗部、弹体结构和制导系统组成。

推进系统是为导弹飞行提供动力的装置,主要由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核心是发动机。地地弹道导弹一般采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战术弹道导弹要求较好的机动性能和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大都选择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体结构用于构成导弹外形、连接导弹各分系统并用于承受各种载荷,起支承作用。导弹外形是影响弹大气层内飞行速度和机动性能的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弹体结构的要求是应尽可能地轻,空气动力外形好。

制导系统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和飞行姿态,引导导弹或弹头准确地飞向目标。导弹制导精度的高低决定了导弹的命中精度,因此是判断导弹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不同类型的导弹可用不同的制导方式。弹道导弹早期曾用过无线电指令制导 ,后来大多用惯性制导,也有用天文-惯性和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的

战斗部又叫弹头,是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头是用以摧毁、破坏目标,杀伤有生力量,完成战斗使命的部件,一般配置在导弹的头部,主要由壳体、装填物、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根据打击目标的不同,可分配不同类型的弹头。战略导弹的弹头大多用核装药。可以是单弹头,也可以是多弹头。多弹头有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三种。战术导弹的战斗部多采用非核装药,如高能炸药、化学毒剂、生物战剂等,有的也用核装药。

战略意义

第一,洲际弹道导弹是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主要支撑。洲际弹道导弹具有全球覆盖能力,能够对全球的重要目标实施核打击。这就决定了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必将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很强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核武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可能没有那么高 。

第二,拥有洲际弹道导弹能够有效遏制强敌对我实施核威慑。一旦别国、尤其是军事力量比我强大的敌对国家实施核威慑,要遏制这种威慑,最根本的就是要具备对敌战略目标实施威慑和核打击的能力。而洲际弹道导弹就是这种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第三、洲际弹道导弹对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我们的空中洲际打击力量和海基洲际打击力量十分有限。一旦中国安全面临重大危险,洲际弹道导弹将是极为重要的打击手段,也是能够对敌构成重大威胁的战略手段,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杀手锏” 。

第四、中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了洲际弹道导弹,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慑力、影响力就会大大增加,就会有更多的发言权。世界核大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就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因此,中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安宁与和平!

关于中国航空航天的资料?

中国航空航天的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以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着陆。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扩展资料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国科学家发现奥陌陌来自另一个恒星系?

中国科学家发现“奥陌陌”来自于另外一个恒星系,“奥陌陌”会不会是一艘飞船?

前段时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张韵博士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林潮教授,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奥陌陌”的起源问题,以及从母恒星系逃脱变成一颗星际天体的过程,显然主流科学家不认为奥陌陌是一艘外星飞船,现有观测数据显示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

“奥陌陌”的简介

从它的名字来说就比较有意思,“Oumuamua”在夏威夷语中有“侦查兵”和“信使”的含义,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体现出人类对于它的到来,既有好奇又有欣喜。因为“奥陌陌”是人类发现进入太阳系的第一个星际天体,对它的观测就像是我们接触到了太阳系外的世界一样。要知道太阳系的直径在2-3光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无法触及到太阳系外的一点一滴。

2017年10月19日,这颗天体首次被科学家(泛星计划望远镜)所发现,它整体上呈现出一个雪茄的形状,长度在400米宽40米左右,颜色偏红。奥陌陌从天琴座方向而来,以26公里每秒的速度向我们飞来,从它的飞行速度、轨道、方位(高离心率)等等,科学家认为奥陌陌并非是一颗太阳系内的天体,而是来自于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

“奥陌陌”的怪异表现

在大多数吃瓜群众的心里都希望“奥陌陌”可以真的是一个侦察兵或者外星信使,这就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那将意味着人类找到了外星人存在的最直接证据。设想一下在距离太阳遥远的宇宙深空中,有一个恒星系,在那个恒星系中有一颗行星上存在着高级文明。这个生物文明发现了我们因此派出了这个“雪茄型”的探测器来打探消息。

不过,奥陌陌的确有很多令科学家疑惑的地方,首先它奇特的外型就不去说了,因为和科幻作品中的一些宇宙飞船比较相似,外型上也不太像是一颗自然天体。其次它的飞行轨道和科学家计算出的理论值上有偏差,在2018年1月2日奥陌陌的位置偏差达到4万公里,在2018年5月3日偏差值达到10万公里。

