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吃小鱼进化版,如果你掌握了股市赚钱的秘密?
分享实际上是一种总结,当你每次与别人分享,也是对近期的一些市场逻辑变化的判断,和对自己某些操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反省,并且极有可能自己难解决的问题,老铁会在评论区,为你提供方法解决了。所以分享是一种双赢的操作,而且分享自己的技术。也得到平台的流量。又能通过兼职多赚点意外零花钱,从而增加自己的收入,因此,干货分享出来有利无害。
为什么老板每个月赚十几二十万?
我是岭南通途,我来回答!
为什么老板每个月赚十几二十万,员工只拿5000工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想不明白的人内心的疑惑,我个人的回答是这个非常正常,如果老板和员工拿一样的钱那才不正常!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一起交流一下!
一、老板前期投入的金钱也许是员工一辈子挣不到的为什么老板每个月能够赚十几二十万,而员工只能拿几千块钱的月薪?这个里面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这个企业能够运转,老板前期究竟投入了多少钱,它能够建立起来,这些钱都是老板自己投资的,或者是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去银行贷款获得的,这些钱可以说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可能是他一辈子都挣不到的。
现在想要建立一个企业,动辄都要数百万甚至数亿的资金,对于一个老板来说,他投入这么大,如果连每个月挣点钱都挣不到,那么他根本就不愿意去投资这个厂。
没有企业老板的投资,根本就不可能有员工,没有了员工,大家也就没有了收入。
在市场经济规律里面,资本和劳动力是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其中挣钱最容易的肯定是资本。
老板在前期建立企业的时候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本的,如果他投入这些资本,最后的收益达不到他的预期,那么他就亏本了。
因为对于老板来说,他这些钱很有可能都是从银行贷款的,每个月也是要还利息的,如果他所赚的钱连利息都还不上,他怎么可能愿意干这个事呢?
二、没有老板的投入,也就没有企业,更没有员工的工作在刚才我也说了,企业的建立得益于老板对于这个地方进行投资,建立起来这个企业正是因为有了老板的投资,有了企业才有了员工,员工找到了工作,才有自己劳动力输出了地方,自己的劳动力输出来才能够有月薪。
很多人内心总是有仇富心理,或者说内心对于一些事情总是感觉到不平衡。
比如说总看着老板好像拿着那么多的工资,自己天天在那干活,却拿那么少的工资,但是他自己没有想过,老板建立这个企业的时候投入了多大的成本。
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工作,只要输出自己的劳动力,每个月就能够拿到固定的工资,这种方式相对来说他付出的并没有多少。
但是对于老板来说,他付出了可能是几百万,甚至前期的投入可以达到上亿。
如果大家把这个关系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为什么老板的工资要远远高于员工了,因为老板的付出,尤其是资本上面的付出是要远远高于员工的。
三、投入与回报要成正比,不然谁愿意当老板在这个社会上面,大家其实都是非常讲究投入与回报要成正比的,要不然谁也不愿意投入,谁也不愿意投资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板他投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在一个地方建立了一个企业,但是这个企业每个月带给他的收入却是非常低的,甚至这个收入还抵不了他从银行贷款的利息。
那么我个人认为很多老板是不会干这个事的,因为这是亏本的事情。
其实老板能够拿这么高的工资,跟他前期的投入是离不开关系的,很多人总以为建立一个工厂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其实这是非常困难的,不仅仅说需要非常雄厚的资金,同时也需要协调地方政府各种关系,如果你关系协调不到位,土地的问题,环保的问题,保障配套设施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一个工厂也是建立不起来的。
所以大家不要光看到老板好像工资比你高,你要更加看到他前面前期的投入比你大得多,甚至可以说他的投入和你的投入相比起来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四、老板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是员工体会不到的在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这方面,老板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要比员工大的多,甚至很多风险和压力作为一名员工是根本体会不到的。
