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王子议会,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说起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凡是看过小说《红岩》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两个连阎王爷都害怕的地方,把他们叫做“魔窟”或“人间地狱”,一点也不为过。对于几十年前的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进步人士来说,这里曾经是他们终生难忘的梦魇,因为他们亲眼目睹过、或者亲自感同身受过这里发生过的无数让人刻骨铭心和悲痛欲绝的往事。
(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和白公馆,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这就是两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旅游景区。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两个地方都曾经是国民党所属一个叫军统局特务组织的集中营,关押过无数的中共地下党人和追求进步的爱国人士。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提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一,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为里面的煤质差、渣滓多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位置特别偏僻,但空气清新,风景秀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强行霸占了煤窑,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集中营。
(渣滓洞集中营)为什么叫集中营,而不叫监狱呢?这里有个说法。
监狱和集中营,同样是关押犯人,但是监狱的犯人,是经过当局法院正式判决以后关押的犯人,都是有关押期限的;而所谓集中营,主要以关押和国民党当局政见不同的“异己分子”,就是国民党当局说的所谓政治犯,而且关押期限不定。被逮捕、关押的这些“犯人”,都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来的,既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明确判定所犯何罪,也没有关押期限。显然,这些“犯人”的所谓罪行,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此,集中营也被称为秘密监狱。
渣滓洞集中营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渣滓洞集中营一角)这里关押的“案犯”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被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比如小说《红岩》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小说人物许云峰的原型——许建业烈士等,都曾关押在渣滓洞。渣滓洞最多时关押的共产党人、进步学生、革命群众达三百余人。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
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关押的政治犯也被迁移到渣滓洞集中营关押。
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撤销,两所秘密监狱的被关押人员、看守特务也都迁移到渣滓洞集中营。
说到息烽集中营,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所在地,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被军统当局内部称为“大学”,而白公馆、渣滓洞、上饶集中营被称为“中学”,另外还有一个望龙门集中营被军统局称为“小学”。息烽集中营的“犯人”,是“七七事变”以后,军统将以前秘密逮捕关押在国民党南京“军人监狱”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后来都迁移至息烽集中营。在国民党当局看来,息烽集中营里的犯人,对他们来说,是最危险的。
(渣滓洞集中营外景)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的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多人,其中被军统特务秘密处决和折磨致死的有600多人,后来下落不明的400多人,有资料记载的幸存者仅100多人。我们比较熟知的罗世文、杨虎城、杨拯贵、宋绮云、小萝卜头、黄显声、马寅初等人都曾囚禁于此。
另外,江西上饶集中营,则是以关押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俘的新四军官兵为主的集中营。
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7年4月又回迁,渣滓洞监狱被合并到白公馆看守所,暂时废弃。
1947年12月,渣滓洞集中营重新又开始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
1949年11月底,在新中国开国大典过后,在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仓皇出逃的国民党军警宪特,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把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残忍杀害。仅有15人脱险。这15位幸免于难的共产党人,就包括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两人。
(集中营刑讯室)二,白公馆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原来是四川军阀白驹建在郊外的一个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后来,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关押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是它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显然,白公馆的关押、警戒级别要比渣滓洞高一些。
