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应,汉字南的本义是什么

天美资源网

南应,汉字南的本义是什么?

「南」的「本义」和「字理」有多说法并存,我只说目前学术界三种最典型的解释,供题主参考。

-----------------------------------------------

南应,汉字南的本义是什么

林义光——「南、栠」古今字

《说文》释「南」是一个形声字:

《說文》:「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𣎵,𢆉聲。𡴖,古文。」有些冷僻字可能在手机上无法显示,我用截图:

林义光先生据《说文》认为「南」为「栠」之本字,「栠」也即「荏」之异体字,本义是「柔弱的枝条」,引申表示「柔弱貌」:

引: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1286

根据「娘日归尼」的古今音变关系,「南、栠」的古音是很近的。

那么,表示「南方」就假借,其实「南」还假借表示过「男人」之「男」:

引: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74

-------------------------------------------------------------------------

郭沫若——「南、铃」古今字

《说文》以小篆为本,有少许的孔壁古文和传抄古文字,更古老的殷商、西周文字许慎都没有看到。

从商代的甲骨文看,完全看不出《说文》所谓的「从𣎵,𢆉聲」

更多的甲骨文字形,完全看不出《说文》所谓的「南方艸木枝条」:

所以郭沫若先生认为《说文》说法不可靠。

他认为「南」从甲骨文象形来看,是一种类似「铃铛」类的乐器,「南、铃」古音很近。详细的论证有几千字,我只简略的说一下:

青铜铃铛可能不像鼎、簋那样令人熟知,但其实这种东西从二里头遗址一直到整个商周、秦汉都有出土。

这是【青铜器类型学】对先秦「青铜铃」外形的归纳,一共有二十三种类型:

图引自: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四章,第一节

「南」全字像「绳索悬铃」之形,甲骨文「南」中间那个圈圈就是铃铛的「铃舌」或一粒「铃丸」,撞击发出声音:

有的铃并没有铃舌,跟钟一样的打击乐器,作为打击乐器的钟和铃的区别并不是很大,钟大一点,铃小一点。

所以有的甲骨文没有表示铃舌的笔画:

郭沫若认为《诗经》中「以雅以南」的「南」就是表示乐器:

《詩經.小雅.鼓鐘》:「鼓鍾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以雅以南」中「雅、南」对举——

郑众注《周礼》对「雅」的解释是一种类似「漆筒」的敲击乐器:

《周礼.春官宗伯.笙师》:「笙师掌教龡竽、笙、埙、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郑司农注:「雅,状如漆筩而弇口」。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王室的乐师之一:笙师,掌管并教授吹奏竽、笙、埙等管乐器,「牍、应、雅」等打击乐器。

在《礼记》中有记载乐师敲击「南」这种乐器:

《礼记·文王世子》:龠师学戈,龠师丞赞之。胥鼓南。

「胥」是乐师,「胥鼓南」表示「胥敲击南」这种乐器。

经典有所谓「其南笙钟」,郭沫若认为古代的「钟、铃」一类乐器通常放置在正南方,所以能引申表示「南北」之「南」:

《仪礼·大射礼》: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鑮。

因此,「南」象形殷周「钟铃」一类的打击乐器,是「铃」之初文,因「钟玲」陈设在正南,故引申表示「南方」。

另外,唐兰先生和加拿大汉学家明义士认同「南」的本义是乐器,但他和郭沫若的区别是,认为「南」不是金属乐器,而是「石、瓦」一类的乐器。

从「磬」的甲骨文和金文可证。

《說文》:「磬,樂石也,从石、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毌句氏作磬。殸,籀文省,硜,古文从巠。」

「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磬」古文字的「殸」有两种字形,一种是敲「石」,一种是敲「南」:

从「殳」从「南」的「磬」——像手持棍棒敲击悬挂的「南」乐器

(唐兰先生也将这个字释读为「䍍」,「磬」的异体字)

从「殳」从「石」的「磬」——像手持棍棒敲击悬挂的「石磬」乐器

「声」其实就是从「石」从「系」,像「绳索悬挂石磬」之形「殳」其实就是从「手」从「丨」,像「手拿棍棒打击」之形。

综上,此说之「南」,如果不是郭沫若说的金属打击乐器,就是唐兰说的石瓦打击乐器。

-------------------------------------------------------

陈独秀——「南」为「游牧民族帐篷」之象形

陈独秀同志曾是北大的文科学长,爱因斯坦在给常凯申的公开信称其为「中国的文曲星下凡」,陈独秀同志是无所不通的学问家,「训经解字」也略通一二。

陈独秀同志认为「南」像「行帐」,也即「蒙古包」之形,「行帐」坐北朝南,以取光照,故有「南方」之义。

华夏古先民与羌人同源,从西北、北亚草原游牧到中原,「南」是华夏族的远古记忆,在汉字中体现出来。

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南」像「蒙古包」吗?

