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大破庞涓致其自杀的战役,将计就计的故事概括?
故事名:《百里挑一》
故事梗概:
在古代,有一个小国家,经常受到邻国的欺凌。国王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决定采取一种“将计就计”的策略。
有一天,敌国派出了一支军队来进攻小国家。小国国王得知敌军的弱点是缺乏水源,于是他制定了一个计策。他派出一个信使,写了一封信送给敌国的将军说:小国国王愿意和敌国进行军事比试,挑选一百名勇士和敌方对战。“比试的规则是,每个小国的士兵携带的武器只能是一把钓鱼竿,而敌方士兵可以随意携带自己喜欢的武器。”。
得到消息的敌国将军嘲笑起小国国王的愚蠢,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比试。比试的日子到来,敌国的士兵们手持各种武器威装而来。而小国的勇士们却穿着朴素,手持铁竿前来。
比试开始了,敌国的士兵自信满满地上前,挥舞着各种武器迅猛攻击小国的勇士们。然而,小国的勇士们一点也不慌张,他们以灵活的身法躲避着敌方的攻击,同时用铁竿在地上敲击,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
随着声音的传出,天空开始飘起绵绵细雨。而敌国的士兵却怎么也找不到足够的水源来解渴。他们在暴晒的太阳下疲于战斗,并饥渴难耐。
最终,小国的勇士们趁敌军疲惫不堪时,突发势攻,将他们击败。小国国王因此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国家。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时候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不一定要拼武力和实力。通过善用计谋,借助对手的弱点,从而获得胜利。这种“将计就计”的策略,可以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化被动为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
历史上的庞涓是怎么陷害孙膑的?
我们先看一段史料记载: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孙膑与庞涓原本是同学,后来,庞涓到了魏国,当了魏惠王的将军,很受重用。但是他有一块心病,觉得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孙膑。
于是,庞涓就做了一件缺德事,他把孙膑悄悄叫到魏国,然后栽赃,害他受了膑刑和黥刑。膑,就是剔掉膝盖骨;黥,就是在脸上刺字。
庞涓认为,一个脸上有字、站不起来的刑徒,是不可能当什么三军统帅的。天底下最牛的军事家,那就只可能是自己了。至于孙膑,庞涓为他设计的前途,是藏起来,没脸见人。
孙膑呢?倒是藏起来,他先是藏在了齐国使者的车子里,后来又藏进了齐将田忌的府邸中。而且,由于田忌的推荐,孙膑还成为齐威王的座上宾。这就注定了孙膑和庞涓,迟早会有一战。设计陷害孙膑的庞涓,也注定要受惩罚。
机会说来就来。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起因,是魏国攻打别人,齐国去救。打谁呢?说不清。光是司马迁,就提供的几种说法。反正这回,齐国又出来插一杠子,又坏了魏国的好事。于是魏惠王大怒,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领,率领大部队,浩浩荡荡地杀向齐国。
齐国这边,派出的将领是田忌,军师为孙膑。他们率领的“维和部队”,当时已经到了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这时,孙膑就给田忌出了个主意。孙膑说,魏国的军队,一贯瞧不起我们,认为我们齐国人都是胆小怕事的。我们这次,也一定要给他这样一个印象。怎么做?第一,撤退,从外黄往马陵撤。第二,减灶。具体地说,就是埋灶做饭的时候,第一天挖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挖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挖三万人吃饭的灶。这样一来,给庞涓的感觉是什么呢?是齐国的军队不到三天,就跑了一半。这就是《孙子兵法·始计》所谓“能而示之不能”,也就是忽悠。
庞涓果然上当受骗。他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是胆小鬼!于是,庞涓舍弃了他的步兵。带着精锐部队,日夜兼程,一路狂追。孙膑也算准了庞涓赶到马陵,必定是晚上。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正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孙膑就如此这般地做了一系列安排,然后稳操胜券地以逸待劳,等着庞涓来送死。
当晚,庞涓的部队如期追了过来。这个时候,他一门心思只想生吞活剥了孙膑,心切呀!赶过来以后,天已经黑了。但见黑黝黝一片树林,只有一棵树上有一片白。庞涓就下令钻木取火,点起火把来,看看咋回事。结果,魏军举着火把来到树前,发现这棵树被削了皮,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明白,自己中计了,但也来不及了。魏军一行字没读完,齐军已是万箭齐发。原来,孙膑早将一万弓箭手埋伏在周围,而且下达了“看见火光就射箭”的命令。魏军的火把,等于是发信号。自知大势已去的庞涓只好自杀,魏国的那位太子也做了俘虏。这就是马陵之战。
孙膑和庞涓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孙膑军师运用“围魏救赵 ”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 ,诱使魏军回救, 以解韩围。
此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 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 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然后歼灭之。
长勺之战:曹刿利用战场士气“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而反击齐军,后见齐军弃甲曳兵而溃逃,方乘胜追击,最终将齐军逐出鲁境。
孙膑的脚为什么会断?
