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清朝历史人口纪录?
雍正废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人口开始大爆发到清末时达到四亿
清史修订完了吗?
清史没有修完,《清史稿》从名字上还没有去掉稿字,所以是一部还没有修完的清史。
新中国成立后,前朝的历史我们也需要重视,时至2002年8月,我国正式发动修整清史稿的相关工作,这个项目约耗费10余年时间精力,随着科技的发达以及技术和人力的增强,清史稿已经得到了巨大的修正。
不过据说,在我国修撰清史稿过程中,同样遇到不少麻烦,首先第一点就是清史多以满文记载,需要懂满文的工作者才能胜任。对于考究方面也得去搜集和求证,所以工作很繁杂,量也很大。
清朝错失了多少变革的机会?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清朝确实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变革的机会。但是这种错过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表象。
第1个阶段是1840年到1860年。大致是前两次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清王朝依然将自己视作中央之国,对于蛮夷来犯嗤之以鼻,却有深感实力不足。但是这并未触动统治者的核心利益。在他们看来虽然签订了所谓的卖国条约,但是这在当时似乎并没有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割让一小块岛屿作为列强的贸易中转。在封建统治者看来,这也仅是西方蛮夷之国为获中央之国的贸易利润而做出的敌对状态,并未对其警醒。甚至索赔的款项也是由广东十三行支付的。统治阶层依然在绝对传统的封建思维下继续自己的封建统治。只是在这一时期,个别开明官僚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世界之变局。
第2个阶段是慈禧发动政变登上政治舞台以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因为慈禧和恭亲王两者主政,确切的说还有慈安太后。这三个人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进行了诸多改革。在外交上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重视并且正视与列强之间的官方沟通。同时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工业,发展近代一系列的产业部门。虽然这有极大的封建保守性,而且管理上也因封建落后的制度饱受诟病,但这也确实是中国近代史最具规模而且最宏伟最成功的近代化。
清政府在当时完全称得上是将第1次工业革命和第2次工业革命共同发展的世界大国。在当时除了清政府以外,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都是如此。大家虽然并非在绝对的起跑线上,但至少也没有差太多。但是基本的做法虽然做了,而国家的国际战略却丝毫没有改变。清政府依然在传统的思维之下 没有在政治理念上走向近代化。这也造成了当时清王朝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本就不是一个绝对水平线的基础之上,越差越大。但这一时期国力也并非没有改变。
但就战场局势而言,日本抢夺台湾和中法战争,清王朝都占据战场上的优势。但是清王朝并未利用战场上的优势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反而选择退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清蒙朝的近代化改革似乎与其他欧洲强国不同。王朝的改革一直是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的事儿。包括慈禧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国家改革以后也趋向于保守。而同期的日本德国则采取铁血和军国政策,将政权牢牢的掌握在革命派手中。清王朝之所以在战场上有一定优势,但依然选择退缩,主要还是由于内部新旧两派的争斗。对于改新派而言,如果他们选择斗争到底,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保守势力的反扑。而如果不去斗争至少能够维护自己在政权当中的地位,以待局势日后的发展,但是在战场上则不可避免的选择保守。
甲午战争确实打醒了清王朝。王朝也开始病急乱投医。包括义和团团运动。但此时清王朝也开始逐步试探,在封建政治思维当中跳转出来进行国家政治的近代化。第1波是光绪皇帝任用谭嗣同等人进行的戊戌维新。这场运动饱受诟病,虽然方向是对的,但做法实在不敢苟同。而此时的慈禧并非绝对保守,否则慈禧也不可能在先期认同光绪帝的改革。但是那几个书生在改革初期就直接触动了大贵族的根本利益。不论古今中外,这都是改革最大的忌讳必然面临疯狂反扑和失败。
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慈禧重新主持大局,并选择出洋考察放行立宪。这一次的慈禧真的用心了,很多近代化的改革方向也都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老太太,又选择了保守,想要在自己结束政治生涯以后,清政府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改革。最好不触动自己的地位。在她死后,其实新政府也在积极改革,但与洋务运动时期一样,这依然是统治政权内部一部分人的积极主张。满清皇族和一部分保守派的汉族官僚依然反对。
而他们的口号也无可辩驳,中华文化不可偏废。总之在清王朝的内部想改革的人确实挤破了头。但是那些保守派却总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孔孟之道,以及固有的封建成例作为作为挡箭牌。清政府失去了多次真正强国的机会。
历史上真有陈潢和靳辅吗?
历史上确实有陈潢和靳辅这两个人。
陈潢自幼好学,精通地理,擅长治水,被称为“河伯”,是清朝初期有一定建树的治河专家。康熙十年,陈潢的才能无意间被安徽巡抚靳辅发现,两人惺惺相惜,陈潢帮助靳辅出谋划策,治理水患。
陈潢备受皇帝器重,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可惜陈潢的结局不少,他因为屯田的事情大罪了地主乡绅,对方使用卑劣手段让众位朝廷官员弹劾陈潢,最后陈潢被削职,含冤而死,直到康熙三十一年,靳辅才得以为陈潢平反昭雪。
靳辅是清朝有名的贤臣,在水利工程方面颇有成就,为了治理黄河水患,靳辅全面勘察,不遗余力,可惜,靳辅被郭琇等人诬告,惨遭免职,临死前呈递奏章,说服康熙调查陈潢冤案,不得不说,靳辅和陈潢之间的感情令人动容。
圆明园以前的历史资料?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营了近一百五十多年,最后毁于英法联军火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又称圆明三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
圆明园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然后雍正在原赐园加以拓展,后来。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形成了圆明三园。后又经雍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不断的改建和装饰。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后来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使圆明园最后变成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