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三国全图bt,让他读三国演义好呢?
我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大约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15岁中学生读这两部古典名著虽然不算迟,但也不算早了。那么,这两部著作先读哪一部呢?该怎么读呢?
先读水浒再读三国第一,从语言特色来看,《水浒传》更接近白话文,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一部古典白话文小说。《三国演义》的文言文程度要深一点,有的段落、句子,以及人物的对白,还保留了《三国志》的风格,甚至直接从《三国志》复制粘贴过来。
从文言文演进到白话文,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到宋元话本出现时,便开始突变,这两部巨著就诞生在这个时期。但是,《三国演义》却更多的以文言文进行创作,对于初次阅读古典小说来讲,要比《水浒传》稍微有点难度。《水浒传》的语言要更通俗一点,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第二,《三国演义》的历史含量比《水浒传》要丰富得多。虽然施耐庵也是取材于历史史料,以历史大线索进行创作,但在阅读时完全可以不管其中的历史线索,读它的文本故事即可。两部名著相比,《水浒传》要更通俗易懂,阅读的困难程度要小于《三国演义》。
第三,《三国演义》故事线索比较多,人物也很庞杂。尤其是赤壁之战前,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三国故事主线往往被支线故事干扰。好比一部意识流电影,不断的切换镜头,不断的跳转人物,比较烧脑。这就给初次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增加了难度,很容易产生弃卷情绪,反而影响了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热情。《水浒传》故事很通俗,线索也很清晰,每个梁山好汉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也相互关联。比如,第一回讲史进的故事,由史进引出了鲁智深。鲁智深的故事还没讲完,又把林冲的故事接上了。而且,这些故事讲得都很生动形象,很容易感染读者,吸引阅读。
由浅入深,由简而繁,因而建议先读《水浒传》再读《三国演义》。
读《水浒传》需要必要的引导我读《水浒传》时,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首先是家中长辈喜欢读这部书,给我正面讲了很多梁山好汉的故事,先受到了正能量的影响。这一点很重要。《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很多地痞流氓,杀人放火的人,施耐庵反话正说,读者很容易把这些人读成英雄。
我的小孩也是在小学时候就开始读《水浒传》了,我先买的是简本(缩写本)《水浒传》。这种版本甚至可以叫做“洁本”,基本上只有原著一半的篇幅,对于小学生阅读而言,非常适合。到了初中时,便让他读全本。有了简本打底,不但排除了阅读障碍,也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识别能力,便不用担心跑偏了。
不过,如果让15岁的初中生读简本,似乎没有必要。但是,正确的引导却是很有需要的。我建议与小孩一起读,可以适当的与之交流讨论。交流讨论要避免学术式的,说教式的,也不要纠缠细节,只帮助其甄别善恶好丑。比如李逵这个人物,一身的毛病,杀人不眨眼。而黑旋风却也有可爱之处,他的故事主线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只是其草莽行为需要加以辨别。这也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读法,引导孩子隐恶扬善,帮助其树立正义感和责任心。
《三国演义》也需要读出正能量
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读之便会产生对书中人物无限敬仰的情绪。我读这部著作,也会经常产生一种英雄情结,心潮时而澎湃。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心态,是涵养个人胸怀,增强胸中胆气,敢于担当责任的正能量。央视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写得好: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读《三国演义》也容易产生悲怆感,对于三国英雄一个个的离去而怅然若失。于是,有这样一句揶揄三国读者“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我倒觉得,这并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情感,也是一种人文情怀。如果我们读书一点情绪都没有,从头至尾就是一种单一的情调,变没有完全读出这部书的价值。或者说,自己读得不够深入,没有读出味道,没有读出心得,囫囵吞枣,掩卷即忘。如此读法,还不如不读。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如果再深入一步,便可籍此探寻一番与之相关的历史。有一部很好的书,叫做《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版)》,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都在罗贯中原文下面备注历史真实到底是不是这样的。除了引据《三国志》外,还以《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原文来印证《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读《三国演义》的同时,又对这些历史典籍有了大概的了解。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学习中,必然会增加其知识厚度,显得与众不同。
读书不可无思考,尤其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了的古典名著,需得细读,需得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如此读法,事半功倍,受益匪浅。这也是一种正能量,养成一种正确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培养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我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懂正文,还要穷究注释,进行延伸阅读。这样,读一篇文章,便会学习到与之相关的很多文章。久而久之,便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所谓举一反三,就是这个道理。
正确对待“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这句话虽然有道理,但也需正确对待。所谓少不读水浒,大致指的是年轻人容易被梁山好汉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错把草莽行为当做英雄壮举而惹是生非,搞江湖义气。其实,少读水浒的大有人在,也没有见过几个学习效仿梁山人物的。而那些作奸犯科之人,却不一定就读过《水浒传》。时代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不一样,个人行为也会受到时代与环境的影响,总那这句老掉牙的话说事,并没有多少道理。上面讲过,初读《水浒传》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谁又会教育自己的子女学习水浒人物,动辄拳脚相向,拔刀以对,专打抱不平呢?
