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下场,项羽究竟怎么死的?
项羽是在乌江自刎的。
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向天下发布政令。刘邦在汉中待了4个月后,任用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关中地区,以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在战场上,项羽所向睥睨,每战必克,但是由于战略的失误,最终被刘邦包围在垓下。这时仅韩信统帅就有三十多万大军,项羽十万大军,与鸿门宴时兵力对比完全逆转。为了瓦解项羽军的斗志和抵抗力,晚上汉军唱起楚歌,引诱楚君纷纷投降。项羽无法,值得霸王别姬,带领八百骑兵突围。汉军派五千骑兵追击,且战且走,只剩下了二十八骑。即使这时,项羽仍表现出自己战术天才的一面,把二十八骑分成四队,冲击汉军,斩将杀敌即使,成功突围。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这时项羽求生欲仍然极强。但到了乌江边,项羽想到当初江东八千子弟兵跟随自己,现在却已无一人,自己无脸面对江东父老,决定在乌江边与汉军以死相拼。他与二十八骑下马步战,又杀掉汉军几百人,在见到老乡吕马童后,自刎而死。他的身体,被汉兵抢夺,因互相争斗,又死了几十人。
项羽之所以兵败身死,主要是因为:
1.项羽不会用人,任人唯亲,他“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他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但是他信过项氏族人胜过范增,在鸿门宴上,明显信任项伯,对范增的暗示不闻不问。本来是自己属下的韩信、英布、陈平等人,都跑到刘邦那,成为反抗他的主力。
2.项羽“自矜攻伐”,迷信武力一生,战必胜,攻必克,但是不注重战略规划,后方根据地不稳,疲于奔命,越打地盘越小,最终因为缺粮,不得不和刘邦鸿沟讲和。最终被刘邦反败为胜。但即使到最后关头,他仍然认为是老天要消灭他,不是战败的失误。而且项羽果于杀伐,坑杀二十万秦军,在咸阳大肆屠杀、抢掠,等于把战斗力极强的三秦子弟推向刘邦。
3.项羽的经历看,从二十八岁起兵开始,每战必克,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因此,一旦面对全军覆没这样大的失败,就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早期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另一方面,项羽是个贵族,重信诺,爱面子,面对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只能自杀。而刘邦就不同,即使被打的丟儿弃女,老婆,父亲被俘,仍然屡败屡战,最终在乌江边逼得项羽自刎,取得胜利。
然而韩信最后却被吕后用计杀死?
刘邦之所谓对韩信进行承诺,是安韩信之心,同时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出自于防范。所谓“三不死”,乃: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稍稍动动脑筋不是做不到。所以,吕后为了树威弄权,让萧何配合,将韩信引诱入宫,封了宫门,灭了灯烛,倒吊起来,以竹竿签乱插,韩信焉能不死?
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吕后如何违了刘邦的承诺,如何杀死韩信的过程。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萧何要配合吕后,杀了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
有人说是因为韩信贪婪,刘邦退无可退。也有人说韩信是居功自傲,功高盖主不知收敛。还有人说是他性格执拗,不知权变。可是,当我想起韩信能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之后,总觉得这些说法虽然存在,但并非主因,这样聪明一个人,这样一个能受“胯下之辱”且不报复的人,为什么在权势面前不知进退?那只能说明一点,“胯下之辱”的故事是编造的,而非史实。如果是真实史实,我想韩信不至于最后落到如此凄惨之境地。
那么,韩信之死到底因为何故呢?
1.秦后的国家形态主流是分封诸侯国而非大一统,韩信的理念是前者,刘邦的理念是后者。理念不同,走向分裂是必然。秦朝始皇帝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起集权帝国的第一人,二世而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大一统式的帝国制度对于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但在秦代,尚属于“实验阶段”,当时的社会刚刚从封建的社会瓦解而来,诸侯国遍地。这种诸侯并存的国家形态是人人向往和依赖的主流思想。所以,作为韩信,他只想着自己能够做一个强大的诸侯,回归到那种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存的形态之中。或者说,他想成为另一个项羽,做一个“太平洋的警察”。
但是刘邦不一样,他要建立的是帝国制度,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一样,是皇权帝国至上的新的国家形态,是大一统的观念。项羽之所99胜而1败涂地,就是因为他理念上要回到诸侯国并存的形态之中,这种理念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已经是落后的了。
从历史的角度讲,韩信其实和项羽一样,败在对历史进程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存在理念上落后的思维,刘邦则选择了历史进步的大一统思维,所以,韩信和项羽一样,最终会失败。
2.因为信念的不统一,导致韩信形成对刘邦政治上的阻碍刘邦最终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再走分封功臣的老路,那样必然又会出现祸乱,那么,他怎么做的呢?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刘邦发明了郡国制,也就是对宗室和部分功臣进行了部分分封,同时实现郡县制管理,这其实是刘邦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之前,一切都是试验品。韩信受封齐王,楚王,事实上,韩信的目的达到了,他得到了想要的诸侯分封的形式,甚至是打起来做项羽第二的算盘,刘邦都应允了,是不是张良挖的坑咱不说。
但是这与刘邦最终要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明显背道而驰,也就必然会因为信念的不一样产生分歧。回到分封诸侯的时代必然会对中央造成威胁,政令不通,最后又走上分裂的道路,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而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韩信。
可是韩信是刘邦建国的功臣啊,他又不愿意背负一个杀功臣的名声,怎么办?
