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英雄传,华夏不停转原唱完整版?
华夏不停转 (原唱:陈奕迅)
词:锅王
曲:泽日生
涿鹿的兵峰融化
禹迹勾勒华夏
丹青不见筚路转过的年华
将契文刻于龟甲
重现沧桑旧话
凤出岐山飞到了牧野战场
百家熙攘的稷下
孕育思想萌芽
简牍辉映着今昔千秋文化
干戈几时的雄霸
狼烟逝于丘沙
秦道上传颂那些不朽律法
奴隶王侯有何差
长城失鹿倾塌
英雄末路带来新生的天下
谁归来孑然白发
驼铃飘向罗马
纵横朔漠瀚海饮马处为家
绿林赤眉的火花
烈火燎原万家
投笔从戎还有燕然的佳话
斩蛇化蛇的模样
王朝终成枯画
英雄过往终究是大浪淘沙
谁横槊赋诗一场
何期成隆中对的遥望
看江南多才士虎踞于长江
北伐路还有多长
让复兴终成空话
舍功名于竹林的片刻潇洒
兴亡是伤心寒流触不到的昙花一现
食肉糜的门阀沉沦了河山
气吞投鞭皆强求
待孝文归中原同夏
六朝如流水
大业有几度韶华
随苍烟去吧
九天阊阖的长安
万国共绘贞观
圣贤佛杰又写下几处江山
这盛世终会落下
一城挽回国家
几度复兴终究折戟于残花
词人把酒正年华
此去经年如画
胡尘吞没了上河图的落霞
将笔墨换作铁甲
灰烬中重燃吧
朱仙遥望黄龙
恨国耻未涯
游塞外漠北银临
纪元辽金夏共入一家
金戈沉沙处
残卷铭刻流光
从蒿藜定国兴邦
大典及天地八荒
扬风帆结多少友谊存四海
守护着浩瀚东海
谁人挥矛破甲十万
让载舟的民心倾倒了庙堂
沉醉康乾的岁月
时间已翻覆了变化
意气少年们
摧破了民族锁枷
再重塑华夏
将崎岖化作平川
历经了几万里的艰险
多少英雄永驻在这天地间
越雄关漫道的人
他们如今又在哪儿
只留盛世坐落起千万广厦
五千年不过宇宙中转瞬的惊鸿一霎
龙图腾又写了多少卷章华
人们为复兴奔忙
千万人汇新成希望
沧海桑田后
这里有我们过往存在的意义
你见过历史上最低调的将军?
在开国将帅中,刘伯承算是最低调的元帅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先看看刘伯承的丰功伟绩吧!
一、自南昌起义开始,刘伯承一路东挡西杀,可谓是彪炳史册,战功赫赫。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农村。曾就读于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在川军中当司务长、排长,因善于用兵,职务不断提升。
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自右太阳穴钻入,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做手术,共割72刀,他以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让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惊叹不已,称他为“军神”。
南昌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参谋团的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进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回国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1932年,到达江西瑞金,组建红军“红埔”军校。
长征到达贵州,中央又复任他为总参谋长。进入四川,他熟悉当地情况,率先头部队行动,抢渡金沙江,接着又强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
蒋介石在1938年的洛阳军事会议上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为军事家。
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挺身队”,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狗棺材。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刘伯承虚怀若谷,低调做人,痛恨旧军队中等级森严,看不惯搞特权。刘伯承善用计谋,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然而,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百科全书中要称它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
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来的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部队内部的称呼。他一向痛恨旧军队中的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字,如将旧称呼“护兵”、“伙夫”,改称为“警卫员”、“炊事员”……
在革命军队中,刘伯承最看不惯搞特权。江西时,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在红军战士面前耍威风,踢翻了战士做饭的锅。刘伯承见状大怒,痛斥李德是“帝国主义行为”。
结果,李德告状说:不尊重国际顾问,使刘伯承一度被免职。
三、刘伯承请辞了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组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请辞了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职务后,于1951年,主持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军事理论。
当军委问他是否继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自愿从权高位重的军区司令员位置上走下来,去当不怎么看好的院长。刘伯承的坦荡胸襟,醉心于军事理论的情怀,有几人能比?又有几人能做得到?(月满山)
<图片来自网络>
有什么有意思的奇闻异事?
