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独一无二的微信号,可以绑定几个微信的实名认证?
1,因为开通微信帐号本身是不需要绑定身份证的,所以不存在一个身份证可以绑定几个微信帐号的说法,只要手机号够,开通几个都可以(微信无需实名,微信支付才需要实名)
2,一个身份证可以开通五个微信支付;
扩展资料”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
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广告收入增至36.79亿人民币,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8年4月1日起,微信静态条码支付,每天限额500元。11月30日起,微信暂时下线漂流瓶服务,专项清理色情内容。
2019年12月25日,朋友圈评论没法回复表情包了,腾讯方面回应称,该功能已暂停使用。
2019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给出建议,要求微信修定系统支持在线划扣、超额冻结,并禁止被执行人开立新账户。12月30日,微信支付二维码被诉专利侵权。
2020年6月3日,微信正式上线微信支付分功能。2020年6月17日,微信在iOS和Android版本均上线了“拍一拍”功能。
一个女人用自己的名字做微信名?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有必要纠结嘛!只不是个名字而已,有必要较真嘛!还能够怎么样,我想用什么名字,只是个人爱好,又不是什么大不了,那就看个人怎么理解了。
1、比较小肚鸡肠的人,就会觉得这个女生就是想让人更快的找到她,寂寞了或是缺乏男饭的关心。
2、对于一个了解她的朋友,就会觉得这没什么,因为她们了解她,知道她的为人,因此这根本不是事。
3、可能就是注册微信的时候,更本就没太多,直接就填真名字进去。
因此,名字只是个称号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特别是对于陌生人的我们,我们更不能评判一个女人怎么样!尊重别人,是一种品德:学会欣赏,也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
一个手机怎么样装两个微信?
操作方法如下:
1.打开手机进入设置,然后找到“应用设置”点击进入。
2在“应用设置”中找到“应用双开”点击进入。
在“应用双开”的界面将手机中安装的应用软件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推荐双开”和“支持双开”。其中,“推荐双开”中包含了微信、QQ和微博3种主流的社交应用,而“支持双开”则显示了手机中安装的大多数应用程序。
在默认情况下,所有的应用都是处于“未双开”的状态,需要我们自行开启。
从“推荐双开”的列表中点击“微信”,然后在个性设置中打开“应用双开”右侧的开关,就可以实现一个手机上同时运行两个微信的功能。
为了方便两个微信号在使用时能够随意互相切换,系统允许对微信支付、登录和分享、使用小爱同学唤醒等应用场景单独设置。用户可以设置在这些特定的使用场景中启动哪个微信号。
补充:近几年发布的国产智能手机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微信双开的功能,大家只需在手机的设置中以“双开”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应用双开的功能了,然后从中打开微信双开即可。
你是关注头条多些?
在生活中,微信和头条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要说两者谁更重要,我说目前还是微信用的多些。
一睁开眼就得在学校群里打卡,汇报体温情况。然后看看有什么通知信息没有。有亲戚朋友的留言没有。出去买菜什么的,都是靠微信支付。儿子的零用钱都是微信红包。手机费,电费,社保,房贷都用微信转账支付。有时候有个什么好看的文章或者图片转发给亲戚朋友看看。微信的功能强大让我时刻离不开它。
而头条是我精神层面上东西。我生存以外的时间都投放到头条上。它丰富的内容充实着我空虚的内心。让我学会了养生,提高了生活技能,丰富了情感。疫情时间,我开始成为头条的一个作者。也许以后的日子,我能从头条上获得更多实惠的东西。充实内心的同时还有一些零花钱。
不管怎样,微信和头条都是我的好朋友。
我是生活领域风平浪静,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
如何运营一个公众号到可以赚钱?
6个月,一个不到2w粉丝的公众号如何从月入10元到10000元。
先po下成绩,6个月,公众号收益从每月10元,到上个月收益10000元。
之前只靠微信信息流广告,一篇文章几块钱
某内容分发平台上月收益
这10000元大部分是公众号内容在其他平台分发获得的,以实践证明:不管公众号有没有粉丝或者爆款,有价值的内容始终能赚钱。
具体讲讲这6个月的运营过程,为什么粉丝不多还能受到其他平台青睐。
一,想清楚为什么做公众号,并且为什么做不好
【老聂谈品牌】这个号16年底就注册了,最初叫【老聂的读书笔记】,是自己业余时间输出专业看法和读书理解的阵地。当时并没有规划性,更新也是看心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规划和运营,也不可能从阅读量或粉丝量有什么期望,更不用提收入。大概从19年下半年开始,才算给自己定下目标,准备用心做一下公众号。
做这个决定,因为想清楚一件事,与其已经花精力还做不好的事,不如花更多精力,试试自己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而且公众号都是经验的总结和输出,即便没有做到所谓的关注度和收入,对自己也是一种沉淀和锻炼。
下决心做是一件事,如何做好则是另一件事。首先给自己找茬,发现当时公众号主要面临三个问题(问题远不止这几个,但要分清主次,任何事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基本都能有较大提升):
问题1:定位不清晰,公众号对个人和粉丝的价值都不明确;
之前的更新内容,什么选题方向都有
从内容可以看到,虽然公众号名称叫【老聂的读书笔记】,但内容上有贴合热点的、有讲创业经历的、也有讲营销方法论的、还有读书笔记等等,根本看不出实际是个什么号。别说对粉丝,对个人而言这个账号意味着什么有些模糊。
问题2:内容输出不稳定,选题也枯竭
基本是月更
从更新频次可以看到,心情好时间足的时候,一周可能更2-3篇,当然更多时候,是1个月可能都更不到1篇,内容要有多吸引人才会让粉丝留在这个号?
