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大结局,有哪些名人莫名其妙离奇的失踪了?
1938年2月,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从第2战区司令部领取6万元经费后,在返回途中下落不明,虽经多方调查,甚至动用当年八路军“前总三分队”进行技术侦查,但其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林彪手下“三杆枪”之一的周昆以周昆的履历,如果能坚持到建国之后,在1955年授衔时,保底能授上将军衔,即便是大将军衔也是极有竞争力的。为什么这么讲呢?看一下在周昆失踪前的经历,就会比较了解。
周昆,原名周绪昆,190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在井冈山期间改名周昆。
1927年4月,毛泽东赴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而周昆就是在秋收起义时参加了革命队伍,被编入3团3营。
9月10日,时任湖南省委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到3团找团长苏先骏,但是由于证件丢失被担任警戒任务的周昆拦下,无论如何不予放行。后来团长苏先骏狠批周昆有眼不识泰山,可毛泽东反而表扬周昆警惕性很高。
在随后进行的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白沙战斗中,机智勇敢的周昆为起义军突破敌军防线立下大功,并且由于其思想上进,上过师范懂知识,深得毛泽东赞赏。
三湾改编期间,周昆由于作战勇猛、意志坚定,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被提升为排长,成为连队的骨干。
井冈山会师之后,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部队合编为工农红军第4军。不久之后,林彪升任28团团长,而周昆也升任31团7连连长。
在此后的两年间,周昆先后担任第7支队(营级)长、纵队(师级)长、红34师师长。出任红34师师长是周昆第一次担任师长职务,此后他还先后担任另外5个师的师长,在我军历史上,有此经历的将领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如果不是失踪,在林彪受伤之后,周昆接任115师师长的可能性是要高于343旅的陈光。
1931年底,周昆调任红10师师长,归属林彪担任军长的红4军。此时红4军下辖的红11师师长王良、红12师师长陈光、红13师师长寻淮洲,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以致中央苏区曾流行一句话:“林彪手下三杆枪,陈光周昆和王良”。
在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中,周昆又先后担任红11师师长、红4军军长、红10师师长、红3师师长、红21师师长、红8军团军团长、红23师师长、红1军团副参谋长、红1方面军参谋长。可见,在红军时期,周昆已经跻身我军中高级将领行列。
1937年6月29日,随着红军改编工作的开展,彭德怀和任弼时向中央领导人洛甫、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提交了关于改编后的部队旅以上干部名单:
第一师以原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十五军团为主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主任罗荣桓。下辖两个旅,第一旅旅长陈光,第二旅旅长徐海东。
第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下辖两个旅,第三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第四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
第三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倪志亮,参谋长萧劲光,政训主任王首道(或由徐向前任第三师师长,刘伯承改任总部参谋长,叶剑英任副参谋长,左权任三师副师长)。下辖两个旅,即第五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陈再道,第六旅旅长陈赓。
总部参谋长叶剑英(或者刘伯承),副参谋长左权(或者叶剑英),参谋处长周子昆,政训主任邓小平;军需处长叶季壮,副处长赵尔陆;军卫处长贺诚,副处长蒋济贤;秘书处主任舒同,军法处长杜理卿,教导主任刘亚楼,骑兵团长苏进。
1937年6月下旬周恩来上庐山谈判后,在谈到红军改编一事时,蒋介石给了红军三个师的番号,即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是东北军的,1937年春东北军整编时被蒋介石撤销。
彭德怀提交的这份大名单上,可谓是人才济济,有七位共和国元帅,即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三位大将:陈赓、徐海东、萧劲光;十位上将:萧克、周士第、甘泗淇、张宗逊、陈伯钧、王震、王宏坤、陈再道、赵尔陆、刘亚楼。
以此时周昆在八路军及我党中的地位,很难想象他竟然会为了三万元法币而放弃大好前途。
周昆去向之谜1938年1月,周昆代表115师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的参谋长会议,八路军与会的还有总部参谋长叶剑英和参谋处长彭雪枫,由此可见时任115师参谋长的周昆,在三个主力师中的地位及能力应该是高于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和129师参谋长萧劲光。
2月初,周昆在会议结束后返回山西前线时途经临汾,与同样到达临汾的彭德怀和左权汇合。但是就在这次会面之后不久,便发生了周昆失踪事件。