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应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甚至神话故事等为原始素材编写的。野史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也可以当做趣闻百科来阅读,但切莫将它当做正史去理解。但是,这其中有一种可能比正史更真实的历史记录,也会被归类为野史,这类史书就是旧时私家编撰,专门记录一些在正史不敢写的、需要避讳的史书。
民国小报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个同一个故事,在正史和野史中的不同记述,是真是假,孰真孰假,各位自行分辨。
野史记载
民国时期,有一女人嫁人后,生了一男一女。但因为她老公是明星,她怕老公在外面沾花惹草,就女扮男装天天跟着他。又怕自己再怀孕,无法监督丈夫,竟然狠心做了绝育手术。谁想到,不久之后一场麻疹让她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她因为不能再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公跟别的女人乱扯。这自作聪明的女人叫王明华,老公叫梅兰芳。
正史记载
正史因叙述较为详细,所以篇幅也长一些。正史中对梅兰芳和其原配妻子王明华的记述是这样的: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除了在京剧上的成就外,他与“冬皇”孟小冬的感情纠葛,是最经常被人提及的。但对于最早走进梅兰芳生命的女子,他的原配妻子王明华,却总让人忽略。这个最早走进梅兰芳生命的女子,见证了梅兰芳从默默无闻到风光无限;偏偏命运无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毁掉了王明华的人生。最终年仅37岁,便病逝于天津。
王明华嫁给梅兰芳那年,正是梅兰芳一生最艰难的时候。时年17岁的梅兰芳在那一年,遭遇了母亲去世,又经历了“倒仓”期的考验。“倒仓”期就是男人的变声期,变声后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梅兰芳作为旦角的未来。就是在这个双重的压力下,梅兰芳迎娶了王明华。
王明华王明华也是出身于京剧世家,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旦角王顺福;因为自幼就接受戏曲熏陶,王明华婚后给予了梅兰芳极大的支持和帮助。除了身为妻子的贤惠操持外,更是凭借自己对京剧扮相敏锐的审美和感知,不断改进梅兰芳的妆容、发式和服装。
那一时期,梅兰芳的舞台造型都出自王明华之手。在王明华的精心装扮下,梅兰芳的扮相更加俊美出尘,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可以说,梅兰芳能够走红,王明华绝对功不可没。
梅兰芳王明华不仅在事业上对梅兰芳帮助很大,还在婚后为梅兰芳生下了一儿一女,对于单传的梅家来说,更是功不可没。为了兼顾丈夫的事业,王明华在生下女儿后,就狠心做了绝育手术。因为那时戏院有一个“女子不得在后台逗留”的奇怪规矩,为了照顾梅兰芳,王明华从此便以女扮男装的方式,陪伴在梅兰芳左右,并负责他的一切演出事项。梅兰芳与王明华但就在梅兰芳开始渐渐走红时,一场荨麻疹,夺去了他和王明华的一双儿女。两人在伤心之余,又面临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梅兰芳是家族里兼有两房的独子(父亲兄弟二人,大伯无子),不能无后。
舞台上的梅兰芳为了梅家的后代,王明华无奈同意梅兰芳再娶。而迎娶的人,就是梅兰芳的同门师妹福芝芳。本来丈夫再娶,对王明华的伤害已经很大,而福家提的一个要求,更是让她倍感委屈。
福芝芳福家要求梅兰芳,必须要以明媒正娶的方式迎娶福芝芳,与王明华同为正妻,也叫平妻。对于这个苛责的条件,王明华虽然不情愿,但为了丈夫还是同意了。所有人都被王明华的识大体顾大局感动了。可人们不知道,王明华点头的同时,心中又有多少无法诉说的辛酸喝无奈呀!
