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虚妄迷宫,卡夫卡的城堡怎么样?
谁是牢房的监管?是上帝,还是社会制度?尼采说是上帝,福柯说是社会制度。难道逐走上帝、取消社会制度,牢房就不存在了?卡夫卡说:“不!没有上帝或社会制度,身体也是牢房。”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有一部作品《城堡》,晦涩难懂。很多人读过之后都不明白这篇文章究竟寓意了什么,象征着什么?可以说,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将近一个世纪,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
卡夫卡的《城堡》写得云山雾罩,扑朔迷离,更像是一次离奇的梦游。
书中,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他想走进城堡,成为城堡中的正式一员。但是,他找不到城堡的大门,而且,他还没获得通行证。于是,K就和一个女招待结了婚,因为这个女招待曾是城堡内官员的姘妇。借助这层关系,他有可能会见到这个官员,井且取得居住证。可是过了好几年他才明白,事情远非他想得那样样简单。那位所谓的长官,也是个只见过城堡大门而不知城堡内幕的人。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却怎么也进不去。最后,他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城堡成为一种象征:不同生存处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农民工有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联想?大学毕业生有没有进入公务员圈子的联想?
作品中,主人公K是外地人,经过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地方,落脚在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踏上这块土地的人,他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拿到户口,进入城堡,是他心中的夙愿。其实,像他这样的人,远非K一个人。之所以追求“城堡”,其实也并不是贪图“贵宾”这种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仅仅是因为不愿低人一等的渴望。
然而城堡,远非他所想得那么简单,都想要进去,无路可走,甚至连大门都看不到影。“城堡”里有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进入“城堡”不惜挤破头皮,绞尽脑汁呢?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城外,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城堡里的居民却能享有特殊的待遇,无论是住房条件,还是工作环境,亦或是社会福利,都比城外高上不止三个层次。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拼了命也要进入城保。据说有一个姑娘嫁给个城堡内的精神病,只是为了能有进入城堡的资格,有一个“城里人的户口”……
卡夫卡的《城堡》不是钱钟书的《围城》。钱钟书的"围城"是爱情之城,是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卡夫卡的"城堡"是政治之城,城外面的人,削尖脑袋想钻进去,而城里面的人,一旦进去了,那是不到灰飞烟灭不会出来的。
书中,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据有关资料说, K在临死前终于接到城堡当局的传谕:K虽然缺乏在村中居住的合法依据,但考虑到某些原因,允许他在村中工作与居住。
这里的“城堡”不是普通意义认知的那种可视的城堡。它其实没有可视的城墙,也没有可视的宫殿,甚至没有可视的城门。但是,它的确就在那里,一动不动,你能看得到它,但是却永远走不进去,无路可走,只能仰望。
为什么要仰望这座“城堡”?
因为能住进城堡,是对你身份的认同。即使你在城外买了房子,可是你终究不是城里人,只能是在城堡外面买了房的外地人。《城堡》事实上可以认为讲述的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他揭示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拯救自己?
