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御驾亲征,而西方古代大部分的国王则总是亲自率兵打仗

天美资源网

英雄杀御驾亲征,而西方古代大部分的国王则总是亲自率兵打仗?

因为古代的中国足够大,而西方的王国才多大啊?整个欧洲的面积与中国差不多大,而欧洲是分成几十个国家啊。

英雄杀御驾亲征,而西方古代大部分的国王则总是亲自率兵打仗

在中国,可以说除了开国皇帝存在御驾亲征之外,之后的皇帝一般都不会这样做。因为中国太大,跑出去打一仗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国土,其他地方有事怎么办?还处理不处理了?皇帝亲自出去打仗,对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大国不合适。

而欧洲国家又不一样了,国家面积小,一场战役的成败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甚至是国家的存亡,这种情况国王不亲自出战也不放心啊。

非常典型的情况就是法国了,二战德国人一个冲锋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法国就只能投降,而这要放在中国,这要放在中国,那就是大不了后撤重整再战,但法国就不行。

古代的欧洲更是如此,国王下面是各个伯爵、男爵等领主,国王的地盘本就不大,那领主的地盘就更小了,那么小的地盘自然就得自己亲自打仗了。

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

真的不无辜。可以说,戚夫人落此悲惨下场,全是自己作出来的。

世人评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往往是同情心作祟,把戚夫人当作受害者,批判吕后暴虐无人性,可怜戚夫人下场凄惨。

可,若是我们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先看看吕后的遭遇,以及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深入了解一下,吕后为什么会如此对待她,便很难再同情戚夫人了。

一、娇小姐嫁给穷大叔

吕后,本名吕雉。她是个富裕家庭的女儿,因为老爸惹了仇家,于是一家老小搬来沛县避祸。

刘邦当时是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所谓亭长,是负责基层管理的一种非常小的官,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外加派出所所长。

吕公搬到沛县后,在家里摆酒宴,招待当地有头有脸的人,刘邦也来凑热闹。

吕公在酒宴上看中了刘邦,觉得他面相相当不错,且胆魄惊人,不是等闲之辈,未来肯定是大有作为,于是,主动把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当时吕雉不满20岁,知书达理,温婉可人,是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

而刘邦已经40来岁了,平时一家人靠他微薄的工资和田里的收成度日,经济条件不怎么样,而且他还和外边的姘头生有一个私生子(也就是和曹寡妇生的刘肥)。

可以说,两个人的结合,属于吕雉下嫁。

但吕雉并没有闹,她遵从父命,乖乖嫁进了刘家,可见吕雉当姑娘的时候,是个柔顺乖巧的女儿。

吕雉婚后,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首先得下地干活,刘家穷的连个仆人都没有,而且刘邦工作忙事儿也多,经常在外面和朋友喝酒聚会,很少顾家,吕雉就得自己里里外外忙活。

其次,刘邦的老爸健在,一大把年纪,吕雉得伺候老人。

再就是还得养育孩子,他们婚后两三年,连生了鲁元公主和刘盈两个孩子。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吕雉和刘邦婚后生活,有这样一句话:“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翻译成白话就是,吕雉带着俩孩子下地干活。

一个本来娇弱的富家小姐,结了婚,要一边下地干活,一边带孩子,可见其生活艰辛。

二、糟糠妻无端下狱

吕雉婚后三四年的时候,刘家的大灾祸来了。

当时是秦朝,暴虐无道的秦二世在位,经常在民间强征民夫,为朝廷干苦活。而且当时的法令很严格,上面征用多少人,就必须凑齐,还必须在规定日期之前赶到,否则格杀勿论。

这一次,朝廷向沛县征用民夫,刘邦作为亭长,负责押送。

结果在半路赶上暴雨天气,耽误行程,很多人趁机逃跑了。刘邦一看,剩下这么点人,再加上日期延误,到时候大家都得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搏一搏。