其次,选题都靠天吃饭,有热点了,或者最近做一些总结了,会有选题,而更多时候,似乎并没有适合的选题,因为自己并没有核心的内容规划目标。
问题3:公众号预期目标不切实际
刚开始做号,肯定是抱着能涨粉或者快速盈利的预期,毕竟自己有一定创作能力,看别人做号似乎也没那么难。
但没有做好账号定位和内容规划的基础上,这个目标其实是很离谱的。每个能被大众或者垂直群体认识的公众号,必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事,往往做起来没那么简单。
综上,首先要对公众号做三件事,账号定位、内容规划、明确目标。我相信这是对于大多数账号都适用的道理。
二,如何做公众号定位
做号就一定要有价值,这里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对自己,一方面是对粉丝。
对自己要有认知,你究竟擅长做什么?
对粉丝要有价值,通过这个账号,他们能有什么收获?
先总结自己能写的内容:
市场营销、品牌公关,这是本身的从业经历;
创业经历,这也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职场经验,甲乙方+创业从业经历;
以及读书分享,专业类内容居多。
再看现有公众号类别:
市场营销、品牌公关类:有数英网广告门类似的聚合类平台;也有socialmarketing类似的案例分享平台;也有专做文案、设计类分享的账号;另外还有一种就是类似小马宋阿门这种业内KOL;也有专职或兼职类的市场人招聘平台;
创业经历、职场经验:这种账号多有明确的个人属性标签,成功创过业或者有比较成功的履历,比如刘润讲商业创业或很多资深HR出身讲职场;
读书分享,账号涵盖就更多,而且也是红海区,新榜一看便知。
初步看自己账号虽然用了【读书笔记】这个名字,但其实并不想将账号运营成一个读书类公众号,专业本身才是自己更擅长的可能性。
但可以看到专业类账号竞争也异常激烈,这里采用用户切片的方式,通过进一步细化用户需求,来找相对空白市场。
对现有品类进行细分定位
这里横纵坐标分别为【用户职场从业经验】和【公众号内容深度】,对应的是用户需求和账号内容生产能力。可以看到,有三个象限是有明确用户关注度的。其中KOL类内容处于金字塔顶尖,全职场从业经验的人可能都有需求,而且本身自带光环;同时大多数市场新人,还会关注专业类或案例聚合类内容,进行自身学习积累。前者自己输出能力不够,后者算红海了。
所以机会点在对市场从业新人,去输出有一定价值深度的内容。而个人经验和能力也基本处于二者之间,相比纯案例分享类账号,我有更丰富的实战经验,相比业内大咖,虽然无知名度,但从经历上来讲,可能更和营销人更贴近,毕竟也是他们中苦逼的一员。
所以最终自己给到公众号一个定位:为入行初期的市场从业者做提升分享,以我的实际经历结合案例,去为职场/市场新人们提供一个免费学习交流的场地,这样内容方向也就有了——关于职场、关于实战案例、关于营销思考、包括关于一些书籍的知识分享。
最新的账号介绍
相应的,账号名也正是变更为【老聂谈品牌】。
关于如何定位用户切片,可以参考过往这篇。简单说,就是结合自身能力,占位相对空白的市场需求,重点是对横纵坐标准选取要准确。
老聂谈品牌:SWOT分析到底在分析啥?zhuanlan.zhihu.com
三、如何持续稳定制造选题
关于选题,其实很多做自媒体同学应该比我擅长得多,仅就自己这半年选题做下分享。
1、平台类:
知乎热榜、市场营销类别下高关注话题等;
微博热点、百度新闻热点;
新榜垂直分类靠前榜单账号热门内容;
以及朋友圈热文等。
账号属性所限,自己选题更多集中于专业相关,或营销类热点,社会类热点关注相对较少。
也尝试过一些热点文,效果还可以
2、观点输出:
有摄入才有输出,以自身为例,主要是以经典营销类书籍或案例合集为基础,输出一些总结性文章,并带一些个人的思考。
这一篇是对《感官品牌》的总结
这一篇是对《品牌洗脑》的理解
这一篇是对《与众不同》的小结
等等不一一列举,内容的输出压力也极大促进了自己对专业书籍的深耕。
3、总结粉丝关注点:
前面账号分析就有提到,很多市场人都会关注偏理论和案例类内容,自己文章的不同数据分析,也验证了这点。
所以面对粉丝喜好,比如经典案例,专门开了一个周更专栏,将案例结合自己对营销的理解进行分享。比如数英网首页这条内容,就是自己新开的【每周案例分享】专栏,把经典案例拿出来,结合现在的传播趋势进行解读。
4、形式上:
