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室的赏赐,清朝皇帝对清宫后妃的最高赏赐是抬旗?
随着近些年清宫戏大行其道,抬旗也成了人们非常熟悉的东西,似乎皇帝一高兴就给谁谁谁抬旗,而某位妃嫔家族一旦被抬旗,便鸡犬升天了……
何为八旗八旗是清朝独特的编制,亦军亦民,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形成八旗定制。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将被俘和归附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等也编入了八旗之中,遂形成了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三种编制,以满洲为尊、蒙古次之,汉军地位最低。
所谓八旗,并不是指满洲、蒙古、汉军各八旗、总共二十四旗,而是八旗某一旗下包含满洲、蒙古、汉军多少不等的牛录,总数依然是八旗,而不是二十四旗。以正黄旗为例,正黄旗下分为正黄旗满洲、正黄旗蒙古和正黄旗汉军多少不等的牛录,而不是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和汉军正黄旗三个旗。
与此同时,在八旗满洲内部有包含着很多独立编制的包衣牛录,这些人大多是原女真贵族的世奴和后来战争中女真、满洲俘虏或者归附于其的汉人、朝鲜人、蒙古人甚至包括一些满洲人。虽然仍然属于八旗满洲,却是单独编制的牛录,包衣属于奴籍、低人一等。至少理论上他们比汉军地位要低,为什么呢?以洪承畴为例,他降清后最初被编在了包衣牛录之中,后来清太宗为了“照顾”他的脸面,才将他改编入了汉军牛录。可见,至少清初包衣理论上的地位要低于汉军,不是吗?
何为抬旗有了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和包衣有高低贵贱之分,就有了抬旗存在的土壤。因为八旗是人为编制而不是天然形成的东西,所以它并不是一成不变或者无法改变的东西。前面说到了洪承畴由包衣改入汉军的事情,其实这就是抬旗的雏形。为了给功臣奖励、为了抬高外戚的身份,抬旗应运而生了。
抬旗指的是由地位低的牛录编入地位高的牛录,并不单纯指从地位低的八旗蒙古、汉军牛录编入满洲牛录。例如八旗满洲内部的包衣牛录抬入普通满洲八旗牛录,也同样叫抬旗。此外,因为下五旗由入八分宗室王公分掌而上三旗由皇帝亲掌、上三旗地位高于下五旗,所以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也叫作抬旗。这种抬旗可以是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内部,也可以由下五旗蒙古、汉军抬入上三旗满洲等。
什么人才有资格抬旗在现而今的清宫戏中,似乎皇帝一高兴就可以给人抬旗,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被抬旗!其实不然,抬旗在清朝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否则也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清朝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基本上只有两类人:一、功臣;二、高级外戚。
给功臣抬旗是一种超过金银、爵位的恩赏,因此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功臣通常都是功勋非常卓著者,如雍正年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臣年羹尧就被雍正帝从下五旗的镶白旗汉军抬入了上三旗的镶黄旗汉军。再如乾隆年间枢臣阿桂,就是因军功由下五旗的正蓝旗满洲,抬入了上三旗的正白旗满洲。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功臣,基本上就是年羹尧、阿桂这种级别的,一般人是没有资格的。
再就是高级外戚了,这里之所以要加上高级两个字是因为清朝有规定,只有皇后和皇贵妃(副皇后)家族才有资格举族抬旗,单独编制一个牛录!以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家族为例,佟佳氏家族原隶正蓝旗汉军,后来举族抬入了镶黄旗满洲。从下五旗汉军牛录直接改编入上三旗满洲牛录者,整个清王朝独此一家!再如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魏氏家族原本为正黄旗满洲包衣,因为孝仪纯皇后晋封皇贵妃之故,举族出包衣,编入了镶黄旗满洲并单独编制为了一个世管牛录。
综上所述,除了前面说到的功臣和高级外戚之外,清朝抬旗获得抬旗待遇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并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皇帝一高兴了就给人抬旗。正是因为抬旗的人少,这种“恩赏”才显得非常荣光!试想,如果抬旗是一个烂大街的玩意儿,雍正帝和乾隆帝有必要拿这个东西来赏赐年羹尧和阿桂吗?那不是成心恶心人吗?
