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飞车爵位,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天美资源网

qq飞车爵位,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帝死的很不是地方,死在了视察天下的路上,而他又未曾在视察出发前圈定储君,因此被小儿子胡亥钻了空子。

这次到东南方向视察工作时,小儿子胡亥获得了和秦始皇同行的机会,一并陪在秦始皇身边的,还有一直被秦始皇重用的近侍赵高和丞相李斯。

qq飞车爵位,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赵高和胡亥亲近,为了想在老皇帝身后继续享受恩宠,便撺掇胡亥篡改秦始皇帝的遗诏,为了使不使内外怀疑,赵高又拉李斯下水,让胡亥保证李斯的荣华富贵,一生靠自创的「两鼠论」指导自己行为方式的李斯,自是禁不住诱惑,伙同胡亥、赵高篡改了秦始皇帝的遗诏。

如此,胡亥便顺利登基为帝,是为秦二世皇帝。

其实,按照李斯用发家思想为大秦设计的政治模式,胡亥只要不犯大错,并不会出搞出太大的问题,至少能平安地活到死,但胡亥却在当皇帝的短短三年内犯了很多错,尤其是这四大错,即信错一人、杀错一人、用错一人、责错一人,倘使他只犯这四错中的两个,都未必会如此地短命,落一个被弑杀的地步。

①信错一人。

胡亥是赵高扶上皇位的,自然会比较信任赵高,但胡亥对赵高的信任,已经到了完全偏听偏信的地步,赵高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赵高跟他说,「天子称朕,固不闻声」,赵高故意把秦始皇选来做第一人称的「朕」来曲解,因为「朕」字有征兆之意,所以赵高就说秦始皇帝之所以选「朕」来做第一人称,就是为不了让群臣听到秦始皇的心声,只能去猜测秦始皇帝的做的一些征兆。

胡亥傻乎乎的,完全没有回忆秦始皇帝活着时候对政事亲力亲为的样子,就认为赵高说得很对,从此像东方不败一样躲在深宫之中,任由赵高在外边搞事情。

发现了没,金庸先生的史学功底非常深厚,他在《笑傲江湖》中,照着张良的恩师黄石老人打造了风清扬,又照着秦二世和赵高,打造了东方不败和杨莲亭。

②杀错一人。

秦二世杀掉了很多人,包括扶苏在内的所有兄弟,所有可能跟他争夺皇位的兄弟子侄,都被他给杀掉了;还杀掉了包括李斯在内的很多大臣。

事先声明,我不是要为胡亥辩解啊,我更不是说这些人该杀,我只是想说,杀掉这些人,未必会真正影响秦二世的统治,毕竟大秦的政治制度对于皇帝是没多少约束的,秦二世杀了也就杀了,其他的臣子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但那些不愿意真心臣服于大秦皇帝的人,陈涉、项羽、刘季,等等,自然会出来搞事情,这些人出来搞事情的时候,秦二世就需要一个能人出来收拾他们了。

可惜,秦二世把最有能力收拾陈涉、项羽和刘季的人,给杀掉了。

这个人是蒙恬。

蒙恬真的好厉害,连最难对付的匈奴人,也被他蒙恬给赶得远远的了,可惜,秦二世把蒙恬给杀了,蒙恬临死前,一次次请求不死,秦二世原本打算不动蒙恬了,但又没禁住赵高的挑唆,还是把蒙恬给杀掉了。

③用错一人。

秦二世自然用错了很多人,最用错的,无疑是赵高了,但胡亥得位不正,自己又没有秦始皇、楚霸王、汉高帝那样的雄才大略,自然没法舍弃赵高了,所以我们要把赵高排除在外,不能认为胡亥用赵高用错了,因为胡亥不得不用赵高啊。

其实秦二世用错了一个大将军,这个将军是王离。

秦二世不该叫王离去围困巨鹿,王离虽是王翦的孙子,虽曾是蒙恬的副手,但王离的本事,其实是比较差的。

王离围困巨鹿那么久,每天都有章邯从甬道给他送来的粮食,但竟然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没能拿下巨鹿,也没能对巨鹿城外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王离真是白瞎了敖仓的粮食,白瞎了蒙恬在长城边上打造出来的铁血军团,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的大概就是他王离吧。