卡夫卡的《城堡》,正是以其平静稳重而彻底的绝望成为这一表现的具体实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绝望而又绝妙的悖论。陷入城堡这样一个未知的荒诞世界,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徒劳的,永远也达不到任何的目的,这不仅反映了个人与理想的疏远,也搁置了意义,并把对意义的追问变得遥无踪迹。
其实在卡夫卡的另外一篇小说《审判》中,有个牧师曾说:“真理是有的,通往真理的路障重重,但我们不可能闯过去,因此真理找不到。”用这句话来阐释这部《城堡》也很精准。
科学上现在还没有大一统理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哲学和科学不是一码事,从广义上来说,它们都属于科学的范畴,但狭义上来说,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一个属于自然科学。哲学是从万事万物中抽取出来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自然科学是研究万事万物具体规律的,如果把这两种不同的领域混为一谈,就是混淆是非,胡说八道。
比如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结构和如何生长的,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生长;而哲学会通过任何植物都有一个种子发芽、长大、成熟、老去的过程这种现象,得出生命有一个出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再通过其他的动植物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出所有的生命都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再通过万事万物科学研究成果,得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
而且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这些过程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得出一些基本规律,比如事物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是在不断地否定旧事物中诞生新事物,也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行的;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因此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等等。
这些哲学思想,只是对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一些总结,是大道理,可以指导和启发科学研究和发现,但与自然科学具体发现发明风马牛不相及。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说穿了,哲学就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观点,有了正确的观点,就能够在做事做人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所以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从具体的科学和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一些大道理,反过来又给具体的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一些大道理的方法指导。但哲学永远是滞后的,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哲学的发展,哲学是不能代替科学研究的。
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又是哲学家,就是因为他们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感悟中,得到了对世界普遍规律的感悟。比如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自然科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他们的著作里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
我们中国健在的伟大科学家杨振宁,其最高学位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
科学研究是哲学形成的基础,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会使哲学的认识不断提升。比如在牛顿时代,人们持有的是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静态宇宙观,近一百年宇宙模型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科学发现完全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成为了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有始有终有界无边的。
这样哲学思想就必须根据科学的新发现进行调整,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否则哲学就成了无根之水,成了反科学的论调。
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哲学作为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上层建筑,这种关系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否则就成了扯蛋。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一些人提出所谓“科学中还没有建立大统一理论,哲学上有吗”这种论调,就是扯蛋的论调,毫无逻辑可言。科学研究发现,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四种基本力的控制之下,这四种基本力就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前两种力更多的表现在宏观事物中,比如星球运行、日常生活中;后两种力主要表现在微观领域,作用于原子核以下。
这四种不同表现的力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它们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呢?是否可以用一种理论和公式把它们统一起来呢?科学家们努力寻找着这个统一的源头,这就是所谓的大统一理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对事物的本质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能够解决很多现在无法认识的问题,就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大跨越。早在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就已发现了弱相互作用力的一种破缺对称性,为1965年温伯格对称性自发破缺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启示,从而成为弱电统一的突破口。
不久,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三位科学家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解释了这两种力的各种现象,并预言了几种新的粒子,后来人们验证了他们的预言。这样,弱力和电磁力得到统一,这三位科学家为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人们又在研究弱、电、强三力的统一上有重大突破,但迄今把引力拉进四种力统一还毫无头绪,大统一理论任重道远。
这四种基本力的统一,是完全建立在数理逻辑和实验基础上的,哲学怎么能够解决呢?如果哲学说说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还要科学界一百年来的孜孜以求吗?再说一遍,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的上层建筑,自然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上层建筑乱建立学说,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根无基怎么能立得住?
所以所谓哲学能够建立大统一理论是本末倒置,完全是扯蛋。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感谢粉丝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支持和厚爱。
原创版权,未经许可的任何转载与内容引用均被视为抄袭侵权,可能受到法律责任追究,请理解合作。
古代的奇门遁甲是什么?
什么是“奇门遁甲”?
光听这个名字,就感觉高深莫测。尤其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奇门遁甲的“神乎其技”的运用,更是让人称奇。无论是赤壁之战借东风,还是攘星续命,都不可谓不传神。
百度百科解读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的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本质是一门高等的天文物理学,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情况。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无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
《奇门遁甲》最初创立时,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时姜尚因为行军布阵的需要压缩为七十二局,汉代的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后,再次改革,成为现在使用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十八局。
至于这本书的起源,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最初起源于4600多年前,轩辕黄帝和蚩尤大战之时。当时,部落首领蚩尤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而且还会妖术,时常呼风唤雨,制造迷雾,让轩辕黄帝常常迷失方向。
后来有一天,从一位仙女从天而降,手捧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送给轩辕帝。轩辕帝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中记载,后来制造了指南车,才得以打败蚩尤。
这么说来,龙甲神章就是奇门遁甲的最初范本,主要记载了兵器的打造方法,和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但是令人称奇的是,它里边的一个记载,竟然在4000年后的一天,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据说,福特汽车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汽车转弯时,如何保持平衡度?福特公司曾动用了100多个工程师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他们开始查阅中国古籍,无意间找到了指南车的制造方法。后来在指南车的制造方法中,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破解之法,于是用变速齿轮解决了汽车转弯时的平衡问题。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除了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些大神精通奇门遁甲,现代人有没有人掌握这门玄学。以作者之见,肯定是有的。但是理解和钻研程度有多深,造化有多高,这就不敢说了。
不过作者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民间高人,对“奇门遁甲”的应用,也是神乎其神。
这个人主要运用的是《奇门遁甲》里的“遁地术”,简单的理解就是隐身术。在行地遁术之前,先要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地盾。
地遁的格局是开门合乙奇加临在地盘己的落宫,还有一个隐藏条件,乙奇要是日干且有气。
当时这位高人说,他就是在这样的格局下起局得此格。在东南巽位,他先遁着起局的位置走,前方果然发现了一个公园。九地+天芮+开门,天盘乙地盘己的格局就是公园,九地+天芮是大片空地的意思,乙+开门则是有贵人(国家)管理绿化的场地,就是公园。
于是他朝着公园正门走去,发现本来的四个门禁现在有一个是坏的,一直开着的。值守的门卫在和一个大妈说话,一直顾不上周边,而左侧值班室里的门卫,居然正好在打蚊子,也没有顾上看卫,他就大摇大摆的走进了公园。没有买票,也没有检票,这就是地遁!