于是他把剩下的人都放了,让大家各自逃命。有十几个人很佩服他的胆识,甘愿跟随,于是,他们藏进了芒砀山落草为寇。

这帮人在芒砀山缺衣少食,吕雉就冒着生命危险,靠着两只脚板长途跋涉,送去衣食。

除此之外,她一个女人家,还要独自撑起家。

很快,朝廷知道了。

刘邦跑了,可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把吕雉抓进了监狱。

可怜吕雉一个20出头的少妇,就这样被关进了监狱,经受严刑拷打,非人折磨。

吕雉为了保护夫君,只能咬紧牙关,一问三不知,在狱中苦苦煎熬。

三、弱女子刚出虎穴,又入龙潭

公元前205年四月,出狱时间不长的吕雉,又被项羽给俘虏了。

这是咋回事呢?

本来刘邦落草为寇后,不断壮大队伍,各处征战,慢慢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来,刘邦归入了项羽麾下。

不过,要知道,刘邦野心很大,并不是真心归顺项羽,他只不过是不得已罢了。一旦时机成熟,他还是会独立的。

公元前205年的时候,刘邦的机会来了。

项羽的主力军陷在齐地,危险万分,刘邦趁机率领56万大军攻下了彭城,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

项羽得知大本营被刘邦端了,哪里能忍,迅速带了3万兵赶过来打刘邦,结果项羽的3万人愣是打赢了刘邦,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邦的家人被项羽给抓了,成了俘虏。

确切的说,是吕雉和刘邦的老爸被抓了。

家里其他人,阴差阳错逃掉了,吕雉的两个孩子在逃跑路上刚好遇上刘邦,被救了。

我们想一下,刘邦背叛了项羽,项羽对刘邦恨之入骨,他没能抓住刘邦,那就只能拿他的家人泄愤。

吕雉面临的又是屈辱和折磨,她在项羽手里,是人质,也是砝码。

被俘虏期间,吕雉和公公甚至被项羽绑到城墙上,威胁刘邦,要将他们煮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吕雉当时的处境,说是生不如死都不过分。

她整整在项羽的手里煎熬了两年零4个月。

直到公元前203年的九月,项羽和刘邦达成和解,吕雉和公公才被释放了。

而说到吕雉被俘的原因,妥妥的是人祸。

刘邦攻下彭城之后,项羽的军队还陷在齐地呢,这个时候,刘邦是有充分的时间,把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保证他们的安全的。要知道,彭城距离沛县只有200里。

结果刘邦占领彭城之后,是先忙着去清点美女和财宝了。完全把接家里人的事儿抛诸脑后。

直到项羽的军队打过来了,刘邦才想起接家人。结果家人在战乱中逃散,吕雉直接被俘。

四、贫贱夫妻重聚,已是物是人非

公元前203年,吕雉被接回刘邦的身边。

此时,吕雉已经和丈夫分别了7年多。

自从刘邦在芒砀山落草,吕雉被朝廷逮捕,夫妻俩就再没见过一面。

分别的7年多,吕雉为丈夫坐过牢,当过俘虏,为数不多的自由日子,也是拉着一家老小苦苦支撑,担惊受怕,朝不保夕。

算起来,此时吕雉,也不过是一个不到30岁的女人。

就在吕雉满心欢喜,以为终于苦尽甘来,和朝思暮想的丈夫团聚了,眼前的情景,却狠狠打醒了吕雉。

刘邦身着华服,已经身为汉王,他身旁站着一个20出头的艳丽女子,女子弱柳扶风一般,时不时娇媚地冲刘邦一瞥,刘邦则紧紧拉住女子的小手,不忍放开。

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个两三岁的男童,银娃娃一般,淘气地在大人脚边跑来跑去。

刘邦对吕雉,全然没有夫妻久别重逢的热烈和甜蜜,只剩下那敷衍的客套。

吕雉再见自己离别两年多的儿子和女儿,一番询问,更是心里凉透。

当初刘邦项羽大战,俩孩子和自己走散,误打误撞,孩子们幸运地遇见了刘邦,被接上了刘邦的马车。然而在刘邦溃败逃亡的路上,他为了甩掉累赘,竟然几次把儿子女儿从马车上踹下去。