抬旗的好处有哪些既然抬旗是一种荣誉,那么它究竟有没有实惠呢?还是就相当于一张奖状?当然是有实惠的!包衣抬旗就不多说了,它直接让包衣出了奴籍,这是有利于子孙万代的事情。清朝有规定,上三旗包衣适龄女子都必须应内务府选秀,选中者必须入宫充当宫女。不管你是总督家的小姐、还是将军家的千金,只要你是包衣籍,就必须老老实实进宫当下人、伺候人,这是包衣的义务!换言之,一旦出了包衣牛录,那就可以参加户部组织的选秀,选中者进宫直接当主子!就算进不了宫,也可以被指给宗室王公作配偶,而且以嫡福晋为主,最差起码也是个侧福晋!而包衣就只能当“格格”(低等侍妾)了。
再就是升迁上的好处了,清朝对于皇帝亲掌的上三旗是有很多优待政策的,这里只举一条——上三旗功勋子弟是清朝侍卫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清初,侍卫一职几乎为上三旗所垄断!侍卫在清朝可是有实打实品级的,最低的蓝翎侍卫也是武职正六品。对比一下清朝的科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文职从六品。更重要的是,侍卫是可以以原品级转任文职的!换言之,你辛辛苦苦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通过了,而且成绩也很好、考中了状元,也只是一个从六品。可是,上三旗子弟只要当上侍卫,那就比你状元高级,人家是正六品!这还只是最低的蓝翎侍卫。事实上,不少上三旗的功勋子弟起步就是头等侍卫,正三品!
以康熙帝的表弟兼小舅子隆科多为例,康熙二十七年,隆科多就被康熙帝直接授予了正三品的头等侍卫职务,不久之后又被提拔为了从二品的正蓝旗蒙古副都统。从白丁到从二品高官人家只用了短短小几年时间,就算你高中状元,自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干起,干到从二品也不知猴年马月了。尹继善从进士到从二品的江苏巡抚用了六年时间,就已经被称为是清朝官场的异数了!这还没有算入其父尹泰与雍正帝的私人关系。由此也足可见抬旗的好处,那可不单单是一张奖状,而是后世子孙一辈子享受不尽的优待!
赫赫有名的免死金牌?
都说功高盖主一定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这话绝对没有错,尤其是放在朱元璋的那个年代。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特别厉害的皇帝,他的能力是我们都看在眼中的,出身并不是特别的好,用现在的话来讲,也不过是普通农民家庭罢了。可他,却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当时的百姓,并且能让那个朝代的贤臣为他所用,也是很难得的事。因此,他才能够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
但提到朱元璋的时候,除了想起他之前做过的那些功劳很大的事情之外,也会想起他是一个比较忘恩负义的皇帝。所谓忘恩负义,就是指他建立明朝之后,就杀了很多有功之臣,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害怕那些功臣会蓄意谋反。其实,也的确有这样的人出现,只不过大部分是朱元璋为了永除后患罢了。
每一个朝代在刚建立还没有稳定的时候,那些皇帝为了能够收买人心,也是想让功臣辅佐自己来建设以及完善整个朝廷,会给他们很高的位置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最经常见到的就是免死金牌了。只要手中持有免死金牌,就可以在犯下错事的时候,用此来免除自己一死,朱元璋也不例外。当时,他给了很多有功之臣免死金牌,也是让这些人感觉,就算其他的功臣被杀,自己也能凭借免死金牌躲过一劫。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给他的免死金牌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正是因为这行小字的出现,才让一些原本以为安然无恙的人仍然是死无葬身之地。
毕竟君让臣死,臣又如何能够苟且偷生呢?当时朱元璋下令杀了很多人,其实是不需要太多原因的,随随便便给他们一个贪赃或者谋逆的罪名,都能让这些功臣从功高震主的地位一下子变成阶下囚。当时有一些功臣,凭借自己的战功赫赫,想要勾结在一起,也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自己来打下这片江山的话,朱元璋根本就没有资格称帝,所以他们在私下也是抱团在一起,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推倒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虽然明面上没有说什么,但他私底下看的非常清楚,知道哪一些留得,而哪一些人留不得。