正因为王离的无能,才使在安阳停留了四十六天的楚军,能在项羽的指挥下,赶在巨鹿城破前杀到巨鹿,并彻底摧毁已然人困马乏的秦军,彻底改变天下大势的走向。

假使王离能在巨鹿之战中发挥出色,秦与山东六国的战争,谁胜谁负,真的好难说。

④责错一人。

其实,虽然项羽凭借破釜沉舟的战术搞掉了章邯给王离运输粮草的甬道,击垮了王离的军队,重挫了秦军的士气,但项羽离最终推翻秦朝,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障碍。

这个障碍是章邯。

章邯本是秦的少府,受命于危难之间,挽大厦于将倾。

在与复起的六国诸侯作战中,章邯的表现很出色,先是击败了陈胜的周文大军,进而斩杀了陈胜,后又打掉了齐的国王田儋,烧杀了魏的国王魏咎,弄掉了赵的国王武臣,灭了楚国的实权派人物项梁……

甚至在项羽大破王离军后,章邯仍旧拥有二十万的兵力,与项羽所率领的诸侯军正面对峙,而那时候的项羽,已经很匮乏粮草了,只要章邯再拖上几个月,项羽怕是就得失败了。

但就在这时候,胡亥竟派人责备起章邯来,章邯害怕被杀,便投降了项羽,随着章邯一起投降的,还有二十万的秦军将士,秦的末日,也就来了。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蒙恬列传》、《史记·田儋列传》。

秦国和赵国王室有共同的祖先吗?

据历史记载,是有共同祖先的,下面为大家查找了一些资料。金戈铁马,万世不忘。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赵国作为秦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一直时时处处和秦国作对。而秦国也正是在战国末期干掉了赵国才得以统一中国的。可是,很多人也许想不到,这么一对不共戴天的死敌,其实是“一祖同宗”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子孙,而且,在早年间,赵国的祖先是有恩于秦国的祖先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赵国祖先的庇护,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强盛的秦国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秦国和赵国很靠谱的有明确记载的祖先,可以上溯到舜时代。据《史记》记载,舜时,秦和赵的先祖大费就“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费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若木的四世孙费昌,“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意思是说费昌是驾御马车的能手,并且他依靠善于驾御马车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而大廉的玄孙孟戏和中衍,则为商朝的国王帝太戊“御”,成为国王的专职马车驾驶员。从此以后,大费的子孙作为殷商王朝的驾驶员家族,立下功勋,逐步成为商朝的诸侯。从善于驯养动物到善于驾御由数匹马拉着飞驰的马车,大费家族的技能获得了质的飞跃。到了商纣时代,中衍的玄孙中潏生了一个儿子叫飞廉,此人以“善走”著称于世,据说能够“日行五百里”。飞廉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次子季胜。恶来这名字一听就凶神恶煞的,不是没有理由,此人以神力著称,和善走的父亲一道成为纣王的帮凶。周武王讨伐商纣,恶来被一起镇压。父亲飞廉跑得快,溜了,隐藏起来。后来,季胜的重孙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并且,在一次针对周缪王的叛乱中,“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马车的作用在西周时期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汽车,也就是说造父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车王舒马赫一类人物,是数一数二的快车手(见拙文《秦始皇先祖是中国最早的快车手》)。这下就可以知道飞廉为什么善走而且能够日行五百里了,原来,这个家族祖传的绝技就是飞车。古人惜字如金就是害人,一个走字,就没说是腿走还是车走。造父因此得到缪王的封赏,赵城成为造父的封地,从此造父的子孙就以赵为姓氏,其后世子孙创建了赵国。那么秦国呢?原来,恶来死的时候,也已经有了儿子,他的儿子叫女防,这一支的子孙因为造父的得宠也在赵城居住并生存下来,并且渐渐的得到了周王室的宽恕,开始出来做官。比如女防的重孙大骆,按辈份也就是造父的堂侄,就成为了专门帮助周孝王镇守西部边陲,抵御西戎的将领。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这是个有心人,大概是叔祖造父的发家史点醒了他吧。他开始虚心学习祖传绝技,并且有所发展,成为养马的好手。养马其实就是驾车的一部分,当年传说造父之所以能够成为快车手,除了技术以来,善于发现和饲养良马也是一绝,曾经驯养出了骥、温骊等名马。非子明白,自己的这一支再怎么发展,在赵城也只是寄人篱下,是旁支。所谓此地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跑到犬丘这个地方,开始养马。由于他养的马又好又壮,很快名声远播,被推荐到了周孝王那里,成为周王朝的“弼马温”。这个弼马温很尽职尽责,远比齐天大圣强,很快就得到了孝王的器重。孝王决定好好的重用他,让他成为大骆(也就是恶来)这一支可以继承宗嗣的嫡系子孙。这样他将来就可以继承家族产业。可是,这事遭到了申侯的反对,因为申侯的女儿就是大骆的原配妻子,而且生有嫡子成。大骆是镇守西陲的将领,周孝王怕引起内乱(见拙文《中国最早的“和亲”事件》),便放弃了让非子继承大骆这一支宗嗣的打算,但却给了非子更好的补偿和更高的荣耀。他决定让非子获得他这个家族最古老的祖宗嬴姓的继嗣权,赐非子姓嬴,并把自己的土地秦城分封给他,让他的子孙世代为周王室养马。由于非子还没有正式的爵位,因此秦国被称为附庸之国。周厉王年间,西戎反叛,非子的异母兄弟成被杀,非子又获得了父亲大骆这一支的继承权,从而成为真正的恶来这一支系的嫡系子孙。从此,秦城和赵城就分别成为了飞廉的儿子恶来和季胜的子孙的封地,后来他们各自通过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应该知道,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就是飞廉,而秦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大儿子恶来,赵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小儿子季胜。这就是秦国和赵国的起源。