不过,由于地形复杂,三面临山,一面靠沟,不管军统局看守级别高低,不管是渣滓洞,还是白公馆,这些“犯人”越狱的可能性都是没有的。
白公馆从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出于保密原因,将白公馆定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
1943年5月,为了共同对付日军的情报战,“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正式成立,白公馆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白公馆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
(白公馆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同济大学、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小萝卜头)后来也被从渣滓洞移禁关押在白公馆。
上面提到的几位,其他人大家都熟悉,需要特别介绍一下黄显声将军和小萝卜头两位烈士。
黄显声将军,原东北军爱国将军,日寇入侵以后,黄显声将军积极抗战,在跟随张学良进入到西安以后,为促进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发动“西安事变”做了不少工作。黄显声将军是东北军中特别有思想的爱国军人。他认为:“只有共产党能够拯救这个国家”。故此,不管是蒋介石直接给他下达的命令,还是张学良的指令,只要是“剿共”行动,他一律“抗旨不从",拒绝执行。因此,他所率领的部队从没有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发生过一次摩擦和冲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和共产党联系,商量抗日救国大计,因此遭到蒋介石忌恨。1938年春,黄显声受邀准备去延安参加抗大的领导工作。就在他决定动身离开武汉的前夕,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了他。1949年11月27日下午,黄显声将军在离白公馆约半里路的步云桥附近被刽子手枪杀,他的遗体后来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近些年来,有学者考证,“九.一八”以后,究竟是谁打响中国抗日救国的第一枪?其中有五个东北军爱国军人,都有可能是第一人。他们是:王铁汉、马占山、吉星文、黄显声、关玉衡。
(黄显声将军)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杨虎城将军秘书、共产党员宋绮云的小儿子。他和家人曾在渣滓洞关押,后来又迁移至白公馆。随着他慢慢长大,父母亲努力为他争取到学习的机会,在狱中,小萝卜头一边随同黄显声将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不断帮助狱中难友秘密地传递情报和纸条。在解放前夕,小萝卜头和他的家人及集中营的其他“犯人”一起被杀害,年仅9岁(也有说8岁),是我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挺进报》案的陈然烈士也被关押在白公馆。他就是小说《红岩》里成岗的原型,《挺进报》的主编、印刷者、发行人。或许有些朋友忘了他是谁了,不过,只要提起这位牺牲时只有26岁的共产党人在军统特务严刑拷打面前写下的那首大义凛然的《我的自白书》,你就会想起他: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挺进报》负责人陈然烈士)至解放前夕,白公馆关押的除息峰秘密监狱撤销后转移来的“政治犯”如黄显声、许晓轩等二十余人外,还有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刘国鋕、周从化、周均时、张泽后等三十人。另外,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先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继而是湖北恩施集中营,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白公馆。在白公馆,叶挺将军写下了那首不朽的著名《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关押过叶挺将军的囚室)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同样对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大屠杀,后来仅有20人脱险。
三,后记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当年国民党当局的集中营,现在已经成为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然而,不管社会变成什么样,我觉得,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的革命先烈。是他们以鲜血、生命的无私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他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初心,他们的信仰,就是我们永远奋斗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你知道黄继光和他的生前部队有哪些故亊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由于准备充分,朝鲜人民军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将韩军压缩至釜山一隅,基本占领了朝鲜半岛90%的土地。
为了挽救自己所扶持的李承晚政权,美国拼凑了所谓的“联合国军”成功实现仁川登陆,从此开始直接介入了朝鲜战争并很快改变了战场的局势。
在朝鲜政府的多次请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终于将战线稳定在了北纬38度线一带,有力维护了东北亚的稳定和局势。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以无比巨大的牺牲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自己的使命。其中,荣立三等功以上者多达三万多名,特级英雄却只有两名,分别是杨根思和黄继光。
杨根思(1922年11月——1950年11月),江苏省泰兴县人。历经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洗礼而成长为英勇的革命战士,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了“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