但这是陈独秀在抗日后方所撰的《小学识字教本》中的文章,学术界评价很高,我也不敢随便造次贬低。

我原文引用,有无道理,各位看官可以自行审阅。

以上释「南」字诸说出处:《古文字诂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6 冊,第 87页

-----------------------------------------------

应该说郭沫若的「南」为「打击乐器说」是获得最多认同的,包括唐兰、马叙伦、明义士等人,最新的工具书也都都采用这种说法,但结论都说的是「可能」,因为证据力度还不够。

李学勤先生编《字源》和季旭申先生的《说文新证》都说「南」的本义可能是「乐器」,但和郭沫若有点区别,是认为「南」表示「南方」是「假借」:

《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552)《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页519)

-----------------------------------------------

最后总结性的回答题主的问题:

1、汉字【南】的本义是什么?

2、【南】的字理怎么讲?3、【南方】的意义是怎么产生的?

在三种说法中,我比较倾向郭沫若的解释:

「南」的甲骨文可能表示一种「打击乐器」,应该是「铃」的本字,「南、铃」一声之转,象形初文与后起字形声字的关系。

所以「南」本义为「钟铃」,字理就是「象形」,「南」表示「南方」应该就是假借。或由殷周「乐器陈南」的习惯,引申表示「南方」。

当然这不是定论,以上只算一个【文献综述】,我的转述可能存在主观偏差,你如果不同意,请参阅我给出的信息源,自行阅读原文判断。

而不是北京洛阳或者西安?

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当年元朝残暴,刀兵四起,朱元璋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没有饿死街头就算运气不错了,后来朱元璋通过投奔郭子兴发迹,巧的是郭子兴也是安徽凤阳人,并且他手底下的兵也几乎都是从凤阳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同乡。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面临的选择就是定都何处。

当时的中国政治中心几乎都是在北方,像西安、北京等政治中心城市都是北方的城市,然而朱元璋却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想在凤阳定都。合肥虽然是现如今安徽的省会城市,但是当初朱元璋压根就没有想过在庐州(现今合肥)定都,他最想在凤阳定都,将他的家乡建设成首都,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朱元璋当然是想要光宗耀祖的。

朱元璋的谋士们就定都的事情也商议了很久,最终提出了北平、长安、开封、洛阳这四座城市选其一作为首都,这四座名城无论从历史、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风水学上来看都是开国建都的上上之选。但是朱元璋却决定建都凤阳。这点倒是与老乡项羽(朱元璋祖上是徐州沛县,项羽是宿迁,都是苏北老乡)有几分类似,打下长安不要,非要回老家彭城做个西楚霸王。

朱元璋将这个想法告知文武群臣,那些出身凤阳的大臣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谁不想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再说了,古人死后是要归葬祖坟的,能够在老家定都,什么都方便。

而那些谋士们却傻眼了,定都并非儿戏,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否方便做权力中枢,是否有利于军事防御,是否是个经济中心。以长安为例,作为中国历史上定都朝代最多的城市,其天然具备做都城的条件,首先是关中沃野千里,土地肥沃,可以有效支撑首都庞大的的物资需求,其次长安与中原地区有函谷关(潼关)天险,北方有黄河阻隔,易守难攻,三来长安自秦国定都,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其影响力无可比拟。这也是后世多个朝代选择定都长安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元大都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却是扼守燕赵的咽喉,往北是塞外的金戈铁马,往南是中土的万里平原,在北方游牧民族屡屡进犯中原的古代,北京的军事地位无可取代,宋朝就因为无力夺回幽云十六州,北方门户大开,而被辽国金国轮流欺辱,这也是后来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多以陪都身份出现的洛阳城,虽然其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但却是农耕时代中原经济的一颗明珠,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作为太平盛世的陪都,绰绰有余。

