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职,清朝的爵位从高到低有哪几个等级?
清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如在清初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他们有用兵权、议政权和旗主权,而且“世袭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袭封。如果因故不能袭封,还准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权日益加强。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称为“恩封”。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年,则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隔五年再行奏请。于是,皇子照例均可获得封爵。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袭规定的爵位,这叫做“袭封”。
乾隆时期的官位排行?
官位依次排序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经略大臣、大学士衔总督、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兵部尚书衔、九门提督、内大臣、驻防将军、都统、提督、巡抚。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各省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山东巡抚、驻藏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盛京总管。
从二品:各部院左右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侍郎衔、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将。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冠军使、王府长史、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佥都御史、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太医院左右院判、国子监司业、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各部院七品笔帖式;
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七品典仪、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外委千总。
从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各营兰翎长、外委把总。
从九品: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额外外委。
无品: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百长、土舍、土目。
清朝的满洲八旗旗主是几品官?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身份制度,八旗旗主在清朝确切地说是没有品级的官员,别看人家没有品级,就算是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这些相当于宰相的高官见到他们也得下跪行礼,因此在清朝很多八旗子弟出身的高官都怕见到本旗旗主。
这就是因为八旗旗主虽然没有官位品级但他们其实都是超品的王爷爵位,在清朝历史上他们的身份地位非常崇高,所以八旗旗主虽然没有官位品级,可他们身份地位都很超然。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清朝的八旗制度和八旗旗主的身份地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奠定了清朝的兴起清朝的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手创立,最初设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最初时期只设立了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四旗,后来随着努尔哈赤的满洲势力越来越强大,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增设了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四旗。
记得郭德纲先生曾在相声段子里调侃过搭档于谦先生家族出身满洲正黑旗,这看似是个玩笑,其实这个正黑旗可真不是开玩笑,清朝最初时期努尔哈赤只有一支黑旗军,只是努尔哈赤后来势力越来越强大,才开设了八旗军队,努尔哈赤在临终时曾想再增设两旗即正黑旗和镶黑旗成为十旗,让第十四子多尔衮统领正黑旗,第十子德格类统领镶黑旗,但是由于努尔哈赤后来去世,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就打消了继续增设两旗的想法。
努尔哈赤在晚年征服了蒙古,设立了蒙古旗,当时蒙古旗只是独立一旗,但是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打败了蒙古林丹汗,对蒙古各部进行了招抚和拉拢,因此特设了蒙古八旗,以及后来又收降了不少明朝汉人军队,故又设立了八旗汉军。可以说清朝的八旗制度也是在皇太极这里日趋完善。