曾经的她,也是儿女双全的幸福母亲,更是被丈夫偏爱的贤惠妻子。可随着儿女夭折、丧失生育能力,她在这个家的存在,似乎慢慢变淡了。练功的梅兰芳自从梅兰芳迎娶福芝芳后,两人婚姻美满,还生下一个儿子。相比之下,作为原配的王明华,在这个家中反而像极了一个多余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下,王明华病倒了,被诊断为肺结核。为了不传染给家人,它她决定到天津治病,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王明华在天津治病期间,梅兰芳只去过一次。而且不是去看望,而是要告诉她,自己又结婚了,新太太就是梨园冬皇孟小冬。杜月笙与孟小冬最终,1929年,被病痛折磨的王明华,在弥留之际呼唤着梅兰芳的小名“畹华”,在天津病逝。或许是出于对王明华的愧疚,梅兰芳特地在香山万花山选了一块墓地,只因“万花”与“畹华”同音,以此成全王明华至死未圆的意难平。梅兰芳与王明华合葬墓这就是梅兰芳与王明华的故事。在野史中,王明华被描述成一个“醋坛子”,因为自己的小肚鸡肠而自食恶果。但在正史中,王明华又被描述成了一个世间难寻的贤妻,为了梅兰芳不惜孤老终生。这就是正史与野史的区别,同样的故事,完全不同的叙述,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让你选,你相信正史还是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共发生过几次疫情?
人类的进化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不断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一场瘟疫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而那些活下来的幸存者在遭遇这场浩劫后就形成了抗体。当人类的体质在变化、人类的医疗技术在进步的同时病毒也在变异,因此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就成为了一场持续的博弈。人类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流行疫情的大爆发:这些疫情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而且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元前430年雅典城的瘟疫在造成全城25%的人口死亡的同时间接影响到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负走向。公元164年罗马帝国爆发的瘟疫成为了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东汉末年的瘟疫成为了诱发黄巾起义的因素之一。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内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导致近3千万人失去生命。明朝末年爆发的鼠疫客观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有限的人口流动在客观上遏制了疫情向其他地区的蔓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使传染病逐渐成为了困扰全球的难题。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导致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然而还没等人们来得及庆祝战争的结束就又迎来了另一场浩劫——这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约10亿人感染的西班牙流感。
就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流感病毒在短短2年时间里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失,进而影响了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进程的走向。20世纪初人类的发展是极不均等的:当时除了英、法、美、德等发达国家之外绝大多数人类都生活在连温饱都未解决的亚非拉地区。当时亚非拉国家很多正处于动荡局势中,所以根本不具备推广全民检测的条件。
西班牙流感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造成的实际死亡可能远比当时的统计数据反映的要严重,而真实的死亡人数恐怕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西班牙流感开启了肆虐全球的大规模传染病这种历史先例,在此之后这种肆虐全球的大规模传染病再度爆发的风险就成为了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曾经历过无数次惨烈的疫情。
翻开中国的史册不难发现在每个王朝行将灭亡之时往往伴随有地震、水灾、旱灾、瘟疫等各种天灾。1910年一场肆虐整个东北地区的鼠疫造成了6万多人的死亡,直到1911年这场东北鼠疫才得到了有效遏制。就在这场鼠疫被遏制住的第二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中走向了灭亡,然而中国人与疾病的战斗并没随着帝制的终结画上句号。
在此之后民国政府和后来的新中国政府仍在继续进行着与疾病的战斗。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对苏自卫反击、对越自卫反击等几场局部战争以及地震、台风、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伤亡逾百万人之外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怕就是流行瘟疫了。事实上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领导着人民群众在开展一场与疾病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次接种行动,向5亿多人口发放了18亿剂牛痘疫苗。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以后特意写下了七言律诗《送瘟神》以示庆祝。1963年以后中国每隔6年仍要普种一次天花疫苗。在全球扑灭天花委员会宣布已彻底消灭天花的一年多之后中国于1981年宣布停止种痘。
当我们致力于构建强大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时疾病也从未停止过向我们的进攻:1957年2月一场流感疫情率先爆发于我国贵州省西部,在随后的三四个月内这场疫情就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又过了两个月后疫情蔓延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在8个月时间之内疫情已快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这场继20世纪初的西班牙流感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全球性大流感被称为甲2(H2N2)亚型流感。