比如说很多老板他前期的投资其实很有可能也是通过去银行抵押贷款获得的投资,如果后期他自己的经营状况不好,很有可能就会导致自己破产,一旦他破产了,那就是血本无归,甚至有可能从一个富豪变成一个穷光蛋,这个风险可以说老板一个人自己承担了。
作为一名员工,你是完全不需要承担这种风险的,这个企业倒闭了,你大不了辞职走人,然后换下一家企业继续打工,不需要承担这方面的任何的风险。
同时作为一名老板,想要能够让自己的企业运转的好,是需要去外面经常跑业务的。
如果自己不要能够从外面拉到更多的业务,那么这个工厂他就运转不起来,没有新的订单,那么它就没有经营收入,没有经营收入,那么它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工厂陷入系统性的风险。
而作为一名员工是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尤其是在流水线上面的员工,他只要把自己这个岗位上面要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操心,也不需要他考虑。
五、想要多挣钱,要么好好读书,要么好好工作,要么家里有矿如果自己作为一名员工,对于自己当前的现状不满意,或者说对于自己当前的年薪月薪不满意,那么我个人认为就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就是好好读书,这一条路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都是适用的。
我已经在很多文章和问答当中说过了,读书是普通人成功最快的捷径,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家里面没有矿,那么我个人认为好好读书绝对是你走向成功最容易的那条道路。
第二种方式就是好好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技能。
作为一个在职场里面工作的人,哪怕你是在工厂里面做流水线的,你都不能够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现状,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技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挣钱的能力。
那么在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这个社会总体来说还是要靠本事立身的,你自己能够有多大的本事,你自己就能够挣多少钱。
第三个就是如果自己家里有矿,那么你可以自己去做生意,自己去当老板。
当然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所以说如果自己有矿的话,可以去走这条路,如果自己没矿,那么还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同时把自己的能力搞得更强,挣的钱更多就行了就够了。
在我的主页当中发表了很多关于职场的小知识和科普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主页当中翻看一下,看完以后我相信会对你有非常大的帮助。
以上是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本文由岭南通途原创,想了解更多知识,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
如果大家有想问的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问题进行专门发文回答。
有人说世界都被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占领了?
3月18日,微软市值超过苹果,不到半年内第三次登顶全球公司市值第一的宝座。事不过三,当一件事情接连出现,说明它正在变成一种常态。对于微软而言,重返世界第一不过是一种新常态。
微软上一次稳定地垄断市值第一的时间点,还是2002年。也就是说,微软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花了16年时间。
在这16年里,微软市值最低的时候只有2000多亿美金,那是2012年-2013年间,以苹果为火车头的移动互联网汹涌崛起,微软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诺基亚、摩托罗拉。
目前微软市值约为9000亿美金,相当于不到6年时间市值增长了近4倍。而在微软坐冷板凳的这些年里,美国科技巨头的代名词一变再变,但始终没有微软的位置。比如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Google),比如FAANG(多了一个苹果)。要知道,1998年微软第一次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时,Netflix还在小区里卖光盘,谷歌刚刚成立,扎克伯格还在上初中。
