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予护君女神的祝福,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去年回家乡,到我曾经工作二十多年的一个镇,到几个村走了一趟。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各级政府对聋哑人工作和生活是非常关心的,帮扶力度很大,几乎每个聋哑人,都有一对一的帮扶人。
但是,现在农村聋哑人,仍然是一个弱势群体,生活得很艰辛,状态还是令人心酸。
帮扶聋哑人任重道远!
三八妇女节最感恩的人是谁?
当然是母亲和妻子。
因为母亲给了我生命,用她母乳喂养我长大。小时候,放弃工作,围在身边转来转去,不仅仅给予美好的生活,教我语言,识字,画画……与做人做事道理。上学了,风里雨里送来接去,在家与学校之间不知走了多少公里的路。工作了,时不时地打电话问这问那。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那种感觉总件我成才……
对于母亲,我有说不完的话题,但到需要表达时,又无从表达。结婚生子以后,自己把重心放在小家庭里,对母亲日渐疏忽了,可母亲没有一句怨言,有求她的时候,又第一冲来帮我。这就是我的母亲,让我在三八节最想感谢的。
其次,是我的妻子。识时是在茶馆里。相处以后,她没有嫌弃我出生在农民家庭,更没埋怨三间草屋,结婚没要彩礼,这么说吧,一切从‘简’。生活中的照顾我,家务总体来说是她一个人一直任劳任怨地完成。她一路陪伴我,不离不弃。我非常感谢她。
虽然是两个女人,我生活中与生命里,她们是我的财产和财富。三八妇女节是我最感恩的人。
在爱与被爱里,心与心的交融,不仅温暖而且大爱无疆。在学会感恩的同时,记住永远爱你的人!
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
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关办事儿,如果不清楚某个领导的职位,称呼“某主任”绝对不会错。如果非要严格定义“将军”的概念,一般可以认为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但不同朝代都有不同表现,或是高级武官、或是军政要职、或是爵号。
按照《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的记载,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军将通称为将军。而春秋的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火拼”,所以能成为军中将领的也都是贵族阶层,这就注定了“将军”的尊称内涵。
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这个很看重贵族身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上,刘邦投其所好的解释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以王公贵族和士卿的阶层差距来博得项羽的宽恕,这里也体现了将军的尊称之意。
除了尊称,其实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将军官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四方将军(前后左右),但这只是将“上卿统兵”具体化,可以理解成给带兵将领的一个名分。真正创立将军官职的是秦汉时期,是有具体任职的,比如西汉的前将军官职,赵信、李广、韩增、萧望之、何武都曾受任过。
秦汉时期的将军称呼说到汉代武官官职,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部《三国演义》让诸多将军家喻户晓,汉末乱局的始作俑者被广泛认为是大将军何进,这个大将军其实就是汉代最高军事职位,但不常设,只有战争需要时才设置。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就是三公之一的“太尉”(东汉时常称大司马)视为最高军事长官。如若设置了大将军一职,太尉一般就给与朝堂元老加做虚衔,二者都是月俸三百五十斛。
在此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某些时期性质等同于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这些将军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当然,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前期属于因人设岗(卫青、霍去病),当时是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并不能视为太尉之下。