八旗制度其实就是满洲女真人最初在原始时期进行有组织的狩猎制度,努尔哈赤在这个狩猎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府兵制的全民皆兵制度。八旗之下的旗民都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就这一点来说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有些相似,不过两者的根本却并不相同。
而且八旗制度还有些奴隶制成分,严格意义上来说旗民在各个方面都要听命于旗主,在清初时期旗民的婚姻、经济以及纠纷都需要由旗主进行裁决和管控,可以说在清朝初期,旗主的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
但如果说旗民都是旗主的奴隶也不完全是,旗民拥有独立的处理经济和家事的权力,只是在纠纷上需要由旗主裁决。但是八旗制度中还有包衣奴隶,而旗民的权力与包衣奴隶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奴隶的婚姻和处理家事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由旗主裁决,因此八旗制度中也略带有奴隶制度。
清朝也正是因为八旗制度是的全民皆兵,并且在旗内分配财产,因此才使得八旗兵都很有干劲,毕竟每场战争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因此八旗军的战斗力在清初时期十分强悍,八旗铁骑更是当时世界顶级骑兵。
八旗制度为后来清世祖顺治皇帝入关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可以说清朝是兴于八旗制度,随着顺治入关统一中国,八旗制度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区别于其他朝代且独有的一种制度。
清朝入关后八旗子弟成了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清朝入关统一全国之后,八旗子弟的社会地位也被逐渐抬高,清朝统一全国全靠的是八旗军队,因此入关之后八旗子弟也就成了享有特权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尤其是随着清朝统治越来越久,很多汉人都千方百计想获得旗籍,以此提高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随着八旗子弟的身份提高,在顺治亲政之后,八旗子弟内部还出现了身份等级分化,也就是清朝所谓的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上三旗指的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之所以会出现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还得从皇太极时期说起。
努尔哈赤在世时,他将自己的子侄分封为八旗旗主,最初八旗以正黄旗为首,后来由于努尔哈赤比较喜爱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因此他将自己统领的两黄旗分给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和多尔衮共同统领正黄旗,努尔哈赤本人则和幼子多铎共同统领镶黄旗,因此镶黄旗成为八旗之首。
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只掌握有正白旗,最为尊贵的两黄旗却不在他手中,两黄旗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皇太极以此为借口,先是夺取了侄子杜度的镶白旗,然后拿自己手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三人对换了两黄旗,以自己的长子豪格代替杜度掌管镶黄旗。
后来皇太极的哥哥执掌正蓝旗的莽古尔泰在死后被扣上了意图谋反的罪名,皇太极于是褫夺了莽古尔泰一系执掌正蓝旗的权力,然后皇太极将自己的正黄旗和正蓝旗混编重新混成了正黄旗和镶黄旗,又将自己的儿子豪格镶黄旗改为正蓝旗。
皇太极去世之后,豪格与多尔衮争权,结果多尔衮扶持了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皇帝,自己成为皇叔摄政王,豪格等于争权失败,因此豪格受到多尔衮的政治迫害致死,豪格死后多尔衮将其手中的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成为了两白旗,并把弟弟多铎的镶白旗改为正蓝旗,这些事情史称八旗易色,多尔衮之后八旗颜色再未改变。
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开始亲政,顺治十分反感多尔衮专权,于是对其进行了政治清算,多尔衮的家族被废除了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掌控权,顺治亲自将正白旗收归自己统领,将镶白旗还给了哥哥豪格的后人。
因此从顺治之后两黄旗加正白旗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三旗就成了上三旗,而且按照清朝的规矩上三旗中基本上很少有皇族成员,皇子和公主长大成人后都会被分属到下五旗。
其实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主要是包衣奴才的区别,上三旗中的普通旗民和下五旗中的普通旗民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上三旗的包衣奴才人家是给皇帝当奴才,而下五旗的包衣奴才那是给王公贵族当奴才,主子的身份地位不同,这样上下之分也就出来了。
这也造成了清朝的社会畸形,按照规矩来说包衣奴才始终是奴籍身份,以身份地位来说是封建社会中最低级的身份,比普通旗民和汉民都要低一级,但是上三旗包衣奴才人家是给皇帝当奴才,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由于主人是全国最高的领袖,因此上三旗的包衣奴才也自觉比人高一头,在民间还比较张扬。