历史的渊源总是很巧合,似乎冥冥之中有安排,一切就是按剧本进行的。你觉得呢?

QQ飞车荣誉等级怎样排列的?

称呼 所需荣誉 平民 0 公民 800 士官 4000 骑士 8000 勋爵 16000 男爵 40000 子爵 80000 伯爵 160000 侯爵 400000 公爵 800000 每个王国英雄榜累积排名第2到11名 亲王 每个王国英雄榜累积排名第1名 国王 注意:每个王国只有10名亲王和1名国王,3个王国一共有3个国王,30个亲王

有哪些不热门但很值得一看的博物馆?

高黎贡山手工造纸博物馆,位于云南腾冲市界头乡新庄村龙上寨。力荐。

纸,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不仅改写了历史,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它是书写的载体,是食物的包装,是油纸伞的“伞顶”,是糊窗格的封纸,还是孩童手里百变的玩具……

现代社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带来了书写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造纸似乎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工业制作的胶板纸书籍、打印纸,甚至无纸化办公正在盛行;食品包装用得更多的是PP膜、PE膜、锡罐等;富有江南韵味的油纸伞也不再是雨天出行的必备工具……

国画和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颇讲究意境和韵味的艺术,对纸张的要求自有流传千年的选用标准,传统手工造纸富于吸水性和沁水性,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极大的满足了中国书画用墨表现的效果。似乎只有书画领域成了传统手工纸的一块圣地,保护它不受现代工业的侵袭。

手工造纸只剩下书画用纸这一条路了吗?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它有何作用,将走向何处,腾冲的手工造纸“高黎贡纸”或许是一条解题之路。

我最早知道腾冲的手工纸,是因为几年前看的一个记录片,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启动的中国手工纸的课题研究。汤书昆教授带着研究组的成员花了几年时间,走遍了中国现存的保留有传统手工造纸的村落。“高黎贡纸、郑变和麻纸、高平桑皮纸、稷山竹纸、平阳麻笺、普安白沙手工纸、灵川瑶族竹纸……这些纸的名字你们听都没听说过吧。其实这些都是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手工纸”。