苹果自从2012年登顶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之后,对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垄断地死死的。但从2018年开始,苹果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先后被亚马逊、微软接管过。目前来看,苹果很有可能会长期让出王位。最新一季财报表明,营收增长乏力,因为属于苹果的那个风口已经见顶了。
毫无疑问,苹果和微软是过去20年全球科技公司的王者。微软垄断市值第一的周期,是从1998年到2002年,这5年里有三年做到第一;苹果垄断市值第一的周期,是从2012年到2017年,正好也是5年,期间只是被谷歌短暂反超过一次。
微软吃尽了PC时代的红利,苹果吃尽了智能手机时代的红利。微软统治PC的时代,是苹果最落寞的时候;苹果最风光的时代,是微软最黑暗的时候。王不见王,是对这两家公司最好的描述。
从2003年到2011年,微软和苹果同时在野的这8年时间里,美国科技公司的王座属于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Netflix在体量上始终无法与这三家公司相比),但这三家公司的江湖地位,也是此消彼长。
以亚马逊和Facebook为例,2016年初,两家公司的市值还不相上下,FB甚至一度反超亚马逊,但到了2018年下半年,形势巨变:亚马逊成为史上第二家市值突破万亿美金的美国公司,几个月之后,FB市值跌破4000亿美金大关。一家是电商基因的公司,一家是社交基因的公司,在抗周期方面,显然前者强于后者。
到目前为止,表现最稳定的巨头当属谷歌。这家公司不仅依靠搜索抓住了PC互联网的风口,还借助安卓实现了两个时代的跨越;同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也让谷歌始终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市值看,美国目前有六家科技巨头,分别是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Netflix,其中只有Facebook是2000年之后成立的。而过去20年创造过科技公司市值最高纪录的三家公司微软、苹果、亚马逊,则是这6家公司中创立时间最长的。没错,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再来看国内巨头。目前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依然是BAT,其中百度和阿里创立整整20年,腾讯是21年。但BAT并非天选之子,直到2010年之后,BAT一说开始流行起来。
某种程度上,BAT是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公司。首先是创立时间要晚于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其实上市时间也更晚,甚至1999年创业的盛大都比BAT上市要早。
而在2005年,360、58同城、去哪儿、汽车之家、YY等一大批后来的巨头挑战者扎堆儿诞生。用前有狼、后有虎形容BAT面临的局面一点也不为过。
2005年,同在香港上市的联想集团的市值是腾讯的两倍多;当年雅虎中国被阿里收购,后者估值25亿美金。在此前后,中国富豪榜的榜首位置先后被陈天桥、丁磊垄断。
2007年之后,BAT格局的雏形开始出现。在这一年前后,腾讯的游戏业务实现了对盛大和网易的逆袭,同时QQ开始成为创业者跨不过去的流量大山;阿里的B2B业务在这一年赴港上市,淘宝也实现了对易趣的碾压式胜利;百度在2007年之后虽然受到谷歌中国的挑战,但市场份额是一直上涨的(百度和谷歌蚕食的是雅虎中国的搜索市场)。
在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前,BAT锁定了PC互联网时代的三大赛道:社交、电商、搜索。有意思的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BAT三巨头分别向对方的核心业务展开过猛攻,最后全都无功而返:腾讯在搜索、电商两个赛道挑战百度和阿里,百度在电商赛道挑战阿里、阿里在社交赛道挑战腾讯。更别提那些挑战BAT的创业公司了。
但是在2010之后,BAT都遭受过空前挑战。2011年,微信仅仅一岁,开放战略刚刚开始,腾讯市值就被百度超越;从2012年到2015年,是阿里的生死攸关之际,前有京东、唯品会等平台的冲击,后有垂直电商的围攻,一度甚是狼狈,2014年上市之后始终被腾讯压制;而百度则是在互联网上半场的尾声,错过了移动互联网。
过去十年,BAT就像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三角形,无论变长如何变化,这个组合始终不变,基本是一家日子好过,另外一家或两家就不顺:百度就风光的时候,是腾讯和阿里的至暗时刻;腾讯起来了,阿里和百度还没走出来;阿里展示后劲了,腾讯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始终没有其它上市公司打破这个格局,至少从市值上是如此。新的巨头正在陆续上市,但因为此前在一级市场透支过大,已经有人在还账。
以TMD为代表的超级独角兽被寄予了厚望,但美团上市后已经破发,滴滴遭遇政策天花板,头条在社交、游戏、搜索和电商等领域同时向BAT开战……大家还能重复过去几年的增长奇迹么?
