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韩愈的《进学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是韩愈个人心境的生动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进学解》开篇便以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的场景展开,国子先生,即韩愈本人自指,他以师长的身份对学生们谆谆教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振聋发聩的话语,如洪钟般敲响在学子们的耳畔,也穿越千年时光,成为后世无数人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在韩愈看来,学业的精进源于勤奋刻苦,若一味贪图玩乐则必然荒废;品德的养成依靠独立思考与自我省察,盲目随波逐流只会导致自我的毁灭,这短短十六字,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治学与为人的根本原则,展现出韩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紧接着,韩愈以一种近乎自夸的口吻,历数自己在学业与品德方面的成就,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从清晨到夜晚,孜孜不倦地沉浸于古代经典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展现出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他对儒家经典的钻研达到了“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境界,对史书典籍更是“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般的深刻理解,在品德修养上,他“行成于思”,努力践行儒家的道德规范,追求至善至美,如此勤奋刻苦且品德高尚的他,却在仕途上屡屡受挫。“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这一连串的遭遇,将他在官场的失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曾担任御史,却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到南方偏远之地;担任国子博士三年,却只是处于闲散的职位,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生活上更是困窘不堪,即使在温暖的冬天,孩子也因寒冷而啼哭,在丰收的年份,妻子也因饥饿而悲啼。
韩愈通过学生之口对自己的遭遇提出质疑:“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学生们认为,韩愈在儒学复兴上功劳卓著,他坚决抵制佛老等异端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补充完善,继承和弘扬了几近失传的儒家道统;在文学创作上,他内容丰富、气势奔放;在为人处事上,年少时就敢于作为,成年后更是通达事理、应对自如,但这样的他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与帮助,实在令人费解。
面对学生的质疑,韩愈以工匠和医师为喻进行回应,工匠善于运用各种材料建造房屋,医师善于采集各种药材治病救人,同样,朝廷选拔人才也应该“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即公正地选拔人才,根据不同人的才能和特点加以任用,而自己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也并非完美无缺,“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如果只计较个人的财富多少和官职高低,而不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职位相称,就如同指责工匠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指责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而不用猪苓一样荒谬,韩愈表面上是在自我解嘲,实则是对朝廷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他认为朝廷在选拔人才时存在诸多弊端,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得像自己这样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从时代背景来看,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严重,朝廷内部党争不断,佛老思想盛行,严重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韩愈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发起了古文运动。《进学解》正是他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的内心独白,他通过对自己学业和品德的描述,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坚定信仰和对道统传承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对仕途失意的诉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合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进学解》在文学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其语言精炼优美,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采用了赋体的形式,铺陈排比,气势磅礴,如“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这段话既有骈文的工整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结构上,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通过学生的质疑和先生的解答,将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展现出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进学解》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激励着无数后世学子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其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也为后世的统治者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韩愈在文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虽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不朽之作,它既是韩愈个人在艰难处境中的自我砥砺,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同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后世学子前行的道路,也为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窗口。