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装备恢复,历史上有哪些意外的发明?
每天都有许多科学家在不断地尝试新发明,他们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能许多人都以为伟大的发明都是科学家废寝忘食研究的结果,其实不然,许多发明都是科学家意外发明的。那么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意外的发明呢?我来为大家说几个吧:
1、微波炉。
微波炉是斯宾塞感觉口袋里的巧克力开始融化时意外的发明的。如今,微波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成了厨房的必备用具。
1946 年,斯潘塞在做一个测试模型的实验时,发现自己口袋中发出异响,结果发现口袋中的巧克力融化了。他猜想可能是微波辐射烤化了巧克力,后来,他把这项技术利用在烹饪上,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2、X 射线。
X 射线是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屏幕上意外看到自己手掌骨骼发现的。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做实验时,突然看到一束光投射到了荧光纸板屏幕上,并在屏幕上意外地看到了自己手掌骨骼。就这样,X 射线诞生了,并开始大量的应用于医学领域。
3、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美国布法罗大学助理教授威尔逊·格雷特巴赫一个“粗心错误”导致的意外发明。
上世纪 50 年代,威尔逊·格雷特巴赫正在正在研制一种能记录人类心脏跳动的装置,当时他插入了错误的电阻器,最终完美地模仿了心脏的节奏,从而产生了第一个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他的这个发明拯救了无数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4、糖精。
糖精源于“饭前不洗手”。1879 年,俄国化学家康斯坦丁·华尔伯格在家吃饭时,尝到妻子做的蒲团味道很甜,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吃饭前没洗手。然后他通过研究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糖精”。
5、超能胶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化学家库弗博士想要发明出一种塑料,来制造飞机大炮上的瞄准器。经过多次失败以后,调配出一种黏性极强的物质,这种物质无论遇到什么东西都会死死的黏住。库弗博士本来以为这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发明,结果在六年后,他设计飞机座舱盖时,发现这种物质有极强的黏性,于是诞生了超能胶水。
6、不粘锅。
1938年,美国发明家普朗克特发明了一种叫“特氟龙”的物质,它的熔点非常高,又不怕酸,不怕水,不怕热,是一种新型的润滑剂,一开始只是用作工业和生活。在十六年后,这种物质被用在煎锅上,从而发明出了“不粘锅”!
7、橡胶轮胎。
橡胶轮胎是美国发明家查尔斯·固特异“误打误撞”发明的。1844年,查尔斯·固特异一直想要研究出一种又能耐冷,又能耐热的橡胶,找了很久都无法实现。直到有一天,他偶然把橡胶、氧化铅和硫黄放在一起加热,并得到了类似皮革状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硫化橡胶。
8、尼龙粘扣。
尼龙粘扣,是一种由两片塑料制品组成的衣物系束工具,有着相当于纽扣、的功能。
1941年,瑞士工程师米斯特拉尔遛狗时,发现自己家的狗狗被一从灌木困住,狗狗身上沾有很多苍耳的果实,米斯特拉尔对此十分好奇,发现果实上面有很多“钩子”,并与狗毛绞在一起,随后,米斯特拉尔根据这个发明了“尼龙粘扣”。
综上所述,是我描述的人类历史上一些意外的发明,大家觉得还有其他的意外的发明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快递丢失怎么办?
顺丰的快递哥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负责的,排除你和快递员发生矛盾的情形,当天不知道顺丰小哥为啥没有送上楼,一般顺丰小哥都会送货上门的,电梯需要刷卡吗?
当天派不完的件快递公司都要求做问题件录入系统,有的是客服做问题件,有的是派件员自己做问题件,一般是谁做问题件谁负责把快递放好,网点都有专用的货架存放问题件。营业点的人没找到,最好联系一下当天给你送件的快递员,看看是不是他又带走了还是放在哪个地方了,这种情况丢件的可能很小。
如果最终确定件丢了,顺丰应该会和你协商赔偿的,保价的一般都会按快递价值赔,注意是快递价值不是保价金额,最好有购买凭证或发票,没有凭证的双方按市场价格协商一个合理金额。
未保价的一般是快递费的3-5倍,如果和你快递的东西价值相差不大的话,就尽快收钱了事吧,吵吵闹闹最终也不一定能多赔,顺丰是直营,赔多少网点说了也不算,闹到最后都费力费时一身气,没意义。
如果未报价丢失的件价值比较大,顺丰赔付又很低,那就去投诉,先投诉顺丰总部,再投诉邮管局,最后实在不行了去起诉,都是比较耗费精力和时间的,结果很难满意。所以,贵重物品最好保价,以防万一。
这里提醒一下大家:派件员给你送件的时候尽量想办法收了,这不单是给派件员减轻压力,也是为了你自己的快递安全。快递员每天不只是送件,还要收件,一般是送完了开始收,没送出去的和收的在一块放着,容易弄混。收的件多了,还容易把你的件挤坏压坏。晚上网点都是一堆收来的快递,未派送完的带回去也容易丢失。不要想着付了快递费了不在家快递就应该给你保存给你二次三次派送,谁都不想给你弄丢,但要是丢了不管多忙你花时间去处理。
高铁上物品遗失怎么办?