幸亏刘邦的手下坚持把孩子们抱上车,苦求留下孩子,吕雉这一儿一女才得以保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俩孩子后来跟随着刘邦,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

俩孩子来到刘邦身边的时候,刘邦已经有了戚夫人和宝贝儿子刘如意,眼里根本就没有他俩。

他俩只不过马马虎虎过活而已。

我们站在吕雉的角度来体会一下她的感受,老公出去干非常冒险的事业了,自己一个女人在家拉着一家老小艰难生活,还因为老公的原因两次被抓起来,惨遭折磨,小命差点丢了。

过了七年多终于夫妻团聚了,却发现老公身边有了别的女人,锦衣玉食,他对自己非常冷淡。而自己的俩孩子也不受重视。

她心里得多委屈多愤怒啊。

五、刘邦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

其实,在吕雉暗无天日和丈夫分别的7年多,刘邦却是感情生活多姿多彩的。

自从刘邦拉起队伍干事业,干得稍微像样之后,他便在征战中顺便接收那些“落难女子”了。

等到吕雉回归的时候,刘邦的后宫已经美女如云了,比较有名的,比如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无名的就数不胜数了。其中,最受宠的便是戚姬,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扶风弱柳的女子。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

“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

也就是在公元前206年,刘邦领兵到定陶后,偶然遇到了美丽的戚姬,就给收编了。

戚姬便是后来的戚夫人,关于她的身世,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有史料写,她是个年轻寡妇。

戚姬冰肌玉质,风流俏丽,而且能歌善舞,非常善于俘获男人的心。刘邦得到戚姬之后,几乎是独宠她。

不久之后,戚姬就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刘如意。

刘邦有多宠爱戚姬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

刘邦白天黑夜都和戚姬腻在一起,就连吃饭的时候都要黏在一起。

有一次御史周昌进宫,找刘邦汇报工作,结果正撞见刘邦在吃饭,只见他一手搂着戚姬,一手吃饭,这场面把周昌吓得赶紧退出去了。

有了戚姬这么一个妙人儿,刘邦早就把黄脸婆吕雉抛到脑后了。

对于刘邦来说,他是不得不接回吕雉,并让吕雉坐在正妻的位置,因为吕雉在自己起事的过程中付出了太多,如果不这样做,手下人都不服,舆论这关是过不去的。

至于他心里,装的全是戚姬。

吕雉回归后,得不到刘邦任何情爱,过的是守活寡的日子。

这一点从吕雉的生育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吕雉一生只生了两个孩子,就是女儿鲁元公主和儿子刘盈,这俩孩子都是她和刘邦刚结婚的那两三年生的,后来,吕雉再没有生过一儿半女。

而刘邦,一直到五六十岁还在和年轻妃嫔们生儿子。

六、皇储之争,你死我活

公元前202年,刘邦赢得了楚汉之争,完成了统一,建立汉朝。吕雉被立为皇后,嫡长子刘盈为太子,戚姬被封为戚夫人。

立吕雉为皇后,和立刘盈为太子,都是按照礼制来的,自然而然的事。

可刘邦有私心,他宠爱戚夫人到了极点,爱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也到了极点,他心里是想立刘如意为太子的。

刘如意小的时候,他见了这个宝贝儿子,就欢欢喜喜把他抱在怀里,称他为“爱子”。

刘邦对于嫡子刘盈,则是一脸的嫌弃,嫌他胆小软弱,叫他“不肖子”。不肖子也就是不像自己的儿子。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这句话摆明了就是说,刘邦明确表示想要立刘如意当太子。