从业内各账号情况号,条漫在今年关注度较高,业内账号像姜茶茶专注做条漫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不过这个主要是自己现有资源和所擅长的,目前还是只能以文字更新为主。
做个小结,选题主要离不开这几点,关注热门动态,持续摄入内容,善于总结,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输出模式。
对不同账号类别和个人习惯而言,可能各有不同,当然自己这方面也还在摸索,比如标题和排版还很弱,这件事核心就是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并且能逐步总结自己擅长并受欢迎的内容。
四、关于目标
不管是粉丝还是收益,都要有个目标,短期能做到的,长期努力方向是什么。这是定好方向和内容更新后,必然要做的。同个人发展一样,目标清晰并不断完成,才有进步空间。当然核心点,是要能客观认清自己所处阶段。一个小号,想10w+或者月入多少不现实。
对账号重新梳理后,我最初的目标其实不是月入1w,或写出一篇爆款,毕竟以自己账号情况来看,公众号实现收益很难,爆款也不是说有就能有。
理性的目标是希望让更多目标用户看到这个账号,1年内能从1w粉做到3w粉,在朋友圈好友被挖掘差不多后,营销类头部垂直平台发稿,是阶段性获取精准粉丝和影响力的最大手段。
所以这半年,基本都在集中在头部垂直类平台去发稿,多被收录或转载是我这半年一直在做的事。
这一目标完成度还算可以,现在从数英、公关之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巨量创意等业内平台,都有收录可观稿件;知乎也有不错的导流情况;而且不久前还成为领英的认证作者,粉丝也在飞快增长中。
而也正是内容被各平台不断认可,才有了前面提到的稿费,而且稿费收益也在飞速提升中。这里也就让自己明确一个误区,粉丝其实并不是公众号变现的唯一手段,内容才是,虽然这些收益看起来不是在公众号获得的,但这个号是一切内容创作的根基,我也相信精准粉丝的逐渐增长后,即便公众号也应该会有一些稳定的收益。
当然虽然增粉不多,但这期间也认识了很多做市场的朋友,相互有促进成长,以及一些项目合作机会,这是除稿费外的另外收获。
而达到这点,期间两点很关键,一是内容的稳定输出,二是对内容质量的要求。
自己过去半年的更新量,比前面2年加起来的更新量还要多
只有足够专注,持续出精品内容,才是保障这个号个性和生命力的基础。虽然作为小众账号,出所谓的爆款或者带来粉丝流量很难,但要清楚自己的定位,真的对新入职场的人特别是市场人有帮助,账号就是有价值的,也是对相关垂直平台有价值的。
总结,明确阶段目标,向着目标集中资源行动,专业度和精准粉丝,始终是公众号的最大价值。
五、关于趋势红利的看法
这是很多人在讲的话题,说公众号红利不在了,短视频才是风口。
我觉得也对也不对,趋势上眼前看是对的,身边一个小朋友0经验做短视频账号,1个月10w粉,放在现在的公众号上很难了,所以能吃到趋势红利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但只讲趋势也不对,趋势和能力结合才重要。你是更擅长写内容还是做短视频,你做的内容属性更适合的方式是什么,毕竟公众号还是最大的自媒体流量,而且分流后,关注公众号的粉丝质量可能才更高,毕竟阅读长内容的用户始终是在的。这也是公众号年年被唱衰,年年还是有新号继续做出头的根本原因。
所以事实是短视频可能确实是目前最大的自媒体趋势红利,但盲目杀入前,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聊红利期前,自己是否在某一赛道已足够努力?
你的能力是产出文字内容,还是做短视频拍摄?
只有明确自身能力+持续付出,才可能做出一点成绩。当然,如果你的能力和趋势在一条赛道上,那当然事半功倍。做任何决策前,都先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最后做个总结,这6个月能从月入10元到10000元,核心是做到了这几点:
适合自身/粉丝的定位+持续输出专业类内容+定准阶段性目标并为之努力,
希望大家能找准适合自己的路,这比追随更重要,我相信坚持下来无论是精准粉丝还是收益,该来的自然会来。
公众号:老聂谈品牌(ID:laoniedushu) 。
老聂,乙方出身的互联网品牌策划人,关注营销、传播和职场;LinkedIn、DIGITALING等平台认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