高铁上如你不小心,遗失物品,请及时通知列车上的乘警,報案。然后,随车乘警会及时开展相关工作,了解是遣失,还是被盗,通知有关停靠站,尽量帮你找回。
2021年中国时事政治大事汇总?
国内
1、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李克强在致辞时指出,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挑战,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任重道远,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今后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2、2021年10月1日,习近平为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作视频致辞。习近平指出,阿联酋迪拜世博会是在中东地区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各国围绕“沟通思想,创造未来”这一主题,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成就,加强对话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3、2021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正式施行。《兵役法》调整了兵役基本制度,由“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调整为“实行以志愿兵役为主体的志愿兵役与义务兵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4、2021年10月2日,国内首条单晶纳米铜智能加工生产线在温州平阳投产。这标志着芯片制造关键材料一一单晶纳米铜——实现国产化量产。
5、2021年10月2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采集队顺利完成“珠峰种子采集2021”任务,在珠峰6200米地带成功采集到须弥扇叶芥、鼠麴雪兔子等植物的种子,刷新了我国采集植物种子的最高海拔纪录。
6、2021年10月3日,在2021苏迪曼杯羽毛球赛决赛中,中国队以总比分3:1战胜日本队,成功卫冕,历史上第12次夺冠。
7、2021年10月4日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地区五大沿海港口群;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占8席;全球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占7席;2020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45.5亿吨,稳居世界第一。
8、2021年10月5日,《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违规抽贷、断贷,防止运动式减碳和信贷“一刀切”。
9、2021年10月6日,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机组正式进入“持续核反应”状态。这意味着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向正式启动运行、实现并网发电迈出关键性一步。
10、2021年10月6日电,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近日已在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奋斗者”号由“探索一1号”科考船搭载,今年8月11日从海南三亚出发,参与执行TS21航次深海科考任务。
11、2021年10月7日电,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第十二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探索4500”是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
12、2021年10月8日,我国首个商业开发大型页岩气田——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400亿立方米,创造中国页岩气田累产新纪录
13、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
14、2021年10月9日,杭州亚残运会火炬形象“桂冠”正式发布。“桂冠”的设计思想源自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良渚玉琮和杭州市花——桂花。
15、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在云南昆明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
16、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第一批国家公园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17、2021年10月13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18、2021年10月14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确定!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王亚平执行过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叶光富是首次飞行。
19、2021年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殷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
20、2021年10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
衣服都是怎么处理的?
人死后必须穿上寿衣才能下葬,这已经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寿衣不是普通的衣服,如果正儿八经地办丧事,死者必须穿得体面,这就需要专门的寿衣。这个习俗已经延续很多年了,祖祖辈辈相传,它究竟从何而来,是否出于迷信呢?我们今天就来一一解答。
寿衣是送终的衣服,我国自古重视人死后之事,所以它是一样非常严肃的东西。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曾经给司马懿送过一套女人的衣服挑衅,想激怒他出战,司马懿不动如山。可如果诸葛亮送的是一套寿衣,恐怕司马懿能气得冲出营帐跟他单挑。
话虽然这么说,但与现代民间类似寿衣的出现,其实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历史相传,清军入关后,颁布了“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汉人又要把头发剃了,又要改穿清朝服饰,非常不满,为了捍卫尊严,爆发了不少起义事件。
但最终,“剃发易服”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了。只不过,当时汉人的传统思维很坚定,认为自己死后,如果还穿着清朝的衣服去见老祖宗,非常羞耻,所以他们把死后的寿衣都做成明朝衣服的式样,反正清朝只规定了活人怎么穿,没规定死人怎么穿。
代代相传下来,到了现在,民间的许多寿衣,都还是类似明朝衣服的款式。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会提前做好寿衣,以备自己死后入殓时穿着,称“寿衣”,是寓意健康长寿。看起来,寿衣的款式来源有点迷信色彩。不过,穿寿衣这件事,却是源于科学考虑。
民间办丧事,很多都是土葬:将死者安放在棺材中,在家停放一段时间、举办丧礼后再下葬。过去,死者的年龄越大,在家停放的时间越长,穿的寿衣就越多。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有很多水分,人死之后,被安放在棺材内,尸身会渐渐变得腐烂,流出一些液体。
因此,除了在棺木内垫上草木灰、草纸等东西,用来吸水之外,还要专门给死者穿上寿衣,层层包裹,以防液体从棺材里渗漏出来。如果人在50岁之前死了,属于夭寿,可以很快下葬,不需要多穿寿衣;七八十岁,甚至八九十岁的高寿,要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而且,穿寿衣还有两点讲究:一是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因为人的内脏都在上半身,上半身的水分多,死后渗的液体多,所以要穿得更多。二是寿衣的套数基本都是单数,忌双数。一般来说,生前做三套寿衣的情况比较常见。
到了现代,民间关于寿衣的习俗,因为地域的不同,各地的方法也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