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台词,为什么感觉三国时期没有像韩信白起这样的顶级名将?
为什么三国时期会给人没有顶级名将的感觉?
三国时期文臣武将太多,一方面出众到极致才能独占鳌头,吕布、关羽等人武力值超高,但他们缺乏谋略,诸葛亮、郭嘉等人智谋超群,但武力不行。
可他们在历史上的名声还是响当当。
在一方面做到极致,就能拥有大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可这些人的综合实力却不高
感觉三国不太看重个人综合实力,或者说综合实力不错的都自己另起炉灶做老板了,比如刘备、孙策等人。
不过三国也不是没有军事才能和武力值俱全的名将,比如东吴的周瑜和陆逊,他们有资格和韩信、白起相媲美。
韩信和白起被称为顶级名将,他们段位有多高?“战神”白起,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也被人称为“人屠”。
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因为他战神的名号是靠战争中大量杀人堆积起来的。
1、白起累计杀敌军百万,号称“战神”
白起所侍奉的君主是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被封为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新城。
第二年,白起又被封为左更,进攻韩、魏两国联军,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获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伊阙之战”,伊阙之战后,白起被升为国相。
之后,他率兵渡过黄河,夺取韩国安邑以东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被封为大良造,打败魏国军队,夺取城邑61座。
总之白起作为秦国的名将,一直在不停地对外用兵,军事才能了得,为秦国赢得很多次重要的战役。
白起基本上是用三次战役奠定了他“战神”的地位,除了“伊阙之战”外,还有“伐楚之战”和“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不是白起的巅峰,“伐楚之战”才是,这场战役对于秦国来说可谓风光无限,对于楚国来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鄢、邓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又进攻楚国,直接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
楚王只能逃跑,秦国得到楚国都城后,直接把人家都城设为南郡。
多么豪横,打你就打你了,还要把你的都城设为我的郡。
楚国被打的狼狈不堪,白起此战后被封为武安君,他又趁势攻打楚地,平定了黔中和巫两个郡。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糟糕的是魏国,白起进攻魏国,夺取华,俘获赵、魏两国将领,斩杀敌军十三万人。
再来说大家广为熟知的“长平之战”,秦国发兵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跑到赵国去,赵国在长平屯兵,用来接上党的百姓。
秦国趁此机会攻打赵国,赵国任用廉颇为将,秦国利用离间计,让赵国将廉颇换下,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又起用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
赵括一上任就进攻秦军,秦军佯装败退,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营垒,秦军营垒坚固,白起又派出一支队伍切断赵军后路,又堵住粮道,拦截赵国救兵。
赵军被断绝粮食46天,士兵们互相残杀,以人肉充饥。
这一战,赵括被射死,赵军40万人向白起投降,白起将降兵全活埋了,这一战,白起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
白起的段位有多高?