后来听他分析才知道,这个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是上天注定的。
天芮+开门这一部分就是门禁坏了,天芮+巽是一个女人不讲理,临了开门则是值班的人和她讲理。乙克己为客克主,所以这个女人在纠缠他。巽中是辰巳,辰为龙也为虫,值班室里的警卫在打蚊子。我是客,我克者为财。乙克己利客,所以这位高人不用买门票就可以进去!
对于这位高人的“遁地术”的应用,作者不甚理解,也不敢妄加评论。在此只是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解读。有懂得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读者们,关于“奇门遁甲”的理解,大家还有怎样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逍遥游主要说了什么?
《逍遥游》主要说的是一种优越和一次旅游:
高纬度认识的优越;灵魂宇宙一生游。《逍遥游》的内涵足够丰富,丰富到你的想像和认识总是逃不出其范围,如同孙悟空逃不出如来手心。所以这里只能大题小作,从两个角度谈一点想法。
《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内篇中的第一篇。
《庄子》流传至今,全书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重要程度一次降低。
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的文章,其他则为弟子,或者他人伪托文章。
在内篇中核心第一篇,也是最核心的核心就是《逍遥游》。
也就是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总纲。
如果拿人做比较,《逍遥游》就是《庄子》的头部?不是!是受精卵。
好啦,下面直接谈一种优越和一次旅游。
1.高纬度认识的优越;《逍遥游》开篇一段非常重要,原文如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的差距,不在肉体,而在认识。
这一段中庄子很高明的用了两种具体的动物,鱼和鸟,象征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对比不难发现,鱼是在水里,鸟在天上。一个个头小只能游,一个个头大还能飞;一个移动靠水,一个移动靠风。
在荀子懂得《劝学》中有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古代君子的地位很高。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并非天生异秉,而是善于借助外物。
善假于物,才实现了“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对比来看,鱼身体的游动靠的是有形的水,鸟身体的飞行靠的是无形的风(气)。
水比风(气)重,说明鱼借助的交通工具更低级。(这里的“低级”没有贬义。)
为什呢?看一下我们人身边的交通工具,鱼的相当于汽车、轮船之类的,还没有脱离地球表面。鸟的则相当于飞机,可以万米高空遨游,而且速度快即使上百倍。
这是实体实物的比较。如果把这种差距拿到思维、思想、认识、认知上呢?
鱼的眼界不过只停留在水里,而鸟的眼界可以俯瞰地球上的万物。
最近几年,企业界经常谈不同维度的认识。
小孩子的眼力,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在一个几十岁教授眼力绝对不是问题。
一个经营过上市公司的老板,一个在摆地摊的老板,他们对于市场的把控,对社会的认识,对经济规律的思考,不就像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吗?