之后,他就将这些留不得的人,按上大不逆的罪名,并且永绝后患,可能会直接株连九族。在众多人当中,有一位以为可以置身事外,却没想到最终下场依旧很惨,他叫做李善长。李善长,是众多开国功臣当中的一位,他手里也有朱元璋当时给他的免死金牌,所以他仗着自己能够免死,就任意妄为。当时,有一位大臣出事之后连累了九族,几乎全家人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后来这件事情还牵扯到了李善长,李善长为自己狡辩脱罪,并且声称他手里有免死金牌,可以免得自己一死。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这番话而显得特别恼怒,反而是非常镇定的让李善长看清楚免死金牌下面的那行小字。
因为免死金牌上面除了四个大字之外,最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意思是说,所谓免死金牌,只能够用于除了谋反大逆之罪之外的那些罪名。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自己犯了大不逆的罪,仍然是难逃一死。李善长看到这里就恍然大悟,无论再怎么开脱都无济于事,既然朱元璋给自己免死金牌,还想要置自己于死地,肯定是做了万全之策,连免死金牌都免不了自己的罪名,那么除了一死,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呢?最终,李善长仍然是以大不逆的罪名被株连了九族,朱元璋在那之后,更是很快的将那些有功并且还有二心的人,给杀了个一干二净。
虽然有人认为朱元璋这么做,确实是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但毕竟他身为皇上,刚刚建立明朝没有多长时间,如果不稳固自己的地位,反而是由着这些大臣任意妄为,最终明朝会断送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也会因为轻信那些不该相信的大臣,最终下场更惨。看来,君让臣死,臣确实是无法脱罪。就算是没有罪名,皇上让自己去九泉之下,也会随意找一个罪名放在身上。
毕竟朱元璋是皇上,金口玉言,谁又会去质疑皇帝所说的话呢?就算这个人真的是清白的,朱元璋已经说了他有死罪,也没有其他的人敢为这个人开脱。否则,自己离死也就不远了,历史上对朱元璋的描写以及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那么,在你们看来,朱元璋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
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在金国期间有没有给金人生下两个孩子?
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贤妃被金人俘虏之后,据说她曾嫁给金国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同时嫁给完颜宗贤的还有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赵多福,并且韦贤妃还给完颜宗贤生下过两个孩子,虽然她自己不承认,但这件事大概率是真的。
韦贤妃是怎么嫁给完颜宗贤的,这件事得从靖康之变说起。
韦贤妃是宋徽宗的妃子,她出身低微还不受宠,只是因为偶然被临幸,生下唯一的儿子赵构,所以被封为修容。
靖康元年(1126年)的时候,时为康王的赵构主动请缨去找金人谈判,宋徽宗为了褒奖他,便将其生母封为龙德宫贤妃,也就是韦贤妃。
1127年三月,开封被金人攻克,北宋就此灭亡,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宗室成员男女七千余人,达官显贵及其家眷五千余人,外加近十万百姓,被金人俘虏北上。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段历史,一路上宋人饱受折磨,遭受非人待遇,尤其是女眷,遭受了金人的肆意践踏,到抵达金国的时候,活下来的人只有不到一半了。