与BAT相比,这届独角兽们最大的不同就是,靠线性增长模式做估值。什么是线性增长?就是在核心业务建立绝对安全边界之前,不断用新业务去融资,融资之后再把钱烧到其它新业务上,从而把估值做大。而BAT之所以成为BAT,就在于从PC互联网时代就建立起了谁也侵犯不了的护城河,而且这条护城河的造血能力足以支撑起其它延展业务。也就是说,BAT即使也在烧钱,也是烧的自己赚来的钱,而不是通过外部融资为新业务烧钱。
社交、搜索和电商之所以成为最基础的三大互联网赛道,很大程度是因为用户使用时长与其护城河深度成正比,即用户对其越依赖,其被颠覆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交的护城河在于巨大用户量的网络效应,电商的护城河在于供给两端的网络双边效应,搜索的护城河在于信息的沉淀、数据的沉淀以及技术的沉淀。中国巨头如此,美国巨头同样如此。
如果用美国六大科技巨头对比中国科技巨头,会发现中国没有微软、苹果这两类公司(鉴于爱奇艺对标的是Netflix,百度其实代表了两家公司)。
微软与苹果,一软一硬,在中国短暂的科技创业史里,居然缺席了。如果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定义这两家公司,那么苹果代表了消费互联网,微软代表了产业互联网。前者是to C的基因,后者是to B的基因。
并不是中国没有这两种公司,而是这两种公司的基因被分散、集约到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基因里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是从产业互联网进化到消费互联网,微软、IBM、甲骨文等to B类型的企业都早于to C类型的互联网公司,这与美国传统产业的成熟程度有着必然关系,所以像微软这样的老炮,存在逆袭的可能;而中国恰恰相反,是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所以最终主导产业互联网的公司,可能还是那些天生具有to B基因同时又有技术基因的互联网公司。
从受益者的角度看,腾讯和苹果是一类公司:消费互联网的大赢家;而阿里和百度,不仅具有to B的基因,同时还有各自的技术储备。换句话说,微软有的,B和A也有。当然这里的共性是基因,而不是体格。
BAT的进化路径跟创始人DNA有很大关系。小马哥产品经理出身,始终做面向C端的产品,成为消费互联网最大的赢家;马云超级Sales出身,阿里巴巴又是B2B起家,所以to B业务一直是强项;李彦宏技术大牛出身,创业之初百度也是to B的商业模式,而且搜索业务既要to C又要to B,所以百度在错过移动互联网之后,抓住了同样需要to B能力的AI风口。
不管怎么说,BAT在过去20年各自积累了具有自己基因特性的核心能力:腾讯手握中国最多的互联网用户,阿里在云计算和新零售两大风口之下依然善于交易,百度还是技术驱动,根据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深度分析报告》,百度AI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专利权人中位居第一,是腾讯的2倍、阿里巴巴的3倍。
所以,阿里在下半场主攻新零售和云计算,与其天生to B的基因密不可分;百度在下半场主攻AI生态,也与其从创业之初就服务B端的技术基因分不开;腾讯做产业互联网,最大的挑战还是基因。对于BAT来说,等边三角形似乎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孩子问我们说保护动物?
我记得那时孩子才四岁,那天我买了一只兔子,当晚上吃饭时,我告诉孩子这是兔子肉很好吃的,谁知,话音刚落,孩子“哇”的一声就哭起来了,边哭边说“兔子那么可爱,你们为什么要吃它?你们说过要保护小动物的,你们为什要吃它?我不吃,你们也不准吃!”
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我的心突然被他的这句话给震撼了,那一碗兔子肉我们谁也没动。晚饭后,他爸就告诉他“兔子就像猪、牛、鸡、鸭、鱼一样,是可以吃的,它们的肉能让我们身体长得更棒”,孩子还是一口劲的咬定“就是不能吃小兔子我们要保护小动物,小兔子好可怜啊” ,说完后孩子又伤心的哭了起来,我们答应他今后再也不吃兔子肉了,我们要保护小动物。可见孩子的心是多么的善良、多么的有爱心,我们真的不愿去伤害孩子这颗纯净的心,孩子的童心、爱心、善良之心时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去保护!