孙膑初到魏国时,被同窗庞涓设计陷害,受到膑邢和黥邢,致使双腿残疾。
孙膑和庞涓早年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写信将孙膑骗到魏国加以监视。魏王知道孙膑习得孙武的兵法,想让他做副军师,跟庞涓一起掌管军队。庞涓心生嫉妒,暗中修改了孙膑送回家的书信,说他想要离开魏国去为齐国效力。魏王知道后,很生气,下令处死孙膑。庞涓为了骗取兵法,假意向魏王求情,把死刑变成了膑刑,致使孙膑残疾。
马陵之战庞涓和孙膑各是什么人?
说到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那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本篇文章我将为大家讲述一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役也就是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
首先要讲述下参加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他的邻邦韩国,由于韩国实力弱小,不是魏国的敌手,综合国力不在一个层次,难以抗衡,于是便派人向齐国求助。
韩国为什么会将求援对象选为齐国,并如此看重齐国呢?
主要是因为在战国中期时魏兵虽然凶猛,但终究还是被齐国的孙膑使用谋略而于桂陵击败。
当齐威王收到求助信之后,决定立刻发兵救韩,而在位的齐宣王却向孙膑征求意见,孙膑说道:既不能不救,也不能救得太早了,应该先让韩国相信我们会去救授而殊死抵抗,然后我们再出手。
由于三晋的勇士向来不把齐国的士卒放在眼里,所以孙膑借助了这个弱点,他深知他的同门师弟庞涓的习性,于是他对齐国大将田忌说:兵法上讲用急行军跑百里去争个胜利,会使上将受损,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人争夺利益只有一半能赶得到。
魏国士兵向来都不把咱们齐军放在眼里,我心里有一计,可借魏军骄纵之气以击破魏军,我们要让魏军以为我们齐军大量的军士不断逃跑,让齐军在魏国境内先架设十万个锅灶,然后过一天再减为五万个锅灶,再过一天将锅灶变为三万个。
这样就可以诱惑魏军前来追击我军,从而使他们进入我所设下的埋伏圈。话说这位被派遣征韩的主人公即是曾经陷害孙膑的庞涓。也许是老天爷给了他一个机会吧!魏国的统帅庞涓也是鬼谷子的一名学生,曾经为魏国北攻邯郸,西困定阳,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膑发兵救韩并非直接将军队开赴前线,而是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他知道庞涓率出主力前来攻韩,所以魏国大都大梁必定防守空虚。于是他劝田忌引兵去偷袭魏都大梁。
庞涓得知齐军将要袭击大梁,于是赶紧挥师回援,但当他赶回来时,齐国军队已经越过了魏国的西界。
庞涓也知道孙膑厉害,但他又一向自大,加上齐军一向实力不如魏军,于是他特意观察了齐军撤退后所留下的灶迹。
在行军三日后,他看到了齐军的灶迹不断减少,便嘲笑齐军的怯懦,于是就只挑选些精兵轻骑前去追赶齐军。
孙膑知道庞涓这样自大而又轻率的人肯定会率军前来追赶,便推算了魏军的行军速度,判断了魏军大概在日落前会赶到马陵这个地方。
马陵之战示意图
马陵道这个地方道路非常狭窄,而且旁多险阻,可以埋下伏兵。孙膑为了确保射杀魏军主将庞涓,又命人将一棵大树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