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性格特点,什么样子的武松?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武松是条大汉,却不是傻大个,可谓一表人才,透露着英雄气概,标准的大丈夫、伟男子。武松这样的长相,无愧为打虎英雄,景阳冈的猎户和阳谷县的县令称他为“壮士”,武松就是标准的壮士形象。如此伟男子,也难怪潘金莲不顾礼义廉耻,要撩拨于他了。
武松身高约1米94,体重约110公斤
武松因打虎而做了阳谷县的都头,遇到了哥哥武大郎,书中这时才交代: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这两句话比那首赞诗更为具体地描述了武松的外貌特征,更提到了武松的身高是八尺。八尺到底有多高?对比梁山上身长一丈的郁保四,八尺五六寸的关胜,八尺四五寸的朱仝,以及高得没法用尺子去量的摸着天、云里金刚,武松还不算身高很突出的。但是,武松的八尺身高,是武功高手中最普遍的标准身材,恰到好处。那么,武松的身高若是换算成现代的尺寸,会是多少厘米呢?假如以北宋建筑学家李诫在《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尺寸折算,当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30.72厘米,那么,武松的身高就有245.76厘米,也就是2米46,比姚明还高。假如这样折算,那么,郁保四就得有3米07了。显然,以北宋时期的尺寸制式折算,这样的身高不太合理。《水浒传》是明朝人写的,施耐庵会不会参照明朝的度量制式写了武松的身高呢?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写了一部《律吕精义》,其中就有明代的度量制式,按照这部书的尺寸换算,大致是:裁衣尺:1尺 :34cm,量地尺:1尺 :32.7cm,营造尺:1尺 :32cm,精工尺:1尺 :31.1cm。人物身高,应当以裁衣尺来折算,那么,武松的身高就是272厘米,也就是2米72。同样,这也是不太可能的。其实,《水浒传》参照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法,而《三国志通俗演义》又是以《三国志平话》为蓝本而再创作的。关胜、朱仝,以及林冲的身高又分别与关羽、张飞形成了比照的关系,意为这三个人比三国人物要稍低一格。因而,《水浒传》中人物的身高,就应当按照汉式度量制式来折算。东汉末年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4.2厘米,如此折算下来,武松的身高就是1米94。这就比较合理了。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测算男女身高体重的计算公式,以这个公式折算武松的体重,大致是:(194-80)x70=79.80千克,武松的体重不到八十公斤。身材虽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但却打不得大虫。阳谷县县令暗中思忖:不是这个汉,怎地打的这个猛虎!可见,武松的身材不是常人能比的。这个公式是在做了大量的抽样调查之后得出的归纳性结论,或者说是取了平均值,更符合普通人群。那些从事体育运动,以及特殊职业的人,肯定要超过公式计算出来的这个值。而且,咱们的古人是否就一定适合这个公式,也是需要进行严谨考证的。所以,也只能以这个公式做参考,来推测一番武松的体重了。武松的身高大约是按照三国时期的尺寸折算而得,又属于特殊人物。所以,不能死套现代人的公式。以书中的描写,武二爷非常健壮,身躯凛凛,胸脯横阔,骨健筋强,如天狮、貔貅般雄壮。参照公式,我把武松的体重约定为100-110公斤,大概就与他的身高比较匹配了。行者武松才是武二郎最终的定格外貌特征
《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有一首行者武松的赞诗: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便要杀人。武松原本就是个行者,因而,施耐庵根据这首赞诗,塑造了两个武松:一个是道家妖魔,江湖上的好汉武松。另一个,则是被孙二娘麻杀的神秘头陀。两个武松合二为一,才是“行者武松”。孙二娘在十字坡引度武松回归本尊,于是,武松就改头换面,是这样一副打扮了:披散头发,头戴一个铁界箍,身穿一领皂布直裰,腰系一条杂色短穗绦,颈挂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背一个沙鱼皮鞘子,鞘子里插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此时,武松的外貌特征就是那个神秘头陀。这便是武松最终的定妆照——行者武松。武松这副打扮,照了镜子,自己都大笑起来,真的是太像了。如何不像呢?神秘头陀原本就是武松。张青、孙二娘曾说,这个神秘头陀年龄与武松相仿,身高也是七八尺。因而,打扮完毕武松,两个喝采道:“却不是前生注定!”本来就是前生注定的,两个武松都是出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都是“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行者武松。施耐庵之所以塑造两个武松,赋予他们相同以及不同的外貌特征,是在表达《水浒传》的主题:佛道合一。江湖上的武松虽然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外貌特征,但却是个天上的魔主,人间的太岁,酒色财气之后,杀人不眨眼。回归本尊的武松换了一副模样,武松仿佛就是个“五戒在身”的优婆塞了。外貌特征变了,英雄气概却短了。其实,做了行者的武松依然是道家妖魔出身,亦佛亦道,武松才得以上梁山,成为一百单八将之一,上应道家的天伤星。夜夺曾头市之战,表明行者武松将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旗帜下,抗击金兵,再显打虎英雄本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行者武松的外貌特征依然是打虎英雄的形象。武松性格特点的俗语?
性如烈火,仗义疏财,视恶如仇
景阳岗问题表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主要写了 1.武松客店喝酒2.不听劝告独上景阳冈3.岗上醉酒打死虎4.遇猎户问难处后成英雄。 。解析:第一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怕什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一语言描写突出武松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再如“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拳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这是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武松力大无比,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
第二,利用反衬的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中,作者写武松与老虎相遇时,并没有赋予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是从描写老虎的敏捷多变,力大无比,凶猛厉害,特别是他那“一扑”.”“一剪”“一掀”更加显得突出。即便这样,也被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这便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老虎的凶猛衬托武松的勇猛过人。
第三,详略处理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
本文主要写“饮酒---上岗---打虎----下岗”四件事。但武松打虎部分动作描写十分精彩,使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景阳冈武松有什么性格特点?
景阳冈中武松的性格特点:在景阳冈打虎这一剧情中,武松具有豪放不羁、刚猛勇敢的特点;武松遇到猛虎时能够临危不惧,不沉醉于一时胜利,保持机警和警惕,最后成功打死猛虎,从猛虎的爪牙下夺得一线生机,成功逃脱。

武松打虎的故事概括
武松打虎的故事出自明代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武松打虎的故事经世代传颂成为佳话,武松打虎的故事如下: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找一酒家豪饮醉酒,不信店家说冈上有猛虎伤人的事情,不听劝阻继续前行,果真遇到猛虎,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第6课武松的性格特点句子?
从他和店家要酒喝的对话,如“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休要胡说。没 地 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你休说这话来吓我!“可以体会到他的豪爽、倔强、固执,就是要喝酒,有多少喝多少。
再如”便有大虫,我也不怕”“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从两个“不怕”我们能看出武松的自信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