基本就是整个战国时期没人能赶得上他,他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第一。军事能力高超,当然,当时秦国实力厚,也是他能一直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因为有白起,才有了当时如狼似虎的秦国,白起铸就了秦国的威名,秦国成就了白起的“战神”名号。
2、军事天才韩信,国士无双,战必胜攻必克
韩信一开始追随项梁,在项梁手下韩信没有什么名声,项梁死后,他又追随项羽,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可是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离开楚军归顺了刘邦。
韩信因为犯事差点被处斩,要被处斩的时候正好看见滕公,于是他问滕公:
“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于是,滕公就放了他。
萧何多次和韩信谈话,觉得他是个奇才。到达南郑,韩信逃跑了,因为自己得不到重用,萧何就去追他,萧何跑了,刘邦很生气。
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又说服刘邦让韩信做大将军,就这样韩信出头的日子到了。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地,俘获了魏王豹,之后攻打代国,背水一战击败代、赵。
之后,韩信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这之后,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楚汉相争进入决战阶段,韩信挥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
总结韩信的成就:
横渡西河,俘虏魏王,在阏与生擒夏说,一举攻克井陉,打垮赵军二十万,诛杀成安君,垓下一战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韩信是“谋战”派代表人物,他的军事才能高超到刘邦都自愧不如。
刘邦曾说: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以这么说,汉高祖刘邦的天下,一半是靠韩信这个军事天才打下来的。
白起和韩信都是智勇双全的顶级将领,这是三国时期很多只有武力值的将领完全不能比的,但这并不代表三国时没有出色的顶级名将。
3、东吴大都督周瑜、陆逊,一个火烧赤壁,一个夷陵火烧连营
周瑜身体健壮,容貌俊美,用通俗点的话讲就是长得很帅。
周瑜和孙策同年出生,且交情很好,孙坚去世后,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
孙策在《三国演义》中有“小霸王”之称,有了周瑜做辅助,一时间如虎添翼。
孙策和周瑜感情非常好,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两人因分别娶大乔、小乔造就人间佳话,只可惜孙策年纪轻轻就去世,死得时候才26岁。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接手江东大业,统领军国事务,周瑜领兵前来吊丧,并且留在吴郡和张昭一起掌管军政大权。
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东孙权军队和刘备的军队联合,在赤壁大战曹操。
在这次大战中,周瑜手下黄盖献计,先向曹操诈降,然后调拨几十艘大船战舰,船内装满柴草,在柴草上浇满油膏,外面罩上帷幕,向曹军船队驶去。
由于曹操的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周瑜用火攻,借着风力曹军被烧得死伤不计其数,最后曹军只能败退。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也因为此战名声大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对火烧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的模样做了最好的诠释。
赤壁之战后,曹操留下曹仁等驻守江陵城,自己退还北方。
周瑜与程普又领军挺进南郡,隔着大江与曹仁对垒,周瑜派甘宁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直不对进攻甘宁。
甘宁告急,周瑜派凌统镇守后方,自己和吕蒙去解甘宁之危,甘宁解除危险后,周瑜和曹仁约定日期再战。
周瑜跨马掠阵,被乱箭射中,曹仁知道后率军上阵出战,周瑜带伤巡察军营,激励士气,曹仁于是只好撤军。
之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年仅36岁。
注意,周瑜是病死的,并非像某些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为了把诸葛亮描绘成神一样聪明的人物,而给周瑜虚构的台词。
周瑜去世时仅仅36岁,寿命太短了。
如果他也能像刘备一样活个六十多岁,凭借周瑜的军事才能,东吴还能更强盛一点也说不定。
可就算这样,周瑜孙吴大都督的名号还是响彻中国历史几千年。
说到周瑜,不得不提一下孙吴另一个大人物,那就是陆逊。
周瑜和陆逊,一个用火船借风势,烧曹操的战船,让曹操狼狈不堪,一个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用火攻给刘备来了个火烧连营。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后,蜀汉政权开始衰败,蜀汉从此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当然,比起韩信和白起来,周瑜和陆逊还是要差一点,但他们在当时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
如何评价刘昊然宋祖儿主演的电视剧九州缥缈录?