3.夫妻重臣配合,完成诛杀说起吕后大家都知道,他的政治手段不亚于刘邦,狠毒程度非刘邦可比。吕后乱政的那十多年,可谓另一个女皇帝啊。吕后和刘邦一起经历了打江山的过程,她根本就认定了刘邦预除掉韩信的心里,况且,吕后要掌握权力,也必须除掉韩信强硬派,否则,刘邦死后,就是韩信的天下了。所以在这一点上,吕后是很乐意为刘邦除“庆父之忧”的。
再说萧何。韩信错就错在想当“项羽第二”,他既没有自理建立帝国的勇气,要不然早就听了谋士蒯通的建议反刘邦,也没有项羽那样的霸气,要做“武林盟主”,就要有摆平其他诸侯的能力。众所周知,韩信军事水平一流,政治水平糟糕。像萧何这样政治高水平的人斗法,韩信自然搞不赢。萧何为什么要帮刘邦夫妻除去韩信,因为他同样知道韩信这种理念存在的危险。
作为臣子,在刘氏江山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是根本不会选择重回诸侯战争的时代的,是个人都知道如何选择。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不管萧何什么事,一切无非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罢了。
据说吕后那么毒辣?
吕后,全名吕雉。自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因箭伤不治而亡,早已积极参与朝政决策的吕后,借助接位的汉惠帝刘盈之手,开始在幕后操控大汉帝国,算上之后“称制”的八年,这位寡妇足足当政15年,直至病亡。
在高后八年即(前180年),吕后病逝。司马迁在他广为流传的名著《史记》之中,对吕后为何得病描述的传神且富含神奇色彩。
高后八年,三月。太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太后掖,忽不复见。说的是,吕后被一只类似于犬的动物撞击了胁下,由此而引发了症状,进而不治身亡的。
有人便据犬形动物的出现,推论出了吕后不仅仅是被犬形动物撞到,而且被这种生物咬到,进而引发了狂犬病,最终病发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结合了犬形动物和死在了吕后手中的赵王刘如意。大概内容是,这只撞击了吕后并消失于无形的犬类是被吕后毒杀的刘如意精魂所化,撞击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以及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姬复仇。
那么,吕后是究竟如何死的呢?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第二种说法自然站不住脚。
第一种似乎可信一些。
据《史记》的记载,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似乎都找不出来有关吕后喜爱饲养宠物的爱好。
而作为一位掌管整个大汉帝国的太后,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挡住这种犬类的侍卫宦官和奴婢,也没有任何一个因宠物突然出现而惊到圣驾受到制裁的官员。
这似乎有点不合情理。
似乎只有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
在吕后被撞到之后,还有史记上紧接着一句,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太后遂病掖伤。
四个月后,吕后病重。
然而,吕后在弥留的阶段,依然是神志清醒而且十分的冷静敏锐。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辛巳,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大赦天下。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吕后将后事安排的井然有序,妥妥当当,根本不像一个久病缠身的老妇人,更像是一个蓄势待发且极知分寸的帝王。比之将死的曹操儿女之态,强出百倍。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和上面的“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太后遂病掖伤。”,大张旗鼓请人占卜相互矛盾,似乎是吕后故意使人散播消息,说自己生病是因为刘如意作祟,不久于人世一般。
或许是史书缺载,或许是后人故意在吕后生病之事上大做文章,从而反衬刘氏江山得自天授,吉人天相。
那么,吕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事实上,吕后确实是病死的。
只不过,在高后八年三月,病情加重。
自吕后在汉四年四月从项羽军营之中归返,吕后在史书之中的每次出现都逃不出这几个字眼。如泣、跪、泣涕,为上泣。到汉惠帝二年,则变成了怒、恐、大怒,而后是杀,汉惠帝病死时又哭而泣不下。伴随着的是汉惠帝的大哭、病、淫乐。仅是在刘肥献上一郡之地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才有一个喜字。
期间,仅有一个可以交心相伴的辟阳侯审食其,还遭到朝臣的“诽谤”,既不敢为之好言相帮,也不敢恶语伤人以抗满世界的流言蜚语。
即便为了吕氏家族得以封王封侯,也不得不需要辗转曲折,曲线救国,才能达到目的。
直到刘肥之子刘章在酒宴之上,假借她的旨意成为酒吏,之后公然在众多刘吕两氏环伺之下拔剑杀人,而吕氏子弟竟然无一人敢于出手将刘章当场格杀。吕后已是看出吕氏全族的最终归宿。
这种无力感以及之前的苦心积虑不择手段,全然化作了泡影。
吕后,她一个在古代达到耳顺之年的高寿老人,怎能不病?