这些将军封号有可能空置,有可能也是虚衔,统兵与否还要看实际任职。比如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实际也没有给他军队,但这个虚衔带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将军尊称那么肤浅。这个封号代表着刘备可以开府,从而招揽幕僚、请命将军府属官、募集规定数量的兵员。
将军府的重要属官主要有军师、长史(首席文官)、司马(首席武官)、从事中郎(参谋)、参军(参谋)、主簿(秘书)、各曹掾属(各部门主管,如粮食、军备等)。
按照汉初的规格,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只有这些将军具备开府的资格。将军级别理论上可统属五部,每部校尉一人(与将军府军师,军师祭酒,长史,司马等级别相当),军司马一人(分部二把手),军假司马一人(军司马副手,可设可不设)。比如三国时代的乐进,史载“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说到乐进,就以曹魏军队编制为例讲讲,曹操在《步战令》中规定每部校尉统兵800,这个只是下限,战争时期能募集更多的兵员也不会打乱整编,所以校尉统兵基本上在800-1200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团长。
三国里经常见到“部曲”这个名词,这就是校尉统部,部下设曲的意思,曲是部的下属编制单位。曲设军候一人,相当于营长;曲的下属单位是屯,有屯长一人,相当于连长;屯下是队,有队率一人,相当于排长;队下是什伍,有什长、伍长,相当于班长、组长。
特殊职位除了上述常规配置外,还有些特殊部队编制,比如汉武帝时期于京畿郊区扩编的北军,下属八部,由八校尉统领,即著名的北军八校尉:中垒,虎贲,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胡骑(不常置)。此八校尉规格要比普通校尉高,相当于太守级别,放在今天可以等同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旅长。
到东汉时期北军整编成五校尉,一直沿用至两晋。而在汉末更为出名的是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蹇硕负责统一指挥。与北军不同,西园八校尉都是一种“兼职”状态,为首的蹇硕乃是小黄门(宦官之首),袁绍乃是虎贲中郎将,鲍鸿还是北军的屯骑校尉。
在两汉时期,校尉级别几乎没有被称为将军的,而且区分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衣带诏时提到过“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校尉就是校尉,将军就是将军,即便是特殊身份的北军八校尉之一也只能称校尉。
再看另一些特殊职位,例如别部司马,这个就是一个军或部没有统领时,它的临时指挥官就叫别部司马,级别根据军队规模可大可小,小规模等同于普通校尉,大规模则会加授杂号将军。这种部队的性质有点类似特种兵、独立团,尤其是战争时期以精锐临时组建比较常见,所以名将常常都有别部司马的经历,如关羽、曹仁、孙坚等。
别部司马看似级别不低,但也不能称将军,例如孙坚,他是讨伐黄巾时募集了千人规模的军队才被表请为别部司马。张温代理车骑将军时开府讨逆,这才正式将孙坚招募为属官参军,然后累积军功被拜乌程候。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也是称其侯爵,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孙坚真正能被称呼将军的是袁术为其表请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破虏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汉朝官职中,若要表达尊敬,并非只有将军称呼,比如军师将军和军师祭酒,前者无非就是加个将军称号,连杂号将军都算不上。而《汉书》中注解“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之也。”祭酒就是首席幕僚的意思,也是表达尊敬之意,与之相仿的军师中郎将亦是如此。
由于汉末各割据势力并不能达到某种官阶高度,所以诸侯为了笼络下属,招揽幕僚,只能因人设岗,在诸多官职后边加上尊敬或重视的后缀,军师中郎将就是刘备首创,于赤壁之战后授予诸葛亮的“杂号将军”,因为此时刘备最高身份也只是左将军,他能请表的也只是左将军府军师一职,后缀中郎将无非就是表达尊崇。