其实更加抬高八旗子弟的社会地位还是清朝制定的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现代看清宫戏都知道满汉不得通婚,实际上这条规矩叫旗民不得通婚,是指有旗籍在身的八旗子弟不能与普通汉人平民通婚。
八旗子弟并不代表着都是满人,其中也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如果一个有旗籍在身的汉人想娶一名汉族女子当嫡妻,那这就是违反清朝法度的事情,没人举报还好,如果被人举报这就是一项罪名,因此有旗籍的汉人想娶妻必须得娶同样也有旗籍在身的女孩,否则想娶汉人平民只能走纳妾这条路。
这条规矩其实很没用,顺治时期曾经一度废除,后来康熙又恢复起来,但是在康熙后期以及雍正和乾隆时期这条规矩基本名存实亡,只要没有官职的八旗子弟可以随意与汉人平民女孩结婚,没有官职也不怕被举报,而有官职的八旗子弟,由于后来清朝旗籍管理松懈,都可以托关系把自己想娶的汉人平民女孩家族办入旗籍,这样再结婚就不违规了。
到了光绪时期,慈禧和光绪为了顺应时代,干脆直接废除了这条规矩。也正是由于这条规矩才无形之中更加抬高了八旗子弟的社会地位。
就看这些普通的八旗子弟就在当时社会中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再想一想作为八旗旗主的身份地位不得比他们高得更多。
最初旗主权力极大,但是后来权力被削弱,最终成为了身份地位尊贵的吉祥物其实说是八旗,在顺治亲政之后,实际上旗主只剩下五个人,因为两黄旗加正白旗由历代清朝皇帝亲自统领,也就是这三旗没有旗主,或者说旗主就是皇帝本人,所以只有下五旗才有五名旗主。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他的子侄担任,最初权力非常大,可以执政,可以参与废立皇帝,而且这些人都是为清朝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尤其是为清朝统一中国立下大功,因此他们基本都获得了王爵,他们的后人及其家族也都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所以八旗旗主在清朝地位非常尊贵,是最顶级政治贵族。
下五旗的旗主家族分别为: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这五位旗主都是家族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同时世袭罔替的还有旗主的身份地位,但是顺治在幼年经历了叔叔多尔衮摄政专权的阴影,因此他在亲政之后决心集中皇权,削弱各旗主的权力和政治影响。
从顺治时期就开始对各旗旗主进行削权以及淡化他们家族的政治影响力,顺治之后又历经了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八旗旗主权力的削弱和淡化,可以说顺治祖孙四辈人对旗主们的权力限制的很彻底。
在康熙时期旗主们要处理本旗旗务和军务都必须先请示康熙,得到康熙的批准才能执行,在这时起旗主们就基本已经成了皇帝的摆设。到了雍正时期更是变本加厉,雍正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皇权,雍正为人好猜忌,因此他对这些旗主们进行了严格的监控,同时雍正还下旨以后旗分佐领必须全部由皇帝亲自签字才能任命。
在这里说一下八旗佐领是分为旗分佐领和包衣佐领,旗分佐领就是负责旗务和军务,而包衣佐领主要负责管理包衣奴才,相当于私属性质官员。
在雍正之前旗分佐领都是直接由各旗旗主任命,雍正继位后直接把这项权力收了回来,也就是说这些负责管理八旗中具体事务的旗分佐领全部由原来对旗主负责,改为了对接皇帝,对皇帝负责了,而旗主们只能负责管理任免自己的府中的府属包衣佐领,可以说雍正这一招直接把旗主们从康熙时期的摆设变成了富贵闲人,连摆设都算不上了。
因此自雍正之后,这些旗主们就成为了每当遇到大型国家典礼时,牵头带着本旗子弟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吉祥物了。
在绝大多数时期旗主们都是富贵闲人,只有极少数像礼亲王代善的孙子杰书那样为人忠厚谨慎才获得了康熙的重用。
不过虽然这些旗主们大多数时期都是无官无职的富贵闲人,但别忘了他们都是有王爵在身的人,亲王和郡王爵位都是超品的爵位,就算无官无职,他们的身份也是非常尊贵,朝廷百官看到他们更是要主动行礼。
尤其是旗主对于本旗出身的官员更是如同祖宗一般,八旗出身的官员不管当多大官,看到本旗的旗主王爷,那必须行礼磕头,而且每逢旗主过寿,都要亲自登门磕头拜寿。因此很多八旗子弟出身的官员当高官之后都怕见到自己的本旗旗主,毕竟谁都不是生下来就爱磕头的。
这个事情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曾被演绎得惟妙惟肖,剧中纪晓岚为了整治大贪官和珅,故意找到了和珅本旗的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来收拾他,而在剧中和珅当时已经是军机大臣兼大学士了,在清代不设宰相,和珅的权力就等同于宰相,即便如此,和珅看到本旗的旗主王爷金大烟袋,还是恭恭敬敬跪下磕头请安,就因为金大烟袋是旗主是王爷,和珅官再大也是奴才,金大烟袋的旗主身份比和珅那等同于宰相的官位还高贵得多。
虽然这是电视剧中演绎的桥段,但是这段很符合当时清朝的规矩,因此也可以看出旗主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虽然是被皇帝削弱下来,但他们的爵位是超品的爵位,身份地位依然还是非常超然且尊贵。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现在我们都认为清朝阿哥是指皇帝的儿子,而实际上阿哥在满语中表达的是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并不一定用于皇家。当然题目中很显然,是问的皇帝的儿子是什么级别?