汉朝的张良活了多少岁?
64岁。
刘邦帐下的三大谋士,陈平、萧何和张良三人的结局都很圆满,全都寿终正寝。
张良应该是三大谋士之中,智谋最多的,立功最大的。刘邦大封诸臣之时,给了张良格外的照顾,让他在齐国之地随意挑选三万户作为食邑。
然而,张良直接推辞掉了。他选择了初次与刘邦相遇之地—沛县,作为自己的食邑之地,而且仅仅选择了一万户。
张良是个知足的人,他的政治理想和个人目标已经实现了,已别无他求。
这样容易满足的人,刘邦自然非常放心。
《仙传抬遗》记载,张良得到黄石公授书之后,不仅参悟应变之道,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而且,还从书中悟到了成仙之道。最终,大彻大悟,羽化成仙。
赤眉军起义时,挖掘张良墓穴,发现墓穴之中空空如也,只有一块黄石和一本书,遗骨消失不见。
传说,张良死后到了天宫,成了太上老君的得力弟子,道号太玄童子,后来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也得道成仙了。
当然这都是传说,真实的张良活了64岁,寿终正寝。
张良厉害还是韩信厉害?
这两个人工作分工不同,很难直接对比。韩信是兵家,他的工作领域是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张良是战略家,通过政治解决问题。
兵家和战略家的区别《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句话点出了三类人不同的工作性质,及各自的地位。伐谋者即战略家,伐交者即外交家,伐兵者即兵家(军事家),攻城者即将士。
孙武子认为,最高明的战争,就是通过战略谋划解决问题。次一等的就是通过外交手段,不战而胜。再次一点的就是通过兵法,让自己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差的就是攻城掠地。
显然,战略家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兵家!
孙武子认为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慎战,不战而胜才是最大的胜利。
兵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运用计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对方短板,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回报。本质上还是战,解决的是“如何战”的问题。
而战略家也不一样,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战”,而是“不战”,通过政治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或者达到“兵马未动天下定”的结果。
以诸葛亮为例,他的《隆中对》就是最典型的战略谋划。诸葛亮认为,别看刘备现在四处流浪,只要方向对了,局面立刻大变。那就是占据荆襄,西取巴蜀,立刻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不用动刀枪,诸葛亮在书房就已经替落魄的刘备,谋好了出路!一句话,远超百万雄狮,这就是战略家干的事。
张良与韩信的“绩效对比”从工作性质的区别,就可以看出,张良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韩信!
工作重要性不等于实际贡献,那么他们的实际贡献又是怎么样的呢?
先看韩信。韩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平定了燕赵之地,让刘邦避免了东、北两面受敌的窘境。同时他从北面出发,有效牵制了项羽的兵力。
尤其是在取得齐地后,项羽实际面临三面围攻,败局已定!
除了这些,刘邦能在一次次惨败后,再度崛起,与韩信提供了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关系很大。
所以,单从军事角度,韩信无疑是刘邦的擎天博玉柱。
张良不像诸葛亮那么光芒四射,甚至不如韩信那么功绩显赫,他的功劳是隐性的。
比如,刘邦西进受阻,是张良的计谋让刘邦不战而胜,胜利攻入关中。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巧妙的谋划,让杀机之宴变成了和平之宴。再比如分封中讨要关中,及毁栈道,为刘邦谋好了出关出关之局。
在楚汉战争中,张良又给心灰意冷的刘邦,献上“下邑之谋”,形成刘邦与彭越、英布、韩信的“四方联盟”,共围项羽的格局。他又及时阻止了郦食其提出的分封天下,避免了刘邦的灭顶之灾。
在对项羽实施最后总决战时,张良又献计“虚封”韩信和彭越,调动二人出兵给了项羽最后一击。
这些攻击,都是藏于帷幄之中,不似攻城略地那么显性,但机会都是决定刘邦生死的关键性谋划。
所以,他们二人都是各自领域里,出色的人才,都对刘邦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良与韩信的人生高度对比不过,刘邦册封功臣,张良却远远不如韩信地位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张良的睿智,他知道取得天下后,皇权与功臣派之间,必然会产生激烈冲突。所以,他及时抽身,远离政治,明哲保身!
韩信的人生格局显然不够高,他太专注于个人的得失,不光不能做到避祸,反而引火烧身,最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由此可见,韩信的为人格局,与张良相比差得太远!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知,韩信与张良一样,都是各自领域里杰出的人才,都为刘邦做出了不休功勋。但从贡献的重要程度,以及两人的人生格局,韩信显然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