生活于高黎贡山脚下的村民在这座被称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的这座高山峡谷里,寻找、挖掘出一种适合于造纸的的野生瑞香科植物杆茎,去皮、摔打、蒸煮,山泉水浸泡漂洗、打浆,抄纸,榨纸,背纸,晾纸,理纸,经过九大工序三十多道小工序后,最后制作成极富韧性的“高黎贡纸”。

而真正了解腾冲的古法传统手工造纸,则来自于这个非遗保护文化项目的“创举”——建于云南腾冲市界头乡新庄村龙上寨的“高黎贡山手工造纸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于2007年由几个朋友与村落传承人合作共同发起筹建,2014年,NGO工作多年的刘衎衎也加入了博物馆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从最开始的原计划拆建老房子改造的小项目,到真正选址做博物馆、团队人员确立、建筑设计师的加入、收集展品、建筑造型确立、落地开工……2012年2月,博物馆建成。这中间,团队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理性主义,把最开始的情怀变成了一项集手艺保护传承、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事业。

2007年,借助村落造纸传承人龙占先老先生在寨子里的威望和声名,团队跟村落一起探讨怎么样把村落的文化保护下来,除了可以收集到的之前使用的手工纸、印刷的地契和文书这些静态的东西,把造纸人的技术融入进来,展示、交流,也是极重要的。

造纸,是这里的生活常态,也是当地传承下来的手艺,现在也是一种生活理念和方式的传导。高黎贡纸除了制作工艺延用传统,不用工业酸碱浸泡制作以外,最独特的是就地选材。

和其他传统手工纸多利用竹子为主料不同的是,高黎贡纸利用植物王国云南大山所拥有的丰富植物纤维原料滇结香(也叫构皮)为主料,用山泉水流水漂白,在用胶时采用植物胶仙人掌汁以02:09:56的比例,“手口相传”做成。

“这种滇结香原材料是非常好的,我们研究日本的造纸,主要分三种原材料,这种原材料日本叫三桠皮,这是日本皇家用纸的标准原材料。腾冲的纸曾经有一个繁荣期,在清末民国时期,腾冲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所以当地所有的文化用纸,都是用那儿的纸。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很多文化名家都聚集在保山、昆明和四川一带,所以大量使用这种纸,包括徐悲鸿当年对腾纸的评价也非常高。腾纸当年有非常繁荣的时期。”——博物馆发起人、设计师一岸如是介绍。 “我们的纸一直是可以用来包食物的,没有化学成分,不容易腐蚀食物。以前家里的墙也都用纸来贴,没有虫蛀,久用不坏。我们看的书也是一股清香草本味道,也不容易因阳光照射而发脆。作为书画用纸来讲就更好啦,你看看我们的构树皮,韧性是极好的,摔打、浸泡都要很长时间,做出的纸柔韧性也是特别好。”说起高黎贡纸的特点,当年的老族长,博物馆发起人,第一任博物馆馆长龙占先老先生如数家珍,一一倒出。

“其实工艺么,跟其他地方的手工造纸基本差不多,我们保留得更传统一点,大体要经过选料、泡构(指构皮)、煮构、打浆、抄纸、榨纸、背纸、晾纸等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张手工纸的制作。据新庄村龙上寨‘龙姓祖传家谱’记载,我们的祖先是在差不多500多年前,从湖南地区迁入,把湖南汉族的一种传统造纸工艺带到了这个村庄,然后利用当地的植物原料,改良成后来的造纸原料和技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新庄村的造纸技艺在旧社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一般以户为单位进行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目前新庄村的造纸人家有276户,寨子里各家造纸的基本工艺是共知的,基本一致,不排斥传播与交流。在基本工艺之外,每户人家又都有自己的一些诀窍和心得,当地人称为‘方子’。‘方子’好的人家造出来的纸质量好,形成口碑后销量也大一些。“方子虽然不排除关系好或者血缘近的人家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但对于村外人则是保密的。”

新中国成立后新庄一度以生产队为单位来造纸,实行集体制,由于公社化生产以及现代纸张工艺发展传播的冲击等原因打击了抄纸人的生产创新积极性,新庄周边村落的抄纸业逐渐没落甚至消亡,新庄村的抄纸技术也受到了极大影响,盛况不再。现在只剩下村庄造纸,并且造纸只有低端用途,导致现在基本上没有人造纸。在建博物馆的过程中,创始团队在村里面做过一次调查,问村民的愿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告说,不希望下一代再造纸。