汉代武官确实是以中郎将为分水岭,至少升迁顺序大致是由军司马、军假司马、都尉升至校尉;校尉要么干一辈子,要么升迁中郎将;中郎将以虎贲、羽林为首,仅次于将军称号,但由于起源于皇帝近卫军,所以尊称将军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能做到虎贲、羽林,这就离拜将出征不远了,因为这是一个将军成长的台阶,也是最容易得到出征机会的职位,一旦出征,则会拜杂号将军,根据出征目的拜为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平乱基本拜讨虏)。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郎将要尊于杂号将军,因为杂号多是虚衔,中郎将则有实际兵权。跨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之后就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即前文说的那些。
汉代还有些高级武官,虽然没有将军之称,但级别也绝对称得上是将军行列,比如卫尉,属于九卿之一,掌管皇宫各门守卫,官位高于各路中郎将,与四方将军地位不相上下。再比如执金吾,地位与卫尉也差不多,这种一般会加将军称号,但若未加,同僚也可以将军称呼。比如李广担任过未央卫尉,《汉书》记载:“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另外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各势力根据汉代官制进行调整,创立或修改了一些武官,如曹魏的五支精锐中央军:武卫(虎豹骑),中垒,中坚,骁骑,游击,都由一名将军统领。以虎豹骑为例,曹纯统领时,还未有武卫设置,所以曹纯只担任过虎豹骑督,这个官职也就是校尉级别,称不上将军。
但在武卫设立后,曹魏先设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时期改为武卫将军,名将许褚就分别任过这两个职位,这便不是杂号将军,而是名分很重的将军。其余四个同理,如中垒将军司马炎;中坚将军张辽、曹真;骁骑将军曹仁、曹彰;游击将军夏侯兰、乐进、陈泰。另外曹魏中军统帅设置中领军、中护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心腹才能担任,前者夏侯渊长期居之,后者曹真、曹休都担任过。
总体上,汉代的将军称号不是很随意,除了正牌将军封号,一般是实职武官中郎将以上可称将军,特殊职位,尤其是禁军高级将领也可以将军尊称。到了三国时期,因人设岗造就了一批将军称号,还有私募军队的头领也常被手下称呼将军,这也要看募集所得的军队规模。
隋唐以后的将军称呼由于三国乱世因人设岗带来的影响,将军“门槛”在两晋开始逐渐降低,但规律还是一样的,分为虚衔、实权、尊称三个方向。到了隋唐时期勋官制度产生以后,以上三个方向就被统一规定于一个界限,能不能称将军看看级别就知道了。
勋官制度曾在《木兰辞》里有所体现,即“策勋十二转”,按照勋官制度的规则,花木兰是被晋封上柱国了。以从五品骑都尉往上,称呼将军几乎都是合理的。后来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从五品作为一个分水岭,在其之上都能称将军,所以“勋”可以视为今天的军衔。
比如宋朝,骑都尉作为从五品勋,在从五品级别的武职官和散官都视为将军。如职官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即使是官制改革,也不与勋制冲突。如宋徽宗时期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一阶为亲卫大夫,这对应的也还是从五品勋爵,所以抗金名将岳飞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将军的,是他从武功大夫提拔至亲卫大夫。
明朝也可按照上述规律辨别,但清朝将十二转勋官制度废除后,就不能以此区分清朝的将军了。清朝将将军作为爵号纳入宗爵体系,实际上的军事将领除了特别任命外也都去除将军名称。而且清朝军队体系有八旗和绿营之分,八旗驻守各地的设有将军,绿营只有提督;满人授将军称呼,汉人没有(年羹尧这样的比较特殊)。所以清朝是不能尊称某高级武官为将军的,除非他真有将军授予,否则还是职称后缀大人较为妥善。
综上,古代将军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代作为封建官制的奠基者,在称呼上比较严格。但随着勋官制度的诞生,武官晋升的途径更加清晰明了,为了营造军人杀敌立功的气氛,从朝堂到军营都逐渐放宽将军称呼的界定,再结合职官名称、勋爵名称,大致就产生了从五品的将军分水岭。当然,如果按照今天的军衔来定义,少将以上才称呼将军的话,那么分水岭估计就只能是从三品往上了。
含彤的美好诗句有哪些?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先秦《彤工》释义:红漆雕弓弦松弛,功臣接过珍重藏。我有这些尊贵客,心中实在很欢畅。钟鼓乐器陈列好,一早设宴摆酒飨。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先秦《静女》释义: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李世民《元日》释义: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李清照《庆清朝·禁幄低张》