据《彭德怀全传》一书中记载,周昆在此次与彭德怀会面中,除了向彭德怀报告参谋长会议的情况外,还向彭总抱怨自己的武汉之行就像个“小叫花子”,国民党军队的师级参谋长住小公馆、坐小轿车、养小老婆,而自己要做个黄包车还要找办事处要零用钱,而且还只给了两块钱,感觉非常丢脸。
谈话的结果不用猜,周昆被彭总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原本彭德怀的脾气就是火爆出了名的,再加上勤俭本身就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周昆的牢骚之言不被骂才叫奇怪。
因此便有了关于周昆下落不明最为广泛的原因,那就是在领取了115师6万元法币的经费之后,自己带着三万跑了。
其实这个被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很多漏洞,也很难自圆其说:
其一、周昆作为红军初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高级将领,各种艰难困苦、大战血战都经历过,关于他对物质生活有过高要求的记载几乎没有,还不至于因为花花世界的影响而在短时间内动摇了革命的决心。
而其到武汉参加参谋长会议之后,之所以会向彭总抱怨,是因为“见识”了国共两军将领待遇上巨大的反差。就好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蜜月期”时,我军及科研单位组织了大量考察团出国考察,在见识了西方国家先进的装备及军人待遇之后,回来进行各种对比比较在所难免,错就错在不应该向彭总这么高级别的领导去抱怨。
其二、在领到115师6万元法币经费之后,周昆将其分为两份,一份自己留着带走了,一份交给通讯员带回115师。时任115师作战科长的王秉璋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载,周昆的通讯员带回了三万法币及一封短信,上面写着“共领取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给警卫员带回”。
这封信内容的准确性有多高,还值得商榷。因为王秉璋在其回忆录中还记载了,在建国后国家在周昆的家乡找到了他,因为其携款潜逃回家乡后并没有做任何反革命的事情,便没有再追究。
这个说法其实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任何史料有过相似的记载。像同时期叛逃的八路军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在建国后都被扒出来枪毙,如果周昆真如王秉璋所回忆的在家乡养老,其想躲过建国后数次运动清查而不留下任何记录,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此外,王秉璋在回忆录中讲周昆领的这6万元经费是国民党最后一次拨给八路军的经费,也是与事实有所出入,国民党政府停止给八路军拨款是在1940年底,而非1938年。
至于说周昆携款跑到国外成了慈善家、带着小老婆跑到国外被人打死等说法,其实也是没有任何依据,即便当时3万法币在国内还算是不小的数额,但是跑国外去潇洒,这点钱还是经不起折腾的。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周昆拿到6万元经费这一点已经确信无疑,但是他为什么要把钱一分为二?在交给警卫员3万元时,如果他想携款潜逃,完全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写一封信告诉师里一共领了6万,直接带着3万跑了就行了。那他写下这封短信的目的,可能就是要告诉师里,一共领了6万块钱,自己带3万,另外交给警卫员3万。王秉璋所描述的短信内容“我带走了3万”和“我带3万”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是意思却是大相径庭。
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这么大一笔钱放在一个人身上确实很不安全,而居心叵测之人也很难想象在一个小小的警卫员身上会携带着3万巨款,即便有抢劫的可能性,其主要目标应该就是身为参谋长的周昆。
所以,周昆可以突然消失的如此彻底,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返回途中被害身亡。
但是假设毕竟是假设,事实究竟如何,可能终将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周昆失踪的事件,留下的事实只有人找不到,钱也找不到。为了继续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最终给该事件定性为携款潜逃,开除党籍。
辉煌岁月各种人物结局?
陆一游和席颂去游戏厅打游戏比赛,陆一游打输了,席颂要求他不能暴露自己家的地址。席颂因为发高烧取消了演出,宋米哆想趁此机会去看一看席颂有没有事情,却遭到爸爸阻止。宋米哆和席颂在阳台上书信传情,看到席颂扔过来的钥匙后宋米哆高兴坏了。
顾姨看到宋米哆做的粥里面有葱,本来想看席颂翻脸,结果席颂却喝了下去还说好喝。宋米哆弹着琴,席颂在背后握着她的双手教她,宋米哆小鹿乱撞,感受到背后的席颂穿着浴袍头发还在滴水,她紧张慌忙起身,却碰到了头上的席颂。
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是咸丰第二任皇后,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16岁入宫封为贞嫔,6个月内连升四级,被册立为皇后,是清朝晋升速度最快的皇后。要知道,慈禧用了5年时间从贵人连升三级到贵妃便已令人瞠目结舌,相比较而言,慈安的晋升速度简直可以令人惊掉下巴。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唯一的皇子,年仅6岁的载淳继承帝位,年号棋祥,由肃顺,载坦,端华等顾命八大臣佐理政务。尊嫡母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10月,两宫太后联合在京留守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解除了顾命八大臣的职务,改年号同治,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虽然慈禧比慈安要大2岁,但由于位份尊贵,只能低头服小,称慈安为姐姐。据史料记载,慈安对权力并不热衷,但德行卓著,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因居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又称东太后;慈禧颇具才能,权利欲极强,理政能力远胜慈安,因居住在西六宫之一的储秀宫,又称西太后。1881年4月8日,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当时慈禧因身患血崩之症,不能视事,朝政要务俱由慈安太后一人独断。前一天慈安还正常参加朝会,第二天上朝时,军机大臣们被总管太监告知东太后驾崩,顿时都感到惊诧不已,慈安太后的死因愈发扑朔迷离。