如何评价吕克贝松新片星际特工?
上礼拜四看到了《星际特工》的预告片,实话说非常激动,因为其画面中充满的想象力、设计感非常的美。当天我就订了两张票,期待着周五夜晚的到来。不过,等我看完电影之后,我却没有太多的话要跟老婆说,我问她给这部电影打几分?她说7分。我说我会给这部电影的故事打5分,另外再给2分辛苦分,因为想要制作这部电影,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可以打赌地说,吕克·贝松打造这部《星际特工》的野心是要媲美《阿凡达》和《星球大战》系列。不过,很可惜,导演亲自操刀的剧本,也把他的野心彻底埋葬在银河之中,最后徒留华丽的流星的尾巴。这部《星际特工》也将只是昙花一现。
看完电影我就在想一个问题,那个曾经写出《这个杀手不太冷》和《第五元素》的吕克·贝松老了吗?
这个故事有非常多明显的问题:
1,如此宏大的世界观,主角承载的主题却与之不统一,从要炸点珍珠人非常那一段来看,可以看出更高层面的主题是放下过去的仇恨,开始新生活,(很典型的西方主题)而男主角的问题是不负责任。两者没有做到统一。
2,细节处理与主题无关。举个简单例子,《星际特工》中抓水母那一段跟《星球大战:魅影危机》中穿过海底一段相比,抓水母就是抓了水母后,被水底大怪兽追杀,而《魅影危机》中,同样是被海底怪物吃掉的桥段,其展现的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海底世界,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知道《魅影危机》的主线是一个星球被侵略。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以一个桥段不围绕主题而来,都会显得多余。
3,故事主线不清。这一次吕克·贝松抛弃了传统的英雄冒险的模型,而采用了悬疑片结构,即众多隐藏的信息在男主角见到珍珠人飞船那一段,开始解谜,不过问题是,原先就没什么悬疑的点,故事始终并不是围绕珍珠人的命运而来。如果说男主角是个星际考古学家,他在求证、探索珍珠人的历史,那么至此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故事主线并不是如此,实话说,我也并不是很清楚男主角要干嘛,因为对于他来说,他喜欢给自己设置新任务。
4,故事的拼凑感太强,失去整体节奏。最为明显的一个前段是去找蕾哈娜帮忙变形,这一段时长非常长,一开始我认为失态紧迫,男主需要赶紧找到这个人,解决危机,后来竟然弄了那么久。这一段的作用应该是加速故事节奏,因为女主角随时都有危险,这是一个倒计时的概念,然而,男主角解决这个问题过程的冗长,直接导致观影节奏变缓慢。不过,这一段的处理还不错,倒也可以接受。然后跟之前的问题一样,这一段与主题的挂钩呢?
5,世界观的泛泛而谈。本片塑造的世界观极其宏大,也很有意思,但这个世界只沦为了一个漂流的星球,并没有很深入地去挖掘这个星球背后的矛盾。我们所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比如说国企改革,下海经商,这个时代有时代的痛,而这个“阿尔法”并没有看到时代的困局,缺乏代入感。
6,价值观。当男女主角成功跳到自己的飞船上,把合作的伙伴不管不顾的时候,我就想不通了,前面画那么多篇幅建置的小队成员,这些人帮助他俩完成任务,两人跳上去之后竟然没有要拯救他们的意思。你可以说救不了了,但问题是影片中,他们竟然连想救人的念头都没有。这一点说实话,要么前面不要建置这些小队成员,干脆设置为机器人我都能够接受。否则这样建置出的男主角,实在是有点讨厌。
最后,看完这部电影其实我只记住了男主角的样子,因为从某些角度来说,他非常像我喜欢的一个英国男星詹姆斯·麦克沃一。
(男神詹姆斯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