何况,现在是文明时代,社会上也没有《水浒传》所描写的江湖,更没有占山为王的草寇。环境造就人,一本书固然有影响力,但却难以改变时代,改变环境。
老不读三国,讲的是人到老年,什么事都干不了,也干不成了。此时读这部书,想想英姿勃发的周公瑾、过关斩将的关云长、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自己却一事无成,自信心便会遭到严重打击,精神意志便会因之颓废消沉。这样的人是不会读书,拿书中人物自喻,不是书呆子,就是自作多情。一生研究三国的大有人在,一生喜爱这部著作的更是不可胜数,又有几个人以周瑜为镜,以关公为鉴而自惭形秽呢?
我觉得,对于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而言,读书恰当其时,再晚点就到了学习任务更加繁重的高中时代,便没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了解中国古典名著了。
读书有法,以正确的方法读书,只能是人理解书、解读书,而不是书牵着人的鼻子走。因而,没有必要理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大胆的让孩子接触古典名著,对于丰富其知识,开阔其眼界大有益处。
缅甸佤邦和果敢的区别?
上个月刚好去了佤邦,说说那边的情况吧!目前佤邦为佤邦联合军所控制,军政府司令、主席为鲍有祥。佤邦分南佤、北佤,北佤与中国云南交界,基础设施落后,老百姓生活条件比较差,但社会还算稳定,经济以农业为主
上面为佤邦勐波县城随拍
一个古老的布朗族村寨
东汉时期交州有多大?
东汉的行政区域主要有十三个部州,包括:1、司隶校尉部 2、豫州 3、兖州 4、徐州 5、青州 6、凉州 7、并州 8、冀州 9、幽州 10、扬州 11、荆州 12、益州 13、交州
交州:
治所 广信(桂梧州市)。交州设有南海(今百广东广州)、苍梧(今广西梧州)、郁林(今广西桂平城西南)、合浦(今广西浦北石埇西南)、交趾(今越南河内北宁)、九真(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日南(今越南平治省广治市)、珠崖(今琼山县东南)、儋耳(今海南岛儋县)共九个郡在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时,交州在士燮的统治下,成为相对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许多中原人士移入当地,如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
名称由来:
传说虞舜曾到南方巡视,死在苍梧。秦始皇派兵占领岭南地区后,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汉武帝派兵剿灭南越国后,分其地为七郡,设立交阯刺史监察各郡(交州的雏形),七郡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道。
汉时的交州:
交州之名在西汉业已出现,两汉时期有“交趾”与“交阯”之称,时常混淆,大体上一般州称交州或交阯,郡称交趾。但《三国志》与《晋书》中的交趾郡都作交阯。由于(说文解字》中“趾”缺载,趾之意作“止”,似非上古字。然而《尚书》《诗经)(楚辞》等先秦著作出现过“交趾”,疑为后作。建安二年(一说八年),交州开始取得与内地州同等地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交州偏安一隅,“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据《三国志》记载,流寓交州的著名人士有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使交州成为一个难得的人才聚集地,引发各派的争夺。后来,其中许多人都在吴、蜀官至显位。
同时交州的稳定安宁吸引了大批不堪战乱的流民,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耕种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加上交州优越的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对于渗遭破坏的中原而言,丰饶的交州能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璘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人,以益中国也”。
你有没有做过很奇怪的梦?
关于“梦”这个话题,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重要著作《梦的解析》中给出了专业的见解和解释梦的方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科学界对“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有些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被证明是错误的。
但这依然不能磨灭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以下部门分为5个重点内容:
(1)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如何看待梦?
(2)梦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为什么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3)梦为什么要伪装,梦有哪四种伪装手段?
(4)如何用“精神分析法”来解析我们的梦?