释义:宫禁中的护花帷幕低低地张蔽遮阳,红色的栏杆工巧地缭绕围护。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左思《娇女诗》释义:执笔爱红管,写字莫指望。
彤庭舜张大乐,禹会群方。——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释义:朝廷内奏起象征教平音和、君圣臣贤的舜之“韶”乐,像大禹一样全聚各路诸侯。
城隅静女谁人见。先生日夜歌彤管。——苏轼《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释义:城隅的静女谁又能看到。先生日日夜夜歌舞升平。
日彤彤,风荡荡。帘外柳花飞扬。——赵长卿《更漏子》
释义:太阳红红的,风飘飘。窗外的柳絮如花一般飞扬。
霞影分丹乘浩露,珊瑚秀色满彤墀。——曹勋《浣溪沙》
释义:晚霞的影子洒在露水之上,若珊瑚般的颜色洒满彤墀。
保扶仁圣成嘉靖,彤管载音徵。——《导引·九清云杳》
释义:保扶仁圣成了嘉靖,乐器的声音生生不息。
项羽的终结者灌婴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邦的骑兵司令,灌婴其人其事】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原创,严禁抄袭剽窃。
灌婴是睢阳(河南商丘)贩卖丝绸布匹的小贩,大约小刘邦20岁。刘邦沛县起兵为沛公,略地至雍丘(河南杞县)时,灌婴以老乡的身份追随。章邯在定陶大败楚军杀项梁,刘邦帅军向砀郡撤退,刘邦军在成武打败东郡尉,在杠里大败王离秦军,灌婴作战勇猛,升任“七大夫”(秦制军爵相当于团长)。
楚怀王命刘邦3万兵西攻秦,灌婴又跟随刘邦西征,攻打亳南、开封、曲遇,灌婴作战勇猛,赐爵执帛(楚国官名,孤卿,公子少师),号为宣陵君。灌婴跟随刘邦攻打阳武(河南新乡),向西进兵至洛阳,大破秦军于尸北(河南偃师)。向北阻断黄河渡口,向南大破南阳太守殷翳于阳城东,刘邦军占领了南阳城。一路西进血战武关,和秦军大战于蓝田,灌婴相当的神武勇猛。
前207年10月,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刘邦军驻扎在霸上,灌婴再次加官进爵,尊号为昌文君。刘邦封为汉王时,任命灌婴为郎中令,跟随刘邦进入汉中。前206年10月,灌婴为中谒者(官名)。跟随刘邦还定三秦,攻克栎阳,塞王司马欣投降。环围雍王章邯于废丘,未能攻克。前205年2月,跟随刘邦出函谷关,攻击殷王司马昂投降,平定殷王之地。攻击项羽部将龙且、魏相项佗军于定陶南,迅疾攻击击破之。灌婴赐爵列侯,号昌文侯。
刘邦和韩信在商丘分兵,灌婴跟随刘邦攻占砀郡,进攻彭城、彭城守军不战而逃,刘邦军进入彭城饮酒高歌。项羽回救彭城双方战于濉水,刘邦军败绩向西退却,灌婴回军至雍丘,王武、魏公申徒造反,灌婴跟随刘邦击破之,攻下外黄,刘邦收军于荥阳,建立荥阳防线。鉴于楚军骑兵众多,刘邦决意建立汉军骑兵部队。汉军骑兵部队组建完成,推举军中善于骑射的将领,大家都推举原秦军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熟悉骑射,这两个人目前都是校尉,可以担任骑兵部队的将领。
刘邦彭城之战失败,人们总以为是项羽神勇,以3万兵战胜刘邦56万大军。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刘邦和韩信在商丘分兵,韩信率领诸侯联军的一半30万,佯攻齐地策应刘邦。刘邦合五路诸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韩王信、魏王豹、河南王申阳)26万人马,项羽楚军有30万,关键是项羽手中有3万精锐骑兵。刘邦的诸侯联军没有成建制的骑兵兵团,打起来以后,项羽用3万骑兵一冲,诸侯联军就乱了,大队步兵压上来后,刘邦的军队就剩逃跑的份了。吸取彭城之战失败的教训,刘邦刚在荥阳布置防御,立即着手组建骑兵部队。
大家都推荐原秦军骑兵校尉李必骆甲,李必、骆甲不敢当骑兵司令,对汉王刘邦说:“我们两个人,是原来秦军的校尉,让我们当骑兵司令,恐怕军队不会信任和诚服,还是请汉王从你的老部下中,推选擅于骑射的将领担任司令吧!”灌婴虽然年轻,但是作战勇猛顽强,刘邦任命灌婴为中大夫骑兵司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率领新组建的汉军骑兵部队,在荥阳东部攻击楚军的骑兵部队,大破楚军骑兵部队。
灌婴所率领的汉军骑兵部队,横空出世如一道亮丽的闪电,一开始就作为机动部队使用,荥阳会战一年多时间,都是在外围活动打击楚军,在阳武和襄阳之间截断楚军的粮道,在山东鲁城攻击项羽的将领项冠,大破楚军,斩杀右司马、骑兵将领各一人。在燕西击破柘(zhe)公王武军,斩杀楼烦将领5人,连尹(高参)1人。进攻王武麾下将领桓婴,在白马大破之,斩杀都尉1人。以骑兵渡河南,护送刘邦到洛阳,协助韩信完胜井陉之战,攻占邯郸后回到敖仓,灌婴升任御史大夫。