清朝的阿哥只能说明是皇帝的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根本不是爵位,更谈不上什么级别。
至于清朝的阿哥都能达到什么级别,这里面混得好的有亲王,也有郡王,混的不好,可能只是个镇国将军,更有甚者可能只是一个光头阿哥,一点爵位都没有。
清朝的宗室爵位清朝的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二个等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等级。
公爵以上为“超品”,所以不要觉得镇国公或者辅国公爵位不高,他们都是皇室宗亲,肯定比一品大员级别还高,当然拿的俸禄也高。
不入八分的国公,并不是指不入流,而是指可以不在京城当差或者居住。
清朝的爵位与明朝的不同,清朝的爵位是要降级的,比如,父亲是亲王,那么嫡子继承爵位直接变成郡王,这里要注意,只有继承爵位的那个儿子才是郡王,剩下的人,没有皇帝封爵,只能是闲散宗亲。
郡王再传下一代直接变成贝勒,当然亲王爵位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郡王降到辅国公,以此类推。
也有少数宗亲,由于深得皇帝宠信,并且立有大功,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传给下一代嫡子继承人不降级,这样的被称为“铁帽子王”。
大清共有“十二大铁帽子王”,八位开国元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还有后来获得皇帝重用的四位: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昕、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的阿哥都能获得什么爵位呢?清朝对皇子的分封,和明朝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和文化有关。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订下规则,只要是皇子,一律封为亲王。不论皇帝的儿子多么无能,甚者是傻子,但是一样是亲王,亲王的嫡系继承人是亲王,其他儿子也是郡王。
当初朱元璋制定这样的规矩,主要是少年时穷怕了,为了让子孙后代以后不用为生活担忧,朱元璋给了亲王等明朝宗亲爵位很多特权,最后也成为了一个隐患,明朝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王太多了,老百姓养不起了。
而清朝不一样,它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虽然皇帝(或者大汗)的儿子也是有特权的,但是如果不能有好的表现,是不会给予较高的爵位的。
我们先以努尔哈赤为例,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看看分别被封了什么爵位。
皇长子 爱新觉罗·褚英 废太子,广略贝勒。
皇次子 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礼烈亲王。
皇三子 爱新觉罗·阿拜 追封奉恩镇国勤敏公。
皇四子 爱新觉罗·汤古代 镇国克洁将军。
皇五子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 爱新觉罗·塔拜 追封奉恩辅国悫厚公。
皇七子 爱新觉罗·阿巴泰 追封和硕饶馀敏郡王。
皇八子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 (皇子时封贝勒)。
皇九子 爱新觉罗·巴布泰 奉恩镇国恪僖公。
皇十子 爱新觉罗·德格类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十一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 镇国将军;传一代,绝嗣。
皇十二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 罢英亲王。
皇十三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 追封奉恩辅国介直公。
皇十四子 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睿忠亲王,(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罢)。
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豫通亲王。
皇十六子 爱新觉罗·费扬果 黜宗室。
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的爵位,就可以看出,阿哥们的爵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出生后,起点都是一样的,没有爵位,后来随着立功的表现,努尔哈赤会为儿子封爵位。
就像努尔哈赤称汗时,封了“四大贝勒”,分别是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当时的贝勒就相当于后来的亲王,级别很高。
努尔哈赤的这些儿子,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所以清朝初期的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当然也与大汗的喜好有关,但是战功是第一位。
除了“四大贝勒”,其他后来获封亲王等爵位的,都是后来皇太极封的,当然也是看战功和实力。但是皇太极称帝后,也封了自己的儿子豪格为亲王,目的也是想扶持自己的实力。
总结一下,清朝初期的阿哥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和实力,当然还有能力。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豪格(1609—1647),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肃武亲王。
皇二子:爱新觉罗·洛格(1611—1621),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幼殇。
皇三子:爱新觉罗·洛博会(1611—1617),生母元妃钮祜禄氏,幼殇。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1627—1690),生母庶妃颜扎氏,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1629—1654),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1637—1670),生母庶妃那拉氏,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1637—1699),生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辅国公。