(5)“精神分析法”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01 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如何看待梦?过去的人们对很多东西都不是很理解,所以就认为是神的旨意,是上天的安排,“梦”也是一样的,认为“梦”是神的启示。
比如,以前有个埃及的法老做了这样一个梦,他梦到了七头瘦牛把七头肥牛给吃了。他认为这是上天的启示,预示着这里将有七年丰收然后接着又有七年干旱。
过去也有很多人认为,“梦”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是缥缈的,是虚幻的,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是可以被忽视的。
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世界观,宇宙观的丰富,很多迷信的看法都发生了改变,开始觉得“梦”不是神的启示,梦也是有特殊的意义的。也开始能够解释一些“梦”。
对“梦”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查字典。比如做了一个接到信件参加葬礼的梦,根据解梦的字典,对梦到的内容进行翻译。在字典中,“信件”代表着“好的事情”,“参加葬礼”代表着“重新开始”,那么翻译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要重新开始好的事情。
第二种是象征法。相传在《三国》的时候,曹操做了一个梦,梦到三匹马在吃草,草”的谐音是曹,曹操以为三匹马要吃掉自己,可他不知道三匹马指的是司马家,错把马超的爹给杀了。
象征法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两种事物联系起来,产生更合乎情理的解读。
可是字典里面的翻译和解释都是事先写好的,对照着就能完成,这样也就缺乏针对性了。用单纯的象征法来解释“梦”也是过于单一的。两种方法无都法解析梦,所以弗洛伊德提出了用“精神分析法”来解析梦。
02 “梦”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为什么说“梦是愿望的达成”?我们过去有做这样的梦,躺在床上,还没起床,却梦到自己已经开始漱口洗脸了,这个梦是为了达成我们想要起床的愿望而形成的,本质上,“梦是愿望的达成”。
相对来说,小孩比大人想法更加简单,做的梦也是比较简单的。想要尿尿就梦到了厕所,小孩会经常做这样的梦。
什么样的梦都是愿望的达成吗?恐怖的梦,悲伤的梦也是的吗?它也是的。只不过成年人的梦会更加的复杂,更善于伪装,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能理解梦具体的意义,感到很疑惑。
弗洛伊德有个女病人梦到她姐姐的小儿子死了,可是在现实中,她是怎么都不想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她觉得这完全不可能是愿望的达成。
经过了解之后,这个女病人从小父母双亡,由她姐姐一手带大,她跟姐姐的感情很好。有一次,她姐姐的一个朋友来她家拜访,她对拜访的人产生了情愫,一直忘不了他,可是她姐姐不同意他们的交往。
就在她姐姐大儿子去世的时候,她见到了心上人一面。在理智、道德、自尊心的约束下,女病人是不能看到他的心上人的。可是她把想见心上人的愿望放在葬礼上,就不会被人所察觉,充分的隐藏了自己。
“梦依然是愿望的达成”,只是这种愿望很容易被我们隐藏。
03 梦为什么要伪装?梦有哪四种伪装手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冰山一角理论”。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就像冰山,冰山浮在上面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意识。而藏在冰山下面,我们看不见的部分就是潜意识了。并且藏在下面的部分要比浮在上面的要多得多。
“梦是愿望的达成”,可是要达成这个愿望需要把潜意识部分变为意识部分。
创造梦时有两种精神力量,一种构造愿望,并想办法实现它,一种负责审查。我们在影院看电影的时候首先会有一个绿底龙头标出来,这个就是广电总局的公映许可,说明它是经过审查才可以在电影院播放的。
我们做梦也是一样的,“梦是愿望的达成”,为了让我们的愿望能够通过审核机制,梦的伪装就开始了。
梦的伪装有四种工作机制
(1)浓缩作用:比如七个葫芦娃结成金刚葫芦娃,有所有葫芦娃的特征。
(2)象征作用:象征一般与性有关,把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的,比如对性产生的好奇,会梦到蛇,树枝这些长的东西。
(3)一致作用:就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到不重要的东西上,我们做梦可能不会直接梦到心上人,可是梦到送过手帕,买过的礼物,一起接触过的事物,这些不重要的东西都是为了隐藏重要的爱情。
(4)润饰作用:把前面三者碎片化的内容编织成有模有样可以理解的故事,润饰作用是一种综合的反应。
04 如何用“精神分析法”来解析我们的梦?闻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气味知道东西的来源和配方,用“精神分析法”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梦的来源和意义。
然而对梦里面的东西,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隐瞒,要诚实无误的展现出梦里面的情况,这样才有助于准确的解读梦的内容。
即使梦是片段的,也需要真实地描述片段的内容,这样才不会错失每一个有益解开梦的重要细节。
举个例子:弗洛伊德梦到了他的朋友崖成为了他的叔叔。可是他的真叔叔约瑟夫是黄胡子,他的朋友崖是黑胡子,这就是梦在伪装时的润饰作用,把人的不同特征进行了随机组合。