在这些人当中,就有赵构的生母韦贤妃,以及已经怀有身孕的原配妻子邢秉懿,婆媳二人一路上相依为命,几次差点遭遇不测,但好歹是活下下来。
抵达经过之后,二帝被扣押在燕京,而韦贤妃等人则先行北上,来到金国首都会宁府。
当时,金国皇帝是金太宗完颜晟,他是一个崇尚汉文化的皇帝,对宋朝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包括美女在内。
金太宗召见了韦贤妃、邢秉懿等宗室女眷,感到非常满意,他将许多美女分配给功臣们为奴为妾,然后将韦贤妃、邢秉懿、赵构的妃嫔姜醉媚、女儿赵神佑等十八人发配到洗衣院。
洗衣院,可不是洗衣服的地方,而是皇帝选妃子、宫女的地方,也是供金国贵族玩乐和官员们发泄的地方。
根据史学家研究,这十八人其实就是金太宗没有名分的妃子,后来金太宗被这十八人服侍得很舒服,为此他还赏赐过二帝一些田地和钱财。
到了当年八月,二帝及更多女眷来到了会宁府,金太宗举行了大型献俘仪式,所有女眷都袒露上身参加,韦贤妃、邢秉懿及二帝的皇后等人也在其中。
不久后,金太宗又将三百多女眷发配到洗衣院为奴,这些女眷每天遭受金国贵族的轮番践踏,许多人因为不堪受辱而自杀,但也有许多人选择默默忍受,只为了能够活下来。
韦贤妃就是活下来的人当中的一个,当时她已经被称帝的赵构遥尊为宣和皇后了,因此受到了金太宗的重视,经常召她入宫侍寝,她毫不顾忌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每次都欣然前往。
韦贤妃以惊人的毅力在洗衣院坚持了两三个年头,直到1130年,金太宗鉴于宋徽宗表现良好,自己的汉化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于是将韦贤妃、邢秉懿、赵多福等十九人释放,免去她们的罪人身份,成为良家女子。
但是,别以为这十九人就安全了,她们被释放之后,很快就遭到了金人的哄抢,时任左丞相的完颜宗贤看上了韦贤妃和赵多福,于是将她们纳为小妾。
正是在这一时期,韦贤妃给完颜宗贤生下两个孩子的故事开始流传,不但金人的书籍中有很多记载,就连汉人的一些作品中写过这事,比如辛弃疾。
帝(宋钦宗)于壁隙中遥见韦妃同一官长潜行,从傍有一人抱三四岁小儿,皆胡服,每呼韦妃为阿母,于是帝知韦妃已为盖天大王妻也。
说的是,有一次宋钦宗在囚所透过壁隙,看见韦贤妃带着一群人偷偷前行,旁边一个人抱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管韦贤妃叫阿母,宋钦宗这才知道韦贤妃已经嫁给完颜宗贤为妻了。
当然了,辛弃疾虽然是北人(被金国占领的宋朝北方沦陷区),但并没有亲眼看见这件事,而是听别人说的,再加上金人写的书有污蔑韦贤妃的嫌疑,因此不能完全证明韦贤妃确实嫁人并生过孩子。
但是,根据完颜宗贤的表现,以及韦贤妃回到南宋之后的所作所为,则可以侧面证明她嫁给过完颜宗贤,甚至生过孩子。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称臣,割让淮河以北土地给金国,赵构借机向金国索要母亲韦贤妃,得到了金国的同意,韦贤妃便带着丈夫宋徽宗、郑皇后、儿媳邢秉懿的梓宫,启程返回南宋。
按照惯例,金国是需要派遣一位将领护送韦贤妃的,但奇怪的是,完颜宗贤接下了这个任务。
原来,完颜宗贤对韦贤妃感情很深,他舍不得韦贤妃离去,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找到金熙宗(金太宗当时已经去世),提出要亲自护送韦贤妃到宋金边界,得到了金熙宗的同意。
一路上,完颜宗贤和韦贤妃走得特别慢,花了四个多月才来到宋金边界,要知道当初他们回金国的时候,仅仅只花了一个多月而已,可见两人是为了多在相处一段时间,要不然不会这么慢。
并且,来到宋金边界之后,完颜宗贤感到非常伤心,甚至痛哭流涕,最后依依不舍地目送韦贤妃离去,韦贤妃也对完颜宗贤很不舍,说了很多话才离开。
从完颜宗贤的表现来看,如果不是因为他娶了韦贤妃并育有二子,他怎么可能与韦贤妃这么缠绵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很蹊跷,韦贤妃启程之前,她的好姐妹乔贵妃曾找到她,求她回去之后想办法把自己也接回去,她当时满口答应。
当初,韦贤妃还是宫女的时候,与同为宫女的乔贵妃关系很好,情同姐妹,曾约定“苟富贵,勿相忘”,后来乔贵妃得宠,便向宋徽宗推荐韦贤妃,韦贤妃这才被临幸,并生下儿子赵构。
按道理来说,乔贵妃与韦贤妃关系这么好,韦贤妃理应帮助她,但韦贤妃回去之后,却只字不提迎接乔贵妃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很难吗?