皇八子:未命名(1637—1638),生母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幼殇。
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生母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清世祖章皇帝。
皇十子:爱新觉罗·韬塞(1639—1695),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2—1656),生母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襄昭亲王。
但是等到清朝入关后,就不一样了,这时候虽然也是看战功,但是却没有那么重要了,顺治皇帝亲政后,就曾封自己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为亲王。
当然也有因为军功被封为亲王的,就像顺治的五哥硕塞,他就是因为跟随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追击李自成,后来又南征南明福王朱由崧,屡立战功,一步步的成为亲王。
顺治的八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1651年12月13日-1652年3月9日),生母为笔什赫额捏福晋。
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8日),生母为宁悫妃董鄂氏,封裕亲王。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即康熙帝。
皇四子荣亲王(1657年11月12日-1658年2月25日),生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生母为陈图塞尔福晋,封恭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生母为唐璟福晋。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生母为钮祜禄福晋,封纯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生母为塞母肯额捏福晋。
顺治的儿子们封的爵位都不低,但是除了皇四子荣亲王因为是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的儿子,刚出生就封了亲王,其他的都是康熙皇帝后来封的,康熙还是不错的,能活到成年的兄弟们都封了亲王,只有幼年夭折的没封。
总结一下,这时候虽然封爵不那么考虑军功了,但是皇子获得高爵位还是很难的,一般都是等后面的皇帝封赏,而这时候就不能说是皇子了。
康熙的儿子们
皇长子:胤褆(1672-1735),原名保清,直郡王,后降为贝子品级,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
皇次子:胤礽(1674-1725),原名保成,皇太子,后被废。谥曰密,为理密亲王,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皇三子:胤祉(1677-1732),诚郡王,谥曰隐,为诚隐郡王,生母荣妃马佳氏。
皇四子:胤禛(1678-1735),即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五子:胤祺(1680-1732),恒亲王,谥曰温,为恒温亲王,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六子:胤祚(1680-1685),幼殇,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七子:胤祐(1680-1730),淳亲王,谥曰度,为淳度亲王,生母成妃戴佳氏。
皇八子:胤禩(1681-1726),廉亲王,生母良妃卫氏。
皇九子:胤禟(1683-1726),固山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1683-1741),初封敦郡王,雍正时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后释放,授辅国公品级,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一子:胤禌(1685-1696),11岁殇,无谥号,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二子:胤祹(1686-1763),履亲王,谥曰懿,为履懿亲王,生母定妃万琉哈氏。
皇十三子:胤祥(1686-1730),怡亲王,谥曰贤,为怡贤亲王,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皇十四子:胤禵(1688-1755),恂郡王,谥曰勤,为恂勤郡王,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十五子:胤禑(1693-1731),愉郡王,谥曰恪,为愉恪郡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皇十六子:胤禄(1695-1767),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后改封庄亲王,谥曰恪,为庄恪亲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七子:胤礼(1697-1738),果亲王,谥曰毅,为果毅亲王,生母纯裕勤妃陈氏。
皇十八子:胤祄(1701-1709),8岁殇,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1702-1704),3岁殇,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子:胤祎(1706-1755),贝勒,谥曰简靖,为简靖贝勒,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一子:胤禧(1711-1758),慎郡王,谥曰靖,为慎靖郡王。生母熙嫔陈氏。
皇二十二子:胤祜(1712-1744),恭贝勒,谥曰勤,为恭勤贝勒,生母谨嫔色赫图氏。
皇二十三子:胤祁(1714-1785),郡王品级贝勒,谥曰诚,生母静嫔石氏。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祕(1716~1774),諴亲王,谥曰恪,为諴恪亲王,生母穆嫔陈氏。
康熙的儿子比较多,这里只是排序的儿子,还有很多因为生下来没来得及排序就挂了的。
从二十四个儿子可以看出,康熙在世的时候获封郡王以上的只有:直郡王大阿哥胤褆(后被康熙下令削宗夺爵、圈禁终身),诚亲王三阿哥胤祉,雍正王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恒亲王五阿哥胤祺,以及敦郡王十阿哥胤䄉。
其他的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八阿哥胤禩,才是个贝勒,很受宠爱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没有爵位,所以康熙在世对于皇子们封爵,还是很慎重的。基本上康熙封爵,主要考虑的就是皇子的能力和家世,当然还有个人喜好。