然而约瑟夫还是一个罪犯,朋友崖却品行端正。根据罪犯这个线索,弗洛伊德想到同事蒽,他前不久吃了官司,差一点就进监狱了。
朋友崖与同事蒽最近快要被升为教授了,一直还没有批下来。在梦里他们都有和约瑟夫叔叔一样有大傻瓜的共同点。这个梦是想告诉他,没有被任命是因为傻,而不是由于犹太人教派的原因。
弗洛伊德想,他最近也是在申请任命副教授的职务,心理上也产生了担忧。梦是愿望的达成,经过分析,其实这个梦是他对任命副教授的担忧。
05 “精神分析法”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知道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我对“梦”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以往做的的一些不能理解的“梦”,开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做了一个上山找孙悟空拜师学艺的梦。孙悟空是个神话和小说中的人物,他是超现实的,梦是愿望的达成,从孙悟空这个角色可以看出,我有一点逃避现在的愿望。
由拜师学艺我想到了在学校上课,那段时间我上课跟不上老师和大家的节奏,心理很是担忧。梦是愿望实现,我在现实中对学习产生了担忧,然后在梦里拜师学艺是对这种担忧一种挽回和补救。
梦是愿望的达成,在现实中没有被及时满足的愿望和担忧在梦里也是会有一定的补充的。
最近我又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到我的堂妹成为了我的女朋友,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都不会发生的。
这就是梦的伪装里的一致作用,把重要的东西放在不重要的东西上,用这个不和常理的事实在掩盖什么呢?
对,还有一个关键词,“女朋友”梦是愿望的达成,我确实对前女友抱有怀恋。分析之后,这个梦表达的意思是,我对前女友的想念。
在梦里,用重大的伦理道理来掩盖女朋友这个问题,梦的伪装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无法理解事情,可是无论如何“梦都是为了达成某种愿望”。
参考书目《梦的解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头条问答
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清承明制,少数民族建立之清王朝,几乎照搬了前明王朝的政治制度、刑律法规。从本质上将,清王朝乃系以满洲勋贵为主体,满汉官僚联合执政的政治形态;在将中央集权发展到鼎盛状态的同时,满洲勋贵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员体系,地方官员体系则和前明王朝几无区别。
地方行政级别设置中,明清两朝基本相同,均为省、府、县三级设置。但在府和县之间,还有着一个较为特殊的行政级别设定——州。作为封建统治阶层向基层社会延伸皇权的最有效媒介,府、州、县三级行政单位之行政长官知府、知州、知县在维护皇权、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知府、知州、知县到底有什么区别?分别相当于现今什么官职呢?我们来一一探究!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有载: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
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乃行。
也就是说,知府乃系介于督抚和知县之间“上呈下达”的所在。品秩从四品,基本相当于现今的市委书记,厅级级正职干部。
当时,清朝时期的知府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地处京畿地区,首都北京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其行政长官——顺天府尹,虽然也是知府一级,但品秩为正三品,且由尚书、侍郎级别大臣监管,基本相当于现今省部级副职。就当时的官员体系而言,也基本相当于封建大吏之总督、巡抚。
而对于知县,《清史稿》则如此明确:县知县一人(正七品)。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也就是说,知县乃系最基层的行政长官,系皇权统治之根本所在,直接面对终端受统治之基层民众。知县,作为县级行政长官,较为容易理解,相当于现今的县委书记,县处级正职行政级别。
同样,在清朝时期,知县也并非都是正七品行政级别。顺天府所辖北京地区的大兴和宛平两县,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职权范围特殊,而被称为“京县”,品秩为正六品。同时,作为清王朝的陪都,盛京所辖沈阳县,地位也较为特殊,知县同样为正六品品秩。除此之外,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县,因为社会地位较高,其知县也是正六品品秩。
知州,乃系源于宋代,为削弱节度使而临时设置的地方性主管,明清时期成为正式官职,乃系一州之最高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因为县与县之间统辖范围、地方政务、所辖人口的不同,统治阶层必须予以不同行政级别、不同薪俸待遇才能有效实现统治目的。有鉴于此,在地方官员体系中,增设了州一级行政级别,并具体分为直隶州和属州两种。
直隶州,基本相当于现今的省辖市,行政级别相当于府,直隶州知州和知府等同。但这个“等同”只体现在薪俸上,直隶州知州的品秩较之知府低,为正五品,基本相当于现在省管县高配的县委书记。
而属州,基本相当于现今县级市,行政级别相当于知县,属州知州和知县等同。同样,这个“等同”也仅仅体现在薪俸上,属州知州的品秩较之知县高,为从五品,基本相当于现在县级市的市委书记。
参考文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