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大陆,如何评价电影1917?
在今年入围影片中,《1917》是一部较为特殊的影片,以长镜头创作战争题材,尤其是聚焦一战,这在过往战争片中是极为罕见的。此外,不管是以小人物视角传达出的反战主旨,还是技术实验下对沉浸式视听的新探索,这部被誉为21世纪最美的战争片,自然有着它独特的迷人之处。
小人物视角下的反战主题 《1917》的故事其实很简单。1917年一战期间,德军从战场撤退到兴登堡防线后,长期与德军僵持的前线英军准备进攻兴登堡防线,消灭对手,但他们并不知这是德军的陷阱。关键时刻,两名士兵被派往生死前线传达“停止进攻”的命令,他们要越过敌人锋线和战壕拯救1600名战士的生命,时间只有8个小时。
这个故事是导演萨姆·门德斯以经历过一战的祖父讲述的故事为灵感创作的,不过并非来源于他祖父的亲身经历。和《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一样,《1917》选择了以战争中的小人物切入,以两位16岁的少年将观众代入战争。 相比于《血战钢锯岭》中主角的圣人光环(虽然改编自真实故事),《1917》中的士兵或许更真实。两位少年沿途遇到的士兵,他们只能靠烟、酒及恶搞笑话、吐槽德国人来打发时间,似乎只有这种疲态能让他们忘记战争的创伤,而另一些即将面临战役的士兵,聚集在林间听着归乡的民谣,眼神里却尽是迷惘、悲伤、无望。
影片中,主人公之一斯科菲尔德前半程显然带着对任务的抗拒和抱怨,质疑同伴布雷克为什么要挑上自己,厌战的他,对于荣誉的态度也很是冷漠,可以直接把勋章换酒喝。直到布雷克牺牲,那份拯救同胞的信念才让斯科菲尔德一往无前,顶着枪林弹雨前行、与敌人肉搏、以超强的意念去传达命令。
但这并不影响影片对一战荒诞性的控诉。两位少年以命相博最终完成了任务,但正如接受命令的麦肯锡上校所言:“他们今天派士兵来让我们停止攻势,很快又会再派一两个来告诉我们黎明发起冲锋,这场战争唯一的结束方式,就是最后一个人死掉。”据悉,《1917》中还有一个被删掉的场景:将军在向两名士兵派发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便开始铺上桌布享用下午茶。 《1917》中,战争的残酷一览无余。无人区的死亡沼泽里遍布已经腐烂的尸体,落英缤纷的河流里同样人尸漂浮;原本世外桃源般的小镇被炸成了断壁残垣,火光将黎明前照耀得亮如白昼,恐怖气息蔓延;仍未断奶的婴儿只能被藏在五斗柜的抽屉里;对敌军怀有仁慈之心的士兵,转瞬却被反杀……
但《1917》同样也在呼唤柔情。因为哥哥在前线性命攸关,布雷克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多了一丝超越稚气性格的英勇;斯科菲尔德将自己的食物和牛奶全部留给了饥饿的法国女人和她的婴儿;在性命结束的最后一刻,布雷克将家人的照片死死捂在胸口前;完成任务和队友的嘱托后,斯科菲尔德倚树休憩,阳光撒在他的脸上,也照亮了相片背后的一行字:“come back to us”。
技术实验的得与失 当然,资深影迷对好莱坞的战争片都如数家珍,此次《1917》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虽是同样的小人物视角,但其以“一镜到底”的独特视听圈粉了一众影迷。可以说,《1917》称得上是一部技术流影片,有过多年话剧导演经历的萨姆·门德斯努力将话剧上一气呵成的经验投入到了这部影片中。 相比于蒙太奇,长镜头这种表现手法的优势便在于它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是实际的时空,所表现的事态进展也是连续的,而创作者主观干预的减少,也让故事更具真实性。但长镜头往往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此次《1917》拍摄时,不仅是置景上超远距离的战壕搭建和与演员同步的镜头调度极具难度,而且因必须顺时序拍摄,一旦天气发生变化,剧组只能停工先进行彩排。
其实,和《鸟人》是由10多个长镜头无缝衔接而成一样,《1917》也是伪一镜到底,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影片中有多处剪辑痕迹,只是“伪装”的很巧妙。相比于不少长镜头是为炫技所用,《1917》的一镜到底是为服务故事存在的,因为导演想呈现的是让摄影机跟着两位主角步伐前行,带来“创造现实”的沉浸式体验。
观众观看《1917》时,就像是在观战一场通关游戏,和主角同一视角去体验他们任务途中的“关卡”。因为长镜头的非跳跃性叙事,等量已知信息让观众和主角一样不具备“上帝视角”,所以情绪上便会和主角绑在一起,跟随他们体验纯粹的迷惘、恐惧、绝望、解脱,这种强代入感和未知性,以及时间流逝的真实性,也是影片虽故事简单,但紧张感从未消退的主因。 但是,一镜到底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1917》。顺时序拍摄决定了影片中的大多数角色都不会重复出现,如开局的将军、废墟中如圣母般的女人、最终接受命令的上校等,他们本身都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间,但最终却都成了NPC角色,不够有血有肉。此外,为了时空的连贯性,导演不得不将一些镜头消耗在路上,这稍微有点“资源浪费”。