戚夫人呢,则是一肚子私欲,丝毫不隐藏,她也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未来当上皇太后。

于是戚夫人经常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哭哭啼啼,让刘邦赶紧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于是在朝臣面前试探,结果朝臣们强烈反对。

一方面立嫡立长的礼制在这儿摆着呢,废长立幼属于动摇国本,是国之大忌;另一方面,吕后那是糟糠妻,那是为了大汉朝建立付出过的女人,蹲过监狱做过俘虏,那是当之无愧的开国皇后,朝臣们是相当拥护吕后的。

刘邦再三再四地努力,和朝臣们争论改立太子,都没能成功。

刘邦和戚夫人不死心,试图找来有顶级威望的人来支持刘如意,也就是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上的四位高士),结果这四位都不肯出山。

而不久之后,吕后竟然成功请来了商山四皓出山,支持太子刘盈。

商山四皓当时在整个天下的威望都是极高极高的,有了他们态度明朗的支持,改立太子的事彻底泡汤了。

七、刘邦驾崩,吕后复仇

公元前195年,事业还没干完的刘邦,就突然病逝了。

刘邦一死,太子刘盈马上登基为帝,吕后成为皇太后,因为刘盈年纪小,由吕后临朝称制。

简单说,就是朝政大权掌握在吕后手里。

这下戚夫人唯一的靠山没有了,马上成为吕后手里的羔羊。

这么多年,吕后受了多少委屈,受了多少气,忌惮于刘邦,她一直都隐忍不发,装成一个贤良的皇后。

吕后内心得多恨刘邦,多恨戚夫人?

这下刘邦没了,吕后想怎样就怎样了。

很快,吕后下令,把戚夫人废为庶人,剃光了头发,打发到永巷去舂米。

吕后这么做,是在出这么多年的窝囊气,让戚夫人好好吃吃苦头。

戚夫人非常不甘心,一边舂米一边唱

“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

当时吕后只处置了戚夫人,还没对刘如意下手呢。

但是戚夫人这一唱,彻底激怒了吕后。

吕后发疯一般,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汉书.外戚列传》: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紧接着,她将赵王刘如意也给毒死了。

至此,戚夫人母子全死于吕后之手。

八、戚夫人既蠢又坏,咎由自取

我们纵观戚夫人的表现,她全程智商权谋都不在线,能力不足,野心又很大。

1、只会媚上,没有政治头脑

戚夫人能歌善舞,年轻貌美,刘邦爱她若珍宝,而且是对她盛宠了十几年,丝毫不变。

但戚夫人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长处了。她不是糟糠妻,是从刘邦发达后才来的,没有任何威望,没有老资格。

她是孤女,娘家没人,培植不起外戚势力。

更糟糕的是,她就是个委身男人的小女人,没有任何政治头脑,更不会去拉拢朝臣,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

相比之下,吕后除了没有丈夫的宠爱,其他几条全都远胜过她。

这样一来,戚夫人只要失去丈夫这个靠山,就一点力量都没有了。

2、既蠢又坏,不安分

人家吕雉是糟糠妻,是吃尽苦头的原配,皇太后之位和太子之位,理应就是人家母子的。

你戚夫人,都做了顶级宠妃,占有了刘邦的心,却还不知足,还要抢人家儿子的皇位,良心何在啊?