“所以当年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基本原则就是完成保护和创造,村落对这个事情也很期待。但具体怎么做才是可持续的保护和创造,我们从最开始的浪漫主义情怀变成了真正的理性思考,仔细想完了以后,要做的事也还原得比较清晰。我们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方向,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保护传承,第二个是产业发展,最后是文化传导。”

从保护传承来说,第一步,博物馆收集整理整个新庄村的造纸文化和可保护的东西,让造纸手艺人可以留在村庄,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对外交流,参加展览和很多文化活动。这不仅从一定程度为造纸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技艺展示的平台,同时,在实际上也为界头村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效果——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庄现在都在改建。也许下一个阶段的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潮流,就要借助这个契机到来。

第二步,纸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团队思考得最深的问题:所有的民间手工艺,面对的最重要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是谁在用它,它和当代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解决了使用群体和作用的问题,几乎也就找了产业清晰发展的方向。

“在艺术用纸方面,我们每一批新纸都会送到书画专家那儿试纸,在它的功能和品质上做检测,包括我们和大型的纸业公司,用他们的实验室做纤维检测。有位画家在香港瑞典所有画展、纸本展也是帮我们把宣传带到那边去。在设计用纸方面,我们现在通过与设计师合作,大学的合作来达成定向销售。比如我们供纸的设计师有用纸浆塑性做灯,参加北京的灯具展。纸的服装也是一个实验,还有为酒店定制纸偶,开发了旅游纪念商品类的扇子、书签、笔记薄、纸艺灯等等。我们甚至用当地一种对动物有微毒的植物实验后去掉毒性做成紫茎泽兰纸,专门用于包装用途还有装饰用途。”

在介绍高黎贡纸在艺术纸产业发展方面的尝试与开拓时,现任馆长刘衎衎欣慰的告诉我:“我们的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竭尽自己心力,去高黎贡纸打开现代用途的新局面。所有的试验是团队成员合作的结果,比如纸浆塑性与纸艺灯来自驻馆设计师武军、将紫茎泽兰做成颗粒加入纸浆做成纸的最初想法来自龙文与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成功老师……”

现在博物馆的团队还准备,利用云南植物的丰富性,在当地做一个染色工作室,把当地造纸人送到北京学习,再在当地做成一个染色工作坊,开始生产更多的产品体系。

第三步是纸文化的传导,这通过教育和产业实践来实现。团队计划引进社区大学,带来手工艺以及艺术的教育。再在社区大学那边设四个工作室:一个染色工作室,一个雕版工作室,一个装帧工作室,一个是纸塑型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吸引艺术家、设计师、大学生来这个村庄,把工作室的工作成果发散到村民那儿。

采访时值2017年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刘衎衎馆长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邀请村里的孩子和视觉艺术家良亮人一起用高黎贡纸做剪纸,艺术家为博物馆创作山海经剪纸作品,与当地民间艺人合作纸影戏。所有的作品请来摄影师大越,全程跟拍,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代表中国色的红,在腾冲湛蓝的天空衬托下,映着孩子们欢乐的笑脸……这美丽和谐的画面,将成为大家心中美好的回忆,作品也将被博物馆和村落保存。

“我们选择做高黎贡纸,其实已经从最开始简单的保护传承远远发散开了,让它能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用,发生紧密关联,拉动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经济,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得以延传。手工造纸,这不仅事关技术的保护,艺术的传承,更是我们尊重的传统生活价值观。”这是高黎贡纸博物馆团队发起项目的初衷,也是他们共同的发展理念。

大家真的可以去看一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非常美。

去腾冲,还可以徒步高黎贡山、去热海泡温泉、登休眠火山、坐热气球、逛逛和顺古镇、北海湿地~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本答案来源于对东家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的采访。

古代宫中的女官是干什么的?