显然不是,当时宋金关系得以缓和,正处于蜜月期,只要韦贤妃开口,赵构必定能把乔贵妃接回来,这不是啥大事。
韦贤妃之所以不肯帮助乔贵妃,原因还在于乔贵妃一直跟她关押在一起,知道她太多秘密了,如果把乔贵妃接回去,自己的那些丑事就会公之于众。
即便如此,关于韦贤妃在金国嫁人生子的事情,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为了证明这件事是假的,赵构不惜篡改史书,将韦贤妃出生的年份拔高十岁,改为1080年出生。
实际上,韦贤妃是1090年出生的,她被金人俘虏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而不是赵构所说的四十八岁,这件事从《开封府状》中可以得知,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宋朝宗室成员的出生年月和身份,韦贤妃也在其中。
古代的女人,在四十八岁这个年纪,已经是奶奶级别的人物了,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半老徐娘,但三十八岁就不一样了,如果保养得好,还是很有女人味的。
因此,完颜宗贤纳韦贤妃的时候,她应该是四十岁,而不是五十岁,不然完颜宗贤可就是重口味了。
可以说,赵构还是用心良苦的,将韦贤妃年龄拔高十岁,证明她垂垂老矣,不可能再嫁人生子了,也给自己保留了颜面,但事情做得不彻底,真相还是被记载下来了。
如果以上几件事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就更加让人怀疑了,也就是著名的真假帝姬案。
早在1130年的时候,南宋将领韩世清在湖南作战的时候,击败了金国将领刘忠,并俘虏了一名女子,这名女子声称,自己就是宋徽宗的第二十一女柔福帝姬赵多福,小名叫做环环,母亲是小王娘子(宋徽宗的王贵妃)。
起初,韩世清并不相信,于是找来一些官员盘问那名女子,女子说, 她是从金国逃回南宋的,被刘忠抓住了,刘忠对她很无礼,还把她嫁给一个手下。
不仅如此,那名女子还能准确说出朝中官员姓名,以及其他一些信息,韩世清开始有些相信她的话,便将这件事报告给赵构,赵构派人将女子带到徽州,并派遣宫中老人内侍冯益、宫女吴心儿去查验真伪。
不久后,冯益和吴心儿就向赵构汇报了情况,说那名女子模样很像柔福帝姬,而且对宫中往事很了解,甚至知道赵构的小名,很有可能是真的。
这让赵构很高兴,要知道那时候他的兄弟姐妹都被金人一网打尽了,能够有一个妹妹活着回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于是派人将那女子带回京城。
女子来到京城后,有人对她的身份提出了质疑,说她有一双大脚,而宋朝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足,赵构便问她这是为何,她却哭着对赵构说,我从金国回来,走了上万里路,双脚怎么可能还像从前那样?
赵构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不再怀疑那女子的身份,于是封她为福国长公主,将她嫁给永州防御使高世荣,并为她举办了盛大婚礼,赏赐的钱财多达一万八千缗,这样优厚的待遇是前所未有的。
时间来到1141年,宋金议和达成,第二年韦贤妃长途跋涉后回到南宋,她听说柔福帝姬的事情后,却哭着对赵构说,你被人给欺骗了,金人都笑话你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帝姬早在去年就去世于五国城了,我亲眼看见她的尸体被装进棺椁,我还将棺椁带了回来。
为了证明自己所说是真的,韦贤妃还让跟自己一起回来的一个太监作证,那太监说柔福帝姬被完颜宗贤嫁给一个叫做徐还的汉人,后来死在徐还家中。
赵构感到很生气,就将柔福帝姬抓起来严刑拷打,结果柔福帝姬招认,自己其实是乾明寺中一个尼姑,名叫李静善,因为遇到了一个宫女,因此知道了宫中之事,宫女还说她长得很像柔福帝姬,她为了求得富贵,这才假冒柔福帝姬。
事情就这样水落石出,赵构感到十分屈辱,而韦贤妃又不断催促他,他便下令将假柔福帝姬给杀掉了。
那么,逃回南宋的柔福帝姬,真的是假的吗?有以下几个疑点:
第一,在假柔福帝姬之前,还有个妇人冒充宋徽宗第二女荣德帝姬赵金奴,结果被一个老宫女认出是假的。
而柔福帝姬也是经过查验的,并且查验她的也是宫中老人,对皇子皇女们十分熟悉,他们都说是真的,为何韦贤妃却说是假的?
第二,韦贤妃说她亲眼看到柔福帝姬去世,还将其棺椁带回来了,这不符合逻辑,因为去世的皇子、公主那么多,韦贤妃为何只带柔福帝姬而不带其他人的棺椁,更何况柔福帝姬不是她所生,她没必要这么做。
第三,韦贤妃说柔福帝姬是在五国城去世的,这也不是事实,因为五国城是关押宋徽宗的地方,她曾短暂到五国城服侍宋徽宗,但其他女眷都在会宁府,她说自己跟柔福帝姬一起生活在五国城,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并且,韦贤妃去五国城的时间是在1135年,只待了两个月,宋徽宗就去世了,她也就回到了会宁府,但她却说柔福帝姬是在1141年死在五国城的,当时她并不在五国城,又怎么得知这件事呢?