但凡戚夫人善良一点,安分一点,敬重吕后,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去争抢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至于有后面的惨祸。

她和皇后争儿子的皇位,就是在往死路上逼人家母子。一个皇后,若是在立储上输给宠妃,未来肯定死路一条。

也正是立储一事,使吕雉对她结下了深仇大恨。

3、不会示弱,任性作死

戚夫人起初被吕雉罚去舂米做苦工的时候,吕雉很可能是没想杀掉他们母子的。若这个时候戚夫人懂得示弱,装作彻底屈服的怂样儿,没准儿可以满足吕后的报复心,还是有活下来的可能性。

人只要活下来保住命,就还有机会。

结果她蠢到家,都被人拿捏在手里了,还要唱歌表达不甘心,直接激怒了吕雉,母子直接被害死。再无翻身的可能。

九、结语

戚夫人遭到人彘的下场,根本不无辜,这全都是她既蠢又坏的结果。

智商、手段和威望,戚夫人都比不上吕后。她唯一拥有的只是美貌年轻和丈夫宠爱,可偏偏又是老夫少妻,刘邦这护身符一死,她就什么都没了。

戚夫人抢了人家的丈夫,还想抢人家儿子的皇位,要置人家母子于死地,不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当对手胜利的时候,她的下场不凄惨才怪。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无冕女皇吕后》

刘备祭灵含义?

秦腔祭灵亦名《伐东吴》,秦腔传统戏。此剧本事见《三国志》及《三国演义》。

剧情简介:

关羽夜走麦城,被吴将潘璋害死。张飞为了给关报仇,催逼部下赶造白袍,又被兵士所刺。刘备痛恨交集,率领七十万大兵御驾亲征,欲伐东吴为关、张报仇。兵至宜都,黄忠丧命,刘备益加痛恨,统兵继进,终杀吴将潘璋、马忠,大报其仇。

扩展资料:

为老生、武生、花脸唱做武打并重戏。其中《争印》、《祭灵》、《二启箭》均为著名折戏,经常单独演出。《祭灵》老生的云步抖须演唱,《二启箭》之带箭血彩都是传统技巧。系润润子、高天喜、陆顺子、刘毓中、乔新贤等的演出代表作。

今存有民国20年西安同兴书局刊行之《大报仇》改良本。民国34年西安纯益成书局刊行之《大报仇》改良本。陕西省南院门华西书局刊行之《大报仇》本。

还有民国十九年西安德华书局刊行之《刘备祭灵》折戏本,以及长安书店刊行之刘毓中演唱本《祭灵》、《二启箭》、《争先锋》。《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四集书录唐玉柱口述本。西安市艺术研究所藏有《大报仇》抄存本。

为什么崇祯皇帝没有御驾亲征?

楔子:纵有巧手补天裂,奈何大势不由人。如果论勤勉程度,崇祯在明朝皇帝里面完全可以排进前三。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纵使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也无法挽大厦于将倾!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以崇祯的勤勉和聪明,绝不会受到如此之多的非议,常人的肩膀上,哪有如许多的责任和如此沉重的江山社稷。但作为一个皇帝,当他从父兄手中接过权位时,在享受世间巅峰的权力时,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更多的质疑和评判。

崇祯皇帝所面临的朝局,其艰险莫测、内外交困、强敌环伺、天灾不断的绝境,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纵使前行无路,纵使风雨如晦,崇祯仍然试图力挽狂澜、励精图治。

此时,后金在关外日渐势大,直抵城下,作为一国之言的崇祯,为什么没有御驾亲征?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土木保的惨败让大明再无御驾亲征的胆略

崇祯之所以不敢御驾亲征,是因为大明一朝,自明英宗亲征瓦剌却惨遭大败之后,对皇帝亲征一事,已经是战战兢兢、谈之色变。

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蛊惑撺啜,亲自率领二十万精锐部队亲征瓦刺,却在土木堡为瓦剌所围,近乎全军覆没。

此战,明英宗成为瓦剌俘虏,皇帝为敌方尤其是游牧民族所俘虏,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除了在瓦剌遭受的凌辱之外,明英宗的皇位也被“剥夺”。

当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因太子朱见深年幼,力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遵英宗为太上皇。其后,瓦剌将英宗放回,朱祁镇被囚于南宫达七年之久,最后,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才又得以复辟。