宋朝女官李氏,为皇帝铺床时,突然被拉入帷帐,10个月后生下宋仁宗;唐朝女官上官婉儿,玩弄武则天的男宠,还能调戏太子。古代的女官到底是干什么的?

女官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

我国历朝历代,也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女官,比如:

唐朝女官上官婉儿,素有女宰相之称,敢以死相谏、干涉朝政,还能偷玩武则天的男人、调戏太子。她权势滔天,和侍郎崔湜走得近,就让他成了宰相;

宋真宗的女官李氏,据说在为皇帝铺床时被看上,一跃飞天成了宸妃,生下皇子,成了“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

北齐女官陆令萱,《陆贞传奇》中陆贞的原型,因为抚养过高纬,被封为女侍中,后来联合奸臣控制北齐,祸国殃民,是北齐亡国罪魁祸首;

清朝女官德龄公主,深受慈禧信任,被送出国当使者,帮着慈禧与外国使节夫人们做翻译,是紫禁城八大女官之中,最出名的一位。

……

以上这些人,都是女官中的翘楚。

她们的人生际遇千差万别,做的事情也不尽相同:有人搅弄朝堂、祸国殃民,有人侍奉皇帝、出卖美色,也有人只是一个普通奴仆。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哪一种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女官?

古代的女官,需要做哪些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女官”。

古代的女官制度

女官,简单来说,就是当官的女子。

在古代,男子能当官,女子也能当官。只是,女官员主要负责宫中的后勤工作,比如皇帝的生活起居、后宫的杂事,甚至替代妃嫔伺候皇帝。

女官制度,最早的记载是在西周时期。

西周的女官,职责很明确,就是负责朝廷祭祀、缝补、饮食、服饰。

她们的地位和男官一样,尊卑也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女官没有爵位,她们的爵位,以夫家的爵位为准。

《礼记·郊特牲》记载:“女官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

西周以礼治天下,女官不负责给皇帝侍寝,不是后宫嫔妃。

换言之,西周时期,女官就是女官,不是皇帝的女人。

她们和后宫妃嫔,走的是两套体系,两套人马,不可以相互混淆。

《礼记·昏义》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名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也。”

只可惜,西周之后,礼崩乐坏,女官和后妃之间那条明确界线消失了。

此后,女官不仅要负责后勤工作,若是皇帝需要,必须随时随地侍寝。

在那时,只要身在后宫,就是皇帝的女人,无论是妃嫔、宫女,还是女官,都必须满足皇帝的要求。

这一时期的女官,一颗心要掰成好几瓣来用:一边负责后勤杂事,一边管理宫女干活,一边等待皇帝的临幸。有志气的女官,还会主动花心思争宠。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

孝文帝是个喜欢秩序的男人,他看不惯这种混乱的局面,便设立了体系化的女官制度,将妃嫔和女官彻底分开。

这套女官制度,就是“六局二十四司”。

此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这套制度,并且不断改进完善。

最完善的女官制度,是在唐朝时期,正因为如此,唐朝涌现了许多出色的女官。

明朝基本上照搬了唐朝的制度,只是,后期宦官权力太大,女官权力被削弱。

清朝立国时,也准备照搬明朝的女官制度,但他们满人太少,连妃嫔都凑不齐,最终,女官由大臣的正妻来“兼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女官制度,那么,女官具体是干什么的呢?

简单来说,女官们的工作,分为日常工作和特殊工作。

女官的日常工作

既然女官是官员,那么女官制度,也有品级、部门之说。

通常来说,女官的品级,一般是九品、八品、七品等,按照品级拿俸禄,也算得上皇帝的臣子。

古代的官场,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分,女官也有不同的部门,比如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功局、宫正司等等。

尚宫局,主要负责六局中的文籍版印,所有实物的出纳都要经过这里。尚仪局,负责宫中的礼乐起居,宴会礼乐的安排、坐席、赏赐等,把控礼仪不能出错。尚服局,专门为后宫制作服饰、仪杖、饰品等。尚食局,掌管后宫的吃食,不仅包括饭菜点心,还包括酒、药物等,但凡是吃到嘴里的,基本上都由她们负责。尚寝局,负责皇帝妃嫔们的睡觉事情,比如几点睡、如何睡、什么时候熄灯、什么时候铺床,定期换床单等。尚功局,负责女工的授课,为其他局的人进行培训。宫正司,最为可怕,用来惩戒宫女、女官的地方,被关进去后往往少不了皮肉之苦。