比起这几座城市,凤阳可谓一无是处,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地理偏远,四周还无险可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是一国之都的理想选择。但是反对派却不敢提出异议,因为此时的朱元璋已有了日后杀害同袍不眨眼的些许迹象。

可是最终朱元璋还是将国都定位金陵(现南京),是因为其间出了一件事;朱元璋的大臣们知道要将国都定为凤阳,纷纷到凤阳买房,并且就地培养自己的心腹,搞的乌烟瘴气。朱元璋听说之后怒不可遏,造反出身的他十分害怕自己的统治像元朝一样被人推翻,现在他的大臣们又表现出了结党营私的迹象,这就让朱元璋冷静下来了(可以说这是朱元璋肃清同袍的导火索)。凤阳皇宫(明朝中都皇宫)建造三年之后朱元璋突然以劳民伤财之名中止了皇宫的修建,并且宣布定都金陵。在这之后朱元璋将昔日的同袍一个个以各种罪名送上法场,最终将兵权收拢。

之所以定都金陵,可以说是应急之策,因为此事事发突然,朱元璋又舍不得故土,于是就选择了离凤阳几百里地的金陵,并且金陵也是六朝古都,也是南六朝定都所在,按照当时的风水学来讲,金陵是绝对担得起一朝首都的。

定是定了,但朱元璋心里还是不大满意,一则蒙古余孽尚在,定都南京颇有鞭长莫及之感,二则南京虽是六朝古都,却都是短命朝廷,有些不吉利,三则南京的皇宫虽经风水师傅选址,但却是填埋燕雀湖形成,地基下沉的厉害,住的不那么舒坦。

朱元璋称帝后一度派遣太子朱标考察西安,做迁都打算,但自唐朝以后,西北气候变化,田地荒芜,民生凋敝,如果定都与此,钱粮都要从别处调集,劳民伤财,而洛阳之地,无险可守,一旦定都,必要要耗费重金修筑工事,以防备北方入侵,一来二去,朱元璋年迈体衰,也就不做迁都打算。而北京虽是元朝大都,但距离蒙古太近,随时随地面临蒙古人的军事威胁,不利于安定。后期朱棣能够顺利定都北京,是因为蒙古自捕鱼儿海战役后一蹶不振,明朝已经彻底取得军事上的优势,短期内不再担心军事威胁。

其实还有种说法是当初朱元璋只是想将金陵作为自己的暂时根据地,在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剿灭,“一统天下”之后再决定定都何处,但是在刘伯温的劝说之下决定先定都金陵,刘伯温号称“半仙”,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相传他曾以谶纬之学劝谏朱元璋,提及南京是华夏龙脉的额头,在此定都,可保万世基业。古人都比较迷信,朱元璋也不例外,既然是刘半仙说的话,不能不认真考虑,一来二去,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此事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但刘伯温劝谏定都南京却是出于现实考虑,其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是首要任务,南京是全国经济中心,与此定都,有利于安定民心,而如果定都北方,则需要更多考虑军事问题,毕竟蒙古虽然败退,但其军事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除此以外,朱明的将军们,大多出自两江之地,一旦定都北方,难免水土不服,思乡心切,说不定还会闹出各种幺蛾子,这对稳固统治都是十分不利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安徽省利辛县以后会往南发展吗?

西商业北工业南游业;

利辛西边开发的力度远大于东南北区,为什么会选择西边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城区呢?据不可靠消息透露,当年规划城市建设项目时,最初定的是向东发展。为什么后来没有最终确定呢!听说过一种说法,因为东边老城区较多,赔偿补助费用高。二是城郊区的农村居民对拆迁补偿问题态度强硬。综合考虑后选择了西边为新城区建设方向。 ——————— 西淝河一角 —————-—那么以南环城路为界向南推进,没多远就到了有利辛母亲河之称的西淝河。现在应该还是以轮船为主,运送两边的人和货物,单这一条就限制了对南边的开发。不过,现在已经启动了在邵渡口建设大桥的项目,此举有利于对南边的发展,个人觉得会对南边的一些旅游景点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西淝河湿地公园,环境确实不错,就是路途有点远,而且相应的一些配置都没有到位,给人一种去了不能尽兴的感觉。如果把南边作为利辛的旅游发展方向,你认可吗?有什么想说的,说说看!欢迎大家的补充。

【这里是利辛】官方头条运营号;感谢大家的关注➕转发和评论。

嘉庆年间让人感到很荒唐的事有哪些?