雍正皇帝对于兄弟们封爵,完全就是派系的问题,支持雍正皇帝的肯定获得高爵位,就像十三阿哥,都干成铁帽子王了。
雍正皇帝的儿子比较少,能排序的只有六个儿子。
长子:爱新觉罗·弘晖(1697—1704年),追封端亲王,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皇子(未齿序):爱新觉罗·弘昐(1697—1699年),生母齐妃李氏。
次子:爱新觉罗·弘昀(1700—1710年),生母齐妃李氏。
三子:爱新觉罗·弘时(1704—1727年),生母齐妃李氏。
四子: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帝,初封宝亲王,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五子:爱新觉罗·弘昼(1711—1770年),和恭亲王,生母纯懿皇贵妃耿氏。
六子:爱新觉罗·弘曕(1733—1765年),果恭郡王,生母谦妃刘氏。
雍正的儿子,只有弘历和弘昼被封为亲王,其他的都没有封爵,主要是雍正的儿子活到成年的也不多。
乾隆的儿子们
皇长子,永璜(1728-1750),追封定亲王,谥曰安。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纯皇后。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封履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荣亲王,母愉贵妃。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质亲王,母纯惠皇贵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纯皇后,弘历欲立为太子。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殇,未封,母舒妃。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庆帝。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
乾隆皇帝对于儿子们封爵,直接就是凭借个人喜好,因为乾隆是个很贪恋权力的人,因此他不让儿子们参与朝政,最后就导致他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最后选来选去,选了十五阿哥。
因为儿子们,不去参与朝政,所以乾隆看上的儿子就可以封亲王,比如永瑆和永琰,看不上的,比如十二阿哥,永璂,没有爵位,光头阿哥。
嘉庆的儿子们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未命名,幼殇。
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帝。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同治三年十二月薨。
嘉庆的儿子们,除了老大死的早,然后旻宁和绵忻在嘉庆活着的时候就封亲王了,老三绵恺是郡王,老五因为生的晚,所以嘉庆没有封他爵位。从嘉庆这时候看出,清朝封爵,已经不那么慎重了,只要是皇子,都能弄个好爵位。
道光帝的儿子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这时候的皇子,怎么也可以混个郡王当当。至于咸丰皇帝更是就一个活下来的儿子同治,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嗣,不作讨论。
小结:清朝的阿哥们,活的并不容易,尤其是清朝的前期,如果没有战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爵位,是很难的。虽然后来随着清朝统一战争的结束,阿哥们不用立战功也可以授予爵位,但是这时候又需要讨父皇的欢心,同时还需要母亲的家世。
如果阿哥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太好,可能会遭到别的阿哥的嫉妒,暗中使坏,如果表现的不好,可能又会让父皇觉得自己没本事。所以获得高的爵位太难了!
阿哥们真正好过的时候,是嘉庆皇帝以后,这时候的阿哥,基本上都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爵位,同时内斗的也没有那么激烈。不得不说还是明朝的皇子比较幸福,怪不得明朝的皇子都不争皇位,一心想当王爷,主要是朱元璋的政策,让皇子们都有亲王爵位,真心比清朝皇子们幸福多了!
驸马是几品官清朝?
清朝驸马是五品官员。
驸马汉代开始才有的。
“驸马”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置的一种官职,其全称是“驸马都尉”,职责是为皇帝外出时掌管驾驭副车的马匹,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是一种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往往被封为这个称号.例如晋代的杜预娶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做了司马懿的女婿,后来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晋皇帝,授杜预为驸马。又如东晋的刘恒温是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也先后做了驸马。自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上驸马都尉称号,驸马已不再是一个实际的官职而成为皇帝女婿的代称。到了清朝,驸马改称“额驸”,含义基本相同。
请看典籍记载:
杜佑《通典》:“奉车、驸马、骑三都尉,并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驸马掌驸马,【注:驸马,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骑都尉本监羽林骑,又窦婴为朝请,后汉并属光禄勋。奉朝请无员,本不为官,汉东京罢省三公、外戚、皇室、诸侯多奉朝请。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晋武帝亦以皇室、外戚为三都尉而奉朝请焉。元帝为晋王,以参军为奉车都尉,掾属为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为骑都尉,皆奉朝请。后罢奉车、骑二都尉,唯留驸马都尉奉朝请而已。诸尚公主者,若刘惔、桓温等皆为之。宋武帝永初以来,以奉朝请选杂,其尚主者唯拜驸马都尉。齐奉朝请驸马都尉及散骑给事中等官,并集书省职。齐职仪曰:「凡尚公主拜驸马都尉。」梁三都尉并无员秩,其奉车驸马,皆武冠绛朝服,银章青绶。梁陈驸马皆尚公主者为之。后魏驸马都尉亦为尚公主官,虽位高卿尹,而此职不去。奉车二十人,骑都尉六十人。北齐驸马与后魏同。隋开皇六年,罢奉朝请。炀帝时,奉车、驸马并废。大唐驸马都尉从五品,皆尚主者为之。开元三年八月,敕:驸马都尉从五品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