复辟之后,明英宗斩于谦等大臣于市,因此事遭致天下群情沸腾,世人皆道于少保之冤,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此外,明代宗也在幽闭的过程中离奇逝世。

可以说,土木堡一败的后续诸事,为大明皇室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更为惨重的是,土木堡之败,导致大明开国遗留至今的明朝精锐尽数被歼,尤其是明成祖亲自建制的“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全军覆没,可以说大明的精锐兵力几乎被消耗一空,大明的整体实力在这一战中被严重消耗。

不仅如此,明英宗亲征时,随行的英国公张辅、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以及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近百名文武重臣皆殁于此役。明英宗一朝的精英,大半为国捐躯,几乎导致了一朝的人才断层。

有土木堡之变这样惨痛的教训在前,无论是崇祯本人,还是群臣,都没有勇气敢提御驾亲征这回事!

二、崇祯缺乏御驾亲征的实力和后盾

首先,崇祯是有自知之明的。纵观大明诸帝,能够有实力御驾新征的,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而已。

太祖乃大明开国之帝,以一介淮右布衣,崛起于阡陌之间,未即数年,即聚起一支天下无双的精锐,麾下更是拥有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这样的盖世猛将,不仅将不可一世的猛元打得奄奄一息,远遁戈壁,终生不敢南望,更将张士诚、陈友谅等强敌一一击溃,为“明”为号立国,让沦丧异族的华夏江山恢复了汉家衣冠!

其后,朱元璋更是派遣蓝玉等,千里追袭,深入大漠,在捕鱼儿海将北元尽数歼灭。更让人称道的是,朱元璋还一举收复了被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确保了中原地带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安全。如果是朱元璋在,早就御驾亲征了,还等后金打到城下?

除太明祖之外,有实力御驾亲征的就是朱棣了。朱棣自幼在军中长大,年纪稍长,被封为燕王,就藩北京!朱元璋出于对将军们的猜忌,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尤其是北边的几个藩王,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既能够保边境平安,又相互牵制。

而燕王朱棣是诸王中军事实力最强、军事才华最高的王爷,被猜忌得也越严重。朱元璋逝世后,建文帝削藩,逼得湘王举家自焚!朱棣无奈之下,起兵靖难,率领部下由北京一路向南、势如破竹,最后攻入金陵自立为帝,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一朝,距离明立国未远,兵势强盛,且朱棣在长期与游牧民族作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打区区后金?何足挂齿!

那么,崇祯有这个实力和胆略吗?没有!自幼在深宫长大的崇祯,是个太平皇帝,接受的是治国理政的教育,哪有什么军事作战经验?

此外,崇祯时候的明军,安敢与大明立国之初的军队相比?崇祯的满朝文武,又怎比得上朱棣一朝人才济济猛将如云!所以,就算崇祯皇帝有那个胆量去御驾亲征,只怕大臣们也要涕泪交加地劝阻!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开国皇帝无一例外都是能征善战的猛人,而开国群臣都是文武兼备、猛将济济,军士精锐。但其后的皇帝,承平日久,先辈血液中的勇武早就荡然无存!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崇祯皇帝出逃脱不了这个历史规律。

三、内外交困,生性多疑,导致崇祯缺乏御驾亲征的条件

先说朝内,群臣弄权争宠、拉帮结伙严重,这种在历朝历代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明朝更为显著,群臣有的只为清名,有的为求私利,他们是大明的蛀虫,为的是家族的兴衰,心里哪有国家?群臣的逐利内耗,让大明始终没有能力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崇祯一朝,能臣甚少,若是他御驾亲征,既无可随军参赞的谋臣,也缺乏镇守朝中的能臣,更没有敢于担当的干臣!且太子尚幼,他若有个三长两短,大明江山谁属?

崇祯一朝不是没有能人,而是被他自己给造完了!袁崇焕,蓟辽督师,多谋善断,心性坚毅,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元大捷、宁锦大捷,最后却被中了离间计的崇祯凌迟处死!