普通人的苦恼,很多时候在于“想不开”,“没办法”。在高人的认知维度里,有很多问题可能也就小如尘埃。
人的认知维度越高,内心的“逍遥”程度越大,“游”的也会更远。心灵的优越会更高。
很多景区有这样的迷宫。一般墙的高度要比人高,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其中更容易迷失。以为你和墙在同一个维度。如果你站在墙上,或者你在更高的地方俯瞰整个迷宫时,哪里路通就会一目了然。
2.灵魂宇宙一生游。庄子的《逍遥游》阐释的是人灵魂上的绝对自由。
达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人可以说是逍遥游了。
还是回到鱼和鸟的意象。
鱼生而为鱼,没有翅膀啊,没有飞的基本条件。
要”化而为鸟“才行,那么,怎么化?
人呢?人之为人,天生的肉体就是地面的生物,本身是不可能在天空生活的。
所以,鱼和人的物理身体是没办法”化“的。或许有,可能需要几亿几百亿年的物种变异进化。
庄子讲鱼,讲鸟,终究是为了讲人。
人的生物属性不可能发生质变。认知能力,思考方式可以。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影响几千年的思想家,也有无名的芸芸众生。
所以,庄子的《逍遥游》的终极目标只在想象之中,是人的灵魂穷尽一生也走不到尽头的。
这也并不意味着是空想的乌托邦,正如第一点所说的一样,逍遥可以有高下之分。
如果给逍遥分等级,最大的级别是无穷大,虽然达不到,我们可以一生不停努力。
无形的道就像无形的风,积累越厚越高,托起的重量越大。
只有在那越高处,越能俯瞰越多的范围。
当然,《逍遥游》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我认为都可以做对照。重要的不是准确去解释原文的每一个字,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你说呢?
喜欢庄子和道家思想的朋友,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我是装子梦话,期待与您交流!
为什么感觉股票知识懂得越多?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不管是新股民还是老股民,亏钱的还是有一大部分。很多投资者会很迷茫,前期不懂亏钱正常就当交学费了,但是炒股这么长时间了,技术面,消息面都懂了为什么还会亏钱呢?kdj,均线,k线等技术指标分析的也有模有样的,可是一操作还是亏钱。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技术学的不够精,还是不适合炒股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心理,一个是策略。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没有败给技术,也没有败给别人,但是却败给了自己。所以心理作用是影响我们赚亏的一大因素,亏多的大部分都是在投资中失去理性的投资者,过分的悲观,乐观都是导致亏损的原因;只有理性投资者才是最后的赢家。
不懂策略的人基本都是满仓干,或者追涨杀跌,操作上没有层次感,赚了卖,亏了割,从来不会有策略的加减仓,更不用说空仓了。这也是导致很多人亏损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那些懂得分批建仓,懂得高抛低吸,正确止损止盈的才是最后的赢家。
股民很难真正做到对企业的真实深刻的了解,也很难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准确预测。所以往往自以为研究很深入,其实只是抄研报,离真相还差很远。
我们在炒股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还是亏小钱赚小钱的模式,因为那个时候风险放在第一位,心里想得更多的是保住本金。在亏损以后,投资者也能很从容的止损离场,在赚钱的时候也能不贪心的离场卖出,这样的操作模式往往不会出现大亏的情况。
真正容易亏损的是过了一个阶段,自认为有了一定的投资知识,赚了一点钱后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了,口里随时能说出一些投资大师的炒作方法,随口就能讲出一些投资方向,感觉自己已经战无不胜的自信,结果过一段时间下来,账面亏损的更多了。
不管是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形态分析,我认为只要做到跟着市场走,顺势而为的操作才能不被市场淘汰,不被自己的个人主观所左右,一切跟着市场走做到无招胜有招。
无招胜有招是最高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那首先是一种境界,当你的炒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更大的敌人其实是你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更上一层楼。
我们在操作中一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是努力学习各种指标应用,天天看指标和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学习各种知识,到后来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已经不太关注这些了,甚至忘记了各种应用形态,只要你打开页面看一眼就会知道怎么去操作,这个可能就是盘感,就像我们平时开车,开多了就轻车熟路了。
还是那句话学习知识是必然的,但是知识也要集合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领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绝对不能生搬硬套。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帮到你。
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欢迎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所载信息,意见不够成任何投资决策或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本人回答内容信息来源于本人平时操作学习经验,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