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省包一国,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么分开的?
古代印度并非是个国家,而是像古希腊一样,是个地域概念,在近现代之前,世界上并不存在有个国家叫做印度,只有一片文化趋同的地域叫做印度。
英国人为了方便统治,将支离破碎的印度诸邦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英属印度,这也是现代印度能够以一个国家的状态出现的重要基础。
而在英国人临走之前,将英属印度地区撕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部分。
世上本无印度,英国人来了才有严格来说,是世上本来没有“印度”这么个国家,但还真有印度这个地方,在古代,海得拉巴能被叫做印度,旁遮普也能叫做印度,摩揭陀与榜葛剌,都能被叫做印度。
虽然都是印度,可那时候的印度与周王朝类似却有完全不同。
印度诸邦有着类似的文明,但他们并没有共同尊奉的大宗,各过各的日子,每个王国的王位传承都不受外人的干涉约束,也不需要得到谁的册封。
这样的状况,与古代的希腊还有一统之前的德意志其实更加类似,整个南亚次大陆,哪儿都是印度,但哪儿又都不算是印度。
历史上,印度出现过很多的大王朝,然而却没有一个,能够将整个印度半岛全部纳入管辖,包括实力最强悍的孔雀帝国,也还是差一点。
至于戒日王朝等等,其主要的范围大都集中在了恒河流域,中南部长期游离在外。
这种情况直到新航路开辟后才有所改变,葡萄牙人、法国人与荷兰人纷至沓来,在印度建立了众多的殖民据点,他们只管抢钱,却没有更大的目标。
唯独后来出现的英国人,他们用了两百多年逐渐占据了大部分的印度后,为了便于管理,将碎片化的印度强制融合在了一起,建立了庞大而比较完整的英属印度。
不是一家人进了一家门,日子过不到一起去可以说,英国人为了让印度半岛上的民众都变成“印度人”,也是费尽了心思,当然,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好统治,以便获取更多利益。
可印度的情况,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难以料理,印度号称“人种与语言、宗教的博物馆”,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语言、文化与族群。
历经数千年的岁月,被英国人临时凑到一起的印度不同族群的人们,根本谈不来。
尤其突出的就是,印度本土大量的印度教徒,还有为数也不少的穆斯林,他们势成水火根本就难以相容,就算英国人软硬兼施,也无可奈何。
印度教是数千年前,毁灭古印度河文明的雅利安人带来创造的,而伊斯兰则是千百年间不断越过开伯尔山口的西南亚各族带来的。
这两大群体之间,完完全全就是不能调和,而英国人也确实怕两者握手,强大后不好管,因此在英殖民时期,英国人也是有意无意进行挑拨。
最出名的就是,当年英国人在发给雇佣兵的子弹外层,涂抹了猪油与牛油当做润滑,这导致了两大族群的愤怒。
英国人表面上,将南亚次大陆不同文化族裔都凑成了一家,可实际上却有不断加深着他们彼此之间的裂痕,为后来的印巴分治埋下伏笔。
撕裂印巴,英国人临走的最后一击曾经的英属印度,是英国在海外人口最多、实际管理范围最大的殖民地,源源不断为英国提供了惊人而难以想象的财富,号称“帝国的奶牛”与“王冠上最夺目的宝石”。
可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支持在全球的殖民体系,它不得不放弃印度这个曾经让英国急速崛起的宝地。
但被称作“搅翔棍”的英国人,又怎么可能轻易离去,不留下点什么东西呢。
英国人离开之后,印度自然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可对于新的印度到底怎么建立,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意见。
由英国人一手培植出来的印度国大党,他们信奉印度教,心心念念就是想着完整继承英属印度的范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新印度。
然而穆斯林群体,却想要建立自己的自治邦,要他们与印度教徒一起建立国家可以,但要采取合邦的方式,也就是表面上是一家,但内里各过各的,不能干涉。
强势的印度教徒自然不会允许,再者说,印度教徒数倍于穆斯林,凭什么要听他们的。
而对于英国人来说,虽然印度国大党是自己扶持的,但那么强悍的印度,似乎也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还是要将其进行削弱才好。
再三考虑之下,英国人决定支持穆斯林,但合邦是不可能的,那干脆分开过吧,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也就是路易斯·蒙巴顿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顿方案》。
按照宗教不同,英属印度分成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部分,各地的民众可以自行前往,而原本印度的五百多个土邦,自行选择到底加入哪一方,或者自己单飞。
尽管英国人是说土邦王国可以自己过,但在印度的强势之下,没有哪个土邦能够如此。
最终,南亚次大陆被分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又被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其中的东巴就是如今的孟加拉国,他们与西巴之间除了都是穆斯林,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同属印度文明,却从来都不是一家人的印巴印度文明其实有点特别,最早的古印度文明是由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创造,印度河大多位于巴基斯坦境内,而后来印度河文明被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所毁。
雅利安人进入南亚之后不断南下,在恒河流域建立其了全新的古印度文明,为了区别,通常将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称作印度河文明。
古代的印度,长期被各种外族侵入,所以其文明构成非常复杂,根本难以说清。
印度河文明被毁之后,巴基斯坦地区长期处于游牧文明之下,而恒河流域则很早就进入了印度教徒主导的农耕状态,两者存在巨大不同。
英殖民时代,尽管巴基斯坦地区的土邦与印度半岛上的土邦,名义上都归了英属印度,但他们还是各过各的,最多就是都要听英属印度总督的命令而已。
由于宗教的不同,印度半岛与巴基斯坦还是格格不入,甚至当时印度不少的土邦都有王室贵族与大多数的民众根本不同教的情况,比如海得拉巴与克什米尔。
双方名义上成了一家,却连貌合神离都算不上,顶多是嘴上不说,心里恨得不行。
表面看起来印巴分家是英国人干的,实际上也是印度文明自身的情况注定的,印度与巴基斯坦注定不能成为一家子,要分开也是迟早的事情。
西游记唐僧每到一个国家第一时间见到国王?