此外,《1917》的故事设定本身也存在很大限制。“必须在八小时内完成使命”注定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影片更有角色塑造空间和叙事张力,不会出现显而易见的高潮。因此,打破常规场面调度下,一镜到底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些缺点。 因为技术难度,一镜到底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数量并不多,因此观众对常见的蒙太奇拍摄手法更为亲切,而一镜到底多数时间都伴随着争议,《鸟人》和《1917》皆是如此。不过,《1917》这种“虚拟现实”下的后现代影像,这种更接近“电子游戏”的介质,其实也是对传统战争片宏大叙事的解构,导演希望能通过这种新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来观看历史片。
最佳影片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在拿到金球奖最佳影片、制片人工会奖最佳剧情片、导演工会奖最佳剧情片导演等几大奥斯卡风向标认可后,《1917》在奥斯卡开奖前一周成为了不少人看好的最佳种子选手,毕竟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最近30年来在最佳影片上与奥斯卡最佳影片重合高达21次。但最终最佳影片却花落《寄生虫》,这其实也不意外。 此前,很多影评人认为《爱尔兰人》才是《1917》的最大竞争对手,但说到底,奥斯卡一直与好莱坞传统大片厂体制相互依存,对于“入侵者”Netflix的作品,奥斯卡绝不会这么快低头。因此,《寄生虫》其实是奥斯卡最好的选择,因为奉俊昊这部作品不仅在工业水准上符合奥斯卡对类型片的高要求,主题反应的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选择《寄生虫》也是奥斯卡对近几年“文化多元性欠缺”的一种回击。当然,今年《寄生虫》的公关确实也很优秀。
说回《1917》。与《1917》同样一镜到底的《鸟人》在2015年拿到最佳影片时,不少人其实颇感意外,认为这是保守的学院派对技术流的认可,但不要忘记,《鸟人》虽是超现实主义的表达,影片主题却是关乎寻找自我,这很符合奥斯卡在政治性上对人类个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仔细观察便可发现,《鸟人》和《月光男孩》《水形物语》《绿皮书》等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价值观都是有契合之处的。 《1917》能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视觉效果,说明奥斯卡是承认它的技术水准的,但在意识形态上,《1917》或许并不能让学院派满意。在观众群体中,《1917》也是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感慨一镜到底下的奇观展示犹如梦境,后半段的末日美学让影片堪称21世纪最美战争片,但也有人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视点无法展开,让《1917》叙事薄弱且余味不足,一镜到底的惊艳与缺憾共存。
不过,技术创新似乎总会面临争议,《1917》成色到底如何,还需影片在内地上映后交由观众去评判。这部由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影片已经确认引进中国内地,相信在疫情结束后便会与观众见面。像《1917》这种先锋性影片生来便是属于电影院的,大屏加IMAX下的沉浸式视听体验,或许更利于观众解读导演的创作意图和渴望传达的内容。 说起来,阿里影业与奥斯卡的渊源可谓匪浅,此次《1917》虽与最佳影片擦肩而过,但依然是颁奖季的高含金量作品,而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同由阿里联合出品,由此不难看出阿里选片眼光的精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影片背后的出品方之一梦工厂影片与阿里影业有着密切合作关系,2016年,阿里影业入股了美国Amblin Partners,梦工厂影业便是Amblin的厂牌之一。
今年,《寄生虫》横扫奥斯卡后,韩国电影创下了历史纪录,奉俊昊的历史地位也被直言已与李安看齐,影迷们祝福的同时,自然也希望看到中国电影能有如此高光时刻。如今,阿里影业等中国电影公司与好莱坞的合作正在加深,国内电影工业的发展步入正轨,新导演力量也在崛起,相信未来,中国电影也会在国际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西班牙被阿拉伯帝国占领过好几百年?