不过,我们今天重点要讲的英雄人物不是杨根思,而是另一位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2月——1952年10月),原名黄积广,四川省中江县人。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军的机枪口,被追认为“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1931年冬,黄继光出身于四川一户黄姓的贫苦农家。因为大儿子幼年被狗咬伤落下了病根,二儿子又是先天的聋哑和残疾,所以三儿子黄继光就成了当时家中唯一健康的孩子。
为了减轻父母的重担,也为了照顾生病的两个哥哥,黄继光很早就开始务农拾柴。不过,由于父亲黄德仲为了偿还地租而长年劳作,终于还是累病而死了。
看着家徒四壁的光景和不能自理的儿子,母亲邓芝芳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那一年,黄继光还不到10岁。
从此以后,母亲邓芝芳只好带着黄继光出外沿街乞讨,受尽了别人的冷眼和鄙视。不到两年,黄继光开始从事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搬运、苦力、装卸……,这些活儿极大地影响到了他的生长发育。
随着解放军解放了大西南,黄继光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机,如愿担任了当地的民兵。没过多久,我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而他也积极入伍参军成为了志愿军战士。
当黄继光随军进入朝鲜时,志愿军已经取得了五次战役的胜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被赶回到了三八线以南。作为一名通讯员,他有些不甘心,总希望能够奔赴最前线作战,多次主动请缨。
1952年10月,美军为了推进战局,开始向位于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的上甘岭发起了攻击,打响了“上甘岭战役”。短短数日,在不足四平方公里的高地上,美军先后投入了六万兵力,倾泻了近两百万发炮弹和数千枚导弹,每秒落弹平均六发。
面对如此猛烈的炮火,志愿军的伤亡很大,表面阵地已经失守,全部转入坑道隐藏。10月19日夜,黄继光受命前去六连进行补充,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在最前线作战的愿望。
美军占领高地后,立即构筑了非常坚固的火力点,企图彻底压制志愿军的反攻。而为了拔掉这处据点,六连已经派出了三批突击队员,可惜全都牺牲了。
眼看已经临近了拂晓,如果此时再不能突破,那白天更加不可能。黄继光不畏牺牲,和两名战士再一次携带炸药包冲了出去,一直冒着炮火匍匐前行。很快,另外两名战士牺牲一个,重伤一个,只有黄继光轻伤。
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黄继光没有退却,终于在爬近机枪火力点后将炸药包丢了出去。随着一声惊天巨响,美军的火力点被炸掉半边,志愿军战士开始发起了冲锋。
不过,美军的机枪在短暂停歇后,又一次开始了疯狂的扫射。黄继光身边已经没有了炸药包,而且多处受伤,但看到战友们的牺牲,他竟跃身而起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机枪口。
战役取胜后,黄继光的遗体终于被找到。据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李继德这样回忆:
他已经不成人形,但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腿早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身后还有一道长长的血印。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都已经流光了。
战士们含着热泪为黄继光的残躯清洗了三天,才勉强为他穿上了军装,举行了追悼会。根据他生前的遗愿,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远在老家的母亲邓芝芳得知儿子的死讯后,尽管五内俱焚,但还是托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了一封信:
光儿在朝鲜前线牺牲了,就像割了我的一块肉,天下母亲谁不疼她的儿女。但是,我的儿子死得值!
之后,黄继光的母亲出席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感谢她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如此英勇的儿子。
黄继光牺牲后,他所在的连队被保留了下来,始终都高擎着英雄的旗帜,弘扬着英雄的事迹。和平年代,他们先后完成了多次的抗洪抢险、国庆阅兵和联合军演等任务,获得了“黄继光英雄连”、“空降兵模范六连”、“抗洪抢险先锋连”和“模范空降兵连”等称号。
可以说,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留存了下来。@文史不假
伊朗外长飞抵G7峰会举办地?
美国被马克龙和扎里夫“漠视”了!作为世界霸主,眼睁睁地看到马克龙和扎里夫在自己鼻子下面唱反调,特朗普在想,为什么呢?难道你们看不见世界霸主的存在呢?这不是歧视美国吗?如此对待一个堂堂的世界霸主,岂能够容忍,于是,满腔怒火冲上心头。
美国派出千军万马,对伊朗进行铁桶似的围堵,忘图以极限施压的方式,让其屈服。但是,让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伊朗象是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在与伊朗的交锋中,伊朗果断出击,并且,成功的击落了一架美国的——全球鹰无人机,让美国在世界上颜面尽失。
美国下令在直布罗陀海峡扣留了一艘伊朗油轮,可是,几经周折之后,英国还是不顾美国反对,释放了伊朗油轮,最终导致美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美国本来想借助于英国和伊朗的扣留油轮事件,以组建护航联盟为由,纠集多个国家参加,对伊朗形成新的军事威胁。谁又知道英国的所作所为,让美国正在大力的组建护航联盟没有了任何的借口。
美国想尽了千方百计,无数次地要求、请求、肯求伊朗能够与美国进行谈判,可是,伊朗就是不买账。这让美国的一切势力化为乌有。
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兴致勃勃的来参加G7峰会,马克龙和扎里夫却又在其眼皮子下面耍花枪。这岂能够不让其愤怒。美国的颜面何在?世界霸主的颜面何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颜面何在?难道美国?难道世界霸主?难道堂堂的美国总统?在你们的面前就如此的一纹不值吗?