第四,即便回到南宋的柔福帝姬是假的,韦贤妃也不至于那么急切地杀掉她,因为假帝姬根本不知道韦贤妃在金国的遭遇,她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她只需要让相关部门走法律流程处置假帝姬即可,不必要以太后之尊轻易动杀心。
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回到南宋的柔福帝姬很有可能是真的,而韦贤妃说她是假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掩饰她与柔福帝姬曾共侍一夫,还生下二子的黑料,而赵构也知道她说的是假的,为了维护皇家颜面,赵构不得不牺牲柔福帝姬。
至于说柔福帝姬为何承认自己是假的,极有可能是屈打成招,毕竟她是个女人,很难忍受得了大理寺的审讯。
其实,韦贤妃的人品也是值得怀疑的,她回南宋之前,除了乔贵妃之外,庆福帝姬赵金姑也曾找过她,还给了她三千两黄金,让她回去之后想办法把自己也接回去。
但是,韦贤妃拿钱不办事,导致赵金姑被金熙宗玩弄了十几年,后来还被转手多次,可谓受尽屈辱,要知道韦贤妃之所以能返回南宋,赵金姑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金熙宗面前为她说了不少好话。
韦贤妃完全可以帮助赵金姑,因为赵金姑早就被金熙宗封为妃子了,长期居住在宫中,对宫外的事情,尤其是韦贤妃的遭遇,并不是很清楚。
因此,综合韦贤妃在金国时期的文献记载,正史中完颜宗望的表现,以及韦贤妃回南宋后的所作所为,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她大概率是嫁给完颜宗贤并生下孩子了,至于是孩子数量是不是两个,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韦贤妃的孩子后来如何,也不得而知,或许在金国安稳地生活着,就像宋徽宗的妃子、女儿给金人所生的孩子一样,逐渐融入到金人当中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从未正式册封韦贤妃为太后,尽管她一直享受太后的待遇,这或许跟她曾改嫁过有关,赵构可以孝敬她,但无法让她成为太后,毕竟太后贵为一国之母,不是随随便便册封的。
如何评价清朝时特殊的旗人包衣制度?
旗人包衣,是清朝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发源比较久远。
“包衣”的满语发音类似于boi,意思就是“仆人”“家奴”。
先说说“boi”的起源。
清朝建立以前,在中国的东北方,广沃的原野上生活着一个民族,就是女真族。
女真族内部也分很多不同的部族,彼此间的发展和组织比较混乱,有些靠北些的那部分部族,比如索伦部和野人女真比较落后,还处在类似于原始社会的酋长氏族阶段,靠南一些与汉民族交流比较多是这部分部族,比如虎尔哈部与海西扈伦四部发展到了领主制社会。
这个领主制度和欧洲古代的封建领主制度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欧洲领主制是以家庭和个人为基本单位,而女真族的这种领主制是以氏族和家族为单位,整个氏家都依附于领主。
领主有大片的领地,在他的领地内,所有的东西,一草一木,一山一河都是领主的,当然也包括生活在这片领地上的人口,甚至这些人口所拥有的一切财产,都是领主的。
是不是有点“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感觉?