孙元化,大明一朝顶尖的火炮专家,从徐光启习西洋火器,在边关筑台制炮,功劳甚伟,明军宁远大捷,火炮立功甚大!遭首辅温体仁诬陷,被崇祯处死!

此外,杨镐、刘策、熊文灿等,均为崇祯所杀!崇祯杀一臣,悔一次!帝王猜疑多忌的性格,让他始终无法信任这些大臣,崇祯的一生,从无信任一个大臣,却总是被大臣所蒙蔽,也是讽刺!

自毁长城,是崇祯失败的原因之一。当这些能征善战的国家栋梁被杀之后,哪里还有人能挡得住崛起之中生机勃勃的后金!

除此之外,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处攻城掠寨,杀官夺城,不仅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实力,更牵制了大量的兵马!大明可谓是两线作战,崇祯坐镇北京,以利于指挥调派和安定人心,始终无法全力投入与后金的作战之中!

那么,假如崇祯解决了以上所有的困难,是不是能够御驾亲征呢?答案是:没必要!

翻开明朝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明都北京所在,距离宁、锦防线,距离山海关、大凌河已经非常近了,北京就是事实上的前线!后金如果以一支奇兵绕过关守防线,可以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袁督师当年不就曾经保卫过北京嘛!

所以崇祯皇帝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不具备御驾亲征的条件和必要,固守北京对他、对大明一朝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

结语:风吹浮萍雨打尘,江山一梦转头空!自万历之后,曾经雄踞中原的大明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无力可挽!纵使崇祯英明勤勉,也只落得煤山自缢与大明同尽!临死之前,他可曾想起被自己冤杀的袁督师?

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古代权臣架空皇帝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权臣有很多,比如霍光、董卓、曹操、司马懿父子甚至明朝的张居正等等,可以说这些臣子的权力堪比皇帝,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面对权臣架空皇帝的权力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皇帝们总是要和权臣们斗智斗勇,甚至有时候示敌以弱,那么他们怎么不选择直接杀掉权臣呢?因为这样的机会对于皇帝而言,是非常多的,可是他们怎么会放弃这些好机会呢?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认知误区,这种认知就好比皇帝就是一个人,怎么就能够让群臣臣服呢?大臣们一刀杀了他不就解决了吗?甚至买通皇帝身边的侍卫或者宦官等人,一样可以轻松解决皇帝,那么再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地位高的臣子怎么不这样取代皇帝呢?其实这个答案和权臣架空皇帝,为什么皇帝不去直接杀了权臣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是皇帝还是权臣,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人,其实这就好像是冰山漂浮在海平面上一样,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在皇帝和权臣之下,则是一个庞大的势力,一个利益的团体,而皇帝或者权臣仅仅是这个利益的代言人而已,这也是权臣不选择除掉皇帝,或者皇帝不选择直接杀掉权臣的最根本的原因。

也就是说权臣能够架空皇帝,凭借的不是他一个人,就算这个人是超级猛将,可是他能够以一敌百、以一敌千,他能够躲得过所有的阴谋诡计或者暗箭吗?皇帝也是如此,一个皇帝能够驾驭整个王朝,就是他代表了一个利益的集团,或者说他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绝大部分集团的利益,而这个集团就是古代的世家大族,科举制度之后,世家大族地位下降,不过通过科举制度,寒门士族崛起,而皇帝就是这些寒门士族以及世家大族绝大部分利益的代言人,皇帝也就是通过这些士族来进行统治,控制整个国家;而权臣的情况也基本类似,他能够成功架空皇帝,也就等于他手中集结了大部分士族的支持,才可能掌控了士族控制下的势力,比如军队等等,所以解决一个代言人,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他背后站着的利益团体,换一个话来说就是,一个代言人倒下了,另外一个代言人也必然会崛起,摘要这个利益团体还存在,那么皇权的威胁也就依旧存在。