据《崇陵传信录》记载,慈安太后手中有一份咸丰帝交给她的遗诏,内容是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着尔出示此诏,命廷臣除之”。慈安太后宅心仁厚,眼见20年间慈禧与自己同心同德,匡扶社稷,于是把这份遗诏拿出来,当着慈禧的面一把烧掉。慈禧却犹如偷情时被捉奸在床般难堪,派心腹太监李莲英在点心里掺入毒药,送给慈安太后食用,以致突然暴崩。慈安地位尊贵,处处压在慈禧头上,令争强好胜的慈禧心有不甘。1869年,慈安默许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私自出京的大太监安德海,令慈禧耿耿于怀。如果慈安死了,慈禧大权独揽,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她的至高权力,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这是对慈禧杀人动机的解释。
当然这些都是野史传闻,正史上记载慈安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类病症发作迅速,足以致命,如心肌梗塞,冠心病等。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太后分别于26岁和33岁时出现过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晕阙症状,这说明慈安早已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只因前两次抢救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慈安死后,慈禧立刻召军机大臣,近支王公入宫,先是让王公大臣瞻仰遗容,随后议定恭理丧仪大臣名单,按照太后礼制办理后事。慈禧抱疾视事,处置合宜,办理后事,丝毫没有怠慢。
退一步来说,如果慈禧真的要杀慈安,完全不用等到20年后才动手,慈安无论什么时候死,都将由她一人独揽大权。说到安德海被杀之事,从丁宝桢的结局就可以看出慈禧并未表露出怨恨,反而晋升其为四川总督,死后追赠太子太保,定美谥“文诚”。综上所述,慈禧用点心毒杀慈安的野史传闻是不可信的,慈安是死于心血管类疾病的突然发作而不治身亡的。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国废除日韩军情协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最不满的国家只有美国。《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简称“军情协定”,英文缩写为GSOMIA),虽是韩日两国之间达成的军事合作协议,但它的签订就是在美国的主导、力推之下才得以完成,象征着美日韩战略同盟的形成,是美国主导、推动的美日韩军事一体化的基础之一。尽管不是军情协定的签署方,但军情协定代表、体现的却是美国的利益、战略。
正因如此,韩国不再续签军情协定,这对日、韩产生的负面影响都远没有美国大,这也是美国多位军政高官、华盛顿多次警告韩、日两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经济领域的矛盾和安全领域出现交叉污染”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有网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日本或韩国,他们显然是忽略了美国力推韩、日两国签署军情协定的真正用意,忘记了军情协定是怎么来的……
8月22日下午,韩国政府决定不再续签或者说是终止军情协定。韩国国家安保室第一次长金有根(相当于副部长)在发布会上称,韩国将根据规定,在续签时限内通过外交途径正式通知日本政府“不再续签”。从军事、战略、国家安全或是应对“外来威胁”的角度上来说,韩国终止军情协定,这对日本、韩国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美韩、美日间的军事情报共享完全可以顶替。废除军情协定,无非就是回到了2016年11月之前
军情协定的废除,对美日、美韩间的军事情报共享毫无影响,若有需要,日本能够从美国人那里轻易得到韩国掌握的所有军事情报,反之亦然。是否续签军情协定,对日、韩两国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大——即便是韩国签了,日本政府也不会因此放过韩国。韩国废除了军情协定,对美国的影响可就大了:韩日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两国的军事互信水平降低,美日韩军事一体化进程受阻,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韩国民众举着终止军情协定的标语
尽管韩国此举会对美韩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问题并不大。可以肯定的说,从印太战略的大局出发,美国也将不得不出面调解韩日之间的争端。日韩两个小兄弟“窝里斗”,结果害得美国老大的战略利益受损,而且还得亲自出面安抚或是摆平两国的不满情绪,最不满的当然是这个老大了。补充一点:韩国、日本在经济之争的损失有多大,那都与韩国不再签订军情协定一事无关。
十二岁为大秦丞相的甘罗最后结局如何?