《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原计划去一年左右,实际上走了十四年才到西天,取回了真经。这中间他们师徒四人经过了九个国家,一个凤仙郡,一个玉华州,一个金平府,共有十二个确切的地名,也就相当于几乎是一年到一个国家。唐僧每到一个国家,都必须觐见国王,拿出通关文牒,倒换关文,加盖这个国家的国王宝印,才能离开这个国家,去往下一个国家,所以他的通关文牒上一共盖了十二个宝印。
那么,唐僧每到一个国家,能够第一时间见到国王吗?他都是直接去首都吗?并不是的。我们看到他们师徒四人经过了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加上在大唐境内,和其他不知名的地界,总共花了十四年时间。也就是说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国家呆一年的时间。那么这一年的时间在一个国家里都是在首都降妖除魔吗?
当然不是。我们看唐僧师徒虽然到过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经过了十四年,从行程上看,路程一共是十万八千里,54000公里。核算下来,一年所走的路程是3857公里,每个月走321公里,一天所走的路程大约是10.6公里。这个速度是很慢的,普通人最多两小时也能走10公里路,那么他们为什么走得那么慢呢?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一路上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平均一年是5.78难,差不多是两个月会有一难,在这一次劫难中是需要花费时间去降妖除魔的。一般度过一次劫难花费时间在几天到十几天不等。当然,应该一般是最多几天时间,不会太长,否则的话,每次唐僧被劫,如果降妖花的时间太多,那么,唐僧要么就是被蒸熟了吃掉了,那些妖魔们成仙得道去了。要么就是早已经被美女妖精们逼迫成亲,小和尚都要生下来了,那还取什么经啊,直接还俗得了。哈哈!
所以,他们虽然历得劫难很多,但实际上花的时间并不多。
第二个原因,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地界宽广,他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路上行走,走村过镇,走街过巷,走过一个个城市,然后到达首都,见了国王,除了妖魔,然后倒换了关文,在通关文牒上加盖上国王的宝印,然后继续启程,再走村过镇,走街过巷,走过一个个城市,到达这个国家的边境,穿过边境,进入另一个国家。然后,所有的程序再来一遍。那为什么书中没有提到呢,因为,唐僧师徒的主要任务是去西天取经,然后是历劫难,降妖除魔,不是去游山玩水去的。所以沿路的风景啊,奇峰怪石啊,风土人情啊,美食啊,美女啊,都不是作者要记述的主要方向,所以忽略不计了。
第三个原因,沿路上神仙们还要调侃一下他们,关注一下他们的行踪,孙悟空还要动不动的就到天宫中去叙叙旧什么的。你看,孙悟空和唐僧闹了两次别扭,虽说是唐僧的错,但是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扔下唐僧去找人叙旧去了。第一次去了龙宫找了老龙王,唐僧走不动了,只好在路边上可怜巴巴的等他。第二次是一个筋斗云回了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和他的猴子猴孙们叙旧去了。唐僧也只好可怜巴巴的被黄袍怪变成老虎,关了起来。
还有神仙们也动不动就为难一下师徒四人。先是由黎山老母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变成母女四人,留宿唐僧师徒四人,假意招赘女婿,以试探他们的向佛之心。结果当然是只有好色的猪八戒中了招,撞天婚撞到了神仙,被吊到树上惩罚了一夜。然后就是五庄观的地仙之祖镇元子,虽然他不是有意为难他们,但是也留下他们一段时间,化解了恩怨,与孙悟空结拜了兄弟。
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也是他们路上多花的时间。
第四个原因,是古代交通的问题。古代交通不发达,无论到哪里,漫长的道路需要人们依靠自身,用自身具备的十一路车,一二一走着去。虽然说,孙悟空可以一个筋斗云就到达了西天,猪八戒沙和尚驾着云,要不了当天也能到达西天,把经书拿回来。但是那是他们,不是唐僧啊。唐僧不仅仅是凡人,而且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而来的。要知道神仙转世下凡,一般都是犯了错要下凡历劫来的,不是享受来的。所以,唐僧去西天取经,不仅仅因为他笃信佛法,要取三藏真经,还因为他是要历劫的,你让他那么容易就到了一个国家的首都,见了国王,倒换了关文,加盖了宝印,快快的就到了另一个国家,快快的就到了西天,完成了取经任务,那不是便宜他了吗?神仙们尤其是佛祖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唐僧也就只好用双脚丈量世界了。虽说有一匹白龙马,但是遇到崇山峻岭,崎岖小路,荆棘丛生,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唐僧还是要下马步行的,这样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一座山没有几天几夜是翻不过去的,有的山还有可能要翻越一两个月都可能呢。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劫难呢。
所以说,《西游记》中唐僧每到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第一时间见到国王的,也不会直接到首都的。除非他包了一架飞机,或者说他练会了筋斗云,一个筋斗都要不了就到了这个国家的首都。这是不可能的。还是老老实实的走村过镇,走街串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过一个个城市,才能到达首都,见到梦寐以求的国王,然后倒换关文,加盖宝印,然后才能继续西行去也。