G7没有伊朗的份儿,可是,伊朗却要在这个接骨眼儿上,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来凑一凑热闹,而且,还受到法国总统马克隆的热情接待和长时间的会晤,这不是明摆着让美国难堪吗?
美国茫然——难道你们真的不在乎美国了吗?难道美国在法国和伊朗的面前真的已经没有了威慑力了吗?
美国愤怒——在G7峰会敏感时期,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时期,扎里夫来到这里,应法国之邀,来到这里,与法国大秀“恩爱”,这不是明显的在有意羞辱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失败吗?所以,美国确实是茫然与愤怒并存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个人观点,切勿上心,谢谢阅读,欢迎评论。
韩国废除日韩军情协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最不满的国家只有美国。《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简称“军情协定”,英文缩写为GSOMIA),虽是韩日两国之间达成的军事合作协议,但它的签订就是在美国的主导、力推之下才得以完成,象征着美日韩战略同盟的形成,是美国主导、推动的美日韩军事一体化的基础之一。尽管不是军情协定的签署方,但军情协定代表、体现的却是美国的利益、战略。
正因如此,韩国不再续签军情协定,这对日、韩产生的负面影响都远没有美国大,这也是美国多位军政高官、华盛顿多次警告韩、日两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经济领域的矛盾和安全领域出现交叉污染”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有网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日本或韩国,他们显然是忽略了美国力推韩、日两国签署军情协定的真正用意,忘记了军情协定是怎么来的……
8月22日下午,韩国政府决定不再续签或者说是终止军情协定。韩国国家安保室第一次长金有根(相当于副部长)在发布会上称,韩国将根据规定,在续签时限内通过外交途径正式通知日本政府“不再续签”。从军事、战略、国家安全或是应对“外来威胁”的角度上来说,韩国终止军情协定,这对日本、韩国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美韩、美日间的军事情报共享完全可以顶替。废除军情协定,无非就是回到了2016年11月之前
军情协定的废除,对美日、美韩间的军事情报共享毫无影响,若有需要,日本能够从美国人那里轻易得到韩国掌握的所有军事情报,反之亦然。是否续签军情协定,对日、韩两国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大——即便是韩国签了,日本政府也不会因此放过韩国。韩国废除了军情协定,对美国的影响可就大了:韩日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两国的军事互信水平降低,美日韩军事一体化进程受阻,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韩国民众举着终止军情协定的标语
尽管韩国此举会对美韩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问题并不大。可以肯定的说,从印太战略的大局出发,美国也将不得不出面调解韩日之间的争端。日韩两个小兄弟“窝里斗”,结果害得美国老大的战略利益受损,而且还得亲自出面安抚或是摆平两国的不满情绪,最不满的当然是这个老大了。补充一点:韩国、日本在经济之争的损失有多大,那都与韩国不再签订军情协定一事无关。
如何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74军军歌?