按常理,如果一品大员出现意外死亡的情况,朝野必定哗然,甚至出现强烈的官场地震。

但凡事皆有例外,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吉庆就死得很憋屈,他被下属百般羞辱,愤而自杀。嘉庆帝不仅没为他伸冤,反下诏痛斥,认为他死不足惜!

清廉美名吉庆,全名爱新觉罗·吉庆,乃满洲正白旗人,是满清远支宗室。

乾隆末年,他先后担任内阁中书,侍读,御史,副都统,兵部侍郎,山东巡抚及浙江巡抚等要职。

当时官场贪污成风,浙江属富庶之地,能去那里当官,就意味着发家致富。

但吉庆担任浙江巡抚期间,却廉洁奉公,未取民间分毫,也不受同僚馈赠。

嘉庆帝继位后,吉庆升任两广总督。他一到任,便下令将总督衙门院内门窗全部封锁。只留一个简陋房屋作为起居和办公的场所。室内除卧榻外,只有一张茶几,一柄琴和几本书。

吉庆并非作秀,高贵的出身及朝廷优渥的待遇,让他很注重德行和名声,故此在道德高度自律。

除清廉外,吉庆另一特点是忠厚。他从不以官阶欺压同僚下属,总是像老好人一样,能让就让,能忍则忍。以至朝中皆称其有“长者之风”。

吉庆虽然严于律己,但对属下太过宽容,这便为日后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立功显耀嘉庆二年,贵州人龙登连因受不了官府横征暴敛,便聚集黔粤交界的彝,苗等少数民族数千人反清。

义军进入广西境内,很快占据西隆县及周边各地。两广总督吉庆得知情况后,与总兵彭承尧来到广西。

他先用收买和劝降等手段分化瓦解义军,随后紧急从广东调来一万精兵,亲自率领前往镇压。

四月,吉庆攻占旧州,八渡等地。五月,清军进攻西隆。经一个多月拉锯战,清军死伤惨重,粮草也出现不足。

正在吉庆头痛不已时,义军中的叛徒设计捉拿了龙登连父子,并送到吉庆大营请降。

吉庆将龙登连父子押往京师斩首,黔粤两地的起义被彻底平定。嘉庆帝大喜,升吉庆为太子太保兼协办大学士,仍总督两广。

克其巢,斩首千级,以功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清史稿·觉罗吉庆传》

此时的吉庆可谓位极人臣,功勋卓著。他仍在广州的总督衙门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地方官见总督是个宽厚老好人,纷纷欺上瞒下,巧立名目榨取百姓。广东吏治越发腐败,吉庆被蒙在鼓里,对地方官的种种作为一无所知。

督抚不和嘉庆五年,同为正白旗出身的瑚图礼外放广东,署理巡抚,两年后实授。

瑚图礼是通过科举正途步入官场的。他心高气傲,又性格急躁,打心眼里便看不起吉庆。偏偏吉庆又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这就更让瑚图礼感到憋火。

由于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在职责范围内多有重叠,且巡抚衙门与总督衙门都在广州城内,这就注定了二人要产生矛盾。

瑚图礼从不把吉庆当上司看,在政务的处理上,他固执己见,经常不顾吉庆的意见而强硬推行自己的主张。吉庆心里虽不高兴,但老好人的习惯让他不断忍让。

瑚图礼更加得寸进尺,开始公开顶撞吉庆。两人的关系越发紧张,最后连百姓都知道总督和巡抚经常吵架。

嘉庆七年年初,吉庆和瑚图礼因为如何处理关税盈余的问题而彻底撕破脸皮。

当时广东有十三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故此每年都能征收到大笔关税。除上缴朝廷外,往往还剩许多盈余。

吉庆想把这笔盈余充公,然后平摊到各县,以充实各地财政。但瑚图礼坚决反对,他要将盈余投到自己挑出的几个县里。

二人为此争吵不休,吉庆再也不能忍了,便抬出自己两广总督的身份,强硬地把关税盈余归公。

瑚图礼虽怒不可遏,但吉庆官阶确实比自己大,他只得拂袖而去。

运退黄金不久后,有官员将广东省吏治腐败的情况上奏,嘉庆帝大怒,专门下诏斥责吉庆,说他因循无能,治理无方!