穆斯林还能否收复“西班牙斯坦”?|Booker不客
近几年,因为大批穆斯林的涌入,导致西欧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伊斯兰化的现象。某些好事的网友在德意志、法兰西和西班牙等西欧国家的国名后面加上“斯坦”二字用以调侃,很有一种基督世界快被伊斯兰占领的感觉。
其实在欧洲的最西端,也就是伊比利亚半岛,真的出现过一个伊斯兰国家。这个国家的面积相当于今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总和,还存在了将近8个世纪。伊斯兰势力是怎么绕过大半个欧洲,跑到伊比利亚半岛建立政权的?而这个政权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 伊比利亚离北非如此之近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部,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端。曾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西罗马帝国后期,日耳曼人的一支进入到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一个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王国。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西哥特王国曾经迎来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但西哥特王国的盛世没持续多久,阿拉伯人的铁蹄就踏上了伊比利亚半岛。
阿拉伯人原本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拉伯人都处于氏族部落的阶段,没能在阿拉伯半岛上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各个部落之间互相攻伐,使得阿拉伯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活在战乱之中。直到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才得以统一。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阿拉伯人在冷兵器时代就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现在又有了伊斯兰信仰的加持,战斗力更是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快阿拉伯军队就打败了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将基督教势力赶出了北非,控制了地中海南部海岸线。
这个时候,伊比利亚半岛一下子从基督教世界的后方,变成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峙的前沿。此时的伊比利亚半岛距离阿拉伯帝国,就只剩一弯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可是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根本无法成为抵挡阿拉伯骑兵的天险。阿拉伯人早就对西欧富饶的土地垂涎三尺。公元710年,担任阿拉伯帝国北非总督穆萨派遣一支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向海对岸的伊比利亚半岛发动进攻,攻占了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小港口——塔利夫,开启了伊斯兰势力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之路。
之后,更多的阿拉伯军队在穆萨的派遣下,以塔利夫为基地,逐渐向伊比利亚半岛的纵深处挺近。当时统治伊比利半岛的西哥特王国日渐衰败,根本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进攻。仅仅几年的时间,穆萨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就杀到了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的埃布罗河流域。
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入侵,大量的穆斯林也跨过了直布罗陀海峡,移民到了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的大量增加,对于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基督徒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阿拉伯人并没有强迫他们皈依伊斯兰教,允许他们保留信仰,但条件是这些基督徒必须额外向阿拉伯统治者缴纳高昂的赋税。一些贫穷的基督徒迫于生计,不得不改信伊斯兰。穆斯林人口比例的上升,使得伊比利亚半岛的文化由基督教文化转变为伊斯兰文化。
『 伊比利亚迎来穆斯林主人
就在阿拉伯人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时候,阿拉伯帝国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本的倭马亚王朝被阿巴斯王朝取代。倭马亚家族的后代阿卜杜勒·拉赫曼几经转折,来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在当地人的支持下,阿卜杜勒·拉赫曼在此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至此,伊比利半岛脱离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和过去横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相比,后倭马亚王朝仅仅统治着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的部分地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就这一亩三分地,再不好好打理,那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从阿卜杜勒·拉赫曼开始,历代后倭马亚王朝的君主都精心经营自己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到了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统治期间,后倭马亚王朝达到了鼎盛。当时西欧的一些基督教小国甚至还向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纳贡称臣。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统治下的伊比利半岛,经济、文化乃至科学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日耳曼人建立的基督教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为繁荣发达的地方。
『 基督徒上演“收复运动”
这些穆斯林在曾经上帝的土地上吃香的喝辣的,基督徒们怎么可能坐视不管。从公元8世纪后期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徒们就发起了“收复失地”运动。可是当时阿拉伯人势力强大,这些所谓“收复失地”运动根本没有取得什么实际进展。一直到11世纪中后期,整个阿拉伯世界衰落后,这些被压制的基督徒们才开始崛起。
公元1031年,后倭马亚王朝灭亡。在后倭马亚王朝的废墟上,诸多的穆斯林建立起许许多多的伊斯兰小国。趁着后倭马亚王朝崩溃之际,基督徒们开始对穆斯林统治的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为了巩固军事胜利的成果,防止穆斯林们反扑,基督徒们每攻下一个地方,就开始往这个地方移民,提高当地基督徒的比例。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王朝崩溃,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军队依旧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加上直布罗陀海峡仍然掌握在伊斯兰势力的手里,来自北非的其他穆斯林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伊比利亚半岛,支援自己的穆斯林兄弟。比如来自北非的柏柏尔人进入到伊比利半岛,与当地的穆斯林一起与基督徒作战。
为了更好地与穆斯林作战,原本分散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小国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了葡萄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三个国家,随后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国合并,成了今天的西班牙。1492年,西班牙军队攻克了穆斯林建立在伊比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国家——格拉纳达,至此基督徒们的“收复失地”运动以胜利告终。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位于西班牙南部古城科尔多瓦,具有摩尔建筑和西班牙建筑的混合风格。
“收复失地”运动结束后,原本诸侯并立的伊比利亚半岛仅剩下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的人民因为长期与穆斯林作战,自身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成了西欧第一批民族国家。
为了填补多年来与穆斯林作战的巨额军费开支,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都非常热衷于去海外寻找财富,于是众多航海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至此西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
而原本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西班牙统治者强迫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放弃自己的信仰、语言和习俗,并且拆毁了大量穆斯林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建筑。到了1609年,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三世下令驱逐境内所有穆斯林,无数穆斯林向南逃到北非。至此,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基本上被清除干净。
『 穆斯林能否上演“收复运动”?