以上,是女官们的日常工作。

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容易出错。

她们必须记好各个妃子、皇子、公主的喜好,还要调和她们之间的矛盾。若是送错一个钗子,一件衣服,都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今自由和谐的职场,都存在各种心计挑拨,更别提那个说错话,可能就要被打板子、扇耳光、甚至满门抄斩的年代了。

除了这些日常工作,女官们还要做许多规矩之外的事情。

女官的特殊工作

和古代男官员相比,女官的境遇,就凄惨许多。

基本上,皇帝让她们做什么,她们就得做什么,因此,古代的女官还做了许多“份外之事”。

特殊任务一:教公主读书

汉朝的班昭,也是女官,被称为“曹大家(姑)”。

她做的特殊工作,就是教公主们读书,因此被奉为女傅。

在教书之余,她还写了一本书,名叫《女诫》,讲点“四德”“七戒”等。

比如,“夫妇”强调夫君大于天;“敬慎”强调女子柔弱为美;“专心”要求女子贞洁,不可再嫁;“曲从”强调女子要完全顺从,逆来顺受……

这本书到现在为止,还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

特殊任务二:看守钱库、选拔宫人

明朝女官的权势,被削弱了很多,她们最主要的特殊工作,就是看守钱库、选拔宫人等。

当然,这些特殊工作,还不够特殊。

女官们最特殊的工作,就是给皇帝侍寝了。

特殊任务之最:给皇帝侍寝

通常来说,女官不需要给皇帝侍寝。她们不是妃嫔,是臣子,有品级,地位高于宫女太监。

但古代皇帝权势滔天,若是皇帝想要,她们也无法拒绝。

宋真宗的女官司寝李氏,主要的任务是为皇帝铺床。然而,在她铺床时,宋真宗突然一把抱住她,强行临幸了她,最终,她就成了妃子。

这位李氏就是后来的李宸妃,也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受害者。后来,她的儿子宋仁宗继位,追封她为“章懿皇后”。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仁德,终左班殿直。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

再比如,明宪宗的女史官纪氏,才华横溢,通晓古今。明宪宗很欣赏她,强行一夜欢乐,最后,她就被封为了妃子。

但当时,万贵妃势力太盛,纪氏怀孕生子不敢声张,一直把孩子养到6岁,才派人告诉了明宪宗。

这个孩子,最终成了皇帝(即明孝宗),但纪氏把孩子公布的当年,就离奇去世了。

在古代,大部分的女官,都不愿意当皇帝的妃子。但她们无力反抗皇帝,欺负她们,皇帝也不会受到什么谴责。

除了极个别的女官,可以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之外,大部分的女官,最终都沦为了皇帝的玩物。

若是皇帝想要,她们必须侍寝,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不过,给皇帝侍寝,也不是什么太惨的事。

古代的女子,以夫为天,给皇帝当妃嫔,除了要面临后宫勾心斗角,至少也能衣食无忧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女官呢?