自由贸易区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
又称为对外贸易区、自由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点外,还可以吸引外资设厂,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地发展。
自由贸易区的局限在于,它会导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税。如果没有其他措施作为补充,第三国很可能将货物先运进一体化组织中实行较低关税或贸易壁垒的成员国,然后再将货物转运到实行高贸易壁垒的成员国。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贸易区组织均制订“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原产地产品”才享受成员国之间给予的自由贸易待遇。理论上,凡是制成品在成员国境内生产的价值额占到产品价值总额的50%以上时,该产品应视为原产地产品。一般而言,第三国进口品越是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相竞争,对成员国境内生产品的增加值含量越高。
原产地原则的涵义表明了自由贸易区对非成员国的某种排他性。现实中比较典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自由贸易区又称自由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自由市、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按类型分为:商业自由区和工业自由区。前者不允许货物的拆包零售和加工制造;后者允许免税进口原料、元件和辅料,并指定加工作业区加工制造。
贸易性是自由贸易区的鲜明特点。为充分利用其位于或邻近国际贸易地区通道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规定只要是主权国家允许进出口的商品,均可进入区内,并可免交关税,也不必办理海关手续;商品进区后,可储存、拆散、分级、分类、重新包装、重新标签、与外国或国内商品混合和再出口等。除对这类商品进入所在国其它地区限制较严外,对进出自由港区的活动不加限制。
自由贸易区是自由港发展而来的,通常设在港口的港区或邻近港口的地区,尤以经济发达国家居多,如美国有对外贸易区92个。早在50年代初,美国就明确提出:可在自由贸易区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要目标的制造业。60年代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一形式,并将它建成为特殊的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出口加工区。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积极向高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形发展,形成“科技型自由贸易区”。
设置自由贸易区的作用主要是:①利用其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扩大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提高设置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增加外汇收入;②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③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机会;④在港口、交通枢纽和边境地区设区,可起到繁荣港口、刺激所在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促进边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特意书写了新春联?
“春节将至”?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四,距离春节尚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这就“春节将至”了?
假如进入农历的腊月说“春节将至”,人们很自然的接受这种说法!
在春节前近两个月之际说什么“春节将至”?这提前量是否也太大了点吧?
虽然国务院目前尚无“将至”期限的具体规定,但在目前炒作什么“春节将至”,总会让人耽心“过错了年”的嫌疑!
希望题主在“春节”确实“即将到来”的时候再发布这样的提问!
也希望头条的编审们切实尽到把关的责任,避免这样的乌龙再次出现!
灰关和清关什么意思?
清关是指进口货物、出口货物和转运货物进入或出口一国海关关境或国境必须向海关申报,办理海关规定的各项手续,履行各项法规规定的义务。
灰关是指出口商为了避开复杂的通关手续,将各项与通关有关的事宜交由专门的清关公司处理的一种通关方式。一些所谓“清关公司” ,帮助进口商品以低于法定水平的关税进入某国市场,主要方式为“包机包税” 和“包车包税” 。清关公司负责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但一般不向出口商提供报关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