成立不到8年的新中国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疫情。那时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还远远达不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好在这场疫情虽蔓延迅速,但并没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这场疫情对我国抗击大流行的疫情打了一针提醒剂。1961年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开始:当年6月疫情自发源地印尼传入中国广东,随后迅速传入南方的四省一市(广东、浙江、福建、江苏、上海)。
1964年在当时尚属河北省管辖的天津市发现了第一例霍乱病例。随后疫情快速蔓延至河北1市12个区、3个专区、6个县、99个公社:在140多天时间里发病人数达到了900多人(死亡率超过1%)。这波疫情虽没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但在当时还是造成了全国范围的较大影响。后来经研究发现这次疫情是水污染传播——主要是患者粪便管理不当造成的,因此快速有效地切断了污染途径。
1967年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脑脊髓膜炎。据当时的《安徽日报》记录:安徽全省有25万人先后染病(其中1万多人染病死亡)。这场疫情并非局限于安徽,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大爆发:1967年辽宁省发病51931人、死亡3013人;江苏省南京市发病13837人、死亡303人;浙江省绍兴市发病29118例、死亡1040例;山东省青岛市的发病率为390.17/10万。当时全国最严重的地区是广东。
1967年广东湛江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后因“大串连”而加剧:全市发病共1799例。江门市疾控中心也有记载:1967年1~3月江门市区报告流脑病例近千例、病死45人。疫情爆发的1967年正处于新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那段时期:当时各地党政机关和医疗部门面对疫情并没像今天这样迅速行动起来,直到疫情已比较严重之后才陆续开始采取消毒、隔离、限流、封村、封道等措施。
最终这次疫情造成300多万人感染、16多万人死亡的惨重后果。这是新中国历次抗疫斗争中最惨重的代价,但也正是这次惨烈的代价为我们后来的抗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此后中国在与疾病的一次次战斗中逐渐建立起强大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1988年1月17日上海一些医院的医生突然发现近期门诊肝炎病人数量剧增:从每天几十人增加到数百人,很快又增加到上千人。
询问患者后得知大多数患者有食用毛蚶及食用后腹泻的病史。毛蚶在当时的上海几乎就是如今的网红食品。当时的人为了追求鲜美并不会煮熟了吃,而是直接生吃毛蚶。江苏当时启东盛产毛蚶且价格低廉,因此甲肝病毒也就随着这些毛蚶被带入了上海。从1988年1月1日到5月13日短短4个月内上海市内一共发病超30万例。日报告发病数超过1万例的长达16天。要知道当时上海的人口总数不过1250万。
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为满足收治病员需求由原来的肝炎290张床位硬生生增加了1228床位,先后收治了2084个患者。全市10万多医务人员站在了防治肝炎的第一线,还增设了11万多张床位用来收治病患。截至1988年2月23日上海市甲型肝炎日发病人数下降了80%以上。整场疫情中上海市直接死于暴发性肝炎的一共32例。只有万分之一的病死率远低于国际的1%-1‰的病死率。
2002年12月5日或6日的样子在深圳打工的河源市人黄杏初因感觉身体不适就到离家不远的一家诊所看病。当时只以为是普通的风寒感冒,然而在诊所看了两三天不见好,于是黄杏初转而去医院打针。到了13日黄杏初的病情仍不见好,于是又回到河源市治疗了几天,然而病情似乎比在深圳时更严重了。16日晚上10点多钟黄杏初被送到河源市人民医院,第二天病情加剧的黄杏初又被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
在这里黄杏初被诊断出是患上了一种此前从未见过的病症——这种病症后来被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2003年1月2日河源市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卫生厅,不久后中山市同时出现了几起医护人员受到感染的病例,广东省随即派出专家调查小组到中山市调查。2003年1月23日广东省政府向全省各卫生医疗单位下发了调查报告:要求有关单位引起重视,认真抓好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2003年春天这种最先发现于广东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全国其他地区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宣布实行“疫情一日一报制”。同时原定于5月1日开始的五一“黄金周”暂停施行一次,以确保疫情不会进一步扩散。当时北京多所高校也宣布停课。2003年4月22日北京市急救中心开通了10条非典咨询热线。
2003年4月22日北京市决定启用小汤山医院作为防治非典的专门医院。23日建院85年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历史上第一次关门停诊以实行整体隔离。4月23日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20亿非典防治基金的用途。同一天北京市宣布全市的中小学从24日起停课两周,以确保疫情不会在校园扩散。4月24日铁道部通知旅客开车前要求退票的可全额退款。4月26日铁道部要求运输防治非典药物用品必须2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
2003年4月30日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后北京市的非典病人全都进入此医院治疗。5月4日铁道部要求铁路工程建设系统各单位对现场施工人员建立每日健康登记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在此之前的4月29日民航总局也已要求对学生于5月7日前购买的飞机票给予全额退票。疫情爆发后党和政府针对疫情公开报道积极应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尽最大可能遏制疫情的蔓延扩散。
最早发现非典疫情的广东正是疫情的重灾区。当时还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立刻前去接诊。2003年初非典疫情扩大后钟南山在大年初三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当时钟南山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要求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我这里是广东呼吸病专科研究所,不送这儿来送哪儿去?”截至2003年的4月19日呼研所累计收治了101名危重病人,其中需要插管治疗的就超过了一半。
非典期间钟南山不仅主动要求接诊重症病人,也敢于在所谓的“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2003年2月北京疾控中心一度认为非典的病因是衣原体,钟南山则坚持认为非典是病毒性疾病。这一观点随后被广东省卫生厅采纳,成为抗击非典的重要分水岭。2003年4月在一场关于非典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宣称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钟南山再次表达了不同意见。