即然居住在领地上,这些依附氏族或者家族就必须向领主氏族每年缴纳供赋,接受领主的剥削。而领主氏族内部也有贫富差距,族长(穆昆大)或者军事长官(章京)占有的土地多,而普通氏族成员占有的土地就很少了,但这些氏族成员是不交纳贡赋的,还可以分享对外战争中所收获的战利品。社会地位、政治权利大家都一样。
这个情况也和欧洲古代很相似,剥削的对象主要指向外来氏族或家族。
由于当时女真各部并没有统一,各个领主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这不难理解,谁也想多占地,多拥有一些依附氏族。彼此间就经常互相争夺领地和人口,还争夺“敕书”。
这个“敕书”是什么呢?就是贸易执照,拥有敕书,就能合法地与明朝进行商品交易。这东西非常重要,当年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父亲被明朝官兵在平叛中误杀,明朝就用这个“敕书”来安抚他,消除他的仇恨。努尔哈赤也正是靠着这些“敕书”收附了很多女真族的氏族部落,最终统一了女真各部。
继续说领主间的互相争夺的这个事情。
互相争夺就要打仗,打仗有输有赢,有占领,有逃跑。大鱼吃小鱼,这些土地资源就逐步被少数强大的领主们集中了,形成较大的几股势力。其它弱小的氏族失去了领地成为流浪群体。
摆在弱小氏族面前的有两条出路:
1、迁徙
到远方去寻找新的领地。
2、依附
投奔和依附于强大的领主。
强大领主给这些依附来的弱小氏族一些土地,让他生存下来,但这些依附者则必须向强大领主的氏族每年上交供赋,氏族成员也必须为领主氏族的成员们干家务活。与其它领主发生矛盾,这些氏族也必须出动人马跟随领主的氏族去打仗。
这些依附氏族就被领主们称为“包衣阿哈”。
除了主动依附,“包衣”还有其它来源,主要是投降部族和战俘。
1、在打仗过程中,被围困的部族整体投降。
这部分人也能分到土地,和投奔依附的那些部落氏族一样,待遇也差不多。
2、零散的战俘。
这部分人数量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就不分给土地了,而是被领主氏族首领分配给各个氏族成员,真正成为家奴和仆人,干家务活,打仗时候也要随主人出战。被称为“领养包衣”。
“包衣”阶层不同于明朝的佃农,也不同于古代西藏时候的农奴,更不是奴隶。
“包衣”和领主氏族成员一样,遵守部族法规,拥有相对的人身自由,领主成员不能随意杀害他们,如果犯了错误,只能责罚。“包衣”也有家庭和私产,有些“包衣”能够很富裕,有些包衣甚至还能够拥有自己家的“包衣”。
那么,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包衣制度其实是不稳定的,领主与包衣之间的联系纽带非常脆弱。因为大家只是利益关系,这些“包衣”完全可以投奔其他更强大和更富裕的领主。
这种情况下,八旗包衣制度就应运而生,代替了旧有的包衣制度。
这个八旗包衣制是努尔哈赤搞的,在皇太极时代得以完善。
努尔哈赤搞这个八旗制度,就是针对旧有的包衣制的不稳定性。
努尔哈赤发展壮大,打败和兼并了其它大大小小的领主,为了统一女真族,他的目光盯上了当时实力最强的海西扈伦四部。
但是如果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以往的政治军事体系是不合时宜的。不能允许麾下的这些氏族部落时近时疏、叛服无常。而这些包衣阿哈只服从于领主,不服从于军事首领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军事上的统一调派。这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必须军政合一,建立新的制度,这就是历史上的“八旗制度”。
让社会经济服从于军事,这就是建立八旗制度的原则和目的。根据女真氏族部落狩猎和作战时的组织方式,努尔哈赤建立了简单有效,集中性很强的八旗制度,与当初旧的氏族领主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以“旗”为单位,打破了原有的以氏族为单位的界限。
无论将领还是普通人都来自于不同得氏族,和平时全为民,战争时皆为兵,只有旗,没有氏族。以氏族划分的利益群体全部取消,军事命令代替家族观念。
军令归一,同仇敌忾,军士的忠诚度提高了,战斗力当然限就更强了。
二、过去的领养包衣,全部取消。
禁止私养包衣,这些领养包衣尽入旗籍,全部归入八旗编制,由各大贝勒统一指挥和调配。
所有旗人只效忠一人,就是努尔哈赤。再也不效忠其他任何人。努尔哈赤集军、政、人事、民事大权于一身,巩固了集权统治。
集权加强,那么在这个体制下的所有人员都是旗人,无论满、蒙、汉。他们实际上都效忠于一个最牛的领主――清朝皇帝。按照这种观点,所有旗人都是皇家的包衣。
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在大清的朝堂上,汉人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为“臣”,而旗人官员则自称“阿哈”,就是“包衣、家奴”的意思,真正的原因就是,所有的旗人都是皇帝的包衣。
包衣也有分类。
一、内务府包衣
顺治年间,清朝成立了“内务府”,为皇家服务,从事这种工作的所有人员都是旗人,归内务府管理。这就是“内务府包衣”。
举个例子,曹雪芹家的祖上曹玺,就是内务府正白旗包衣。
二、八旗包衣
八旗包衣也有各种来源:
1、内务府分派
清朝规定,不允许家庭或个人私养包衣,旗人王公大臣和贵族们是无权育养家奴的。他们的家仆由皇家从内务府中挑选,以御赐的形素分配给各个王公大臣。这就是“八旗包衣”。
2、因功获赏
旗人建立了战功,就会获得皇家的赏赐,有时候也有可能被分配给一些奴仆,这也称为“八旗包衣”。
3、犯人充当