《九州缥缈录》可以说是拥有超强阵容的一部历史大剧,新生代的刘昊然、宋祖儿、陈若轩都是当红的演员,各自拥有很高的人气和流量。而剧中的实力派演员包涵张嘉译、江疏影、王鸥、许晴等,也都是独当一面的资深戏骨。
《 九州缥缈录》侧重于讲述人族的故事,能把这么恢弘世界观和群体像融入到几十集的电视剧中确实极其考验编剧的能力。不可能全部包含,也不可能全部剔除,只留框架,两者都不现实,所以只有折中取其中最主要的线索进行故事的开展。 《九州缥缈录》是一面竖在中国社会里的镜子,镜子里面的人或仁慈,或功力,或隐忍,或坚定,像是漂浮在九州的虚无幻影,也像穿梭在我们身边的亲友路人。阿苏勒对自我认同的纠结过程让我联想到出生在香港的内地人;羽然与姑姑的寄人篱下让我联想到破镜难圆的重组家庭,姬野的逆境生长让我联想到樊胜美和苏明玉。架空历史的故事,反而拥有了诉说真实的权利,有着不同生活阅历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这一层次与角度的理解。
九州像是一个中国历史的大杂烩,五千年的纷纷扰扰都能在其中看到投影,也就产生了一种别有的趣味。从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来看,他们文明化的程度非常高了,而且能主动向中原民族抛出橄榄枝;在真正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永远都是劫掠为主,侵略为辅,和亲岁币再次之,唯有被打服了、按在地上摩擦之后,才会与中原王朝展开“友好交流”。剧中这样高度文明化的部落着实难能可贵,已经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诸侯国来看待了。
九州是很多人的青春,也是一代人的梦,但是梦终有醒的一天。当这一天来临时,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虽然九州已散,但是我们仍旧可以喊出那句“铁甲依然在”。
历史上有哪些对话堪称神回复?
俗话说得好,吐槽才是生产力,古往今来,有多少吐槽大人奋斗在战场上,给我们后世段子手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吐槽灵感。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句话神到什么程度呢,它已经成为“多管闲事”的代名词。
那年,南唐中主李璟和冯延巳这对君臣在春天里赏花,冯延巳同学才情大发,随口吟出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听后笑嘻嘻地问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意思是风吹任他吹,水皱任他皱,关你屁事啊?
1000多年过去,有个叫卓伟的狗仔,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诗:“骨相清奇本绝配,歌影婆娑映浦江”,暗示胡歌和江疏影的恋情,没想到胡歌回复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我的恋情关你屁事,臭狗仔!这年头,没点学问都不敢上微博怼人,轮骂人不带脏字,我服胡歌。
子非鱼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讲的是两个杠精——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和惠子之间的故事。
这天,庄子和惠子在外面玩耍,行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到桥下的鱼儿来去自由,便感叹道:“这些鱼真快乐呀!”
没想到惠子反嘴就怼:“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庄子翻了个白眼,心想这货怎么又杠上了,回答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
惠子一听就不爽了,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快不快乐!这不得了吗?”
庄子说:“嘻嘻,你一开始就对我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就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是快乐的所以问我为什么知道鱼是快乐的,那我现在告诉你,我是在这桥上知道的”。
两个杠精的逗比日常,我已经快绕晕了。
苏轼生病苏轼得了红眼病,别人跟他说要少吃荤腥。苏轼十分听话地准备戒掉荤腥食物,可这时苏轼的嘴巴不干了,对苏轼说:“你眼睛患病了,却不让嘴巴吃东西,这不是偏心吗?不干!”
苏轼觉得很有道理,有点犹豫,这时候嘴巴又对眼睛说:“改天我得了病,我就不会不让你看东西。”
你看苏东坡是怎样一个吃货,为了吃连自己都可以吐槽。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患,汝视物吾不禁也。”——《东坡志林》苏轼念经话说苏东坡这个吃货,一边念经一边吃肉,旁边的大和尚看不下去了,指着苏东坡鼻子就骂:“你怎么可以这样!”苏东坡老脸一红,拿过一杯漱口水对大和尚说:“要不我漱漱口先?”
和尚:“滚”!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东坡志林》三国张姓八大名将?