当时钟南山反问道:“什么叫控制?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特别是不知道病源!现在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是遏制,不叫控制!”当时由于人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所以对病毒恐慌情绪甚至比病毒本身蔓延得还快。钟南山所提倡的这种公开透明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客观上利于化解人们对病毒的恐慌情绪。
2003年5月3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摄制的“钟南山谈非典防治”科教片向全国公开发行。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首先是传染源得到了严格控制:当非典疫情于2002年底在广东爆发后仅钟南山管理的呼研所就收治了上百名危重病人,广东其他医疗机构也在第一时间尽快收治患者,患者的家人也因与其有过接触而被隔离。
2003年4月30日以后疫区所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车、船、火车、飞机)的人都得先检查体温。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控制疫情期间的人口流动,从而以快速高效的措施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2003年5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除隔离。两天后北京非典新增病例数降至个位。2003年5月21日北京最后一名非典病例张某从北京地坛医院出院。截至2003年5月23日北京市747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解除隔离。
至此北京地区非典患者的救治工作已经结束,非典传播链已完全切断。2003年5月29日北京非典新增病例首现零记录。6月1日卫生部宣布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撤销。6月10日北京连续三天保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既往确诊病例转为疑似病例数均为零的“四零”纪录。2003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的旅游警告。
2003年6月15日中国内地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数均为零的“三零”纪录。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患者出院。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香港从疫区中除名,6月24日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7月5日中国台湾从疫区中除名,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非典疫情就这样在肆虐一番之后突然消失了。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来证实这种不明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们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是呈上升趋势的。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所以也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开始很多人以为疫情不过是在局部地区发生,谁也没意识到这会演变成一场波及全世界的疫情。
我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已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运。新冠肺炎借助于春运期间庞大的人口流动量迅速蔓延至全国:一时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幸免。与此同时一场全国范围的疫情阻击战就此打响,我们为打赢这场与病毒的战争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我们有党和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有全体医护人员的坚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
武汉疫情爆发后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军队系统陆续向湖北派出医疗队。那段时间全国所有医护人员都在加班加点救治病患,与此同时公安、交通、社区等相关部门全都被动员起来组成了强大的联防联控体系,广大人民群众也纷纷积极踊跃为武汉捐款捐物。疫情期间全中国每一个社区都变成了一个抵制感染风险的堡垒。可以说疫情期间中国采取了几乎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管控模式。
这样做至少取得了以下三点好处:一是减小了大量的流动,从而使疫情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二是下沉到了社区一级,便于管理感染者、接触者;三是容易控制疫情的规模,不至于过度扩散,让死亡者大量减少。在中国如此严格的管控形势下实际上已从物理空间上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在如此严格的防控措施下中国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疫情大爆发背景下最安全的地方。
我们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也在科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全球经济都被疫情困扰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非但没倒退,反而创造了出口贸易额的历史新高。2020年中国航天也再次开启了“超级模式”:成功实施了以嫦娥五号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为代表的航天任务......
无悔华夏怎么触发蚩尤治兵?
1 需要完成图鉴任务“兵勇如云”,并达到120级才能触发蚩尤治兵。2 蚩尤治兵是无悔华夏中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需要邀请好友一起参加,达到一定的参与人数才能激活任务。3 在活动中,玩家需要跟随蚩尤将军完成一系列的关卡任务,最终达成任务目标,获得奖励。延伸:在参加活动时,建议多与队友沟通合作,增加任务顺利进行的概率。同时,狩猎兵器可以提升活动中的战斗力,建议提高狩猎技能等级,提升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