女官的选拔方式

抛开制度混乱时期,历史上大多数的女官,都有专门的选拔方式。

这种选拔方式,和选妃嫔、选宫女不同,无论是选妃嫔还是选宫女,都需要长相漂亮、身姿窈窕,最重要的是,必须是清白之身。

但选女官不需要,哪怕是嫁过人的寡妇,也能成为一名女官。

在古代,成为女官的方式有3种,分别是:采选、晋升和特殊途径。

第一种方式:民间采选

采选,是选女官最主要的方式。

这种方式和在民间选宫女、妃嫔的程序一样,只是,女官的采选有特殊的偏好和标准。

标准一:德行出众。

德行出众,是选女官最重要的标准。

简单来说,女官的职责是掌管宫中内务,负责皇帝、妃嫔们的生活起居,她们必须具有过硬的品德,不能轻易为金钱折腰,也不能向权势低头。

唐朝女官的墓志铭中,很多都记录了她们进宫时的特点,即“昔以令德,纳于王宫” (即因为品德优越,才被选入皇宫)。

标准二:文化水平高超。

虽然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想要成为女官,必须具有高超的文化水平。

《明初琐记》中又记:“次年,又诏选淑女善文艺者,朱象真等六十人,定六局处之,各有官秩。

采选时,若是你能识字、通文墨,被选中的概率极大。

甚至,只要你能识文断字,长得丑也没关系。

《大明会典》:若女子识字虽容貌丑陋,年十七八已上愿来者听,一体应付脚力,赴京选用。

标准三:身体健康。

女官的身体要求,相比妃嫔、宫女低了很多,基本上,只要求你身体健康,嫁过人也没关系。

《万历野获编补遗》:妇人年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里费,送赴京师。

其实,寡妇在古代社会,地位很低,但若是选女官,丧夫就成了一种优势。

或许,古人认为,嫁过人的妇人,社会经历比较丰富,更懂得如何为人处事。

第二种方式:宫女晋升

宫女晋升,是选女官的第二种方式,但能从宫女变成女官的人,都是佼佼者。

女官的职位,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每年都会有大量新女官入宫,宫女们很难等到空位。

第三种方式:特殊渠道

特殊渠道,说白了,就是命好。

这是完全靠机遇的晋升渠道。

比如,赫赫有名的上官婉儿,就是意外被武则天看上,才从夜庭出来,摆脱了罪人之女的阴霾,成为了女官。

明朝时,崇祯正在散步,听见有位女子哭得十分凄惨,走近一看,原来是被罚举宫铃的宫女。

崇祯心软,便封她为女史官。

“上觉唱声凄婉,命宣至,问姓字,日韩翠娥,特赦之,为女史官。”《烬宫遗录》

一个被惩罚的宫女,靠着机遇成为了女官,除了用“命好”来形容,还真找不到其他词。

只是,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

以上,就是古代女官的选拔方式了。

可以看出,能够最终被皇帝看上,成为妃嫔,那都是女官里的佼佼者。

而绝大多数女官,最后的结局,都算得上悲凉。

女官们的悲惨结局

绝大多数的女官,都难逃后事凄凉的命运。

和女官相比,宫女们出宫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清朝宫女25岁之后,就可以出宫嫁人。

但女官们可没有这条规矩。

只要没被赶出宫,女官们可能得一辈子待在宫里,无法谈情说爱,也见不到家人,最多和太监搞搞对食。

《放宫人诏》云:“去年霖雨,颇伤苗嫁,在於州县,非无乏少,资给后庭,有妨国用,宜申兹大造,更量放出寓人。”

女官们死后,就会被抬到宫人斜,成为一抔黄土,除了个别品级高又受宠的女官,绝大多数的女官,连墓碑都不会有。

就算叱咤风的女官,也难逃悲剧的宿命。

比如上官婉儿,曾权势滔天,偷玩武则天的男宠,也没被处罚。可最终,她被李隆基处死,连个说法也没有。

若她是男儿身,成为百官之首,只要没犯错,皇帝也不敢轻易杀她。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古代的女官制度,还是男权的附庸。

与其说她们是女官,倒不如说是“女宦官”,因为绝大多数的女官,都只能活跃在后宫。

那些能走到前朝的女官,除了拥有超强的个人能力,还得赶上时代的机遇,否则,就算你能力滔天,也只能蜷缩于后宫。

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真正的女官制度,即女子可以进入前朝为官,可以被历史有名有姓的记载,可以光明正大地领兵打仗,甚至还出现了正经的女军……

这一段时期,就是太平天国时期。

当然了,太平天国的女官们,境遇并不比前朝好多少。乱世之下,女人为官,不得不牺牲很多东西,比如清白、尊严……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世间之事,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

从唐朝女官的墓志铭数据来看,女官们的平均寿命,比妃嫔多了20来岁。

可见,大多数的女官,可能还是比妃嫔好一点,不必争宠、不必拼命生子,靠着努力工作,换来点滴尊严。

若你穿越到古代,你更愿意成为女官,还是妃嫔?欢迎留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