三国张姓八大名将为:张飞、张辽、张郃、张任、张苞、张翼、张嶷、张燕
张姓乃“天下第一姓”,三国中的张姓,英雄辈出、名人如云、群星璀璨。不管是正派,还是反面,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抑或是各路诸侯,都离不开张姓家族。
在张家名人中,有十长侍之首的张让,黄巾军之首的张角三兄弟,十八路诸侯中的陈留太守张邈、上党太守张杨,汉中张鲁,被董卓砍掉头颅的司空张温(后面还有个吴国张温),杀掉曹操父亲曹嵩全家的徐州都尉张闿,力劝孙权投降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宛城大破曹操击杀典韦的张绣,的卢马的最初主人张武,因“蒋干盗书”被曹操军法处置的张允,打脸曹操反难杨修的张松,刺杀张飞的张达,刘禅的张皇后,等等,以及其他的几十位小角色、不入流的武将等等。
在上述张家人以外,想要再找到八位较有名气的武将,其实并非易事,数来数去,似乎只有张飞、张辽、张郃、张任、张苞、张翼、张嶷、张燕这八位知名武将了,这八人的能力和名气参差不齐,而能称之为名将的,只有张飞、张辽、张郃、张任四人。
张任,西川名将张任乃益州刘璋的部下,后来官拜西川大都督。张任有勇胆,有志节,有见解。历史上的张任,与演义中的形象较为相符。在刘备入蜀时,张任曾苦苦劝谏刘璋多加提防刘备,但是见识短浅的刘璋没有接纳。
在庞统、刘备的鸿门宴上,魏延舞剑,意在刘璋,张任见势不妙,第一个站出来与魏延对舞,解除了危机。 雒城守卫战,张任埋下伏兵,在落凤坡射死了刘备的军师庞统。 张任的武力值较高,单挑张飞十余合不分胜负,后又设伏将张飞围困,幸得赵云相救。金雁桥一战,诸葛亮定下诱敌伏兵之计,出动了张飞、赵云、黄忠、魏延,才将兵败力穷的张任活捉。刘备劝降,张任厉声高骂,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刘备、诸葛亮成全其名节,将其斩首,厚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
张郃,曹魏名将张郃本是袁绍的部下,在河北就享有盛名,与颜良、文丑等合称“河北四庭柱”。官渡之战,火烧乌巢,袁绍大败,张郃在此期间投奔了曹操,被封为偏将军。张郃跟随曹操二十年,效忠魏国三十年,先后参加了攻取河北、平定淮南、夺取凉州等重大战役。
汉中之战期间,张郃被张飞击败,但却升任荡寇将军。后随夏侯渊在定军山迎战刘备。夏侯渊战死后,张郃临时代理主帅,率领部众战略性撤退。曹丕登基后,张郃被升迁为左将军。此后,张郃随曹真平定羌胡地区,抵御诸葛亮北伐,并在街亭大破马谡,逼退诸葛亮。凭借此功,张郃被升迁为征西车骑将军。剑阁一战,张郃受制于司马懿,不得已而领兵追击蜀军,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在木门道口被射中膝盖,最后不治而亡。在演义中,张郃是一个隐忍派的名将,前期被超一流武将们各种揉搓,忍辱偷生,直到后期才熬出了头,几乎成了天下第一的存在。
张飞,蜀汉名将。张飞是刘备人生的第一桶金。张飞前期跟着漂泊无依的刘备,吃了不少败仗。曹操荡平荆州后,大破刘备,曹纯的虎豹骑在当阳长坂一带击溃了刘备的部队。张飞率领二十余骑在当阳桥断后,张飞横矛立马,据水断桥,震慑住了曹操的部队,刘备得以安全撤退。此乃史实,但绝非演义中那么夸张。
张飞最得意的战绩,一是在入川会战时期,活捉了江州守将严颜,并乘势一路西进,平定了巴郡、巴西;二是汉中之战期间,张飞在巴西阆中一带,将前来侵犯的张郃击溃,全歼其精兵一万余众,逼的张郃攀山而逃。张飞被称为“万人敌”、“为世虎臣”,但张飞有个致命的弱点,即不恤小人,酒后鞭挞士卒,而复令其陪伴左右,这也最终招致了丧命。“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是对张飞缺陷的公平评价。