训练中的国军,头戴英式钢盔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其实我也一直想说说七十四军,当然,不是说他的涟水,也不是说他的孟良崮。而是说说这支两次荣获飞虎旗,被日军恨的牙痒痒的“支那虎部队”,被誉为“抗日铁军”的军委会直属攻击军。我个人观点一直都是内战不值得夸耀,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近现代中国最让服气的军人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
彩色国军照,同样佩戴英式钢盔
七十四军和国民党其他王牌不同的是,他没有“土木系”十八军历史的源远流长,也不像第五军战前就是中国首支“铁马雄师”,更没有新一军那样的全美式美械训练,这是一支在淞沪会战战场火线组建的军级单位,也是一支在抗日战场上打成王牌的部队。七十四军最早由51师和58师组成,58师是常凯申侍卫长俞济时亲手组建,在整编时接收了相当一部分德械,是中央军典型齐装满员的精锐嫡系部队;相对58师来说,王耀武的51师弱一点,但由于老王会做人,对手下也不错,加上“宜黄”有功(我们只讲抗战,此处就不细讲了),51师在各方面也算是较为不错的;最后加入的施中诚57师相对于前两个老大哥弱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但是造化弄人,反倒是这支杂牌出生的57师打出“虎贲”的称号。
美国摄影师拍摄淞沪会战惨状
七十四军成军首战便是改变日军由北向南战略态势的淞沪会战,51师驻防罗店,58师驻防蕰藻浜,均是战线的关键点。中日两军在罗店、蕰藻浜一线爆发了激烈的拉锯战,罗店甚至被日军冠以了“血肉磨坊”之称。是役七十四军表现出众,但也在日军强大的海陆空火力下损失惨重。淞沪会战结束后七十四军来不及休整又马上投入了南京保卫战,虽然国军整体表现低劣,但七十四军,尤以51师表现出众,多次击退日军猛攻。
布防的国军
1938年5月,经过补充休整的七十四军又在薛岳将军的指挥下参加了兰封会战,兰封会战是为了掩护徐州主力转移进行的支线作战,这仗国军打很不好,各方为了保存实力逃避作战,此战蒋介石首次处决了作战不力的中央军嫡系将领龙慕韩,最后不得不决开花园口大堤以阻挡日军。但七十四军在兰封会战中表现不错,会同71军(下辖三个经典德械师36、87、88师)重创了日军第二师团,收复了内黄等地。
被日军占领的汉口大桥
打完兰封战役,七十四军又马不停蹄的参加了武汉会战,又一次在薛岳将军的指挥下七十四军会同其他参战部队在万家岭战役中几乎歼灭日军106师团,是役七十四军不仅牢牢的守住了师团后退的道路,还在全线总攻中一举攻克核心阵地张古山。此战也让彼时的305团团长,日后的七十四军第四任军长张灵甫扬名(杀妻是罪,抗日是功,功不能抵过,但过也不能抹杀其抗倭之功)。
上高会战
1941年3月,七十四军又参加了被何应钦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一战”的上高会战,此战中国方面击中4个军围歼冒进的日军34师团,取得歼敌15000余人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场全面胜利。是役七十四军击毙日军第34师团长岩永少将,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从此七十四军开始有了抗日铁军的美名。同年七十四军还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保卫战,也有着不错的发挥。
常德会战60周年照片
如果说此前的战斗都有友军配合作战,那么常德保卫战则是七十四军的独角戏。1943年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在衡山勇中将的率领下大举进犯国军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结合部。七十四军57师8000余人在师长余程万的带领下进驻常德,在日军的围攻下坚守常德城16个昼夜,全师8000人几乎全部阵亡,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57师最后发出诀别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副、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此役过后杂牌出身的57师获“虎贲”之称。
湘西会战战役图
1945年为了夺取芷江空军基地,日军发动了中国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芷江攻略战”(我方称为湘西会战或雪峰山战役)。此役七十四军再次身先士卒,给予日军以重创,获得两面“飞虎旗”。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军空运南京受降,并担任南京守备,因此被称为“御林军”。
七十四军将领合影,前排左起邱维达、王耀武、俞济时、施中诚
好了,就说到这里了,后面就是成王败寇的事情了,败就是败了没什么好说的。不过说七十四军的时候栋哥脑海总有一部电视剧的名称出现,“我的前半生”,好吧,我还是更愿意记住七十四军的前半生。记住这支抗日铁军,而不是常凯申的御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