尤其是奥陌陌在从近日点飞离远去的过程中,是在加速飞离的,如果仅仅是万有引力不足矣提供给它这样的飞行方式,而这样的飞行方式科学家在彗星远离太阳的时候也发现过,但是“奥陌陌”很明显并没有彗星的特质,因为没有彗尾也不会挥发出物质。美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上研究论文指出“奥陌陌”是一颗的致密小行星,它不包含水和冰,主要是由岩石或者金属构成。

“奥陌陌”的起源

科学家从“奥陌陌”的轨道数据、飞行速度、飞行方位等判断,“奥陌陌”来自于太阳系周围的一个恒星系,距离地球163-277光年,位于船底座-天鸽座星协方位,大约在4000万年前,在年轻恒星系中被其它大行星以2公里每秒的速度抛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八大行星形成之后,必然会有很多碎片物质被抛出,推离内太阳系,而很可能就有一些小行星被抛出了太阳系。

科学认为“奥陌陌”的出现并非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也许曾经有过很多星际天体进入太阳系在飞走,只不过人类没有发现而已,毕竟人类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是在最近几百年间才发生的。

“奥陌陌”起源的新模型

我国科学家发现奥陌陌的光谱性质很特殊,很明显它曾经受到过恒星的强烈辐射,这也就意味着它需要非常近距离的飘过一颗恒星。那么唯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奥陌陌在它母恒星系的时候受到过强辐射。因此科学家猜测奥陌陌很大可能是被其母星所撕裂的,想象一下一颗普通恒星形成之后距离其母星过近,被潮汐力所瓦解,只剩下雪茄状的核心。

在“奥陌陌”表层之下可能剩余一些高温才能升华的物质如水冰等,当“奥陌陌”近距离绕过太阳之后被加热,内部的一些物质被加热升华,因此奥陌陌才表现出一种加速的现象,看起来就像是加速逃离太阳系一样。

“奥陌陌”的发现激发了人类对于太阳系外天体的兴趣

奥陌陌现在已经无法被观测到了,但是毫无疑问它依然在太阳系内,主要是因为太阳系太大了,要想飞出太阳系至少需要几万年才行。但是我们目前的望远镜已经看不到它了,主要还是因为距离太阳过远无法反射更多的太阳光,同时“奥陌陌”本身也太小了。

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我们期望着更多的星际天体进入太阳系内,例如在2019年8月以为天文爱好者发现了一颗天体,它被命名为C/2019 Q4,起初大部分人都认为它是一颗普通的太阳系内小行星或者彗星,但是经过轨道数据显示,这颗天体也是来自于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因此它有了新的名字2I/鲍里索夫”其中Borisov是发现者的名字。

和“奥陌陌”不同的是这颗天体是一颗彗星,有着非常明显的彗尾,并且会挥发出物质。关于生命的起源,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们知道地球上目前数百万个物种都是起源于36亿年前简单的单细胞生命。

但是对于单细胞生命的出现过程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首先有科学家认为这些过程全部都是在地球上发生的,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生命原材料来自于外太空。目前科学家已经在天外来的陨石内发现多种有机物质,例如氨基酸和核糖等。因此说彗星上很可能携带有机物质,它们会播撒“生命的种子”。那么如果在星际天体上发现了有机物质,那么也就简洁的证明了,地外生命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科学家对星际天体着迷的原因之一。

总结

无论怎么说奥陌陌的出现并且被人类观测到都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科学家相信它就是一颗被原星系抛出的天体,而并不是一艘外星人飞船。而对于这类天体的观测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的了解“外边的世界”,毕竟人类未来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介绍神舟12号50字?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份报道,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8月20日消息,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于20日14时33分圆满完成;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十二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

关于宇宙飞船的资料?

宇宙飞船(英语名为 space craft,spaceship ),是一种运送航天员、货物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它能基本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工作。它的运行时间一般是几天到半个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员。俄罗斯和美国在过去几十年来都已发射了多种型号的宇宙飞船,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后来又发射了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

美国发射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我国的宇宙飞船为神舟飞船系列,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始到现在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和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