因为伊比利亚半岛距离北非的距离实在太近,近些年大量北非的穆斯林又沿着祖先走过的路,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的穆斯林人口一直也在增加。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些穆斯林会把西班牙变成“西班牙斯坦”呢?
虽然每年有大量的穆斯林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但实际上相对于西欧的几个大国来说,西班牙的穆斯林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1%,远远低于英法德三国,并不会给以基督教占主导的主流文化造成冲击。而且西班牙一直都是以基督教国家自居,在2010年,西班牙政府就下令禁止在任何公众场合穿戴面纱和罩袍。随着全球恐怖活动的猖獗以及经济形势的恶化,加上被穆斯林统治过的历史,西班牙加强了对穆斯林的移民的管理。因此穆斯林要想再把西班牙变成“西班牙斯坦”,只能是一种幻想罢了。
阿图什市是县级市吗?
阿图什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首府。东连阿克苏地区柯坪县,东北与克州阿合奇县相邻,东南接喀什地区巴楚县,南与喀什地区伽师县和疏附县相连,西邻克州乌恰县,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全市辖区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200~4562米,下辖4乡3镇88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29个社区,有维、柯、汉等11个常住民族。境内有汉代古疏勒国遗址、汉代佛窟“三仙洞”、苏里坦麻扎等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有天门、怪柳林、盐湖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国内著名的“无花果之乡”和“木纳格葡萄之乡”。[5]
阿图什市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辖3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辖区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0年底,阿图什市建成区面积7.2平方千米,从2013年起城区范围逐步向东发展,形成西城区和中心城区,2015年建成区面积8.7平方千米,2021年底,阿图什市建成区面积达14.7平方公里。[6]
2014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阿图什市城区分为:中心城区,西城区(轻重工业园区),昆山产业园,东城区(皮革园区)。2015年建成区面积扩展至14.7平方千米(含中心城区8.7平方千米,轻重工业园区3平方千米,昆山产业园区2平方千米,皮革园区1平方千米)。中心城区范围为西至博古孜河,东至皮革工业园区,南至环城南路、北至北山公园,共有帕米尔路、友谊路、松他克路、G3012高速阿图什市C辅道等22条路,形成五横五纵路网。
谁知道有一部电影有个人能预知后两分钟的事?
挺老的片子啦《预见未来》是由李·塔玛霍利执导,尼古拉斯·凯奇、朱莉安·摩尔、杰西卡·贝尔和托瑞·奇特尔斯等联袂主演的科幻电影。电影于2008年12月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预见未来》根据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迪克的短篇故事《金人》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一名拉斯维加斯魔术师,运用自己“预见未来”的特异功能,帮助FBI打击恐怖分子拯救世界的故事。
摩尔庄园海妖宝藏讲的什么?
基本信息 片名:摩尔庄园2之海妖宝藏 [1] 国家/地区:中国 编剧/导演:刘可欣 出品:北京华映星球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上映时间:2012年7月 编辑本段剧情梗概 摩尔大陆上,热爱和平的小鼹鼠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他们就是摩尔族。在摩罗地海,惊现神秘海妖鱼,海水被红海藻覆盖。摩尔勇士们为保护大自然的和谐而深处险境。海妖的宝藏到底是什么, 小勇士们又将何去何从…… 编辑本段出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