前204年,汉三年8月,刘邦整顿韩信、张耳的部队,带走了10万赵国兵将,并且把新降的赵将李左车调走,去担任太子刘盈的老师,防止韩信培植自己的势力。张耳的数万常山军守卫赵国,韩信、曹参、周勃率领十几万汉军攻齐,刘邦把最精锐的3万灌婴汉军骑兵,配属给韩信。韩信麾下的近20万汉军是刘邦最精锐的部队,但是韩信在平原郡一呆就是一年,曹参、周勃、灌婴等人,都是刘邦的老乡亲信,他们都归韩信指挥,但是又肩负着监视韩信的使命。韩信在平原郡按兵不动,曹参、周勃、灌婴等人和韩信的矛盾很大。
韩信帅兵攻齐,灌婴骑兵击破齐军于历下(济南),俘虏车骑将军毕毋伤以及将官46人。击降临淄,获得齐相田光。追击齐相田横至莱芜,击破其骑兵部队,斩杀骑将一人,生俘骑将四人。攻下莱芜,击破其将军田吸千乘车骑兵,斩杀田吸。跟随韩信攻龙且、留公于高密,斩杀龙且,生擒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亲自活捉参将周兰。平定齐地,韩信自立为齐王,灌婴转战鲁北,然后转头南下,发动淮北战役,配合刘邦针对项羽的陈留战役,击败多个楚将占领淮北。
前204年9月,刘邦带领10万新降赵军,收拢荥阳数万汉军败兵,集合韩王信数万人马,发动了著名的成皋战役。命令卢绾、刘贾率领两万多汉军,在白马津渡过黄河,攻取了项羽十七座城池,彭越率领两万多军队,攻取了外黄等地,截断了项羽楚军的粮草补给线。汉军和楚军在成皋对峙两月有余,项羽听说卢绾、彭越截断了楚军补给线,气急败坏的项羽率兵去攻打彭越、卢绾,刘邦乘机渡过汜水,诱骗曹咎出城决战,一举歼灭楚军十几万,曹咎、司马欣、董翳皆自杀。
前204年12月,刘邦攻打荥阳外围的广武,在荥阳广武一线,和楚军对峙了八个月。刘邦汉军就食于敖仓,项羽楚军依靠彭城补给,项羽楚军粮尽战败,丢失了荥阳、广武,撤退到鸿沟一线。前203年12月,楚汉在鸿沟对峙三个月后,项羽以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人质,逼迫刘邦签订了《鸿沟协议》,鸿沟以东为项羽的地盘,鸿沟以西为刘邦的地盘。刘邦撕毁不平等的《鸿沟协议》,前202年3月,经过固陵之战,打败项羽攻取了固陵,同年5月,刘邦在经过阳夏之战,打败项羽攻占阳夏。
同年7月,灌婴率领骑兵部队和刘邦会合,刘邦发动了陈留、彭城战役,刘邦在陈留(陈下)打败项羽楚军,楚军撤退到彭城地区。同年9月,刘邦围攻彭城,项羽战败退却到距离彭城100多公里的垓下。两年时间,经过成皋战役、广武战役、固陵之战、阳夏之战、陈留彭城战役,项羽把40万精锐楚军,打的只剩下10万人。灌婴率领汉军骑兵部队,堵截住项羽的退路,刘邦率领20多万汉军,把项羽10万楚军包围在垓下。同时命令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刘贾等人率军前来,前202年12月,刘邦亲自指挥60多万汉军向项羽10万楚军发动总攻,韩信30万汉军正面进攻,孔将军、费将军各帅10万汉军左右夹击,周勃、柴将军数万兵做战略预备队,灌婴数万骑兵作为机动部队。
垓下之战,项羽10万楚军被斩杀8万多人,项羽率领八百骑兵出逃,刘邦命令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在东城追上项羽,击破项羽八百骑兵,灌婴手下五个郎中(营团长)王翳、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共同斩杀了项羽,项羽不是在乌江边自杀的,东城距离乌江边还有120公里,五个人皆封爵为列侯。《史记•灌婴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刘邦正式称帝后,灌婴受封颖阴侯,位列侯爵第九位,食邑5500户。周勃、曹参、灌婴和韩信的关系很不好,韩信手握30万兵权,其实兵马全在曹参、周勃、灌婴手里,韩信身边只有一个谋士蒯通,垓下之战时,韩信之所以不敢造反,是顾忌曹参等人的掣肘,韩信要敢贸然造反,这几个人就会把韩信杀了。韩信为楚王时窝藏楚将钟离昧,图谋造反被刘邦活捉,降封为淮阴侯。韩信整天不上班,到处串门挑唆他人造反,周勃、灌婴对韩信很反感,韩信去樊哙家,被樊哙堵在门口不让进,韩信临走说了一句:“羞与绛灌等人为伍”。
灌婴战功卓著,汉朝初年异姓王造反,灌婴几乎都参加了平叛。匈奴40万骑兵进攻山西,试图攻取太原,刘邦率领32万大军,在铜鞮打败匈奴,由于轻敌刘邦率2万骑兵追击,被围困在白登城,白登城之围,匈奴七天七夜攻不破城池,这个功劳当然是灌婴的。樊哙30万汉军反包围匈奴,匈奴单于自身也很危险,不得已撤围白登城,灌婴率骑兵扯满弓,从白登城突围出来和樊哙大部队会合。
吕后驾崩后,齐王刘襄起兵靖难,吕禄命灌婴帅兵迎击。灌婴与周勃、陈平密谋,屯兵在荥阳,灌婴奉劝齐王刘襄罢兵,等待周勃、陈平等人的好消息,齐王刘襄罢兵回。灌婴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人,共同拥立汉文帝。汉文帝三年,周勃免丞相,灌婴升任丞相。当年,匈奴大进攻汉朝,灌婴率八万五千骑兵击匈奴,匈奴退去济北王造反,灌婴罢兵权。又过了一年半时间,灌婴在丞相的位置上去世,追谥为“懿侯”。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