三国时代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个切切实实存在的权臣,皇帝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甚至曹魏的疆域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按照我们的通常理论来看,曹操称帝取代东汉王朝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曹操一辈子也没有完成取代汉室的愿望,难道他没有做皇帝的心思吗?并不是,曹操晚年通过加九锡、封魏公、魏王,已经在逐步完成篡权前的准备工作,而在临终前和儿子曹丕的对话也说出了他的心声,那就是“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汉献帝作为傀儡皇帝,有没有想过除掉曹操呢?确实有想过,并且还有具体的操作,那就是刘备参与的“衣带诏”事件,当然了这件事情没有成功,可是就算是成功的除掉了曹操,那么曹操麾下的那些猛将,他背后的利益集团汉献帝能够消除他们的威胁吗?可能刚刚除掉曹操,汉献帝集团就会遭到曹操集团的打击,甚至可能会直接推翻皇帝,已经杀掉皇帝,而且曹操集团可以很轻松的推举出一个领导者,比如曹操的某个儿子,这些都是非常轻松正常的事情。

当然汉献帝除掉曹操的计划失败了,可是汉献帝亲眼见证了一起除掉权臣的行动,可是结局就是汉献帝依旧成为了傀儡,并没有改变他的处境,而这个事情就是王允利用美人计成功策反吕布除掉了权臣董卓,可是最终的结果呢?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就统兵击败了吕布,再一次控制东汉政府,而汉献帝再一次成功傀儡,这件事情最明显的说明了解决掉一个权臣,可是没有瓦解他的利益集团,敌人很可能卷土重来,那么这件事情做了有什么意义呢?

而曹魏时期魏帝曹髦也做出了尝试,用他自身的鲜血证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仅仅想要去杀掉一个权臣,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在曹髦时期,司马昭掌控朝政,魏帝成为了傀儡皇帝,他不想要永远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所以也就组织手下打算杀掉司马昭,可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他带着手下想要冲出皇宫杀向司马昭的家,还没有走出皇宫,就被司马昭手下给干掉了,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曹髦的冲动问题,就算是他能够一战杀掉司马昭,但是无法掌控司马昭的势力,也就是最重要的军队,曹髦可能连皇宫都占据不了几天,就会被司马昭集团灭掉,结局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当然直接杀掉权臣也有成功的案例,这个人就是康熙,而他采用的方式就是直接除掉鳌拜,仅仅利用一些小太监就除掉了鳌拜,可见想要除掉一个权臣并不是如何的困难,可是这场行动为何后面却被孝庄皇太后认为是鲁莽呢?原因就是康熙无法掌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果然鳌拜的党羽反攻皇宫,要不是这个事情是清朝初期,臣子们内心深处都是忠于皇室的,也就是说鳌拜并没有完全掌控皇权,可是尽管如此,康熙事后还是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也就说明了在康熙看来,这场行动充满了运气的成分,如果仅仅除掉了鳌拜,而不能够完全解决鳌拜党羽的问题,真的失败了的话,康熙的命运是什么,不用说都会明白吧!

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皇帝和权臣的常规操作就是斗智斗勇,皇帝通过不断瓦解权臣的利益支持者,如果这些利益团体都被皇帝拉拢过来,其实完全不需要对权臣采取什么具体的行动,他的势力也就轰然倒塌了,这就好比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实不就是他没有了支持者,几乎所有的诸侯王不是被刘邦韩信等人消灭了,就是被拉拢了么?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聪明的皇帝面对权臣都是隐忍,最后瓦解权臣背后的利益团体,比如说汉宣帝除掉霍光集团是这样的操作,刘禅解决诸葛亮死后的政治局面也是如此,万历皇帝除掉张居正集团不也是如此操作吗?而这也是汉废帝刘贺同样面对霍光,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了,没有绝对的实力,想要反抗强大的政敌,结果不言而喻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