张辽,曹魏名将。张辽先后跟随了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直到吕布被曹操剿灭后,才归顺曹操,自此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官渡之战,白马之围,张辽才是真正的第一主将,不过确实关羽在阵战中斩杀了颜良。平定东海郡,历经数月,粮秣将尽,僵持不下,张辽只身前往敌营,劝降了昌豨,使东海郡保持了长达五年的安定。张辽作为副将,其表现却超越了主帅夏侯渊。官渡之战胜利后,张辽又击破了袁潭袁尚,收复东莱诸县,曹操升迁张辽为荡寇将军,甚至邀请张辽同乘一辆车,这是武将无比尊显的荣耀。当然,张辽最为高光的时刻有二,一是大破乌桓期间,白狼山一战,张辽全领兵力指挥权,振奋军威,并亲手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二是合肥保卫战,威震逍遥津,张辽率领八百死士,登锋陷阵,冲入孙权的十万大军,差点亲手击杀了孙权,逼的孙权以“走登高冢”、“蹴马趋津”的方式惊险逃命。
张辽历任裨将军、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去世后得以从祀于曹操庙庭。在演义中,张辽属于强一流武将,曾经单挑太史慈七八十合不分胜负,最后以伏兵诱敌之计,将太史慈乱箭射杀。
在这四位名将中,难以评定谁最厉害,愚见认为,四人之中,张辽的战绩功勋是最显著的,张飞的武艺战力是最高强的,张郃的隐忍处世是最深邃的,张任的心机策略是最突出的。其余几人,张苞、张翼、张嶷、张燕,不管是历史上的战绩、地位、知名度,还是演义中的武力与戏份,都难以与张飞、张辽等人相提并论。
张苞,张飞之子,参与了夷陵之战,但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后来英年早逝。
张嶷、张翼,都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但没有突出的战绩,二者都先后跟随诸葛亮、姜维北伐。张嶷带病与魏国大将徐质交战,战死沙场;张翼在钟会叛乱期间,战死于乱军之间。
张燕,黑山军首领,在演义中跑了个小龙套,甚至没有台词,因此知名度不高。张燕是赵云的同乡,他身轻如燕,骁勇善战,被军中称为“飞燕”将军。张燕的部队,曾一度聚集到了百万之众。张燕曾联合公孙瓒抵抗袁绍,公孙瓒兵败后,张燕又被袁绍、吕布联合所破。在官渡之战后,张燕曾协助曹操追剿袁氏兄弟。次年,张燕率领十余万部队归顺了曹操,被封为安国亭侯,驻守邺城。
在张苞、张翼、张嶷、张燕这几位将领中,最差的一位,当属张苞。新三国电视剧为什么没有黄巾起义?
我觉得《新三国》更适合看作是一本同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新三国比老三国在某些方面确实可圈可点,精良的马戏还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某些重头戏的战争场面相比老三国的经费不足和简陋盔甲确实要好很多。 但是缺点太多了,老三国确实是一步步按照三国演义原书来的,从黄巾起义桃园结义到最后姜维计杀钟会邓艾,这完整度就仿佛看完了整本三国演义,有始有终,新三国从虎牢关三英到司马懿掌权,中间还少了很多重要戏份,不一一赘述。 感觉新三国太偏重主角效应,老三国也有主角,六大主角,但是其他人该有的戏份一点不少,就是只有几句话的次要配角只要有名就会注上而且要说原文台词,而新三国就连贾诩也只露脸而没有注名真是可怜。 有太多的事情被强行安在几个主角身上,曹魏主角曹操曹仁荀彧许褚,蜀国主角刘备诸葛五虎魏延,吴国孙权和都督们,他们戏份最重,各种场面都要他们上,尤其曹仁的戏份,完全是魏国男二的身份了,各种被曹操培养当做统军大将,虽然曹操确实很重视曹仁,但是诸曹夏侯数第一的夏侯惇却只在关羽过五关的时候出现了一面,还是和关羽第一次见面。弱化了很多其他角色,有的强行把剧情写在主角们身上。 关羽之死更是改编的奇奇怪怪,好像是为了致敬神话之中于荣光饰演的反派,强行改为被吕蒙鞠躬后再砍下头颅。这一类的改编太多,不伦不类,这个新三国的编剧真的是超常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这样的名著改成了二流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