在清朝,很多因犯罪而被判流放的犯人是由八旗旗务机构进行安置,经常会被分配到于旗人官员的家里去干家务,这叫“随旗”。
4、战俘分配
清朝在入关前后,经常打仗,获得的战俘也被分配到比较低阶层的旗人官员干家务活。也是“随旗”。
和珅家里有个管家名叫刘全,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能不能说,八旗包衣的身份很低贱,会遭到歧视呢,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咱们看一下包衣的几个特点:
1、户口独立,拥有旗籍;
2、人身自由,不被买卖;
3、良民正身,地位平等;
4、可入科考,为官为将;
5、皇家选拔,同等对待;
6、各种民族,满汉蒙朝;
7、子孙身份,世代承袭。
八旗包衣的成员也有旗籍,归国家管理,接受朝廷指派的任务,有时候,也会因功获受宠上升为旗人。但八旗包衣不由国家供给粮饷,收入是由封主发放。世世代代接受其封主的管理。
清朝后期,八旗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逐步衰落。八旗包衣与封主家之间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事实上的主仆关系了,只是在交际中,体现一种身份来源的区别。比如说,包衣的后代做了高官,人前显耀光辉,但到了以前的封主家,仍然以奴仆自居。有时候还要替封主家去办些事情,不好推辞。
八旗包衣制度是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建立之初是为了消除民族和氏族之间的差异,扩大统治面,增强统治集权的力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反而成了累赘,从无到有,轰轰烈烈,从有到无,悄然无息,不合理即被淘汰。
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涌现了无数的抗战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其中很多人都为了抗击日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小人物”,甚至很多都是无名英雄。世人皆知大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却偏偏遗忘了他们,这是对他们的不公。今天是抗战胜利73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揭开那些小人物的抗战史。
今天的两位主人公是董宪勋和韩勇义,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吧!实际上,他们两个就是在抗战时期的“小人物”,如果没有抗战女英雄赵一曼的存在的,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曾经帮助赵一曼逃走的警察和护士,是不是大家有一点印象了,但各位你们了解其中的细节以及他们的最后的结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小人物”的抗战史。
董宪勋和韩勇义到底是谁呢?1935年,赵一曼受伤被俘,后来因伤势严重,被敌人送进了当时的哈尔滨立医院治疗,而董宪勋则是是监视赵一曼的伪警察,韩勇义则是照顾赵一曼的见习女护士。虽然赵一曼身受重伤躺在病床上,但依然试图逃跑,继续与日寇战斗。在经过一段的观察和接触后,赵一曼认为董宪勋和韩勇义都是可以争取的对象,然后对二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爱国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其爱国心,最终二人毅然决定帮助赵一曼逃出升天。
紧接着,董宪勋和韩勇义就逃亡做了详细地计划和安排,因为需要资金,女护士韩勇义将自己结婚地金戒指和大衣买了筹措资金。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和韩勇义按计划将赵一曼背到事先租好的汽车上,然后前往抗日游击区,但在距离游击区很近的地方被日寇追上,三人被日军逮捕,赵一曼于1936年8月被敌人杀害。
董宪勋和韩勇义被敌人抓捕后,敌人对让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他们说出抗日游击队的位置,董宪勋誓死不屈,由于敌人的刑讯太重,1936年7月中旬死于狱中,时年27岁。而韩勇义也是受尽日伪军的折磨,但因为其年龄小,只有16岁,又有爱国人士的帮助下,韩勇义由“政治犯”改判为“纵匪逃走”的刑事犯,被判处有期徒刑4个月。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她积极投身于革命工作,但因为她在狱中受尽敌人的折磨,患上了肋膜炎、脓胸,出狱后也没痊愈,成了慢性病。工作两年后,她肺病复发且一天天加重,最后因病势沉重,于1949年2月12日医治无效去世,时年仅29岁。
在抗战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而董宪勋和韩勇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抗战的胜利,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和灵魂,不容我们遗忘。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