吉庆居官廉而察吏疏,博罗县重犯越狱,司府徇隐;又通省赃罚银按县派徵,为臬司陋规。事并上闻,诏斥其因循。——《清史稿》

瑚图礼得知皇帝下诏痛骂吉庆,不禁心中大喜,他也写一份密折,弹劾吉庆处理政务疲软不力。

正当吉庆被皇帝骂得战战兢兢时,博罗县爆发了天地会起义。知府伊秉绶请求发兵镇压,提督孙全谋却欺骗吉庆,将起义描述成几个山贼的小打小闹。吉庆信以为真,便不同意发兵。

天地会起义迅速波及数县,吉庆这才回过味来,马上带兵前去镇压,并迅速擒杀起义首领陈烂屐。

陈烂屐死后,起义不仅没被平定,反而愈演愈烈。永安各处的天地会相继起义,吉庆只得四处奔走,不停作战。

由于过于劳累,吉庆生起病来。他担心自己对付不了天地会,便上奏朝廷,请调江西兵前来援助。

求援奏折递上去没几天,天地会起义就平定了!吉庆只得又写一奏折上报战况。

嘉庆帝见了吉庆的奏报前后不符,联想起之前瑚图礼的密奏,不禁恼怒。

当即下诏:吉庆事前失察,事后无能,糊涂可见一斑。着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暂解总督职务,由巡抚瑚图礼暂理。待钦差那彦成入粤后,会同瑚图礼审讯!

吉庆平乱后,病情更加严重,只得慢慢返回广州。他不知自己已被解职,仍给嘉庆帝上一道奏折,其中有这么一句:

患病月余,恐瑚图礼作践,唯愿病不能痊。——《清代奏折汇编》

老好人吉庆想向皇帝诉苦,但迎接他的却是死对头的百般羞辱。

受辱自尽十一月十九日,吉庆回到广州。瑚图礼闻讯大喜,立马派人通知他明早带着总督印到巡抚衙门接旨。听到瑚图礼要自己带总督印去,吉庆预感到事情不妙。

二十日清早,他先吩咐家人把印送去,又安排家丁把送眷属送回京城。这才带着几个随从来到巡抚衙门,却见瑚图礼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瑚图礼大声宣读圣旨,吉庆跪在地上呆呆的听着。

得知自己已被解除职务,只待钦差前来审讯,吉庆不禁悲从中来。瑚图礼却不管这些,当即命差役摘去吉庆的顶戴,扒去其官服,并扔过一套囚服喝令他穿上。

吉庆哪受过如此羞辱,随从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呆住。瑚图礼对着吉庆百般咒骂,连巡抚衙门的小吏都对他恫吓不止,催他赶快认罪。

吉庆绝望了,他对众人说:

某虽不才,曾备位政府,岂可甘受其辱,有伤国体。——《清史稿》

说完,便抢过衙役佩刀要自刎,瑚图礼忙命家人将刀夺下。吉庆冲到桌边,抓起鼻烟壶塞入口中用力吞下,随后倒在地上,脸色变得通红。

由于鼻烟壶堵塞气管,吉庆很快便气绝身亡。随从们见老爷死了,只得哭着将尸体抬走。瑚图礼吓得脸色惨败,吉庆虽被暂时解职,但尚未定罪,如今被自己逼死了,这如何得了?

他定了定神,忙写一道奏折:

十一月二十日,总督至巡抚衙门,精神异常萎顿,我询问后得知他患病未愈,还嘱咐他赶紧医治。次日听说吉庆回衙后突发急症死了。我前去查看,并将大印及关防文卷取回,暂理总督职务。

奏折发出后,瑚图礼越想越不妥,吉庆在巡抚衙门自杀,是众人都看见的,时间久了定要泄露。

为洗脱嫌疑,他于十二月十一日再上一折道:

总督吉庆于十一月十九日回到广州,我迎接时见其形容憔悴,得知他患病未愈,还嘱咐赶紧医治。次日吉庆到巡抚衙门回拜,刚说几句,竟语言恍惚,拔随身刀欲自杀,我上前抱住将刀夺下。吉庆将桌上鼻烟壶塞进口中,致气管隔绝。我与司、道、府、县等官营救无效,只得将吉庆抬回总督衙门,岂料刚回衙门便气绝了。

糊涂结案嘉庆帝见瑚图礼前后言语不同,顿起疑心,并在第二份奏折上朱批“大奇之事。”

为了弄清吉庆真正死因,他令那彦成加紧进程,火速至广州调查。

那彦成到达广州后,很快便查出吉庆受辱,愤而自尽的详情。瑚图礼忙求其遮掩,那彦成想到吉庆已死,没必要再得罪瑚图礼,于是上奏嘉庆帝:

总督吉庆失察下情,致民怨沸腾,会党四起。继而平叛不力受责,加之病重糊涂,竟畏罪自裁。

嘉庆帝接到那彦成的奏折后,心中疑虑良久。他虽然不信那彦成的结论,但怕深挖下去会令官场震动,同时认定吉庆自杀是对朝廷不信任。

于是降下圣旨,宣称吉庆是畏罪自杀,其行为与贩夫走卒无异,实在有损朝廷体面。

身为封疆大吏,即罪在不赦,亦当静以待命,岂得私行自尽,效匹夫沟渎之为,是自裁一节,即吉庆之罪,实无足惜。吉庆畏罪自尽,与瑚图礼无涉,其所称作贱之处,自系病中妄语,毋庸再行查奏。——《清代上谕档》

曾誉满一时,官居一品的吉庆,用生命换回了“畏罪自裁”的恶名。

总结吉庆是难得的清官,同时也是极有修养的贵族。但他却成了清代死得最憋屈的高官,不仅生前委屈,连死后都委屈!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俗语用在吉庆身上极为恰当!

从“吉庆案”中,后世或可窥到嘉庆一朝的君臣风貌!

南宋的政治特点?

南宋这个朝代虽然是个小朝廷,常年被周边的金国,蒙古国等侵略欺负,而且一直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尽管面对着这样的处境,南宋也还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00多年。

南宋虽然在军事上很弱小,但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却是一个发达、繁荣、进步的朝代。

政治方面:

南宋依然延续了前一朝代北宋的做法,始终坚持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各个方面的权利互相牵制。这样的政策无非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和平的基础。而且在南宋时期,政治也算是比较开放了,特别是在科举制度上,改革巨大,不守门第的限制,这就对穷人家的孩子有着非常大的鼓舞作用,读书,也就是人们乐意去做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穷人家的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了。从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南宋的很多状元榜眼,其实都是平民出身,这就是南宋科举制度的成功所在。

另外,在官僚制度方面,南宋初年废掉了宰相这一称呼,而是改为设置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作为宰相的职务,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参知政事这一职位,作为副宰相,当年王安石就是这一职位,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利,防止宰相权力过大。也进一步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过,这样的设置损害了广大士大夫的利益,这就间接导致了南宋末年的混灭。

经济方面:

南宋当时的经济水平已经非常发达了,南宋也被称为“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南宋时期,农民的田地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逐步提高,另外,在江南地区的苏杭等地,稻谷的产量非常大,人民可谓是丰衣足食,更是有一句话叫做“苏湖熟,天下足”,这也足以反映出南宋时期的苏杭地区可谓是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了,而且人民相对来说还是很幸福的。主要是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乱较少,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不受战乱的影响。除了水稻的种植,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业也已经成为了农村的最主要的副业。

当时的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口,这和南宋时期的高超的造船工业有着很大的关系。南宋的造船技术也堪称是世界第一了,并且船上都装有指南针等等最先进 的设备,而且能够抵抗比较强的大风大浪。

南宋时期的生活已经有向近代西方发展的一些特征,城市的兴起,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这些都是当时最领先的经济发展形态。南宋对于中国后代的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文化方面:

南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甚至在西方看来,南宋时期的中国被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见南宋的文化发展水平确实非常高了,而且还比西方早了数百年。宋词,程朱理学就是南宋时期的代表,可谓是百家争鸣!

宋词在南宋时期也是达到了巅峰状态,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等著名的词人都是南宋时期的人物。南宋的文化水平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若不是因为战乱,想必南宋,在中国历史上一定能够留下更加辉煌的成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