吕不韦家臣
甘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年丞相,小小的甘罗出身名门,是秦朝左丞相甘茂之孙。有了丞相血脉的甘罗,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政治头脑,加上他过人的智慧,让甘罗在小小年纪的时候就崭露头角。
在很早的时候,甘罗就在吕不韦的府内做少庶子,所谓的“少庶子”指的是年轻的家臣,甘罗身为吕不韦的家臣,一直在吕府生活。
为吕不韦解忧吕不韦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他早就不满足自己封地的大小。于是吕不韦处心积虑的想要攻打赵国,扩大的地盘。
吕不韦虽然有野心,但是吕不韦并不急功近利,而是缓缓图谋,早在三年前,他就安排了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臣,经过三年时间,蔡泽不负众望,终于说服燕国和秦国联盟,让燕国派遣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然后秦国便可以全心全意的攻打赵国,免除了后顾之忧。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吕不韦找来了张唐,他让张唐去燕国当丞相,张唐一听,赶紧拒绝了,他的理由很充分,当年他带兵打过赵国,赵国恨他恨的牙根痒痒,他去燕国必然会经过赵国,他害怕被赵国半路给截杀了,说什么也不同意,搞得吕不韦一点办法都没有。
甘罗见吕不韦愁烦,想要为吕不韦出力,劝说张唐去燕国任职。吕不韦怒斥甘罗:“我说话都不好使,你去就好使了吗?”最后在甘罗的坚持下,吕不韦决定让甘罗一试。
甘罗见了张唐,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甘罗问张唐:“你觉得你和白起谁更牛?”张唐一脸无语,他说白起比我牛。第二个问题甘罗问张唐:“你觉得范雎和吕不韦谁更牛?”张唐一脸无奈,他说吕不韦肯定比范雎更牛啊,这还用问吗?这和你让我去燕国有啥关系啊?甘罗接着说,范雎当年要攻打赵国,白起不干,范雎把白起给弄死了,今天吕不韦让你去燕国任相,你难道真的不去吗?张唐一听,大惊失色,立刻准备行装,让甘罗回禀吕不韦,他同意前去了。
甘罗复命之后,吕不韦觉得甘罗很厉害,从此甘罗走进吕不韦的视野。甘罗还请命让自己出使赵国,并承诺给秦国带回几座城池,吕不韦哈哈大笑,就让甘罗前去一试。吕不韦次日便将甘罗推荐给了秦王,他这一做法大有深意,吕不韦扶持甘罗,是看甘罗和秦王年龄相仿,他想安排甘罗走到秦王的身边,作为他的眼线和卧底。
少年甘罗不动一兵一卒得十六城秦王听说甘罗少年有为,就同意了让他出使赵国。甘罗到赵国,见到了赵国的赵悼襄王,甘罗对赵悼襄王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您知道燕国派了太子丹到秦国当质子了吗?”赵悼襄王回答知道。甘罗又问第二个问题:“您知道张唐去燕国当官了吗?”赵悼襄王表示也知道。甘罗接着说,这两件事情说明秦国和燕国目前关系极好,他们联盟,只有一件事要办,那就是攻打赵国。您如果愿意给我5座城池,我答应你让秦国将太子丹遣送回燕国,一旦秦燕之好破裂,您就可以放心攻打燕国,只要拿出一部分您抢来的城池给秦国就行。赵悼襄王一听大喜,随即给了甘罗五座城池。
甘罗回到秦国,带着五座城池归来,这让秦王对他大加赞赏,甘罗说了他的计划,秦王和吕不韦都觉得可行,于是送回太子丹到燕国,赵国随后攻打燕国,抢夺36座城池,将其中的11座城池交给了秦国。
于是,甘罗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城一十六座,秦王对甘罗大家赞赏,甘罗在吕不韦的支持下,顺利来到了秦王嬴政的身边,成为秦国的上卿(相当于丞相)。
身死一次秦王和王后下棋,一枚棋子落到地上,甘罗去拾取棋子,在甘罗弯腰捡棋子的时候,看到了王后的脚,平时甘罗对这个王后就有点反感,此刻就顺手掐了一下王后的脚,王后当即大叫。
秦王了解后,解围道:“甘罗不是故意的”。甘罗却说:“我就是有意为之。”一听此话,王后恼怒,要按照律法处置甘罗,掐王后的脚,这可是重罪,按律当斩!秦王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去请教了吕不韦。
本来甘罗是吕不韦安排到秦王身边的人,但是吕不韦发现,甘罗虽然年龄小,但是并不好摆布,为人正直,隐隐有占在秦王一边的迹象,此时甘罗和秦王年纪尚小,未来如果二人成长起来对付自己,那可就糟了,想到这里,吕不韦下定决心除掉甘罗,于是他对秦王说:“若人人如此,秦王尊严何在?当斩之,以儆效尤!”秦王一听,大感无奈,只好斩了甘罗。
甘罗为人聪慧,又是名门之后,只可惜年龄尚小,不知道收敛锋芒以待时机,被吕不韦所忌惮,最终落得身亡下场,史书从此对甘罗再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